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文学之唐代文学

2022-05-25 来源:欧得旅游网
一、集子及其作者:

《东皋子集》 王绩 有诗《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盈川集》 杨炯 曾做盈川令 《陈伯玉集》 陈子昂 字伯玉

《长江集》 贾岛 因贾岛曾为长江主簿,故名。贾岛死葬于普州移风乡南冈。可止《哭贾岛》诗云:“燕生松雪地,蜀死葬山根。”

《樊川文集》 杜牧 杜牧曾在樊川(今陕西长安县南)修过一所别墅,晚年经常在此居住,所以他的文集就称为《樊川文集》。 《王子安集》 王勃 字子安 《幽忧子集》 卢照邻 号幽忧子

《王右丞集》 王维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昌谷集》 李贺 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樊南文集》 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还有《李义山诗集》。

《河东先生集》 柳宗元 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也称柳河东,又因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政绩卓著又死于柳州,世人又称柳柳州。其诗集被称为《柳河东集》或《柳柳州集》。 《香奁集》 韩偓 《香奁集》真的并无继承美人香草之意,这倒是沉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写得对,“少岁喜为香奁诗,后一归节义,得风雅之正焉。”

《唐风集》 杜荀鹤 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

《孟东野集》 孟郊 字东野

《元氏长庆集》 元稹 长庆(821年─824年)唐穆宗李恒年号。白居易则著有《白氏长庆集》, 《韦苏州集》 韦应物 ,印其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州”。

《元次山集》 元结(719--772) 唐文学家。字次山。曾编选《箧中集》,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 《骆临海集》 骆宾王 曾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后人称他骆临海。

《王司马集》 王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昌黎先生集》 韩愈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张司业集》 张籍 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 字梦得,彭城人 (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杜少陵集》 杜甫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集子又称《杜工部集》。

《张曲江集》 张九龄 病逝于韶州曲江。 《高常侍集》 高适 曾做左散骑常侍。

《岑嘉州集》 岑参 官至嘉州刺史,世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称岑嘉州。

《华阳集》 宋·王珪 字禹玉,宋时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县人。 唐朝、金代、元代时,也各有个叫王珪的人。但《华阳集》乃宋人王珪所著。

二、名词解释:

上官体:是唐诗史上以初唐诗人上官仪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1

张王: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王建的并称。

初唐四杰:指主要生活和创作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四位著名的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对诗歌的题材有所扩大,诗风转向刚健清新,对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并且,他们四人都喜好写骈文,有着很好的艺术特色,可以说王勃是电力精工,杨炯是神采飞扬,卢照邻是深沉悲愤,骆宾王是慷慨激昂。

山水田园诗派:产生在盛唐时期的以孟浩然、王维等人为代表的,以描绘山水风光和表现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除了王、孟,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三十六体: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三人齐名,又因三人在家族皆排第十六,故时号‚三十六体‛。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表奏等各种文体中,不少作品无异于文字游戏。在创作技巧和文风上,他们的骈文有了一些新变化,大都雕镂精工,用典深僻,辞章繁缛,偶对切当,风格更为华丽浓艳,其中以李商隐最具代表性。

郊寒岛瘦: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即孟郊,清冷苦涩的意象。贾岛,奇僻瘦硬的风格。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该语出自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沈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并称

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对六朝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它的内容革新是与唐代政治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古文运动兆端于武后新政期的陈子昂,酝酿于安史之乱后的元结、萧颍是、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形成高潮于永贞改革前后和元和中兴之际的韩柳。儒学是古文运动的基础。古文运动的倡导,参与者,如李华、萧颖士、梁肃、柳冕、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是这一变化的推动者,他们和中唐的儒学者陆质、啖助、赵匡一起,反对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批评明经以章句为学,要求务通经典大义,行经术之道。欲振儒学以兴唐。唐代散文除继承和借鉴前人散文创作的成就外,还广泛从其它文学体裁的创作中汲取滋养。尤以诗歌、传奇、骈文的影响为大。古文运动在贞元元和间形成高潮前,有一个渐进的酝酿过程,其间的振臂倡导者,除武后朝的陈子昂外,中唐前期先后有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萧、柳冕、权德舆等。而古文运动的主将则是韩愈和柳宗元。 唐传奇:传奇,顾名思义是传述奇事奇遇之义。但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义界不清而使用混乱,却亦不外乎用以称呼小说及以此为题材的戏曲。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人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来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崔融与苏味道的并称,世号‚崔李苏杜‛。 三吏三别: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劝勉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

2

皮陆:晚唐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

新乐府运动: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其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等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这些理论一反大历以后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的优良的诗歌传统,具有进步的意义。

边塞诗派:盛唐时的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韩孟诗派:以韩愈为领袖,但此派尚奇求怪的趋向,最早也先在年龄长于韩愈的孟郊诗歌中出现。约于贞元八年孟郊赴京应举,始与韩愈交往。孟郊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倾向,对韩愈已产生了一些影响。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韩愈、孟郊先后在汴州、徐州相会,相与游从者还有李翱、张籍。此时韩愈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了追求险怪的倾向。元和元年至六年,韩愈先后任职于长安、洛阳,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卢仝、马异、刘叉、贾岛、皇甫湜等相继会聚,年轻的诗人李贺也与韩愈等交游,至是,这一诗派的诗人已全部会齐。在他们的相聚会合中,通过赠答唱和,逐渐形成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致相近的艺术追求与相似的艺术趣味,也使这一流派成为当时诗坛上具有独具特色的创作群体。

小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清吴锡麒《杜樊川集注序》:‚义山、牧之,世亦以‘李杜’并称。‛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新唐书。杜牧传》说:‚牧于诗,情致豪放,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小李杜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

俗讲:俗讲是由六朝以来的斋讲演变而成的,它是指应用转读(咏经)、梵呗(赞呗)、唱导等手法进行佛经的通俗演讲。这种讲演因地制宜地通过杂说因缘比喻,使一般大众更易理解佛教经论义理,从而达到了随类化俗之目的。在古代,俗讲对于佛教义理的普及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唐代俗讲一般主要使用说唱体为话本,因为说唱体既围绕着佛教经典主题,又着力使之通俗化,从而易于人们接受教义,这类俗讲话本称作 ‚变文‛;有时在‚变文‛中还附有反映经中故事内容的图画,这叫‚变相‛;俗讲有时也采用‚讲经文‛为话本,这类话本往往通过自编说唱文字以演绎经中义理。由于俗讲主要采说唱体制,说中大多伴有唱,因此‚变文‛中往往注有‚平‛、‚侧‛、‚断‛等字,以示唱时用平调、侧调或断调。唐代俗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采用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舜子变》、《伍子胥变》、《王昭君变》等即属此类。

元白诗派: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

3

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变文:是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俗讲僧和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变文的得名与佛家所谓变相有关。用绘画表现的佛教故事叫变相,用文字表现的佛教故事叫变文。

花间派: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例子):

1. 分析骆宾王《在狱咏蝉》(要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蝉自比,表现的自己高洁的品质,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

2. 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要点)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5.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4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6. 李商隐《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首联扣题,写登楼所见。颔联以古人自况。颈联由忧时感事、自叹不遇转而申述志趣,其中用了春秋时范蠡辅越王勾践灭吴后“乘扁舟,浮于江湖”的典故。尾联运用《庄子.秋水》中所写的鸱鹰嘴含腐鼠忌鵷雏抢夺而鵷雏不屑一顾的典故,既是自我剖白,又是冷峻的讥讽。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辞,不是为了区区禄位。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于那些利禄熏心的权贵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端造谣中伤,则表现了极大的愤怒。全诗最大特色是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四个典故,都能贴合自己的身份、处境与思想感情;而且相互联系、构思缜密。如颔联所用的贾谊、王粲的典故,一是年龄同自己相仿,都是奋发有为的青年时期;二是经历遭遇同自己相仿,都在“虚垂涕”、“更远游”之痛;三是与颈、尾联结构紧凑,颈联用范蠡之典,是正面阐明“垂涕”“远游”的目的,尾联鸱鹰忌凤凰之曲则速写他人对“垂涕”“远游”动机的歪曲。另外,此诗用典手法也多有变化,贾谊、王粲典是明用,好在准确深沉;范蠡曲是隐用,好在有意无意之间;出于《庄子》的典是活用,好在灵巧而流转。

《安定城楼》一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思古伤今、感喟身世,深刻表达了封建社会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

7.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主旨:这首七律,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着的追求之情。

特色:本诗情思深挚。三、四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爱情盟誓,运用比兴手法,生动贴切,含蕴隽永。

比喻新颖贴切,精妙传神;写法变化,摇曳多姿;抒情委婉深切,哀怨缠绵

三.论述

1. 试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变时期。诗歌做为一代文学的主要形式,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唐朝,得到高度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是决定唐代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1)社会因素。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

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

5

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

2、为什么说王维、孟浩然是创造了静逸明秀之美的重要诗人?

王维的艺术成就:诗情、画意、琴音与禅趣的高度结合,使王维山水田园诗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

的艺术高度,奠定了他在唐代诗歌史的宗师地位。(1)诗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创造。山水诗在谢灵运的笔下,往往追求形似,写景繁富,而情与景两者则是割裂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则以写意为主,并不着力于景物的刻画。王维则不同,他吸收了两家之长,把写景与抒情密切结合,熔抒情与写景于一炉,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从而创造了一种玲珑剔透、不可凑泊的意境。 (2)画意。绘画技法的运用与诗歌的画意的体现。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表现有三:一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二是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三是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3)琴音。注重音响处理,使诗歌具有音乐美。王维不仅是诗人、画家,而且还是一个音乐家,因此,他对声音的感觉敏锐而且精细。他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在诗中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 (4)禅趣。诗境与禅境的合一。王维善于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正由于此,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王维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为对静寂独处之乐的追求,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孟浩然的艺术成就:(1)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自觉继承了六朝

自陶、谢以来山水田园诗的优良传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意境和风格。(2)在意境创造上,孟浩然作诗,往往兴象浑成,“伫兴而作”,整体上浑融完整,不可句摘。 (3)在艺术风格上,孟诗以冲淡闲远为主调,往往运用白描手法,风格天然而韵味醇厚。闻一多先生评曰:“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3、试比较王昌龄和李白七言绝句的创作。

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特点: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1)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2)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3)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4)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李白绝句的特点:(1)在意境上,五言七言俱佳,既含蓄蕴籍,又自然天成。尤其七言绝句与王昌龄齐名,双峰并峙而各具特色。(2)在风格上,清新明快而又飘逸潇洒。(3)在写法上,以古入律,融入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又一气贯注的手法。

4.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白居易在全面总结自《诗经》以来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把正统儒家诗歌理论与当时社会改革思潮相结合,再次将功利主义的传统诗教说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建立起独具中唐时代特色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并在新乐府诗歌创作中努力加以实践。 白居易诗学理论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6

(1)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白居易鲜明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应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为作,不为文而作”,要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历史使命,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功能。

(2)讽喻美刺的创作内容。白居易特别强调诗歌对现实的美刺作用,应该“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为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要求诗人做到“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反对“嘲风雪,弄花草”。

(3)崇实尚俗的创作追求。白居易认为诗歌应“系于意,不系于文”,做到文直事核,题旨鲜明,通俗易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4)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白居易以情义为内容,言声为形式,认为其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认为只有通过优美的韵律和铿锵的语言表达出的真情实感,才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

但是白居易坚持比较功利的文学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文学的现实功用特别是政治目的,这种功利的文学观毕竟是一种狭隘的见解,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忽略了诗歌的艺术特性,使他的大量乐府诗缺少诗歌的味道,形同奏疏,失去了应该有的文学价值。

5、试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异同。

(1)元代陈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而主理,岑参诗尚情而主景”,尚质指的是内容的客观性,主理指的是议论,关注现实题材,善于议论。尚情指的是内容的主观性,多从自己的情感和审美感受出发,以绘景为主。<1> 高适作品慷慨,雄浑,有悲壮之气,而岑参作品新奇俏丽有浪漫之气,高适为尚气之人,以气质自高,不仅自我期许很高,而且由于早年的坎坷,使他的内心中有一种傲气悲气,其诗歌有一种悲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侧重于议论。<2>高适作品从体裁上说,古近兼善,但尤长于歌行,岑参作品长于近体,尤善七绝,《逢入京使》。<3>高使作品给人感觉悲壮而厚,岑参作品奇逸而峭。 (2)共同点

第一,两人的诗作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理想抱负执着

追求,格调高昂,气势豪迈,给人以积极奋发的感受。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塞下曲》中写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寒垣苦,岂为妻子谋”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时代的强音。第二,高、岑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第三,高、岑两人的边塞诗,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则多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3)不同点

<1>在选材立章上,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倩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郁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事实,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内涵较丰厚。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留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 <2>在对文学组产的继承上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

7

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倩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润明之气。高活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和谐的。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拐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触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沿袭了六朝骄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摇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远没有高适那么古朴。 <3>在抒情方式的选择上

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在抒情中虽然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的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高适的代衰作《封丘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平实的语言中,直抒胸臆道出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正直官吏的真实心态生动真切为后人所滋赏。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或者可以说,他是寄情于描写之中。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容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4>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吸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以现实主义手法著称的诗人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边塞的人和事.议论战争的得失,以及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昂扬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歇较岑参而言更具有慷慨的悲壮美,凸现一种凝重深沉、浑厚遒劲的格调。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显示出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奇制胜.的奇思妙想比高适更胜一筹。岑今在现实基础上侧重于想象夸张豪迈中有瑰丽雄奇之笔,而不像高适般苍凉悲壮。在《白雪歇送武判官归京》这篇岑参的代每作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奇异的自然意象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岑参审美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与实践。

6、简述晚唐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

晚唐概指自唐文宗开成元年至唐王朝灭亡的七十余年。这一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晚唐所谓三大政治问题,即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与朝臣党争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腐败,最终使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

此时诗人的心态,与中唐诗人相比已有所不同。中唐士人仍对王朝的“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到了晚唐,士人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深感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

晚唐前期,以“小李杜”、“姚贾”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心理大抵处于希望与迷惘的矛盾之中,诗歌创作上转向抒发个人情怀与怀古之思,出现了许多怀古咏怀诗。艺术上则倾向于表现细腻幽微的情思。二是晚唐后期,主要有皮陆等诗人。这时唐王朝已是日落西山,诗人对朝廷多持冷漠态度。诗歌或揭露政治腐败、或忘情于山水、或沉溺于艳情。总体来看,晚唐诗坛的创作倾向呈现多样色彩。 (可结合具体的诗人,详细说明。)

7、谈谈李白乐府歌行创作的主要成就。

乐府歌行最能体现李白诗的艺术特色。这些体裁气魄宏大、形式自由的特点适宜于表现李白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感情。

8

李白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有:

(1)李白的乐府大量沿用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皆能曲尽拟古之妙。

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缘事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

另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诗人的感触和联想,以此来抒写自己的情怀,体现了乐府的“歌行化”,这是李白乐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如《蜀道难》、《将进酒》等

(2)散文化句式与楚辞句式的结合使用。

李白集中有一部分从乐府脱胎而来的歌行,一般以“歌”、“行”、“吟”、“谣”等为题。尽管李白对乐府的革新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受乐府旧题的限制,未能尽其才情。与乐府相比,歌行的内容与形式更为自由,更有利用于抒发李白的个人感情,因而成就比乐府更高。

李白歌行的特征:一是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李白的歌行是他传奇人生的总纪录。二是感情激荡起伏,笔法吞吐多变,结构纵横开阖,纵笔挥洒,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特色。

8、试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不同。

温韦同处花间时代,故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必有相同之处:内容重闺情,风格香艳。 而温、韦二人词的风格中不同的,简单地说,温词香软秾艳,韦词疏朗清淡。

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意象的衔接是跳跃性的,需要用想象补充,造成含蓄的效果。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他可以视作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他的大部分词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其艳丽处有如晚唐诗风,然亦有绝佳而不为词藻所累的近于自然之作。再如《更漏子》、《梦江南》用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无名的愁闷,似无可奈何的轻喟,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此种无心寄托而悲愁深隐的作品,对后世词的发展有更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韦庄以词名世,但他的词写得疏朗、显直,主导风格与温庭筠是不相同的。如果说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浓艳见长;那么,韦庄则是对民间抒情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他写词以抒情为主,深入浅出,心曲毕露,故不着力于藻饰,唯将一丝一缕之深情真切地写出。《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放秀美,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韦庄和温庭筠各有所长,各自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温庭筠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结合,以及香软词境,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是有决定性意义的。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情的传统,成为南唐词的先导。

9.试论杜甫的生平经历对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由于他的忧伤和痛苦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他的诗中,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极盛转向大衰这一历史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而被称为“诗史”。“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这是杜甫有别于其他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的地方。”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是杜甫的一个显著的性格特征。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

9

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3、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注意结合每个时期的作品,具体分析。)

10、试论元白诗派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特点。

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简述初唐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简单说,就是分为三个阶段:(1)贞观君臣和王绩;(2)上官仪和初唐四杰;(3)文章四友、沈宋、中宗和陈子昂。前者都是宫廷诗歌的代表,后者则代表了一种新的诗风。)

12、谈谈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又进而形成诗境的多义性。

二是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且常把忧伤的情绪以艳丽精致的语言表达出来,铸成

三是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但他的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所以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13、试论杜甫律诗创作的主要成就。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10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他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而他自己在创作中确实是这样做的。

14、试论李煜词的创作成就。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15、试论陈子昂对唐诗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唐诗风骨,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①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②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③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对风骨的追求,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16、简述唐五代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1)敦煌曲子词:民间词阶段,是词的草创、滥觞。

这一时期发现的词作,早至盛唐,是民间文人所作,多无明确的作者。特征是:内容上比较广泛,有爱国、边塞、农村、商人、书生、渔父等各种内容,但是多一半还是艳情词,由此可谓预示了词的发展方向;艺术上,尽管有民间文学的特征,语言通俗、清新,表情直率,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但是词无定句,是其不成型的的表现,并且还句无定字,字无定声,且好用方言、俚语,押韵也不固定,喜欢咏调名。 (2)中唐文人词:词的尝试摸索阶段。

盛唐时,也有文人留下少量的词作。到了中唐,以谱填词的文人更多了。刘禹锡第一次明确记载了自己按拍填词。刘长卿、韦应物等人作的词,词调短小,在语言上沿用诗歌,让我们看到了由诗入词的痕迹,他们的创作在内容上还是比较广泛的,有描写边塞生活的,不过,词的转向已经产生,并且词的创作有由北向南转的趋势。这一阶段,是词由民间向文人创作的过渡阶段。

(3)晚唐五代文人词阶段:①花间派词,代表人物是西蜀君臣词;②南唐君臣词,包括李璟、李煜、冯延巳。

11

晚唐五代词,是词的定型,标志着词的成熟。这一时期,大量的艳情作品出现,是“词为艳科”的形成阶段。中国人爱情意识的第三次大爆发,词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花间派的《花间集》是第一部文人词作总集,奠定了千古词章的正宗风格:香而软,充满了富贵气、脂粉气。南唐君臣词较西蜀君臣词则更为文雅,词由伶工之词变为了士大夫之词,包含了文人士大夫忧郁的意识。

17、谈谈王维诗歌中的禅趣及其思想渊源。

诗境与禅境的合一。王维善于把佛教禅宗所追求的静寂之境转化为诗歌境界,正由于此,王维富于禅理的诗歌,不是枯燥的佛教教义的宣传,而是借助于艺术形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王维这类诗歌主要表现为对静寂独处之乐的追求,尤以他的《辋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18、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主观的色彩。

李白以他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慷慨自负,不拘常调”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既使写景,他的诗也多染上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等等 (2)想象的奇特。

与浓郁的主观色彩相适应,李白诗中的想象可谓思飘云外,来去无迹。运用想象的彩笔,点化景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其表现有三:一是善于把神奇的想象与感情的渲泻结合起来,如《蜀道难》。二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如《古朗月行》 。三是想象与比兴象征和拟人夸张等手法的结合。

(3)意象的设置。

李白诗既颇多气吞山何的壮美意象,又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李白诗中的意象随意感情的跌荡起伏,往往具有跳跃性 (4)语言的特色。

在语言上,李白诗冲口而出,不假雕饰,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有自然浑成的天然美特色。 李白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语方的境界,是和他积极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

19、试论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苏洵称其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即使短篇文章,韩愈也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如《送董邵南序》 (3)论事析理,雄辩明快。韩愈的论辩性文字多有《孟子》之风,如《论佛骨表》《争臣论》等。 (4)修辞造语,巧妙灵活。韩愈散文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他提倡“陈言务去”,但也不否定语言的继承性,而是反对陈陈相因的陈词滥调。 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1)思想深刻,立意新奇。柳宗元具有进步的唯物史观,为文敢破传统,独立不惑,论证古今,学究天人。这一特点主要见于其论说杂文中。

(2)嬉笑怒骂,愤世嫉俗。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讽喻杂文中。

(3)雄深雅健,简明峻洁。柳文传人叙事写景状物,雄深雅健,简明峻洁,类西汉文。 (4)杂文游记,尤擅胜场。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