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食补功效的重要物质——芦丁
2021-03-08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25卷增刊 大学化学 2010年4月 食疗食补功效的重要物质——芦丁 王玉枝 旷亚非 彭琳(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摘要朱洪彬 湖南长沙410082) 简单介绍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的来源、用途,从各种原料中提取纯化芦丁的不同方法以 及国内有关芦丁的药理研究,包括其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 20世纪30年代中期,匈牙利科学家Szent Gyorgy分离出黄酮类混合物;在1942年德国药 学家首次制成芸香苷之后,世界上确立了维生素P的概念。在此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了 维生素P中的一种最重要的黄酮类物质,即“芦丁”。黄酮类化合物已被医学界证明有不可多 得的治病防病作用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毛细血管的脆性和渗透性出血,降低人体血脂和胆 固醇,是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胃病、皮肤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良药。因此,很多学者在 其制备和提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芦丁的来源及结构性能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天然物质,芦丁(rutin)作为一种典型的黄酮类化 合物,几乎所有的芸香科和石楠科植物中均含有之,尤其是在芸香科的芸香草、豆科植物的槐 米、蓼科植物的荞麦、金丝桃科植物红旱莲、鼠李科植物光枝勾儿茶、大蓟科植物野梧桐叶中, 芦丁含量较为丰富,可以用它们作为提取芦丁的原料。此外,芦丁还存在于冬青科植物毛冬 青、木樨科植物连翘、豆科植物槐角以及烟草、枣、杏、橙皮和番茄中。芦丁的广泛存量为其应 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已有很多学者对其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 芦丁是槲皮素c3位上的羟基和芸香糖结合而形成的双糖苷。为黄绿色或淡黄色针状晶 体,味苦,遇光易变质,需在阴凉处保存。常含有3个结晶水,熔点为177~178oC,255 oC分解。 能溶于热水、乙醇、吡啶及碱性溶液中。组成为C H,。0 ・3H 0。芦丁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 5一羟基黄酮与邻二羟基结构,可与多种金属离子生成配位数不同的配合物,可应用于医药、电 化学等多种领域。芦丁及槲皮素结构式见图1。 2芦丁的制备和提纯 芦丁作为植物来源的药物,在提取过程中会带人大量植物性杂质,这些杂质的大部分在精 制过程中很容易被除去,但还有部分杂质具有与芦丁近似的溶解性,因此,芦丁的提纯是比较 复杂的过程。以往生产和实验室提取芦丁时,通常采用碱提取酸沉淀法 j。此法中,芦丁先 与碱成盐而溶于水,再加酸使其游离析出,再经重结晶得到较纯的芦丁。因该方法是加热提 取,常有一定的水解产物存在,产率较低(一般为9%~13%)。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药材,人们 也在不断尝试,寻求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成本更低的提取纯化方法。主要有热水提冷 析出 j、微波辅助提取法 J、超声辐射 圳、热水提大孔吸附树脂纯化¨ 、热水提醇除杂酸沉 109 期研究表明:MFA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抗实验性心肌梗塞和抗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 抑制钾钙引起的兔主动脉条及平滑肌收缩 。 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恶之源,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极强的自 由基清除剂。分子中心的 、 不饱和吡喃酮是其构效关系的核心,其中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 与其结构中的羰基和A环c一5羟基有关。 4.3抗炎镇痛作用 抗炎实验发现,黄酮和黄烷酮A环的c一5和C-7位有甲氧基时,显示最强的抗炎活性;C 环的C-2和C.3位的双键对活性并不重要,C-5位上有羟基时活性明显降低;C环C.3位甲氧 基对活性无影响;B环上的甲氧基可使抗炎效果有中等程度的降低。黄酮类化合物亲脂性可 能是影响抗炎效果的主要因素,因为亲脂性对抑制脂氧化酶是必须的_3 。Sartorl等 通过 27种黄酮化合物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和白明胶酶的试验发现,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活性对应 的结构是C-3位为羟基或酰基、B环上有2个羟基、并且c一2、C一3位是双键;抑制白明胶酶的 作用是由A环或B环的3个羟基决定的,并且c.3位的酰基是必需的。 4.4抑菌抗病毒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c一5和C-7位存在羟基,同时C一2和c一3通过双键连接,就具 有抑制HIV病毒的活性;如果B环上有卤素取代,就会增加此黄酮的毒性,并且引起抗病毒活 性降低 。 4.5抗氧化抗衰老 已有实验证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如茶多酚、槲皮素、芹黄素、木犀草素、儿 茶素、芦丁等。研究其构效关系时发现,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强,并 且C-5、C-7位酚羟基是其保持活性所必需的,这两处的酚羟基可与过渡金属络合;C-7位羟基 有较强的酸性时,可以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5芦丁衍生物研究进展 芦丁及其苷元槲皮素均难溶于水,为改善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增加其药理活性,科研人员 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5.1成盐 近年来,药学工作者主要致力于水溶性槲皮素的研究(芦丁苷元)。吴春等_3 ,用槲皮素 与浓硫酸酯化后加饱和氯化钠溶液,得到一橘黄色产物,经分析,该产物为槲皮素单硫酸酯的 钠盐和双硫酸酯钠盐的混合物,可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5.2以芦丁作为先导化合物 通过对芦丁进行结构修饰,制成了一系列具有相关活性的衍生物。包括二乙胺基乙基芦 丁、二乙胺基甲基芦丁、芦丁羟甲基醚的赖氨酸盐等。其中羟乙基芦丁 (又名曲克芦丁)是 芦丁的可溶性羟乙基衍生物,是芦丁经羟乙基化的半合成产物,也是维脑路通的主要成分。 5.3对芦丁制剂进行剂型改进 5.3.1固体分散体 张小莉等 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将芦丁制成芦丁PEG6000固体分散体,并对其溶解性能 l1 1 进行研究。发现PEG6000固体分散体中的PEG6000抑制了药物结晶的形成,使其成为无定 形、高能态、高分散的状态。同时,因为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显著提高芦丁的溶出速率,在 5min内溶出即达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5.3.2环糊精包合物 环糊精分子内部存在疏水性空穴,很多客体分子能被包含在空穴内,形成包合物,从而使 客体分子的溶解度、稳定性等物理特性发生明显变化。邵伟等 用饱和法制备了芦丁的环糊 精包合物。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等测试表明主客分子的摩尔比为1:1,包合反应平衡常数 K=283.79,溶解度由51.2rag/mL上升到643.2mg/mL。 5.3.3芦丁共沉淀物 一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是增加药物分散度、溶鳃度、溶出速率,提高生物利用度的 种有效方法。周本宏等口纠制备的芦丁.PVP共沉淀物与芦丁原药比能显著增加溶出速率, 而与机械混合物比则无显著性差异。 5.3.4芦丁复方制剂 目前芦丁已作为许多药物的重要组分。芦丁为维生素P属的一种,在食物中常与维生素 C共存,可与维生素c制成复方芦丁片。维生素P是一种氢的传递体,可参与体内氧化还原酶 的作用,能影响甲状腺的活动,并使肾上腺素免于氧化,能增强维生素C的作用和促进维生素 C在体内蓄积。 6临床应用 芦丁及其衍生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临床上常用于防治脑溢血、高血压、视网膜出血、紫 瘢、急性出血性肾炎、慢性气管炎、血管发脆、血管渗透压不正常等病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 合并高血脂症,对心、肾、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总 有效率为84.4%。芦丁的衍生物三羟乙基芸香甙(troxerutin),即维脑路通,目前在临床上大 量使用,用于治疗烧伤、关节炎及各种血管疾病。瑞士H内瓦大学诊所用口服生物黄酮类化合 物,包括磨荞麦的副产品芸香甙胶囊,治疗内、外痔患者,疗效显著。芦丁有紫外吸收功能,具 有抗晒作用,防晒强度高,可用作天然防晒剂E43],中华薄荷王就是以芦丁作紫外光吸收剂的一 种天然防晒剂。另有研究者从生药槐米和黄芩中提取芦丁和黄芩苷,制成芦丁一黄芩苷防晒 霜,性能稳定,具有很强的紫外光吸收性,在320~400nm范围尤其显著。 7结语 芦丁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毒性低,广泛存在于植物中。随 着药物化学和现代制剂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对芦丁的研究,对新资源的发现,提取工艺的 改进,药理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化学研究及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弄清构效关系的 基础上,以此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优化,使其药理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但 对芦丁金属络合物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加强芦丁金属络合物的研究,确定芦丁金属络合 物的分子结构与空间构型,有针对性地筛选金属元素,并与药理学研究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作 为芦丁药物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军娜,刘保林.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4):315 112 纠 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杨德全,叶建阳,… 刘鸿云,呈.… m n 等.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 H 呈l” 1997,加 16(4):67 勰 如 张宏志,管正学,王建立.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18(2):26 董庆洁,邵仕香,葛卿,等.中草药,2006,37(1O):l5l0 张帆,杨屹,郭振库.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8):1480 陈燕芬,陈丽娟,杨柳.中药材,2007,30(7):866 乔明福,华世标,何洋.海峡药学,2009,21(4):27 盂会宁,罗国平.安徽医药,2007,11(8):705 刘新宇,吴芳,罗育新.药物研究,2006,3(27):146 何利城,李茂言,白建新,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14(4):54 战玉琴,尹德瑛.中成药,1994,16(7):l0 贾冬英,耿磊,姚开.食品科学,1998,19(9):46 银建中,石文华,徐巧莲.医药工程设计,2006,27(6):1 徐建国,王向东,胡青乎,等.工艺技术,2006,27(11):315 李应樨,郑伯瑛,卿光明,等.中草药,1992,23(10):527 陈新国.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5 李晓芳.时珍国医国药,2001,12(3):204 王丽琴,党高潮,顾莹.药物分析杂志,2000,20(1):60 黄武军,陈运生.时珍国医国药,1998,9(5):425 杨海燕,郭耀武,叶蓁.西北药学杂志,1998,13(4):155 马志茹,袁倬斌.中草药,1998,29(2):86 张晓燕,姚国新,刘英,等.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36 梁洁怡.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4):259 杨美华,陈小荣,郑俊华.中国药事,2000,14(1):34 程小霞.时珍国医国药,2001,12(连):689 孙国祥,孙毓庆,李阳.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4):265 孙莲,孟磊,陈坚,等.色谱,2001,19(5):395 Odetti P R,Borgoglio A,De Pascale A,et a1.Diabetes,1990,37:796 牛小花,陈洪源,曹晓钢,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5):156 胡春.中国油脂,1996,21(4):18 Joyeux M,Lobatein A,Antom R.Planta Med,1994,61:126 Chen J W,Zhu Z Q,Hu T X,et a1.Acta Pharmacol Sin,2002,23(7):667 华辉,郭勇.广东药学,1999,9(4):1O 张鞍灵,刘国强,马琼,等.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2):75 Sartor L,Pezzato E,Dell Aica I,et a1.Biochem Pharmacol,2002(64):229 Hu C Q,Chen K,Shi Q,et a1.J Nat Prod,1994,57(1):42 吴春,黄梅桂,李健.化学与黏合,2008,30(1):4O 林丽冬,官红.医药与保健,2008(7):177 张小莉,王东文.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26(6):306 邵伟,王大庆,李广太.中药材,1998,21(1):1 周本宏,罗云,姜俊勇.医院药学杂志,1995,15(4):151 高洋,苏兰英,王丹.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245 三"弭 墨J 1l3 . 二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