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现在的人类致力于为各种前人做传,目的不外乎是将自己的偶像安利给后世或者保留住自己在某一时期对某人的看法,翻开书之前,我近乎觉得《苏东坡传》与曾经看过的《名人传》一类没有太多区别,但翻阅下来,才发现,我错了。
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大致源于学习《赤壁赋》时期,老师对于苏东坡的简介,无非是什么东坡生于何时,死于何处,为官几何的字眼,实是品不出什么关于这个人品行上的内容。好在高中的语文老师倒也是有心性之人,跃出课本,谈了些苏某的韵事。其人一生为官,却又一生遭遇贬谪,如果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苏东坡这八九占的有些过分了,与王安石的狭路相逢,多次丧妻之痛,所朝奉之人越发不明事理,事业、家庭、朝运的各种打击却从未将他击垮,故而才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佳话,将一代风流人物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
而《苏东坡传》这本书则是一代禅师林语堂对于东坡的见解了。正如文章开头林语堂的描述:李白更为崇高,杜甫更为伟大,但如我直言,我更偏爱的人是苏轼。其实这种情感我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三人中让我选择,东坡应该也是我的第一人选——李白浪漫的过分,甚至野史中说他是捞水中月亮而死的,他所生活的朝代繁盛且安定,而他就像一个小天才,拥有者上天赋与的才学和生来的稚子之心;杜甫在我印象中则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整天忧国忧民,当然,与其生活的时代动乱有关;可苏轼,我感觉他更像是两者的融合,虽生于动乱不堪的年代,却仍能在忧心国家安危之时清醒自持,潇洒处之。也许喜欢李杜的人又会跳出来反驳,但人毕竟如林语堂那句话所言: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
在林语堂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苏东坡的青年时光,那是怎样的恣意、潇洒、豪放、
不羁,或许是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哥哥苏轼与弟弟苏辙都在父亲苏洵的教养下,文采斐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甚至被人们称作“三苏”。他的青年,有研读史籍的严谨与认真,有与弟弟相伴却又分离的思念之情,有依依不舍的初恋情人,丰富又多彩,他与普通的年轻人一样,有着年轻的放纵与爱恋,又与普通的年轻人不一样,在诗作以及书法的成就上有所造诣,甚至为世人传阅。当然,他的童年与中年、老年也很精彩,只不过童年少了一分成熟,老年少了一分恣意,故而没有青年那样吸引人了。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人人都想活成苏东坡,饱经风霜却仍保有赤子之心,行走江湖,义字当头,看破世间的假象而不戳破。用林语堂的描述来结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张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