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弄清诗歌的言外之意。 3.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人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就是“花间派”词风的鼻祖温庭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诗歌中的一篇代表作《商山早行》。(板书课题)
二、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1.观看视频,注意停顿和节奏。 2.自由读,模仿朗诵。 3.指读,齐读。
4.学习任务单上课前自学部分中的3,4小题。 (1)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本诗。
(2)本诗所描写的季节。 三、二读诗歌,赏早行之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让很多人赞不绝口。 1.分析两句的结构。
提示:“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用了六种典型景物。(板书这些意象) 2.这六种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
3.补充类似诗句。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欧阳修《秋怀》 (3)“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永《雨霖铃》 (4)“铁马西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4.据说北宋诗人梅尧臣,有一次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就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书)
5.思考这两句诗的“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拍照上传) 提示: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形成板书)
6.小结: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和月亮都是清晨有特色的事物。客人住在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下之时赶路,也算得上是“早行”了。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人迹板桥霜”,这可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四、三读诗歌,悟早行之情。 1.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分组讨论)
提示:(1)反衬;以乐景衬悲情,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的深切思念。(2)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3)故乡弯弯的池塘,那些自在戏水的野禽,永远是梦中的常客。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意,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五、四读诗歌,尝试背诵。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七、拓展延伸。(微课)
(进阶练习)阅读以下羁旅诗,体会诗人的感情。 八、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商山早行》,还对温庭筠和羁旅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若大家有兴趣,课下可再收集三首羁旅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商山早行》是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早行”二字,通过读“早行”之诗、赏“早行”之景、悟“早行”之情和融“思乡”之情几个环节,逐步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氛围。
在导入的环节中,我结合学生都有的经历,问他们喜不喜欢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心情怎么样。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喜欢旅游,旅途中开心、兴奋。接着再进一步追问,除了高兴、新鲜感,还有没有其他的感受?一些同学会说出累、困等感受,这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出行因交通不便、食宿条件不好,所以在路上肯定思乡情重,内心凄苦。古人把在路上看到的景物和内心的情感写下来,这类诗叫羁旅诗。然后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天净沙·秋思》,感受游子的悲苦。这时,学生离进入文本的距离已经很近了,课堂很自然地转入今天要学习的《商山早行》,探索作者温庭筠旅途中的羁旅愁思。
在读“商山早行”的环节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个人自读、集体朗读和展示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用缓慢的节奏、低沉的语调和悲伤的情感去读这首诗。另外,朗读还贯穿了整堂课,如齐读感受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看图片试着背诵这首诗,齐诵诗歌感受浓浓的思乡情等,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逐步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在情感。
在赏析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之前,我播放了一个描绘这联诗意境的沙画视频,请同学们来猜沙画的意境与哪联诗相照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积极进入对这联诗赏析的讨论中。
思乡情是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通过给学生展示春运的图片和出行人数的统计,引导学生理解每年背井离乡的人数是非常庞大的。接着,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背井离乡的人群有哪些。学生们的回答积极踊跃,能答出农民工、志愿者、军人、大学生等。通过提问这些人什么时候最想家,引导学生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在外孤苦想家的心理。这时候,我用齐秦的歌《外面的世界》来结束这堂课,很好地融入了现代人的思乡之情,整节课也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了。相信学生们对于温庭筠的道路辛苦和羁旅愁思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引导有些心急,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课堂后面学生齐诵诗歌的节奏过快,但为了课堂的整体性并没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改正;还如讲课过程中肢体语言过于频繁等,都是以后上课应该尽量避免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