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1-01-04 来源:欧得旅游网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of chenheq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屠益琼指导老师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Chen Heqin is one of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s, experting in kidolog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ntemporary infant education in China. He constructs his own infan psychology, summarize sev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of kids, which are based on his long-term research of observing his older son as a testee, and also by absorbing the rel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infant education. Researching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infant education in early 20s century and establishing Gulou kindergarten,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topic sentence he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for develop infant education, then, forms his own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 With the persistently development of infant education and in-depth revolution of infant education, Chen’s infant education theory play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ant 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 education theory;practical 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陈鹤琴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那么,做父母、做教师的应该怎样来实践他们教导孩子的责任呢?对于这个问题,陈鹤琴认为其中一条可靠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儿童的喜怒哀乐,孩子的生长和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我们都应该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与认识。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否则就是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

这样的结果是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考察他儿童心理学的独到之处才能深切领会他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之七大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plasticity)的意思”。①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②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但是我国普通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乡村学校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游戏亦觉得困难万分,因为许多父母竟反对儿童在校游戏;以为送子弟到学校去是为读书不是学顽皮的”。③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工作之余,做做游戏也可以使学习了一天的儿童得到休息。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比成人更甚,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卫生的还是不好的、不卫生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但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模仿只是发生在动作开始之初,孩子“后来所做的动作,皆是由起初模仿动作发生乐感而引起的动作。假使模仿动作所发生的乐感愈浓厚,他继续的动作愈持久;假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9.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使模仿的动作所发生的兴趣愈薄弱,他继续的动作当然不能持久”。①如果开始的模仿动作所带来的乐感很浓烈,儿童就会获得继续动作的兴趣,否则动作就不会再次发生。这就说明了模仿所引起的快乐会影响儿童日后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然而陈鹤琴又指出,模仿暗含模仿的能力。虽然儿童爱模仿,但是不能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勉强儿童模仿一些不能模仿的东西,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见着新事物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他会很有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问句的改变上。陈鹤琴根据导师克伯屈的《儿童学原理》认为儿童在一开始问的往往是“是什么”的问题;到稍大一些,儿童就会问“有什么

用处”,“是怎样做的”的问题;接下来又会问“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尤其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为什么”的问题就格外多。儿童从这些问句中能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和直觉经验,这些都是他知识形成的基础。所以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②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反感。“第三,好问是求知之钥匙”。对于这一点,陈鹤琴指出常人往往对儿童的好问表现出不予理会或禁止发问,“殊不知,好问实是儿童追求知识的钥匙,儿童可以借好问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③所以,好问是因儿童好奇心的自然本性而来的一种正常表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想活动,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4、小孩子喜欢动作是一种心理,喜欢动作有所成功也是一种心理。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喜欢动作,但更喜欢动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说当我们看见有小孩子在把沙罐进沙箱,又把它倒出来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成就,但是仔细考察起来,把沙装进箱子是一种动作,而装满了就是一种成功。他还举了自己的长子一鸣造房子的例子来说明小孩子很喜欢做事,而且很喜欢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当儿童获得赞许和鼓励时,就更加喜欢把事情做成功了,而且也会从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声中获得自信心。所以做事情成功和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应该明了这一点,对孩子进行鼓励,而不能一看见小孩子在玩东西就加以阻止,这是不顾及儿童心理的表现。

5、喜欢野外生活是大多数儿童的共同特征,“大多数小孩子是喜

欢野外生活的。”④到门外去,小孩子就喜欢,整日待在家里就烦闷。有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小孩子哭的真正原因,而陈鹤琴认为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小孩子在家里待太久了,觉得厌烦了想要出去看看。他也举了一鸣的事例。有一天,一鸣坐在摇篮里哭个不停,他母亲给他东西吃,他不要吃,给他东西玩,他也不要玩。后来陈鹤琴就把他抱到门外去玩,一鸣看看蓝天,看看草木,看看飞禽走兽的样子,不一会儿就眉开眼笑了。所以陈鹤琴认为一鸣如此,普通儿童大概也是这样的,并且经常带鼓楼幼稚园的小朋友到郊外去玩,让他们与大自然相接触。但陈鹤琴又指出,小孩子的野外生活要以年龄为标准。若是年纪较小的儿童,就叫他采采花,种种树,短距离的远足就可以了;若是大孩子就可以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儿童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68—169.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218.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01.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的身体,愉悦儿童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与大自然相接触而获得真切的知识。所以陈鹤琴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建议其他家长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怕体力疲乏,怕小孩感冒而阻止儿童到郊外去,提醒其他老师不要怕麻烦,多事而不组织幼稚去外面玩耍,从而使儿童失去了与天然界相接触的良好时机。将小孩子关在园里,看一些死的标本,死的山水,还不如去大自然目睹一切来的真实有效。

6、此外,儿童是喜欢合群的。“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欢喜结队成群的游玩了”。①为了证明这一特点,陈鹤琴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一鸣在四十七天时就发生乐群的心理,在三个月大时喜欢同别人玩讲。邻居的小孩子在五六个月时一定要有人站在他旁边,友人五岁大的女儿常常有一个

假想的玩伴等等。而小孩子喜欢合群的这种心理对家长,教师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教育儿童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玩耍,让温顺驯良的家养小动物如猫狗兔子等与他作伴,或者给他小娃娃之类的以解其寂寞之心。

7、而小孩子喜欢称赞,从他喜欢成功就可以略见一斑。陈鹤琴说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称赞他。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就要给别人看看,特别喜欢给同伴看,就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达。到了四五岁时,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就会更加浓厚。就着这种心理,当小孩子拒绝刷牙时,家长就可以称赞别的小孩子牙齿好看的方式使自己的小孩子也喜欢刷牙。陈鹤琴就是以这种方式鼓励一鸣画画的。

以上几点是陈鹤琴研究儿童心理所得的主要心理特征,除了这几点,还有一个特征也是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即暗示感受性。暗示是相对于模仿来说的,儿童爱模仿同样也容易受外界的暗示。所谓暗示感受性即是被外界刺激的心理。打个比方,小孩子看到别人骑马,自己也要骑马就是受了外界的暗示。而儿童是易受暗示的。为了说明这一点,陈鹤琴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自己刷牙的举动来暗示小孩也要刷牙,一个就是参照桑戴克《儿童心理摘要》上引的“施茅儿暗示研究”。②根据儿童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征,陈鹤琴认为教师可以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和风俗。若我们想让儿童有礼貌,会对别人说“谢谢”,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对着儿童的面对别人说“谢谢”,在小孩子面前表现诚实,守信等品质,这样儿童也会养成这些美好的品行。但是陈鹤琴也马上指出,“对于儿童的思想,我们应当少用暗示为妙,否则儿童思想恐怕不独立,且在教室中教员是要养成儿童独立的思想,故当避去暗示性的问句”。③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陈鹤琴对于儿童独立思想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的,为儿童想得十分周全,真正地“一切为儿童”。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0.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71.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①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

熟知。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二十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幼稚教育最先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迟缓,但是中国需要幼稚教育是毋庸质疑的。在陈鹤琴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所以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②由此,幼稚教育不仅于儿童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然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幼稚教育却问题众多,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抄袭国外。“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已时有改进,但我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

③而当时中国幼稚园的主要弊端,陈鹤琴将它概括为四点:第一,儿童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日后与环境的接触多了,就渐渐积累了经验,稍有了知识和能力。若与环境的接触多,小孩子的知识就越丰富,他的能力也就越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而不应该把儿童关在室内,使他与环境不发生任何接触。然而观察我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幼稚生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内的,幼稚园简直可以说是“幼稚监狱”。这样儿童与环境社会不发生关系,他的经验从何而来呢。第二,功课太简单。因为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为“幼稚监狱”,儿童的功课自然不会丰富。就只有图书、玩沙、折纸等几样单调的活动。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幼稚园里儿童大体年龄存在着差距,个性也不尽一样,能力就更不相同,然而一般的幼稚园都采用一种团体教授法。这样的教授方法除教唱歌,游戏等少数几种外,是不适合儿童教育的,往往顾不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的。第四,没有具体目标。对于究竟为什么办幼稚园,儿童应该教养到何种程度,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和技能都没有想过或研究过。这四点只是荤荤大者,其他的细小弊端不宜叙述,这种无方针无目标的幼稚园整天在忙碌,但却没有什么成效,儿童也不见什么进步。

(二)陈鹤琴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前面所述教育现状,陈鹤琴认识到了改革中国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遂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即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的课程、故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1、陈鹤琴的故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幼稚园的故事研究,陈鹤琴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幼稚园为什么要讲故事?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幼稚生爱听什么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表演吗?陈鹤琴认为故事的价值很大,它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涵养性情,增进知识,引起儿童的想象,并将这些想象进行组织,变成自己的故事,还能陶冶嗜好,增进友谊,融洽师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861.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4.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生关系。故事中的侠义勇敢表现还能帮助儿童抑制恶感的产生,如果让儿童自己讲故事就更能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学习故事中人物的随机应变的机智。所以幼稚园里讲故事是相当有意义的。故事能与儿童的情感发生交流作用,儿童天生具有好奇的心理,故事中离奇的情节就可以满足儿童的这一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经过组织的故事又能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应该将故事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陈鹤琴也强调讲故事时,不论是故事的情节,用语等必须经过“儿童化”,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故事的类型和内容,满足儿童的心理,否则故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关于幼稚园里应不应该有读法这一问题,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后来的许多实验都证明了幼稚园里是可以有读法的。因为读法和学语言相似,和画图手工一样都是发表自己意见的途径,而且读法不是符号的死记硬背,它是游戏的一种。儿童好游戏,因此必须采用游

戏的方式,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不能强迫幼儿死记一些符号。对此陈鹤琴曾制定了一份《幼儿读法字汇表》总计254个字。在读法研究中,陈鹤琴也举了几种读法的教学法,如方块字,圆球子等。这些方法在当时是很好的教学法,在现代幼稚园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借鉴采纳。

幼稚园要实施幼儿教育,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当有相当的设备。陈鹤琴认为儿童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生长在某种环境下,对于周围的环境会特别熟悉,并且能够获得特种的适应能力。幼稚园里的设备就可以刺激儿童,让儿童有极普通的反应技能,从而能够普遍的适应环境。另外幼稚园要使幼儿有强健的身体也必须有相当的设备,因为有了设备儿童就会去玩弄它,就会用设备做游戏。做游戏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多活动,多锻炼筋骨,当然也能强健身体。对于教师来说,有了设备就可以方便教学,利用设备进行教育,更能使儿童有直观的认识。他还编制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幼稚园设备表和一个幼稚园最低限度设备表,并创制了摇船、摇马、小推车和游戏平台等。

2、陈鹤琴的课程研究

在各种研究中,最值得特别讨论的是陈鹤琴的课程研究。当时我国幼稚园里课程相当杂乱,有教会幼稚园的宗教课程,有蒙养园的日本式课程,也有少数幼儿园实施的是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式的课程。陈鹤琴认为这种大抵抄袭外人的课程,是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的。于是他决心根据中国的国情,从课程着手,探索我国的幼教改革之路。民国十四年秋,鼓楼幼稚园开始课程的试验,经历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三个试验期,形成了陈鹤琴的幼稚园课程论。

(1)散漫期的实验

面对当时混杂的课程现象,陈鹤琴和几位同事决意在几年之内,把中国的幼稚教育研究清楚,试验一下,但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研究是幼稚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鉴于此,陈鹤琴定了几条关于课程的粗率原则:(一)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这一条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二)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三)教师之责任只

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四)注意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遵照这几条原则陈鹤琴又拟订了制订课程的方法:首先把通常幼稚园里的旧课程全部废除,尽力增加幼稚园的设备,布置一个较完备的环境,使儿童能随处遇到刺激,自发地去运动,以锻炼筋骨。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明白某种观念,就只要布置与之相对的某种环境来刺激儿童,教师的时间也随儿童的活动来安排。这是课程试验的第一期。按照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实施课程,使每个儿童都活泼尽致,教师也很有热情,整个幼稚园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散漫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就着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儿童的兴趣是课程的最大依据,事先没有教材,教师通过猜测儿童的兴趣来为儿童准备教材,结果导致教师穷于应付幼儿的“千变万化”。同时

一些刚进幼稚园或怕羞的儿童就只是看着别的儿童玩,一天下来只是呆坐,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而一无所获。活跃的儿童也难以集中精神,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活动。这些都是完全任性散漫的,随儿童的兴趣而为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明显的一点就是缺乏组织。第二时期的课程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展开的。

(2)论理组织期的实验

经过第一期的试验,陈鹤琴和幼稚园里的教师认识到课程必须经过教师组织不可,否则幼儿将无所得,于是第二期打算从组织方面着手,但是陈鹤琴也强调必须仍然以儿童为主,合于当地,当时的环境。即是说有组织,就代表着预先准备了教材,拟订了课程大纲,教师就根据事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教育就可以了。这样的课程使教师节省了许多时间,也不用随时随地猜测儿童的兴趣,揣摩儿童的心思,方便了教学。但是这种有组织的课程也有潜在的弊端存在,往往使人看到了表面明显的收效,而忽视了潜藏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牵制了幼儿的兴趣,蔑视了儿童的个性。儿童会因受了某种刺激而产生兴趣,也会突发奇想。但是教师为了实行预定计划起见,不得不强制儿童跟着教

师的节奏走,而且采取这种课程之后,团体活动就多了,不能顾到每个儿童的个性,这正是陈鹤琴指出的中国幼稚教育的弊端之一。其他问题也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总之,照着组织的方法去做,“处处觉得勉强,失去许多良好的机会,剥夺了儿童许多自由,埋没了许多天才。只图教师的便利,只要博得社会的欢心,不顾儿童的本身,那是一条教育上极危险的路,我们不肯做的”。①于是继续进行第三期的试验,以期有更好的效果。

(3)设计组织期的实验

第三期称为设计组织期,所谓的设计组织就是融合了前两期的特点,既有组织,有预先的材料教材,又能顾及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如果儿童临时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师可以停下事先的教学程序,依着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实施灵活的教学,等到时机合适再接着原来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在鼓楼幼稚园试行,后来又在南京全城十四个幼稚园,以及由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乡村幼稚园里试行。这表明了此次课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遂成为我国20—40年代幼稚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这一课程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和宗教色彩中摆脱出来,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且使我国的课程适合本国国情,日益科学化,进而缩短了我国与外国幼儿教育的差距。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

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

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a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b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c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陈鹤琴的课程理论,其实在他的十五条主张中也讲到了课程的内容,更可以说是他课程论的精髓。第四条主张“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的”。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就必定要整个的,应该互相联系,不能四分五裂。所以陈鹤琴主张把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这种有系统的组织的中心就是儿童的环境。他认为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即自然的环境和社会

的环境。自然环境就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就是个人、家庭、集社等。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每天都在接触的,我们应当利用它们作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而这一主张后来又发展成为陈鹤琴的“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借以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旧教育。陈鹤琴同时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是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课程不同于科目,不能像大学一样实行分科教学。而幼稚园当时的课程都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合的,这种分裂的课程有违幼儿的生活,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因此陈鹤琴主张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并倡导运用“整个教学法”来进行幼儿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①“整个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各科功课都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没有固定的时间。所用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自然为材料,但材料又总是以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为根据。既然课程以社会和自然为中心,那么有没有事先拟定的必要呢?对此,陈鹤琴主张“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得以变更的”。②拟定好的课程可以使儿童在短时间内就学会许多东西,但由于事先已有安排设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儿童的个性和天赋,因此当儿童临时发生兴趣时,不妨改变拟定的课程,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事实上,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对上面所讲的设计组织期的结论总结,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关于课程的教学法,陈鹤琴也有一些主张。“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③;“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④。在这些主张中我们都能发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根据,陈鹤琴讲游戏式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好游戏的心理,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年龄,智力,兴趣不一的特点。他提倡的多样化的教学法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具有科学性。陈鹤琴的十五条主张中也涉及了师生关系,教师素质以及幼稚园的考核标准等内容,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陈鹤琴在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过程中进行的读法研究,设备研究,故事研究、课程研究,以及他所总结的十五条主张都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构成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而课程论又是他理论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我们研究他的幼儿教育

思想可以发现,他在创建课程论时,所面对的是传统的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课程论,在否定传统课程论时又受到了杜威“经验中心主义”的影响,而这一点陈鹤琴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坚决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和社会即是学校,一切的设备,环境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布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06.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6. 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置,并且反对任何分科教学。这些都分明体现了陈鹤琴拒绝填鸭式的教学,要求以儿童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改变当时死教育的局面,实施活教育的良好愿望。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国情和幼儿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以长期的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西方的某些思想理论,因此具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经过历史的检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真理论,真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许多在实践中运用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幼教工作者都深切体会到了他的幼教思想的实践指导价值,对提高幼教质量,改善幼教方法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

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

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将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就一定可以改善我国幼儿教育中依然存在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

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

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

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

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

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

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

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

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

2003年第6 期。

[12]周谷平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

[13]Janet pfleeger. Preschool works and preschool children education[J/OL]US

Department of Labor,1991 V ol.summer1991Nos。 致谢

本论文的撰写完成,得益于李淑杰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她敬业的教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待人方式都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更在她身上看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另外,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以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李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不胜感激,在此表示深切地谢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