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2023-04-17 来源:欧得旅游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有机体 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 社会文化结构 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 精神文明 英雄史观

二、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

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 (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 B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

阶层 社会基本矛盾

群众史观人民群众

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社会形态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 历史人物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

无产阶级领袖

(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B)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 D )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

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D)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D)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 (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C) 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

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

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D)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D)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C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C ) 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 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 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2

A生产资料所有制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B ) A文学艺术

B国家政权

B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交换和消费关系

C政党结构 D哲学思想

(20)经济基础是指(B )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21)国家是代表(D ) 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 ) A人口多少

B领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规律的反映 (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 )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的上层建筑 (25)社会意识根源于(A )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 (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

D实践活动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27)生产方式是(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8)社会形态是(D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 E )

3

A已不存在 B越来越激烈 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 (30)国家的实质是(D)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应该理解为(B)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33)“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4)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 A物质文明的进步 C政治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

(35)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D )

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6)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 A )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 (3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B)

A生产关系 B阶级关系 C思想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38)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B )

A质变 B量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39)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D)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4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A)

A生产活动 B政治活动 C精神活动 D科学活动 (41)杰出人物产生的条件是((C )

4

A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C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D个人自我奋斗的结果 (4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43)“时势造英雄”说明( D )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44)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C)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 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 )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专指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

三、多选择题

(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 ABCD )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2)唯心史观的错误在于(BCD )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重要发现是(AB ) A历史唯物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 BC ) 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B适度的最优人口状况能够起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

5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B剩余价值学说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不能自发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D适量的人口可以决定社会性质

(5)下面的说法哪些属于唯心史观的英雄史观(AB ) A“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B“治国”犹如“牧民”

C“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D“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有(ABCD )

A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的劳动带有社会性 C人类劳动是有目的的能动的过程 D人类劳动具有继承性 (7)劳动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包括(BD) A使类人猿建立自己的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成人脑,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了类人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类人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的手 E使类人猿能够离开大森林,到地面生活

(8)“人有了物质条件才能生存,人有了精神条件才能生活”的观点(CDE ) 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看到了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

E准确把握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对人的影响 (9)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CD) A政治法律思想 C自然科学

B道德与宗教 D逻辑学和语言学 B夸大了社会存在的作用 D看到了社会意识条件的作用

(10)列宁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民主共和制(ABC ) A便于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B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C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 D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ABCD ) A法律生产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历史悠久

B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教育等发挥作用 C法律只适合违法行为,道德应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6

D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BCD )

A经济是基础 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 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 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

(13)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说明(ABCD )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1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BC)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15)阶级生产的直接原因是(CD)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ABC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普通个人的作用

C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 D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7)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们是(AC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全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现代化发展道路 (18)人民群众是(ABCD ) A居民中的大多数 B无产阶级

C体力劳动者

D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19)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C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0)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有(ABCD) A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B发现新的劳动对象

C改进生产工具 D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21)社会基本矛盾是(CD )

7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2)唯心史观主要的理论表现为(AB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激变论 D天才论

(2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观点是( BD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唯意志论

(24)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才产生的两大阶级的对抗,所以阶级是(AC) A历史范畴

B政治范畴 C经济范畴 D思想范畴

(25)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的缺陷表现在( CD)

A看不到社会革命的作用 B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作用 C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看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26)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是( BD)

A二元论的表现 B唯心史观的表现 C实用主义的表现 D英雄史观的表现 (27)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有(BC )

A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历史主义的态度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政治第一的标准 (2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CD)

A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9)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ABC ) A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C历史任务的发起者个组织者

(30)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 ABC )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

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

B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 E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

四、判断说明

8

1.社会历史现象与人的意志和思想密切相关,与自然界发展有本质区别。

错误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自然史的现实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虽然要受到人的意志和思想的影响,但人的意志和思想只有在认识和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人类社会归根到底是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共同的本质,也有差异的地方,但没有本质的区别。

2.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用于保证统治阶级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权利组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依靠国家这个标志公共权力的暴力机构,使它同时成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此,国家的实质就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暴力机构,不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者或者调和者。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9

正确

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每一代人获得的都是上一代人创造发展的既得的物质力量。每一代人一生下来所接受的就是现存的生产力,不能自由地进行选择。人们只有从现实的生产力出发,并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

正确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

错误

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8.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错误。

阶级斗争不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与阶级斗争并不是从来就有

的现象。阶级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才出现了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才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存在,因此没有阶级斗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也就没有了阶级斗争。因此,把阶级斗争当作一切社会形态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的观点。

9.劳动者的素质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错误。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主导因素,但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成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

观尺度。只有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才能成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因为生产工具是每个时期科学技术

10

的物化,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的程度,生产工具才能表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10.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

错误。

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它与社会革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革只是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整个社会根本制度。

1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错误。

在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力才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才是经常变动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 建立,就是相对稳定的。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个活跃一个稳定,才会不断产生矛盾,当两者的矛盾激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

12.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在社会存在的几个因素中,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就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是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

五、思考题:教材136页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