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学”的效果上,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必须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近年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和乐体育”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这几种教学模式都提到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一种模式对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方法的选择、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调控做了确切的阐述。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在与相关教师的访谈中也意识到,评价的理论确实是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但评价的具体操作还是老一套,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无法真正将科学的评价理论落实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无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
一、多元化学习评价应体现“多元化”的特征
1.评价内容多元化。首先,从横向来分析,现今体育教学目标已经朝向增强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素质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等智力方面,还体现在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单一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已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评价模式从以往只注重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发展,包括学生的体能、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态度、运动习惯以及意志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在内的多元化评价,评价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次,从纵向来分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阐述的不是对学生“好”与“差”的评价,更不是利用学生的成绩或分数给学生下一个定义,或进行归类,而是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而不是最终的成绩评定。
2.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是被评者,没有主动权。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学生在作为被评者的同时也肩负着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责任,鼓励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同时充当着“评价者”和“被评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参与,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群体的相互评价。“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和“主动学习”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和乐体育”教学模式和“小群体”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相互评价的作用,可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发展的主要趋势。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评价的操作要注意在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不能带有片面性和情绪性。
3.评价方法多元化。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的评价是无法用量化的手段来实现的,教师在此类评价活动中应该注意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取定性评价的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具体操作
评价实践操作的重要环节是选择好评价内容和方法。评价内容和方法要根据课程的目的、教学的具体目标来选择和设置,脱离了目标的规范,再花样翻新的评价内容和手段都只能是作秀和表演。在参考现行《体育与健康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方法基础上,根据体育课程目的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应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并从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角度论述了多元化学习评价的具体操作途径。
1.对理论知识的评价。体育理论知识涵盖体育教育学基础理论、不同运动专项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竞赛规则,常见的运动疾病和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康复、保健指导,体育心理健康知识等。评价方法主要以理论课考试为主,包括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也可采用撰写小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
2.对运动参与状况的评价。运动参与的评价指标包括:出勤状况(体育课的出勤、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课余体育竞赛的出勤等);运动锻炼表现(情绪、参与意识表现等)。对出勤状况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其中,课外和课余的参与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手段。
3.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把学习态度作为评价重要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良好衔接,使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锻炼、竞赛活动中。评价方法以教师评定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4.对运动技能习得状况的评价。“技能”,字面上理解是指“技术”和“能力”,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动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运动技能的评价主要包括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情况和对专项技术发展的了解情况等。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手段,以教师评价为主。
5.对身体素质提高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价。对身体素质提高以及健康状况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机能、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的检察和测试,其测试指标的遴选应以健身性原则为主。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素质,是在2000
年连续下降10年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下降。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目前提出了阳光长跑等锻炼措施,无论采用哪种措施,评价的内容必须以反映学生有氧代谢运动能力、肌肉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的内容为主,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现有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在学期开始第一节课对身体素质进行诊断性测试,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要与学期初的诊断性成绩进行比较,以得到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客观成绩,作为最终成绩评价的重要参考。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6.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提高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乐于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自尊,自信,乐于关心他人,具有责任感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定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7.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社会适应是指学生在集体的合作与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交际和交往能力。可从对与他人交往的态度、对集体的态度、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可采用定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方法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是体育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定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践操作中要遵循教学评价的基本规律,摒弃传统学习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在实践操作中真正实现客观与公平,在确定评价指标,选择评价内容和确定评价主体时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