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4-10T10:53:30.18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01期供稿 作者: 王莉楠[导读]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对交响体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莉楠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361000
摘要 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对交响体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海顿 交响乐 音乐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Haydn,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他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他的音乐就像优美的田园诗一样。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海顿的一生共写作了104首交响曲,4部清唱剧以“创世纪”和“四季”最为突出,同时也写作了68首的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20部歌剧(5部散失)、轻歌剧、13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由于对交响曲体裁的形式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交响曲的创作贯穿了海顿的整个创作生涯。104部以上的交响曲显示出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多样的性格情趣,有不少标以广为人知的标题,如“熊”、“哀悼”、“时钟”、“告别”、“军队”等,但大多不是本人所加。他的全部交响曲代表着个人风格的发展,体现了古典交响曲从初创到成熟的历程,也反映出古典主义音乐从早期到盛期的某些特征。海顿早期的交响曲都是为特定的乐队和场合所写,为特定的听众所写。早期作品的乐队编制大部分采用弦乐组、羽管键琴和2支双簧管、2支圆号,有时加进长笛、大管、小号和定音鼓。对乐器的使用很有想象力,甚至是炫技性的处理。有时形成独奏与合奏的交替组合,显示出巴洛克时期的协奏风格。海顿集十几年的创作经验,运用比较华丽的管弦乐法,较强的节奏动力以及丰富的对位织体,使交响乐蕴含的思想内容和音响效果达到新的高度;同时,又在作品的配器上加进一些新颖和引人注目的特点,让听众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在第94交响曲“惊愕”的慢乐章中,一开始乐段的第二乐句末尾加上突强,使人大吃一惊;第101交响曲“时钟”的慢乐章,一开始就由大管的跳音与弦乐拨奏手法相结合的持续反复,犹如钟摆发出的滴答声;第103交响曲“鼓声”的第一乐章由定音鼓由弱到强的滚奏引人,并在中间和结尾时出现等等。
在古典交响曲套曲形式的成熟之前,海顿对交响曲套曲的乐章安排做了种种实验,有的仍沿用巴洛克教堂奏鸣曲在同一调性上的行板—快板—慢板—急板的格式;有的采用古典主义前期从意大利歌剧衍生出的三乐章形式:快板—慢板—小步舞曲。也有并非出于音乐自身原因的特例安排,如海顿写《第45交响曲“告别”》是为了提醒在埃斯哈兹宫留连忘返的雇主,该让乐队队员们回家与家人团聚了。在快速的第四乐章之后,还有一个第五乐章,在这里,参加演奏的乐器逐渐减少,演员们先后结束自己的演奏,吹灭谱架上的蜡烛悄然退场,最后只剩下2把小提琴以微弱的声音结束全曲。正规的古典交响曲套曲的样式,在海顿从1762年创作的交响曲之后开始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并赋予交响曲各乐章独有的个性 。
第一乐章通常总有一个缓慢的引子,与接下来的快板部分形成了对比。引子的素材在后来的音乐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慢速的第二乐章安静内省,常采用奏鸣曲式或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总是带三声部的小步舞曲。海顿赋予这一形式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海顿对交响曲形式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完善了套曲的末乐章。他开始尝试逐步确立采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以及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奏鸣—回旋曲式的末乐章。这样的结构坚实紧凑,音乐轻捷活跃,富于推动力,足以与其他乐章相平衡,承担起有一定的紧张度,然后完满结束全曲的任务。这时,尽管古典交响套曲已经定型和程式化,海顿对曲式做出多样而独创的处理,使得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都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
海顿的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他不像莫扎特那样,敢于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更比不上贝多芬,英勇地向现实发动猛攻。他虽有时对屈辱的处境感到痛苦,却安于现状,自得其乐。 “尽管有时宫庭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我可以进行实验,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我与世隔绝,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我被迫成为‘独创才’。”他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克尼斯佩尔著:《海顿》,人民音乐出版社
【3】宋莉莉著:《西方音乐简史与赏析》,山东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