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备考中的十个问题
夏献平
2011.9.24于大梅沙
1 高考题是原创题,是新的。不仅在素材方面,而且在思维要求方面。我们不要指望通过反复训练就能练习到原题。过去,有时少做一套题,就认为少了什么,心里总有失落感,惟恐学生就会因此考不好,其实不然。题目不在多。我们要从改造我们的课堂入手。上课要从多角度展开,多引入新素材,从多角度设问。就是练习,也必须注意多个角度。过去那种,将做错的题,重新放在后面的卷子的做法不一定可取,原因是,同样的思维角度练习多了,可能形成思维定势。要因题而异。最好是变化一下角度。
2 高考题的命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要指望今年的题目的指标,一定会在明年呈现。高考命题毕竟是少数人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命题是遗憾的艺术。像难度等,也不是由命题专家事先就能完全掌控得了的。所以平时的练习,应该按照考试说明要求,既然要注重基础,也不能忽视能力。
3 高考备考的主力是考生。不要采取将老师累死,一部分学生也跟着受罪,一部分学生没感觉的办法。我们备考并非是“了一下心愿”,而是要注重调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多点快乐。备考要靠调动学生的力量。这一力量,不能完全靠考试来刺激,而更要靠课堂本身的趣味性。即使讲试卷也要这样做。
4 高考备考的资料,主要是教材。切不可本末倒置。再好的教材以外的资料,都只能叫教辅资料。我们习惯让学生拿出红皮书,绿皮书。但一定要先让学生知道教材,同时参
考它们。要及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然后再是参考什么皮的书。刚才有老师提到2011届我们的郭俊同学(育才中学高三12班,今年高考理综286分,全省最高287),据我的了解,他很重视对教材的阅读,做的复习题也不算多,他在高三还参加了生物竞赛(高二时就得了省一等奖)。
5 高考备考的资料要靠每个教师自己去选择。我们虽然提倡集体备课。要求统一进度。但因为教师个体和班级学生的差异等,我们还是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有选择地吸取集体备课的内容。我们要努力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6 高考备考尽量不要满堂灌。凡是有学生知道的内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示范作用,引导更多学生参与。
7 高考备考要发挥月考的检测作用。要检测前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成果,要让他们感到学习的成效。这点非常重要。当然,月考题也可采取在难度上呈现波浪式,例如9月的题目稍微容易点,10月稍微难点。要让大家感到复习有成效,但总有地方没有复习好。
8 高考备考注重心理。要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有信心。要尽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从生活等方面关心。了解了,才有针对性。可做点问卷调查。我们布置任务时,要想到他们很忙。若没考虑他们的实际,他们会感到你不了解他。
9 高考备考要尽量避免使用争议题。这类例子很多。我想说的是,关于争议题的界定,切不可将自己不懂的题,都说成是争议的题,判断是否争议,最好的办法是集体备课,开展互动。当然可到我们的互动平台。
10.备考的知识准备是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好总结和反思。欢迎各位参加
互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我说的不一定对,即使对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做得好的。人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面对怎样的生活环境?环境要为细胞代谢提供怎样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否会发生变化?变化程度及其影响如何?
(一)内环境:细胞外液
a.画图分析红细胞、肝细胞、淋巴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活环境各是什么细胞外液?图解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b.血浆的成分如何?(营养物、代谢物、调节物、气体等)分析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和去路(血细胞、组织液和肾小囊腔)。其他成分呢?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的成分相比有何异同?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成分的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和溶液浓度的高低有何关系?此浓度指的是质量、体积还是物质的量浓度?细胞外液的温度和pH高低影响因素是什么?
d.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教材P5插图)与哪些人体器官(小肠、肺、心血管、肾脏、皮肤等)和生理过程(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的联系最为直接?(教材P8插图、P6拓展题)如何理解教材P6第3行“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e.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它的代谢是否需要氧?给你什么启示?它的代谢产物是什么?
总结: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关系、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
思维训练:.
1.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分析组织水肿发生的可能原因。
a.(外)食物中蛋白质成分缺乏或(内)病变等导致自身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血浆蛋白含
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水肿;
b.过敏、炎症等→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漏→组织液生成增多→水肿;
c.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滞留→水肿。
2.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酶(胞内外)/ATP是否都出现在内环
境中?
(胞内酶如呼吸酶和大部分胞外酶如消化酶都不出现在内环境中,而乙酰胆碱酯酶 acetylcholine esterase 简称AchE(也称真性胆碱酯酶):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脑内的AchE可以有膜结合型和非膜结合型(可溶的)两种形式,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能够将AchE(可溶型)分泌到细胞外液中,称为AchE树突释放现象。肝脏合成凝血酶原释放至血浆。)
(二)稳态: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是一个维持稳定的过程
举例分析正常人血糖、体温等的日变化数据,复习稳态的概念。
1.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教材P11)。
分子水平的稳态(基因表达)←器官水平的稳态(血压、心率)←内环境稳态(1926.坎农)→种群稳态(种群数量的消长)→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3.人体的内稳态如何实现?
生理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上图:教材P8插图1-4);
调节机制——神经(贝尔纳)——体液(坎农)——免疫调节网络。(调节能力是有
限的)
、血糖平衡的调节(内环境的成分)
问题:
运动时大量消耗血糖,但它的含量为什么仍保持稳定?
饭后大量吸收葡萄糖,为什么血糖含量只是短暂升高?
分析: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教材P25图2—9)
注意:
a.除消化道外,教材图解不能反映血糖另外两个直接来源:组织液和淋巴。
(板画弥补,并联系细胞内糖代谢途径:肝细胞与其它组织细胞分开画)
b. 教材图解中“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改为“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更好:一方面,凡是能生成丙酮酸的物质,如大多数氨基酸、乳酸、脂肪分解产物之一甘油都可以转化为葡萄糖;另一方面,脂肪另一主要分解产物脂肪酸在动物体内难以通过乙酰辅酶A转化为葡萄糖(丙酮酸脱氢酶反应不可逆)。
2)影响血糖含量的代谢因素
a.细胞分解或者合成糖原的速率
b.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二者作用相互拮抗、分泌量都受反馈调节
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吸收)、利用(分解)和储存(转化)葡萄糖→降血糖
b.胰高血糖素:促进细胞中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升血糖
推测和解释:
推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随血糖含量的变化并建立模型。
用曲线图表示饭后一段时间血浆葡萄糖和相关激素的含量变化。
糖尿病人为何通常表现“三多一少”?有无特效药?如何服用?
有些糖尿病人血浆中胰岛素并不缺乏,推测其可能的发病机理。
反思:血糖平衡是否不受神经调节?
4)神经对血糖平衡的间接调控
血糖变化→下丘脑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不同区域→传出神经→胰岛A、B
细胞→胰高血糖素 + 胰岛素→糖代谢速率→血糖变化
2、体温恒定的调节(内环境的温度)
问题:炎热/剧烈运动和寒冷环境下人的体温是如维持恒定的?
分析:
1)热量的来源和散失
a.肝脏、骨骼肌等细胞的产热:氧化分解有机物
b.皮肤毛细血管、汗腺的散热:扩张血管、分泌汗液
思考:骨胳肌颤栗(收缩)为什么能增加产热?
(糖原中化学能→热能+ATP中化学能→机械能(收缩)→热能)
2)影响产热和散热的调节因素
a.神经因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体液因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提高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的速率,增加产热。
图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教材P28插图)
↓←←←←←↓←←←←←←←←←↑
冷热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TRH→垂体→TSH→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速率
联想:性激素分泌的类似调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
反思:体温调节有无免疫因素参与?(如,发热时,免疫系统可清除病原体)
3)体温恒定的调节模型(教材P32插图)
↑→→→体温上升→→→→→→→→→→下丘脑中体
→→↑→→→体温下降→→→→→→→→→→温调节中枢
↑ ↑ ↓ ↓
↑ ↑←←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通过神经体
↑←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液发送信息
3.水盐平衡的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
问题:给病人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的作用是什么?大量出汗后为何应喝盐开水?
分析:
1)水盐的摄入(饮、食)和排泄(尿、汗)
2)影响水盐平衡的调节因素
饮、食和排尿(汗)直接受神经调节,尿量直接受激素调节。
a.神经因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调节中枢)、大脑(渴觉中枢)
b.体液因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合成和分泌、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3)水盐平衡的调节模型(教材P32插图)
日常生活中可见哪些水盐失衡现象?如何调节?
总结:
a.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独特作用?
(既能产生并传导兴奋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激素进行体液调节。)
b.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作用方式有何区别?(教材P31)
举例说明它们在维持内环境稳态过程中如何协调。
c.人和脊椎动物激素及其调节作用的特点如何?
分子本质的多样性:氨基酸衍生物、肽、蛋白质类、固醇等。(使用方式选择)
来源细胞的专一性:有专一性的内分泌腺(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运输方式的体液性:无导管,通过体液运输。(抽血化验)
作用对象的特异性;与靶细胞(器官)上专一性受体结合。(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作用效果的显著性:微量而高效。(慎用激素药物)
d.讨论总结激素调节的研究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