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不是让他们考到更高的分数
过去,家长喜欢将孩子的奖状贴在墙上,以此来鼓励孩子。 现在的家长似乎更加的急躁,总是期待孩子每一步都是“优秀”,但是孩子的教育更像是一次长跑,一时得失并不那么重要,而且孩子有些接受点儿挫折教育,也并非是坏事。
尽管当前我们一直强调,不能过于重视分数,可是现在的家长却看着每一份考卷,重视每一次考试。的确,尽管不能过分重视分数,但是不得不说,分数确实是衡量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能因为分数的“缺点”,否定分数存在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培养孩子是一场战争,那么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就是一场小战场。一时的输赢,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真正的胜利,其实在于孩子走向社会的那一刻。
作为培养孩子重要参与者的家长,更应该看重孩子的品质培养,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孩子在取得成绩过程中,获得的心理成长更加重要。严格来说,记在脑子的是知识,但是能够用在生活中的那才叫能力。
然而当前,有很多家长走入到了一个误区,将孩子的各种兴趣视为了一种能力,甚至觉得这样的孩子“不是书呆子”。实际上,书呆子与爱好多少没有关系。所谓的“兴趣”,实际上已经演变成
为了另外一种课程而已。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他们只是增加了知识量,并非是自身能力的增长。
准确来讲,会弹钢琴并非是素质教育,会画画也并非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思维上的教育,更应该是品质上的教育。笔者相信,一个真正素质教育者,能够在所学知识上发现问题,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问题,更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解决的方法,亦或是问题背后隐藏的真理。
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准确,但是笔者以为牛顿可能不是全能的钢琴演奏者,也可能不是画家,更可能不是多才多艺的舞蹈家。但是牛顿却可以从一个苹果落地,探求到了万有引力,找到了表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那么,中国的“牛顿”应该如何培养?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笔者以为需要家长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释放孩子探求世界的天性,而非精心雕琢成自己心中的模样。作为家长应该支持孩子爱好,并且去引导孩子去寻找答案,让孩子能够有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孩子的成绩,只是反应了孩子对前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上更多的是理解和记忆而已,但这只是最基础的学习。
换句话来说,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只要理解能力不差,孩
子就能考到好成绩。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种千奇百怪的“教育内卷”,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进行“军事化管理”,严格管束着孩子们的作息时间,早上5点多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背书写字做题,这样的生活,就像是把青春“囚禁”在“应试教育”的笼子里,孩子们无法喘息、极度压抑,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几乎没有属于个人的碎片时间。
难道,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优质教育吗?
如果我们的孩子,把全部的青春和芳华都投入在课本知识、原理公式和模拟考试上,每天只是机械重复地掌握和熟悉课本和试卷,即便是最后考上了清华北大,你能说他除了聪明和高分,心理就是健康平和的吗?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考试更需要改革。 如果试卷能够侧重于考察孩子发现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探求知识,追求科学和发展兴趣。这就好比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应用,让孩子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减少考察记忆力的知识。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并非是分数这个工具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在考察过程中,过于追求“规模化”、“标准化”,将许多答案固定了下来。实际上,一道数学题目的答案可能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途径和思考方式却不应该是唯一的。
强大而良好的教育,应该更加关注教育考量的方式,培养孩子
不能急功近利,选拔人才也是如此!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出题者,跳出知识单一考察,更多地切入到生活中,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来提出命题,真正地考察孩子们的实践技能和能力水平,而非一味地让孩子们识记和背诵。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让他们考到更高的分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