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博物馆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功能

2023-02-02 来源:欧得旅游网
传媒卖务

SrOTBxS论博物馆的新媒体文化传播功能赵静(甘肃省博物馆,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博物馆已成为满足人们教育、认知、艺术欣 赏、娱乐的重要部分。当今,博物馆运用新媒体展示手段,消融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媒体介质与地域之 间的边界,运用新媒体使博物馆的文化功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12-0164-02博物馆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是文物展品、图片、文

字说明等,使参观者通过此类展示方式来获取感兴趣 的文化信息。当下,博物馆运用馆藏资源,借助新媒体 技术作为展示手段,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拓展功 能、角色转变,提升了参观者的便捷度,缩短了博物馆 与参观者的距离,增加了亲密互动的频次,使博物馆的 文化传播使命得以充分发挥。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多向传播等新媒体技术 的发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 战。⑴主要体现在:(-)宣传媒介多样化博物馆是将馆藏展品以及对藏品的研究成果进行 收集、整理、挑选转化为对参观者有益的信息资料,以 藏品展览、充实的文字材料、现场活动、直观的教育等 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尽管博物馆是历史、自然遗产 的展示窗口和传播场所,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新 时代,受众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感兴趣的文化,并非 只能通过博物馆来实现。若博物馆无法快速适应新媒 体时代,仍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无视博 物馆文化传播多渠道宣传的紧迫性,坐等参观者上门 参观,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需求和取向的变化1. 受众需求的变化。随着信息化和外来文化的影 响,传媒技术和传媒介质的多元化,使受众获取的信息 呈现多样化。新媒体能够提供海量的、创新性的、丰富 的信息,其传播模式具有网络化、便捷化、视觉化等特 点,能够满足受众获取相关信息的需求。这些是传统 博物馆无法实现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是博物馆未来发 展的方向。2. 受众外延衍化。博物馆在信息网络化、普及化、 大众化的现状下,面临着受众外延的突变,受众不再是 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演变为借助网络媒体 获取自己感兴趣信息的虚拟受众。这些受众将成为博 物馆文化传播应考虑的重要人群。3. 受众地位转化。博物馆逐渐实现被主动接受、 多向互动、自主选择的传播模式,替代了传统的单项传 播模式,受众可利用新媒体将博物馆传播的内容同时 传播给其他多个受众,受众将感受反馈至传播主体。博 物馆可根据受众的关注点编辑与博物馆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以创新作品和传播主体,来提升受众关注度。[2]理念,博物馆的宣传也由“物”逐渐向“人”过渡。 虽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⑶但博物馆还 没有能够真正发挥教育功能。受众通过新媒体获取博 物馆信息的目的不相同,包括学习、欣赏、娱乐、休闲等目 的,因此受众对1專物馆的需求是多元化。博物馆运用新 媒体技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二、 新媒体文化传播功能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有 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使博物馆能够 强化馆藏展品与受众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消融 传播者与接受者、媒体介质与地域之间的边界,极大地 提升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同时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文化 传播服务。(一) 强化展品与受众的互动性从文化宣传角度来看,博物馆只有不断推出各种 藏品展出活动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参与,博物荷借

此获得更多的忠实拥楚,使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得到充 分彰显。受众数量是博物馆是否实现了科学发展的关 键,博物馆要实现长远发展,须将受众主动来馆并驻足 观赏作为基础。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将为博物馆的发展 提供契机,增强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受众通 过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展品之间形成文化互动,博物 馆引入新媒体技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完善设备, 增加受众对馆藏展品的了解,从而使其受到文化熏陶。 这样不但可以借助新媒体提升受众的兴趣,而且可以 增强受众的文化体验。博物馆实现文化传播可借助新 媒体技术,但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应科学合理地 新媒体技术来吸引受众,从而使受众获得精神、心灵层 面的双重满足。(二) 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新媒体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使文化传播的路径得 到拓展,博物馆文化得到真实有效的推广。应利用现 代化信息技术对馆内藏品实现数字化处理,使受展览 条件限制的藏品可以呈现至受众面前。博物馆新媒体 数字化的搭建,将展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给受众, 符合当今快节奏生活状态,人们足不出户,借助互联网 和电子设备就可观赏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不受时间和 地域限制;同时,受众也可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互动功能 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博物馆,从而为博物馆 的宣传工作提供可借鉴的依据。三、 新媒体发挥文化传播功能的方式(-)以展晶为载体的新媒体文化传播方式4. 教育功能凸显。博物馆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

馆内藏品教育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独 机构,所以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文化需求,博物馆的收藏功能 特之处,通过馆内藏品传递信息和表达内涵的方式,使 逐渐转变为教育功能。当前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 受众倍感亲切,传递的信息易被受众接受和理解,这是

164第10卷第12期2019年06月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Vol. 10 No. 12June 2019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媲美的。藏品成为受众学习的介质, 受众通过藏品实现与历史对话,将藏品的文化内涵展 现给受众成为传播的重要内容。⑷1. 感官体验。受众对藏品有兴趣才能有效地展现 博物馆的特性,博物馆可运用文字、图片、绘画、音像、 音乐等艺术语言和仿真技术,实现可视化、场景化、幻 影成像等传播,激发受众对藏品的兴趣。2. 情境导入。运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受众,设计多 感官体验展览,体现现代语言形态,运用人工智能与虚 拟技术将博物馆的展品用既有结构又具有空间立体的 方式表达出来。(二) 尊重个性差异,传播对象多元化采用新媒体实现个性化服务,针对人群特征,如成 年人与未成年、个体与团队等细分传播对象,根据受众 的人物画像进行差异化传播,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 倾向给予受众自由选择权以及接受方式,并提供沟通 与表达的虚拟空间。⑸(三) 发挥跨时空的体验传播方式一是要拓展网络体验空间。网络体验空间比传统 媒体传播更具有体现性,如开发在线微课堂、在线文博 小游戏、自媒体阅读等,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 充分调动受众的各种感知,如能看、能听、能读、人机对 话互动象满足青少年的互动需求。二是要拓展网络展示空间。博物馆应通过三维空 间的还原性与创造性将文博展品进行历史活化,运用 360°展区全景图虚拟参观系统,让受众能够进行虚拟 参观,达到感官的深度体验。三是要拓展网络交互空间。新媒体一个重要的功 能是实现博物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媒体平台能 有效解决现实空间交流的物理障碍与心理障碍,保证 博物馆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元交流互动。这

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心理诉求,以便改进 传播方式。四、总结与建议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应该与时俱 进,研究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文化传播功能和价值,灵 活运用新媒体丰富文物展陈的方式。电脑互联网端向移动互联网端的转变,使得受众 从过去被动单向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接受,甚至受众 群体会主动参与到传播的活动中,生产属于不同群体 的个性化传播内容。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博 物馆应深入挖掘受众群体的类型与偏好,以受众喜闻 乐见的方式重赋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实现为公众服务 的目的。参考文献:[1] 黄逸鲸.博物馆文化传播中人与环境的互动性研究[J].汉字文化,2019 ( 03 ) :43-44.[2] 韩晓.浅谈新媒体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作用一以首

都博物馆为例[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8 (00): 127-132.[3 ]连红.新媒体时代博物馆的文化传播研究[J ].传播

力研究,2018, 2 (27 ):27-28.[4] 欧波.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播新探索——以广

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为例[J].传播力研究, 2018, 2 (20) :13-14.[5] 万酉生.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发

展[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 16) : 102-103.作者简介:赵静(1977-),女,河北沧州人,本科,馆员,研究 方向:博物馆学。(上接第163页)也是提高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吸引力和 影响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基于此,新闻记者在微时代 要注意培养个人的新闻视角,注意从常见的新闻信息 中找出不同的报道视角和内容,从而提高新闻信息的 整体价值和传播速率,增加新闻信息的吸引力,进一步 拓展新闻信息的市场影响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⑶ 例如,在报道一起车祸事件的时候,一些记者往往关注 的是车祸位置、受伤人群等信息,如果从一个更独特、 更创新性的角度编写新闻,可以从车祸发生过程中具 体人员的处理方式来分析车祸的根本原因,能给读者 带来新的阅读体验O(二) 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微时代的新闻采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工 作,也就是说,在新闻采写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自 觉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注意学习和领会相关的政策和 措施,了解其对新闻采写的要求,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 行为准则。同时,新闻采写是一项职业性工作,因此记 者这个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的时代要注意提升个人的新 闻采写素养和能力,从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相 应的采写工作,有效提升新闻信息采写的科学性、实效 性和准确性,达到良好的新闻采写效果,为新闻内容的 良好传播打下基础。(三) 新闻记者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 知识面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一名新闻记者顺利开展工作的重 要能力。为了适应各个层面的采访以及顺利完成新闻稿 的撰写工作,新闻记者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多样 化的信息内容中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度,从而捕捉到不 同采访对象、不同新闻内容中所蕴含的重要信息点。总之,微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 和新闻内容的形式。新闻记者要适应新时代的新闻传 播模式,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新闻编写方法和工作 模式,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资源,要进一步提 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 新闻编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新闻信息能够得到 受众的接受,并达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参考文献:[1 ]雷明剑.新时期广播新闻记者采写形式的创新研究[J].采写编,2019 (01 ) :63-65.[2 ]王莹.浅议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做好新闻采写工

作[J].西部广播电视,2018 (06):154-155.[3]路鹏程.民国记者在新闻审查制度下的抗争与调

适一以陶菊隐为中心的讨论[J].新闻记者,2017 (04):63-75.作者简介:傅春秘(1972—),男,河北青龙人,本科,主任记 者,秦皇岛日报编委、政教部主任,研究方向:新闻写作。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