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星海公司与诚信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诚信公司订购的A型设备为12台,而星海公司库存的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甲材料,仅可生产A型设备10台,低于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因此,在确定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A型设备单位售价12 500元作为计量基础。
虽然甲材料的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成本,但用甲材料生产的A型设备的可变现净值为 12 000元( 12 500 --500),高于其生产成本10 600 ( 5 000+ 5 600),并没有发生价值减损。在这种情况下,以A型设备合同单位售价 12 500元作为计量基础计算的甲材料可变现净值一定高于其账面成本,因此,甲材料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2002年12月 31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甲材料应按账面成本50 000列示。
(2)根据星海公司与诚信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诚信公司订购的A型设备为5台,而星海公司库存的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甲材料,可生产A型设备10台,高于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因此,在确定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分别按销售合同约定的A型设备单位售价11 000元和 A型设备的市场售价10 800元作为计量基础。计算如下: 10台 A型设备的可变现净值= (11 000×5+10 800×5)-500×10 = 104 000(元)
10台 A型设备的生产成本=(5000+5600)×10=106 000(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A型设备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生产成本,因此,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甲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104 000-5600×10=48 000(元) 由于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成本,因此,甲材料的期末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即星海公司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差额为甲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如下:
甲材料应当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0 000-48 000=2000(元)
在 200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甲材料应按48 000元列示。
(3)由于星海公司准备将甲材料全部售出,因此,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不能再以A型设备的售价作为计量基础,而因以其当前的市场价格每千克20元作为计量基础。计算如下: 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2000×20-1 200=38 800(元)
由于甲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成本,因此,甲材料的期末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即星海公司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差额为甲材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如下: 甲材料应当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0 000-38 800=11 200元
在2002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甲材料应按38 800元列示。 2.
(1) 计算每股收益无差别点:
①公司原来资产负债率=l-1÷2=50% ②公司原有负债=1000×50%=500(万元)
③公司原有股票=(1000-500)÷16=31.25(万股) ④融资后的变动成本率:(1-40%)×75%=45% ⑤融资后的固定成本=200+30=230(万元)
⑥设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为s,则:
[s×(1-45%)-230-500×10%]×(1-33%)÷(31.25+30)
=[S×(1-45%)-230-500×10%-300×12%]×(1-33%)÷31.25 解得:S=642.73(万元)
此时每股收益=[642.73×(1-45%)-230-500×10%]×(1-33%)÷(31.25+30) =0.80(元)
(2) 两种筹资方式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条件下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在全部发行普通股时:
①DOL=[642.73×(1-45%)]÷[642.73×(1-45%)-230]=2.86
②DFL=[642.73×(1-45%)-230]÷[642.73×(1-45%)-230-500×10%]=1.68 ③DTL=2.86×1.68=4.80 按面值发行公司债券后:
①DOL=[642.73×(1-45%)]÷[642.73×(1-45%)-230]=2.86
②DFL=[642.73×(1-45%)-230]÷[642.73×(1-45%)-230-500×10%-300×12%] =3.29
③DTL=2.86×3.29=9.41
上述两种筹资方式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由于销售收入、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没有变动,故经营杠杆相同;按面值发行债券使公司的负债增加,使财务风险加大,企业总风险也就随之增大,故财务杠杆增大,由1.68上升到3.29,总杠杆由4.80上升到9.41。
(3) 在销售额达到800万元时,计算每股收益和总杠杆: 在全部发行普通股方式下:
①每股收益=[800×(1-45%)-230-500×10%]×(1-33%)÷(31.25+30)=1.75(元) ②DTL=DOL×DFL=[(S-VC)÷(S-VC-F)]×[EBIT÷(EBIT-I)] =(S-VC)÷(EBIT-I)
=800×55%÷(800×55%-230-500×10%)=2.75 按面值发行公司债券方式下:
①每股收益=[800×(I-45%)-230-500×10%-300×12%]×(1-33%)÷31.25 =2.66(元)
DTL=DOL×DFL=[(S-VC)÷(S-VC-F)]×[EBIT÷(EBIT-I)]
=(S-VC)÷(EBIT-I)=800×55%÷(800×55%-230-500×10%-300×12%)=3.55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全部发行普通股方式可使每股收益由O.8元提高到1.75元,总杠杆由4.80下降到2.75;按面值发行公司债券方式下每股收益由0.8元提高到2.66元,总杠杆由9.41下降到3.55,按面值发行公司债券方式下每股收益提高的幅度和总杠杆下降的幅度均比全部发行普通股方式大,因此应以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来筹集。 3.
(1) 星海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人账时间是正确的。长期股权投资应于实际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并办妥股权转让手续后确认入账,而不应在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生效时确认入账。 (2)星海公司确认应收股利的时间是正确的。投资企业应于被投资企业股东大会通过其董
事会提出的利润分配方案,并对外宣告分派股利时确认应收股利,而不应于被投资企业董事会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时确认应收股利。
(3)2001年4月15日,宇通公司宣告分派的是2000年度的股利,属于星海公司投资前的利润分配,应当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而不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股票股利只需要在备查登记簿中记录增加的股份,不需要作正式的会计处理。因此,星海公司按应收的现金股利90万元冲减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是正确的。
(4)星海公司以办公楼换人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有误。以非货币性交易方式换人非货币性资产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对换入资产计价,而不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换人资产计 价。此外,如果不存在收取补价的情况,企业不应确认换出资产的增值收益。因此,星海公司按换出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股权投资进行计价,并确认换出办公楼增值收益的会计处理是不正确的。星海公司正确的会计处理如下: ①将办公楼账面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借:固定资产清理 57 000 000 累计折旧 18 000 000 贷:固定资产 75 000 000 对长期投资确认入账
初始投资成本=5 700+500+50=6 25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___股票投资 62 5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57 000 000
银行存款 5 500 000 (5) 星海公司对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对原始投资进行追溯调整的会计处理有误:
①星海公司在确定2001年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时,按2000年 12月 31日宇通公司股东权益总额25 000万元,作为计算应享有宇通公司股东权益份额的依据是不正确的。星海公司应按200l年3月31日宇通公司股东权益总额25 500万元,作为计算应享有宇通公司股东权益份额的依据。
②星海公司在确定应享有宇通公司2001年度收益份额时,按宇通公司 2001年度的净收益2300万元作为计算依据是不正确的。星海公司应按投资后宇通公司实现的净收益,即宇通公司2001年4至12月份实现的净收益1800万元,作为计算依据。 因此,星海公司在对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时,正确的会计处理如下:
2001年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4 525-(25 500 ×15%)=700(万元) 2001年应摊销股权投资差额=700 + 10=70(万元)
2001年应确认投资收益=(2 300-500)×15%=270(万元) 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累计影响数=270-70=200(万元) 调整后投资成本 =4 525-90- 700=3 735(万元) 调整后股权投资差额=700-70=630(万元) 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4 525-90=4 435(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股票投资(投资成本) 37 350 000 —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差额)6 300 000 —股票投资(损益调整) 2 7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 44 350 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 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投资成本) 2 7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一一股票投资(损益调整) 2 700 000
(6)星海公司在确定追加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时,按2001年 12月 1日字通公司股东权益总额 26 500万元,作为计算应享有宇通公司股东权益份额的依据是不正确的。星海公司应按2001年12月31日字通公司股东权益总额 26 700万元,作为计算应享有宇通公司股东权益份额的依据。因此,星海公司在确认追加投资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时,正确的会计处理如下:
追加投资的股权投资差额= 6 250-(26 700 ×20%)= 91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9 1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投资成本) 9 100 000
(7)星海公司对宇通公司宣告分派的 2001年度股利的会计处理是正确的。星海公司对宇通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已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应按权益法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 4.
(l)本案例中的固定资产支出业务属于资本性支出业务的包括公司的卡车业务、固定资产的改良业务、安装附属独立装置业务以及固定资产的重新安装业务。公司的卡车业务本身就是增加公司的固定资产,因此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确定的应计人固定资产价值的资产支出就是按照资本化的要求来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的改良业务对固定资产质量一般都会有较大的改进或显著提高,而且在本案例中此项业务支出金额也比较大,因此应将改良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增加有关固定资产的价值;安装附属独立装置业务属于固定资产的资产单元换新业务,资产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具有可单独辨认其成本的特点,通过资产单元换新可以恢复固定资产的质量,所以将其作为资本性支出业务;对固定资产的重新安装是为了创造新的生产环境和提高流水作业的合理性,可以起到改善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资产潜力、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因此会计上同样把固定资产的重新安装业务作为固定资产的资本化支出业务,重新安装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计人固定资产的价值。 (2)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影响金额
= -350 000+339 190-7 200+8 190-38 000-62 000-9 000+9 600
= -109 220(元)
(3)公司最终损益的影响金额 =-2 600+800-4 650-900-2 350-5 940-56 000 =-71 640(元) (4)解答过程如下:
(1) 借:待摊费用 26 000 贷:银行存款 26 000 借:制造费用 2 600 贷:待摊费用 2 600
(2)注销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清理 264 000 累计折旧 80 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 000
贷:固定资产 350 000 收到补价款 :借:固定资产清理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 支付相关费用:借:固定资产清理 600 贷:银行存款 600 确认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
贷:营业外收入 800 换入固定资产: 借:在建工程 255 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55 400 改良支出: 借:在建工程 75 600 贷:银行存款 75 600 安装成本: 借:在建工程 980 贷:银行存款 980 结转固定资产成本:借:固定资产 339 190 贷:在建工程 339 190 (3)注销拆卸装置
累计折旧=7 200 ÷240 000×85 000= 2 550(元) 借:累计折旧 2 550 营业外支出 4 650 贷:固定资产 7200 安装新装置: 借:固定资产 8 190 贷:银行存款 8 190 (4)注销报废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23 900
累计折旧 14 100 贷:固定资产 38000
出售收入:借:银行存款 23 000
贷:固定资产清
理 23 000
结转净损失:借:营业外支出 9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900 (5)注销报废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清理 2480
累计折旧 59 520 贷:固定资产 62 000
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残料入库: 借:原材料 4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450
结转净损失:借:营业外支出 235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 350 (6)注销初始安装成本。
累计折旧=9 000÷320 000×108 800=3 060(元) 借:累计折旧 3060 营业外支出 5940 贷:固定资产 9 000 新的安装成本:借:固定资产 9 600
贷:银行存款 9 600
(7)应计提减值准备=(112 000-83 000)-6 000+(127 000-94 000)=56 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 56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6 000 5.
⑴甲产品标准成本520×130=67600(元)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0.62-0.60)×46800=936(无) 材料用量差异:(46800-520×100)×0.6=-3120(元)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效率差异:(5200-520×10)×4=0
工资率差异:5200×(3.8-4)=-1040(元)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耗费差异:5200×(2.1-2)=520(元) 效率差异:2(5200-520×10)=0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耗费差异:5080-6000=-920(元)
闲置能量差异:6000-1×5200=800(元) 效率差异:1×(5200-5200)=0
甲产品成本差异=-3120+936-1040+520-920+800=-2824(元) 甲产品实际成本=67600+(-2824)=64776(元) ⑵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31200 材料价格差异 936
贷:原材料 29016 材料用量 3120 借:生产成本 20800
贷:应付工资 1976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040 借:生产成本 10400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20
贷:变动制造费用 10920 借:生产成本 5200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800
贷:固定制造费用 5080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920 借:产成品 67600
贷:生产成本 676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7600 贷:产成品 67600 借:材料用量差异 3120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1040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920
贷:主营业务成本 2824 材料价格差异 936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20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 800 6.
由于只有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影响递延税款,上述事项中由于事项(3)事项(4)属于时间性差异,所以该事项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税款金额。
事项(3),在原计提减速值准备时,因已调增计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发生时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时,应相应调减应纳所得额。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与当期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为对当期递延税款的影响。
460*33%=151.8(万元) 事项(4),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已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按提取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预计可使用所限计算折旧,而税法规定企业在计提减值期间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本事项中因会计制度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差额,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其与当期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为对当期递延税款的影响。
2002年会计折旧=(3600-1800-600)/5=240(万元) 2002年税法折旧=(3600-1800)/5=360(万元) 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360-240=120(万元)
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递延税款的金额=120*33%=39.6(万元) 7.
变动成本=3000-600=2400 变动成本率=2400/4000=60%
甲方案:
销售利润=5000(1-60%)-600=1400 销售收入=5000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应计利息 =5000/360*45*60%*8%=30万元 坏帐损失=5000*2%=100万元 收帐费用=20万元 增加的收益
=1400-30-100-20=1250万元
乙方案:
平均收帐期=10*30%+20*20%+90*50%=52天 销售利润=5400*(1-60%)-600=1560万元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应计利息
=5400/360*52*60%*8%=37.44万元 坏帐损失=5400*50%*4%=108万元 收帐费用=50万元
现金折扣成本=5400*30%*2%+5400*20%*1% =32.4+10.8=43.2万元
增加的收益=1560-37.44-108-50-43.2=1321.36
企业应选用乙方案。
差额法:
增加的收益=400(1-60%)=160 乙方案平均收帐期=52天
应收帐款占用资金应计利息的增加
=(5400/360*52-5000/360*45)*60%*8% =(780-625)*60%*8%=7.44万元 坏帐损失增加
=5400%50%*4%-5000%2%=108-100=8万元 收帐费用增加=50-20=30万元 现金折扣占用资金增加 =5400*30%*2%+5400*20%*1% =32.4+10.8=43.2万元
收益增加=160-7.44-8-30-43.2=71.36
企业应选用乙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