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填空。
《为学》作者 ,字_______,_______代四川丹棱人,著有____________。这篇课文,愿题是 ,是写给子侄们看的。为学即____________。文章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阐发了___________的辩证关系,告诉人②吾欲之南海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④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2.者: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富者有惭色
③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们____________的道理。(用一个成语概括)。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怠 ( ) 迄 ( ) 庸 ( ) 屏 ( 钵 ( ) 恃 ( ) 鄙 ( ) 逮( 四.解释词语。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1.为学( )( )
2.则难者亦易矣( )( )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 )
4.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 ) 5.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 6.旦旦而学之( ) 7.迄乎成( )
8.吾资之聪,倍人也( )
9.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 )( )
10.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 11.蜀之鄙有二僧( )( ) 12.其一贫( )
13.贫者语于富者曰( )( )
14.吾欲之南海,何如?( )( )( ) 15.子何恃而往?( )( )
1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 )( 1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 )(18.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19.是故聪与敏( )
20.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 )( ) 21.富者有惭色( ) (二)一字多义
1.之: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语() )
)( 3、学: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4、传不习乎: 卒于鲁也传之:
) 5、其:其一贫,其一富: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三)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 (四)古今差异
1.蜀之鄙有二僧 鄙: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古义: 今义: 3.越明年越:古义: 今义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 今义 5.西蜀之去南海 去:古义: 今义: (五)词类活用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4.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8.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9.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10.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1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六.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用了举例论证的句子是: , 。3.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子是: ,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5.二僧对话中,富者两次说“_______________”,不但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而且表明他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贫者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之低。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写贫者的行动,他终于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质条件准备永无完备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暗写富者到底没能去南海。 7.《为学》是一篇议论文,写法是______________,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道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第一段是提出部分,说明了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____________”上。 8.课文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9.课文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贫富二僧的故事证明了什么道理?(用一个成语概括)
10.课文第三段富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两次的感情态度有什么不同?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富和尚怎样的个性?
11.穷和尚回答说“吾一瓶一钵足矣”,如何理解这句话?体现了穷和尚怎样的个性?
12.“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在括号内标明语气。
⑴ 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⑵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⑶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 ⑷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⑸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彭端淑, 乐斋, 清, 《白鹤堂文集》。 《为学一首示子侄》, 做学问, 难与易, 事在人为或有志者事竟成。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dài qì yōng bǐng yù bō shì bǐ dǎi 四.解释词语。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1.做,学问 2. 那么,了 3. 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4.愚笨,及、赶得上5.平庸6.每天7.等到8.超过9.学问,终于,反应迟钝10.既然这样,那么;功用;常规11.的, 边境12.其中13.告诉, 对14.想,到, 怎么样15.你, 凭借 16.多, 顺江而下,还 17.及、到,从,回来,把18.难道;吗19.因此20.限制;努力21.神色 (二)一字多义
1.①它,代词;②往、到;③主谓之间的助词,无意义。④的,助词。①------的事情;②---------的和尚。③------的学问3、学: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名词,学问 2、学之,则难者亦易矣:动词,学习 4、传不习乎: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卒于鲁也传之:动词,传扬、流传 5、其:其一贫,其一富:代词,其中的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代词,自己 (三)通假字
屏通“摒”,摒弃。 (四)古今差异 1.边境;品质低劣
2.告诉;“话”的意思 3.及,到;超越; 4.反而,难道;照顾,看5.距离;到 (五)词类活用
下,方位名词做动词,译作“顺江而下”。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如果摒弃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没有什么不同。 2.孔子的学问,最终是由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3.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效用,哪里有永远不变的呢! 4.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5.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你靠什么能去?
6.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7.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8.不受自己天资愚笨、才能平庸限制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9.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呢,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了。 10.因此聪明和有才华,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
11.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分别吗?如果肯学,那么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六.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4.其一贫,其一富。
5.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6.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富者有惭色 7.以事喻理 进行对比,阐明了主观因素对事业成败的重要作用。 学与不学 8.采用设问句式和对比手法 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突出了为学的主题。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难和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更加深刻。
9.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有志者事竟成或事在人为。
10.第一次持怀疑态度,第二次含有嘲讽意味。 用了间隔反复的手法。 表明了富和尚是一个自以为是、傲慢偏见、畏惧困难、只强调物质条件的唯条件论者。 11.两个“一”字,表现了他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表现了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
12.⑴ 疑问语气 ⑵ 感叹语气 ⑶ 肯定语气 ⑷ 加强语气 ⑸ 反问语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