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县情况 石棉县于1952年建县,位于大渡河中游,地处雅安、凉山、甘孜交汇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个街道,总人口12.4万,其中城镇人口达5万。 石棉是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康藏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内地通往凉山彝区和甘孜藏区的重要通道,是川西交通枢纽次中心。京昆高速雅攀段、国道108线、省道211线贯穿全境。石棉县北距成都260公里、距雅安120公里;南至西昌150公里;西至康定158公里;距乌斯河火车站90公里;距甘洛火车站42公里。便利的交通网络让石棉县成为了周边地区人流、物流的聚集点,来棉就医、就学、旅游、购物、购房的人数明显增多。石棉是生态资源大县。水能、森林、旅游、温泉、矿产等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有贡嘎山、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之一,被授予“中国大熊猫放归之乡”;有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地的孟获城景区,有被外界专家、学者称作我国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活化石”的木雅尔苏藏族族群,有位于“蜀山之王”贡嘎山南坡的田湾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贡嘎山主峰的最佳观景平台王岗坪景区;温泉资源丰富,其中城市中心区有罕见的地热温泉资源,日出水量达700吨,出水口温度达69.6℃,泉质富含氯、钠、锰、钙、钾、汞、锂、硫等多种矿物质。同时,石棉县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享誉国内外,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石棉县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县城经济发展先进县、“三农”工作先进县、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省级生态县、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第四轮敬老模范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县、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等省级荣誉。 石棉教育概况 石棉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学规划统筹教育,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发展内涵,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校,建设德能双馨的教师队伍,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我县于2009年接受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于2017年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目前,我县有公办学校45所,在校学生22615人(其中小学31所,在校学生10674人;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4025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1440余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800余人;公办幼儿园7所,学前教育在读幼儿5600人)。全县在职教师1184人。 我县确立了“立足石棉,辐射周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打造特色鲜明学校,建设德能双馨队伍,培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思路;明晰了“规范学前机制,丰富小学内涵,调整初中结构,扩大职高外延,提升高中品质”的发展策略。 招聘学校简介 1970年,美罗公社小学附设初中班,1975年又附设高中班,1981年停办高中班。1982年剥离美罗公社小学初中班单设中学,名为石棉县美罗中学。学校距离县城约25公里,主要面向美罗、迎政、宰羊、丰乐四个乡招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石棉“6.18”地震,造成学校校舍和设备设施严重受损,撤除重建,2010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学校占地9520平方米,建筑面积7370平方美罗米。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64人,其中彝、藏等少中学 数民族学生35人,约占21%。教职工30人,专任教师19人,中学高级职称教师1人,一级职称教师3人,初级教师17人。本科学历16人,专科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专业结构合理,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办学,我校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统一部署,在开足上好课程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走多元化办学道路,开设七大类活动项目,有舞狮、音乐、美术、书画、科技、电脑、英语及经典诵读等多项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确确实实的办出自己的特色。 小 河 坝 中 学 石棉县小河坝中学创建于1978年,距“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安顺场一公里,位于石棉县先锋乡松林村二组。 学校占地面积1560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849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450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520人,10个教学班。在职教师35人。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男女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齐备,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图书、美术、音乐教室,体育运动器械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是石棉县规模最大的农村单设中学。 学校以“诚信、乐学、尚善、明礼”为校训;以“忠诚、博学、严谨”为教风;秉承“提高学生素质,彰显学生个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彰显学生个性。 新民乡中心小学是屹立在大渡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的乡村小学,在解放前是一所私塾,1951年石棉解放,1952年建立石棉县,由县政府开办新民小学,1958年改称新民人民公社小学,1981年称新民中心校,1984年更名为新民乡中心小学。 新 民 乡 中 心 小 学 学校占地面积4895平方米,建筑面积5489 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为3143.5平方米;学校功能室齐备,有实验器材保管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有学生专用计算机36台,藏书9980册。学校有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586人,在职教师29人,其中专任教师28名。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将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为了教师发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宗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探索特色办学理念,加快学生德育工作进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永 和 乡 中 心 小 石棉县永和乡中心小学位于石棉县以东17公里,是一所全日制小学。占地面积6317平方米。现有教师23人,学历达标率100%。9个教学班,学生336人。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分布合理。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未来空间活动教室、美术室,舞蹈室,钢琴室、微机室等各室设备齐全。满足师生开展各种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 我校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校训“修德、博学、求实、上进”的统领下,学校坚持“为孩子快乐成长奠基”学 的办学宗旨,以“敬业、爱生、乐教、奉献”为教风,“乐学、勤思、善问、践行”为学风,培养学生的刻苦学习习惯、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并大力开展各项文体活动,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曾多次在小学生科技创新中和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奖;在石棉县小学五人制足球连续两届获得“亚军”和“冠军”头衔。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中,我校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主导 ,以人为本,创建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现在,我校全体师生正以崭新的风貌和奋进的思想,带领全体学生以全新姿态走向未来。 蟹 螺 乡 中 心 距县城18公里的蟹螺乡是一九八四年成立的石棉县第一个藏族乡.上临甘孜州洪坝、湾坝乡,下接安顺、先锋乡。 解放前,全乡无一所学校,解放后于一九五六年建立了全区两所民族寄宿制小学之一的西游房小学。蟹螺乡中心校于一九六六年建校,现在下辖一个校点,有12个教学班,专职教师20人,在校生100余人。 灾后重建以来,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硬件软件的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和教学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强化管理,教学水平得到不小 学
断提高。“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氛围在全乡基本形成。
我乡全体教师正在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知难而上,各实奉献、开拓创新”为推进我乡教育事业上新台阶而奋斗。 石棉县栗子坪乡中心小学位于石棉县最南端,雅安市南大门的栗子坪彝族乡境内栗子坪村四组国道108旁边,海拔1800米。距离石棉县城约35公里。
栗 子 坪 乡 中 心 小 学
学校始建于1953年。学校招生辖栗子坪彝族乡7个行政村,现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14个,语言过渡班2个,在校学生共482人(语言过渡班学生78人),中心校下设一个校点,现有教学班级3个。全乡共有在编教师32人,代课教师3人。
学校占地面积7701㎡,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师公寓,校舍面积7384㎡,设有微机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功能用房。专用教室和器材保管室设备设施达到相应的配备标准。学校以“撑起民族教育的一片蓝天”为办学理念。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栗子坪乡中心小学将以他跨越式的进取精神和全新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谱写新世纪的辉煌。让我们鼓起理想的风帆,向着更加辉煌的彼岸,坚定不移,起锚远航。
挖 角 乡 中 心 小 学 石棉县挖角乡中心小学,始建于1936年,地处四川省石棉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交界的省道泸石211线,距离石棉县城3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方便,学校紧邻移民房和菜市场,附属生活设施齐全,购物、食宿均很方便。学校被群山环绕,校园环境清幽。学校紧邻3A级旅游景区七里坝和正在开发建设的王岗坪景区,王岗坪景区内将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滑雪场,这将是你工作之余的好去处。 现学校占地面积9471平方米,建筑面积4854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食堂各一幢,固定资产达700余万元,学校附属功能设施较完善,设备较齐全。目前全校有10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30多名。学校内建独立中心幼儿园一所,共有幼儿教师6名,幼儿100多名。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我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抓质量”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明确办学方向,强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效益和质量,落实工作任务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校园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加强师生安全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建校至今,一直保持着安全事故率、违法乱纪率的零记录。 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始建于1903年。1996年9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国家计委、中央军委联合安 顺 场 八 一 希 望 小 学 拨款30万元在新建教学楼,更名为“安顺场八一希望小学”。 200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央军委在长征路上援建了100所“爱民学校”。由总后勤部捐资扩建学校,新建学校“艺术墙”,更名为“八一爱民学校”。 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6.18地震”后,必和必拓公司重建了老教学楼。“4.20”芦山地震后,灾后重建了学校女生宿舍楼。 学校发挥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完善设施,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社会声誉。以“红文化”为核心,弘扬和传承十七勇士精神。推进“十七勇士中队”在全校的龙头和示范作用。稳步提升学校教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用全市一流的特色教育示范学校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红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少先队先后被全国少工委评为“全国一百个红旗大队”、“百优中队”、被团省委、省教厅、省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组织”、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授予“全国百优中小学英雄团队”,荣获雅安市科技创新大赛先进集体。多次荣获石棉县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目标考核优秀学校、常规教学优秀学校等称号。 丰 乐 乡 中 心 小 学 先 锋 乡 中 心 小 学 丰乐小学始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丰乐小学属瀑电移民建设项目,丰乐小学现校区于2007年动工修建,2009年5月交付使用。学校占地面积3832平方米。学校有较完备的教学用房,自然实验室、远程教育室、教仪保管室、图书室、少先队活动室、卫生室、体育室、工会活动室、教师办公室等功能教室规范齐全,教学仪器配齐率达到100%。 石棉县先锋乡中心小学位于县城西方,距离县城11公里.位于先锋藏族乡松林村三组,与红色安顺场一河之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先锋藏族乡下辖7个行政村,乡内居住着汉族和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淳朴。 先锋乡中心小学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7428平方米,建筑面积6205平方米。有专任教师29人,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425人,其中住校生274人。 先锋乡中心小学下辖先锋乡中心幼儿园和出路村语言过渡班,其中中心幼儿园于2015年由政府出资投入450多万元新建而成,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公办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可容纳6个教学班约300余名幼儿,幼儿园现有5个教学班,在园幼儿近200名。教职工15人,园长1人,常务副园长1人,副园长1人,专任教师7人,其中公办教师2名,另外配有保育员、炊事员、门卫。教师学历合格率100%,一线教师均接受了幼师专业培训。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素质全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2008年以来,我校教学质量一直位于乡村学校的前列。2015年,我校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义务教育县域均衡的省级评估和验收,教学条件更上一个台阶。2018年9月荣获全县学校绩效目标考核优秀。 草 科 乡 中 石棉县草科乡中心小学位于石棉县西北角,所在地海拔1402米,离县城62公里,于民国二年(1913年)创办,是石棉县最边远的一所小学。招生覆盖全乡五个行政村,人口3561人。学校占地面积34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2.34平方米,有教学楼、教辅楼、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各一幢。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为“5.12”灾心 小 学
后重建项目,办公楼为2003年全县教师捐建的“园丁楼”。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共有学生146名,其中95%
以上属于寄宿学生。现有建档立卡学生幼儿21人。在编教
师15人,代课教师2人。教师中有高级教师2人,本科生8人,市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师德榜样1人。
田 湾 乡 中 心 小 学
石棉县田湾乡中心小学,建于五十年代。位于石棉县风景优美的田湾河畔,田湾乡爱国村一组,距县城50公里,东邻石棉县新民乡,南邻石棉县草科乡,北接甘孜州泸定县得妥乡。学校分为教学区和住宿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左右。现有教职工26人,校在编教师16人,代课教师4人,门卫保安2人后勤管理4人。我校现有一至六年级学生140人,女生56人,少数民族104人,其中住校生134人;有语言过渡班一个,学生32人,其中女生15人,少数民族29人。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校园文化活动贯穿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古诗词、三字经、经典国学朗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各种文艺汇演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运用国旗下的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我校实际,大多是彝族学生结合乡土教材,地方教材继承和发扬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