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与逻辑

2020-11-06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15卷第5期 新余高专学报 Vo1.15,NO.5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0ct.201O 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与逻辑 ●陈曙光 (黎明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实践的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也处于转型之中。对政治文化转型 做历史与逻辑的思考,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理性政治人”也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这将 为我国政治文化民主化发展方向奠定基础,也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历史与逻辑结论,即政治民主化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当然的命运和前途。 关键词:政治文化;转型;历史与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010)05—0023—04 政治文化亦即社会政治意识,指的是特定社会在特定时 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u_4 。 期流行的一套政治认知、态度、信念和感情等。它由现实的经 这应该说是经典作家对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的经典表 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关系决定,并反映和反作 述。恩格斯在这里讨论的是“对经济学的批判”的方法。但 用于它们。所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政 显然,此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一个一般的方法,具有广阔的 治文化也会相应地发展,甚至发生结构性转变,也就是所谓的 适用性。遗憾的是,通常人们对其理解过于简单,在实际应用 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实践的 中把“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看成其真谛,“史”和“叙”的部 不断深化,人们在改革开放这一宏伟的历史长卷中拓展了广 分是历史材料,“论”和“议”的部分是逻辑推导,这样把两方 阔的活动空间,也为政治文化转型奠定了基础,对这种转型做 面预置好然后焊接起来。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一种偷懒 逻辑和历史的思考,为我们明辨政治实践的正确方向不无裨 的方法,是牵强的,干瘪的,也违背了恩格斯所论及的“历史与 益。 逻辑相统一”的实质的。按照Xl ̄d,芒先生的看法,“在最好的 一、逻辑的历史与历史的逻辑 情况下,它也不过是‘渊博’加‘偏见’而已,它冷静地、漠不关 政治文化转型,在当代中国毕竟是一个“未竞的事业”, 心地、轻描淡写地对待一切信息资料,用不着花力气,只不过 虽然我们清楚“感觉到”转型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事实,但要 是使用的一种现成的‘技术”,- 。 理性地把握转型的性质是什么,要转到哪里去,这就需要一个 对恩格斯的上述表述,我们首先要把握他所谓的历史的 科学的分析方法。鉴于转型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只有用历史的 两种不同涵义。一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过去了的事实”,这 方法才能在思维里加以把握,所以论者都习惯采用历史与逻 不过是一种静态的、琐碎的、偶然的,与我们当下生活并不密 辑相一致的程式。然而,人们常常过于方便的使用也因而简 切,也因而冷冰冰的历史素材而已,对它的追随就像夸父逐 单化地理解了这一方法,所以,先说清楚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 13,漫无止境而没有结果;一种是“经过修正的”历史,“典范 法的真实内涵是必要的。 形式”的历史。这种“修正”与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 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对前一种历史中的历史事实 到:“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 作为文本的解读,是从当代人对当下生活的理解这一起点上 随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到许多无关紧要的资料,而且也会 回溯的,是一种反向延长,并指向未来。当然,这也不是一条 常常打断思想进程,……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 直线,而是跳跃的、曲折的,上下波动的,螺旋式发展的;在波 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因此,逻辑的研究方式是惟一适用的方 的中心,我们可以“画”一道直线,这条直线显示了历史的脉 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 络和方向,体现了历史规律。这种历史是对偶然的驯服的结 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他认为, 果,是有意义的、有规律的,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 “思想进程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一贯的形式上的 的历史。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追随的就是这种历史观。 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后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 关于逻辑的理解也有两种不同涵义。在论述中,恩格斯 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 指出,黑格尔的历史观“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它 收稿日期:2010—09—03 作者简介:陈曙光(1973一),男,湖南衡阳人,讲师,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政治文 化方面的研究。 一23— 第5期 新余高专学报 2010(第l5卷) “结束了过去的全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在这里,黑格尔的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只有在机器工 逻辑与“过去的全部逻辑学”是两种不同的逻辑,一种是辩证 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个人才获得独立的人格,形成具 逻辑,一种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顾名思义,追求的是形式 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人。这只是一个准备阶段,是为了人类进 上的正确性,不管大前提是否真实有效。这一方法通过归纳 入下一个更高阶段创造条件的; 演绎,分析综合,以及抽象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圆圈公式,可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 观武断地裁剪任何一个对象;以其介入历史,能够说清楚历史 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是有了“世界 之必然,虽然这种必然是僵硬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僵硬的联系, 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之后,才可能进入的“人类社会” 没有历史应有的鲜活面孔,但无法理解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 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阶段。 所以面对历史偶然性茫然无措。而辩证逻辑追求的是“真理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当前总体的人类所处的历史阶段,这 性”,“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必须从现实 个阶段从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市场化的阶段。而独立的个人, 历史中得到理解。很显然,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逻辑方法就 是辩证逻辑。 所以,对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的正确理解是,历史是有 方向的,虽然,历史的方向不是直线的,但如果研究者“投入” 到历史中,全身心地浸透于它的对象,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历史 人物的内在冲动和历史场景的意向,就可以通过具体的从而 也是辨证的方法对历史规律加以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 是逻辑,逻辑就是历史,因为历史已经逻辑地预设了未来,逻 辑也必然地呈现于历史的发展中。这个方法也可以从马克思 所讲的“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中得到理解,人体 和猴体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历史关系,而解剖就是一个逻辑过 程,从人体到猴体,我们可以发掘出这种历史关系,而由这种 历史关系反向延长,从而推导出未来的人的形象。因此,我们 似乎也可以说,历史是现实的人通往未来的桥梁。 二、理性“政治人”的诞生——政治文化转型的一般 这首先是一种逻辑的界说,也就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 般脉络中把握市场经济的确立与政治文化转型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市场经济的确立过程就是理性“政治 人”诞生的过程。 理性政治人首先是独立了的人。而人的最终独立是市场 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必 经阶段,其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点,可以归结 为促成了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解放个人,推动个人走向 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历史作用,因为社会历 史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人的发展,也就是个人的发展。马克思 曾指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而且,“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 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3 。然后,作为人的个人并非 自然现成的,而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然赋予人的 只是自然个体生命,而“作为人”的个人的本质却只能是他的 社会属性,这只有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生成。马克思曾把 这个“人的生成”过程分为三大阶段 : “人的依赖关系”。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包括原始 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个人都没有独立性。由于生产力 的落后,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依赖群体的力量去对付强 大的自然。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能通过血缘或地缘的自然 纽带结合于一定形式的人群共同体中。这时候的个人只是 “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他只能从归属的群体中才能获得自己 的力量和性质,也只有归属于这个群体的意义上才被称作人, 离开所属群体,个人就什么都不是。古希腊城邦对此表现得 最为经典; 一24一 即“具有自立(能力)、自主(性质)、自律(意志)和自由(状 态)”的个人 ,也就是充分社会化了的人,是伴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而产生的。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的发展为前提的,反过来它又进 一步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使得社会生产区分为不同的 行业和部门,社会劳动分割为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人们也被 分割为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这样,分工使得个人孤立化,分 工越细致,个人越原子化。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分工又 把个人置于彼此全面依存的联系之中,使每个人都不可能离 开他人而单独存在,这种联系是有机的,这就好比原子被“化 合”了。这是辨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个人孤立化,这样 也就摆脱了自然纽带联系的共同体的束缚,摆脱了等级关系、 依附关系,从而进入世界性的历史活动,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交 往关系,而市场就构成了这种历史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场 域”,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一个活动体系:在高度分工基础上形 成的独立个人之间一种社会化的交往形式和联系方式。 三、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二元结构:历史的分析与逻辑的 困境 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起点可以回溯到鸦片战争。西方对 中国的侵略,在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以现代文明冲击 着传统社会,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各种现代性意识也应时而 生,但由于民族危机是主要矛盾,救亡压倒启蒙,人们一时无 法获得自我抉择的从容,在政治文化发展中几经磕碰。在此 无须赘述。最明晰的也最体现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转型是改 革开放开启的。 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可以认定当前我国政治 文化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这个过程 还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目前存在一个二元结构,也就 是说,总体上,现代型的政治文化已初步形成,但还带有明显 的传统痕迹。传统与现代正处于紧张的此消彼长状态。 先看传统层面。古代中国,由于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牢 固的血缘宗法制度,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高度专制,以及封 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成了以君主“治道”为核心,以处 理君臣、君民关系为基本内容的较为完备的集权政治文化体 系。时至今天,尽管专制作为制度已被摧毁,但传统政治文化 中的消极因素依然深刻影响着政治生活,如:权力本位、官本 位、集体无意识等仍然很突出,某些领导干部等级观念严重、 习惯于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人治方式,热衷于搞家长制、一 言堂;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仍普遍存在官贵民贱、民不与官斗的 心理定势;封建宗法意识仍以特殊形态残留,比如,在选拔任 用干部时,任人唯亲,任人唯派,领导者以个人好恶决定下属 2010(第15卷) 陈曙光: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历史与逻辑 第5期 的升迁,下属对上级感恩图报,以至人身依附,从而形成利益 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链条乃至利益群体;封闭自大现象普遍,突出表现在迄今仍有 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 不少领导干部迷恋于改革开放前的绝对一元化权力结构,错 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 。社会主义民主逐渐成为 误地将主导作用和整合作用曲解为对社会的全面与全能控 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这就蕴含了政治文化的发展趋 制;对作为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西方政治文明讳莫如深,不愿 向。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治文 也不敢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其有利于我 化实现民主化转型的过程,而且,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推促。 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臣民意识影响仍然突出,即使辛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简单认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经 亥革命以后就从西方引进了公民理念,但普通民众在政治取 取得了根本性突破,相反,要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的 向上仍表现为臣民、子民心态,缺乏公共精神、公共意识,正是 政治民主化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 由于作为个体的公民的主体性没得到张扬,经两千年孕育积 我国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而更根本 淀的奴性基因尚未发生根本性裂变。如此等等,在相当程度 上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羁绊。 再看现代层面。世俗化和理性化成为现阶段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在和西方的对话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 自省意识,也打破了封闭保守、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呈 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性和容纳不同性质文化的开放 性。如,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过去的泛政治 化向“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 主导地位,并且结合国情,实现了在处理建设、改革与发展问 题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职能与价值标准也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成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民主 建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科教兴国”等价值理念 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公民政治主体意识逐步增强,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普通公民政治上的民 主、平等、自觉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不断扩大,公民开始确立依法有序地表达政治意志和利益的 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 由如上二元结构的内在紧张表征出来的总体特征如下: 一是主流政治文化内部出现分层,更为具体化。市场经济的 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的,人们的 政治意识基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原则与爱国主义旗帜下,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仍具 有强大向心力,但具体表现出阶层性特征,在具体政治倾向如 政治态度、情感等方面却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二是不同性质 的政治文化在摩擦中并存。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的 非均衡性,特定的所有制与分配结构,改革的渐进性,以及全 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流动,形成了我国不同性质政治文化广泛 并存、兼容并蓄的局面,总体是在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 方政治文化形成的框架里对话的。由于内核不同,存在着一 定的摩擦,需要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整合;三是从宏观政治心 理上看,现阶段我国国民政治心理以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 局面与制度框架以认同为主,同时兼有多元性、怀旧性和动态 性的倾向。 四、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结论:民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处 在不断变革之中。在经济领域我们清楚地把市场经济从“姓 资”“姓社”的社会形态性质争辩中摆脱了出来,同时,在政治 领域,我们也不再把资本主义与民主划等号,而是承认民主是 政治现代化的根本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的根本目标,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 是由于我国在历史上较少民主生活传统,换句话说,我们缺乏 民主政治文化。即便我们真的抄袭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模式, 也无法实现西方的民主,可能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水土不服引 发的政治失败,就可能把我们取得的所有成就毁于一旦,并使 中华民族丧失顺利搭上现代化末班车的机会。 从政治学理论看,政治具有制度和观念两个维度。前者 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政治文化。如果说 制度架构是政治有机体的“肉身”,那么政治文化则是这个沉 重的肉身的灵魂:因为政治文化为人们的政治生活赋予“意 义”,为人们的政治实践提供背景,对人们的政治身份进行定 位,对人们的政治关系进行调适,对人们追求的政治价值进行 排列组合,等等。民主政治也必然由民主的形式框架和由民 主政治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结合而形成一个有机体。对民 主制度而言,民主文化所表征的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表达 其政治利益和政治行为自由的变量函数,或者说公民能不能、 懂不懂行使民主权利的民主理念级差,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人们民主政治意识的状况,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最重 要标尺。因此,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实现,仅停留在理性层 面来认识和追求民主是远不够的,而是要将民主理念内化为 公民的人格系统,转化为公民内在的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 习惯等。所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民 主文化,通过公民政治参与来体现其接受和认同民主政治的 程度,如果没有民主文化的充分发育,民众缺乏民主理念的认 同,对公共事务活动的冷漠,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化,缺乏政治 宽容和妥协等,将会给政治变革方面的决策带来难以克服的 障碍,改革也将丧失弹性和空间。相反,当公民在民主政治文 化的熏染下,虽然可能并不懂得民主高头理论,却能够自觉地 支持民主事业,参与民主政治,并把民主作为自己当下的生活 方式。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领域破题 的,而政治作为经济的最直接反映,经济的发展必然客观上对 政治发展提出要求。可以说,三十余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 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深化改革所遭遇的许多尖 锐问题,都与政治体制的先行、跟进或滞后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然作用于人们的政治 意识,并最终使政治文化朝着民主化的路途快速迈进。 如前所述,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首先使关于政治文化 的争论逐渐超越传统的“中”“西”范式和“姓社”“姓资”的意 识形态对抗;在引进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就意味着 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会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以其涵蕴的自主、权利、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对中国 25— 第5期 新余高专学报 2010(第l5卷) 原有政治文化发起冲激,这种冲激反过来又会对经济社会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 参考文献: 治文化的发展应该是相互融通的。另外,市场经济为各种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会主体的生成和进入现代化轨道拓展了巨大的空间,随着市 1995. 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治文化民主品格也日益得到强化。市 [2]邓小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武 场化使得国家在多个领域的作用逐渐隐退,与此相应的是具 元化,一个相对独立的以经济利益、价值追求、兴趣爱好等为 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95. 有独立自主性的其他社会实体活动空问的扩大和利益主体多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链接纽带的市民社会也悄然生成(在一定意义上,民主政治文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 化就是市民社会文化)。与此同时,市场化也使民族国家逐渐 社,1979. 融人世界主流,进入全球化轨道,全球化继而使人们的生活超 [5]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 越地域与国别的限制,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人们经验图式的可 学出版社,2004. 比较性,产生了共识与认同、合作与协调的机制。尽管在现实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生活中还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对多样性的包容,在竞争中创 [7]列宁全集(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造性的激发和公共观念的生成,所有这些构成一种总体的张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力,对政治文化发展的民主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20oO.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7]228 政治文化民主化趋向又必然反作用于人们的政治实践,产生 (责任编校:林斌) 积极效应,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终摆脱历史 深处的阴影,走向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现代坦途。 On history and logic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HEN Shu—guang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iti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pohtical practice,the modem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By reflecting on history and logic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we can see tha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tant perfection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rational politicians”ale also in the process of constant growing up,which will lay foundation for ou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mocracy.We may get to the historic and logic conclusion that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is the inevitable fate and prospect of socilaism with the Chinese features. Key words:political culture;transformation;history and logic 一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