习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身边的学校,上学路上的风景呀?看到它们时你当时心情怎么样?(学生举手说看法)在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写作指导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各地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隘峻、庐山的秀美,黄山的奇峻、雁荡山的幽雅、西子湖的妩媚、钱塘江的汹涌、桂林山水的秀丽,各具特色。
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会为景物涂上不同的色彩;
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景物又会展现不同的风姿;
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又会给景物带来各种变化。
观察——景物的特点 “个性”——景物的“细微”之处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长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
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抓住济南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展开描写
3.如何找到景物的特点呢?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发观别人没有发现过和写过的特点。”
(1)确立好“观察点”
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个,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一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就既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这样观察景物才全面。
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
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2)注意观察的顺序
细心观察景物的顺序就是——我们描写景物的基本顺序。
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两段文字都采用空间顺序展开描写,景物的层次清晰。
空间顺序:
选取固定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各位置上的是物。
不取固定观察点,采用游览顺序,其优势是层次清晰,犹如绘画中的长卷。
时间顺序:优势在于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实际的文章写作中,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逻辑顺序:优势是能面对较为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我们描写“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一个局部进行描写,可以由远及近,也可以由高到低等。
再例如,我们以《窗外》为题。
① 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② 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
③ 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二)善用修辞
1.进行景物描写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例如,朱自清《春》对春花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果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人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和勃勃生机。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是由“花”放飞了想象,由眼前的“花”想到了将来的“果”,把读者带到了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
2.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的,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等等。
修辞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3.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并不是一定要依赖于华丽的辞藻和大量的修辞手法,关键还是准确和具体。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融入情感
自然景物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不同人的眼中,却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观察景物,要注入感情色彩。
福楼拜说“我望着天空、树木和青草,心头涌起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快感,我恨不得变成母牛,好去吃草。”这就是把情感和意志移入景物中,去收获满眼的瑰丽和丰富。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带感情的景物是乏味的、空洞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调动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全方位感受景物。描写景物,要学会融情于景,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中,使景物鲜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当景物在自己心灵上激起波澜时,要善于捕捉此时对景物的独特发现,写出景物非同寻常的美。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对老城的描绘让人觉得温馨,写薄雪“忽然害了羞”,让我们看到了姑娘似的娇媚,水因水藻而“不忍得冻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水的万般柔情。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如《雨的四季》中,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要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写景贵有情,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已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使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百草园”一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在作者小时候听来,油蛉蟋蟀的叫声犹如人在悠扬的琴声伴奏下婉转的低唱,其间传递着作者愉快、喜悦的心声,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四)知识小结
三、写作实践
(一)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1.思维导图
2.例文展示
校园一景
校园中最令我流连的莫过于路旁的池塘。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引出下文。)
放眼望去,垂柳随风摇曳,笼住两方池塘,笼住池塘内迷你的小岛,只有漫步到池塘跟前,才能掀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个“望”字,将视线拉长,展现池塘总的环境。)
池上,薄雾轻绕,那是美丽喷泉的佳作。几条虬枝,数片秋叶,就那么懒懒散散地躺在池面。水波泛起,激起数圈涟漪。池边看似随意堆砌的卵石间夹杂着几丛杂草,犹如梳妆的少女般垂眸于水面,险些与池水来了个亲密接触。水里的锦鲤畅快地戏耍,人越是多,
它们游得越是欢快。
(按照空间顺序,从视觉角度依次写池上、池边、水里所见的景物,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池中有岛,名曰“鹤栖”,有数尊栩栩如生的鹤塑立于岛上。岛虽仅方寸,却有枝繁叶茂的绿植。立于池畔,你似乎能嗅到森林中的清新空气,听到原野里的鸟啼、虫鸣与蛙鼓——好一场大自然的演唱会!
(镜头聚焦池中小岛,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视觉、嗅觉和听觉并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校园,最朝气蓬勃的地方,有了这么美的景致,让我更加陶醉。
( 总结全文,借景抒情,点明主旨。)
3.名师总评:
本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行文,将视线聚焦在校园内小小两方池塘上。作者先以“望”绘远景,继而以近看写池上胜境,运用多种手法描摹细节,然后将视线聚焦于池中小岛,结尾融情于景,将“美的景致”与“陶醉”之情联系起来作结,令人回味。
(二)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思维导图
2.例文展示
窗 外
我的卧室兼书房的窗正对着院子里的一小块空地,地上长着些杂草野花,最显眼的是两棵树:一棵是枫树,一棵是栀子树。
(开篇点题,点明窗外之景,引出下文。)
从我记事起,枫树就已经站立在那里了。吃饭时,奶奶常叫我多吃点儿,说是要和枫树比赛谁长得快,我听信了,便努力吃饭。可是不管我怎么吃,怎么踮起脚来和枫树比,怎么往上蹦,都比不上枫树长得快。
( 一个“站’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枫树写“活”了,生动有趣。)
栀子树则是我和奶奶三年前一起种的,去年起开始开花。因为我为它浇过水,捉过虫,所以特别喜欢它,常把它当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我就写下来,偷偷地埋在它的脚下。
每当春天来临,窗外的小天地里便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枫树发芽,送来阵阵清香,好像告诉我:“春天来了,快出来吧,和我们一起玩。”站在窗前放眼望去,树干上点缀着
星星点点的鹅黄色的嫩芽,地上的小草绿得多么可爱,不知名的花儿也露出了笑脸。
(“清香”,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我”对枫树的喜爱。“告诉”“笑脸”,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枫树和花草的可爱。)
春末夏初,枝叶越发繁茂,阳光照在树叶上,一片片叶子就像一片片金子。偶尔有风从树梢上轻轻拂过,或是急速掠过,树枝就晃动起来,亮点交错闪烁。栀子花开了,那个香啊,沁人心脾,提神醒脑。每当我写字累了,看书乏了,只要站在窗前享受一下它的香气,顿时心旷神怡,学习的疲劳便一扫而空。香气还引来了蜜蜂和蝴蝶,蜂蝶嗡嗡,鸟语花香,这窗外宁静的小园变成了一个热闹欢乐的世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金子”,生动地写出了阳光下叶子的光泽之美。从嗅觉角度写栀子花带给“我”的享受,突出了栀子花之香。“蜂蝶嗡嗡”,运用叠词,写出了蜂蝶之多,从侧面表现了栀子花之香。)
最富有诗意的要算是秋天了。那是枫叶红于二月花的季节,秋风吹拂,不时地将美丽的枫叶送到我的书桌上。有时,一片红叶悄然而至,好像是枫树捎给我的信,问候我:“秋天来了,天气凉了,要多加件衣服啊!”有时,几片叶儿纷至沓来,又似她调皮的玩笑。我格外珍惜这友好的问候,总把她们留下来,或夹在书中当书签,或制成小饰物挂在墙上。
(写秋天窗外枫树的“问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我”对枫树的喜爱。想象合理丰富,生动形象。)
小窗是我和自然交流的桥梁,窗外的小园是我思想自由奔驰的天地。现在好多人喜欢高楼大厦,喜欢豪华的装修,喜欢用坚固的防盗门、厚重的窗帘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来,
恨不得住进保险箱里去,可我不喜欢。自然是我们人类的根源。只有和自然亲近,才能保持我们热爱自然、热爱世界的宽广胸怀,保持纯朴的童心,我永远不会关上这扇窗!
(照应题目,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了“窗外”的含义。)
3.名师总评:
本文作者以自己卧室兼书房的窗户为“画框”,按照季节更替的时间顺序,分别描绘了“画框”内不同季节的风景:春天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夏天栀子花开,清香阵阵;秋天枫叶火红,随风入窗。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窗外的景色描写得可观、可嗅、可感,而我们的心也随着作者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深深陶醉在窗外如画的景致中。
(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_____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思维导图
2.例文展示
我爱秋季
炎热的夏季总算过去了,几缕凉风吹过,便顿生了几丝惬意。“秋天来了!”我的心中
全然是对秋的喜爱,我要高呼,“我爱秋天!”
(由夏入秋,由炎热到丝丝凉风,自然引出对秋的喜爱,点题立意。)
一条长长的小径,弯弯曲曲地延伸至远方。路边栽满高大的梧桐树,红似火,黄如橘,只要几天的时间,地上就铺满了一层厚厚的落叶。而树叶仍在纷纷扬扬地往下落,密密麻麻,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条深色的床单。孩子们忘情地在落叶上嬉戏打闹,踩在上面,发出此起彼落的沙沙响声。五颜六色的衣服,把这幅别具风韵的油画装点得更加精美。
(运用一连串比喻,有静有动,突出了秋天梧桐树和落叶的色彩之美。)
在我们家乡,秋是以完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天又高又蓝,几朵白云悠闲地在空中散步。一行大雁排成一字往南飞。几棵高大的白杨树也染上了黄色,秋风一吹,叶子沙沙作响,有几片飘飘悠悠地落下来,仿佛金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树下是一座古朴的房屋,青砖绿瓦。屋顶上晒着金黄而饱实的玉米。窗台上摆着几个硕大的南瓜。屋檐下,一尊石磨上落着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欢叫着,你追我,我追你,很是热闹。
(写景由高而下,由远及近,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家乡的秋天之美,富有诗情画意。)
广阔的田野,融汇了秋天的一切景物。头戴红缨的玉米,裹着层层秋装,等待着前来收获的农民。谷子摇晃着沉甸甸的穗子,在秋风中频频点头。高梁涨红了脸,挺直了身板,军人般地矗立着。饱满的豆荚里,躺着可爱的大豆,金灿灿的。它们有的耐不住寂寞,把豆荚扒开一道缝,争先恐后地向外探头。果园里,苹果红彤彤的,仿佛被油彩涂过。梨又黄又大,美中不足的是有一脸雀斑。石榴咧开了嘴,见谁都嘿嘿地傻笑。
(写秋天的田野,不仅抓住不同景物的特征,而且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植物们当作人来写,情趣盎然。)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金色的田野,飞过丰收的果园,会被一片白茫茫所吸引。那是一大片苇子地,毛茸茸的芦花被风轻轻捧起,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飘荡,犹如朵朵雪花,又像片片棉絮。这其中,栖息着几只野鸭,不时地发出阵阵叫声,好一派自然和谐的画面。
(芦花如雪如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其轻盈的特点;野鸭鸣叫,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便是我最喜爱的秋天!走到哪里,映入眼帘的都是五彩的画卷;走到哪里,飘荡的都是收获的笑声。我爱秋天!
(收束全文,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名师总评:
这是一篇描写秋景的佳作,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了绚丽多彩的秋景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景物之美,处处扣住秋天的特点,多角度展现秋天不同画卷的美;二是语言之美,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四、链接中考
1.(襄阳中考)年少的我们,都有过自然风景、艺术长廊、茫茫书海、心灵深处……的
旅行经历,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迷惘,或顿悟……这些丰富多彩的历程,令我们难忘,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请以“旅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自拟文章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2.真题解读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细读题目要求,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一篇写景的游记类作文。可选取自己一次难忘的旅游经历来写,首先选择写作对象——某一处景点。其次,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写景顺序,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多角度写出景物的美感;调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描摹景物。最后,融情于景,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或感受,点明主旨。
3.真题例文
难忘的旅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盼望着,盼望着,暑假终于到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妹妹踏上了去桂林的旅途。
导游介绍桂林风景时说其特点是“洞奇、石美、山清、水秀”。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冠岩洞,洞内游览配备自动声光系统、有轨电车、游艇和观光电梯,这些设备与洞内奇绝的自然景致相辅相成,使冠岩洞成为国内独具特色和韵味的水陆游览洞穴。
我们先乘坐观光电梯下到洞底,只见洞里奇巧幽深,分三层五洞,层层相叠,洞洞相
连。上面两层为旱洞,洞里悬挂着形态各异的钟乳石,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棕榈树大厅,厅中有四株棕榈状的石柱,其中一根石柱直达岩顶,又高又壮,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围抱住它。游览过程中我的耳边隐约听到了潺潺流水声,原来这是从最下面一层的地下暗河中发出来的。
但我最喜欢的是龙角山,两个山峰直插苍穹,形如龙角,真是壮观!我被这儿的景色迷住了。
“瞧!兴坪佳境!”不知是谁惊呼了起来。听说这处景色就是我们20元人民币背景的图案,我赶紧拿出一张人民币来比对了一下,还真是的,一座座山倒映在漓江的水里,眼前的实景比人民币上的风景更让人陶醉啊!
接下来,我们还游玩了古东瀑布、遇龙河漂流等景点,每一处都那样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决定,明年暑假再来重温一遍这美好的风光。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桂林,离开了这个美丽得如诗如画的地方。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忆着在桂林游玩的景象……这是多么难忘的旅行啊!
4.名师总评: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叙述了小作者一家去桂林游玩的所见所闻。作者移步换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描写了桂林山水的景色。第一段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接下来分别描绘了桂林的几处景点。最后一段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与不舍之情。
五、课堂小结
学习描写景物
善用修辞抓特征
听触嗅味多感官
写之有序条理请
虚实结合有意境
情景交融情韵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