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基本问题新探

2024-03-03 来源:欧得旅游网
Social Science Vo1.35 3,2013 【教育与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基本问题新探 徐贵权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当代中国高等学校最具中国特色的本科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是该专业究竟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都需要作新的探索与回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应当给出新的基本定位,各相关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当在恪守基本定位 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各相关高校应当在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 上,以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原则,大胆探索。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44(2013)0343408-06收稿日期:2012—12-05 作者简介:徐贵权(1955一),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便 在高等学校设置的师范专业,它是最具有中国 特色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从专业名称上 看,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它举 世无双。”l_1 J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的领导下, 政府重视规范引领、政策支持,高等学校积极探 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培 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主 体的高素质人才,在探索解决究竟培养什么样 至今。 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 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 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 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 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 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设置政治教育专 业并开始招生,此后,全国设立师范类本科政治 教育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 1984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十二所院 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这一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建设基本问题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建设基本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新思 路、新方法,与时俱进。 一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4年6 月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的意见》。上述 文件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的主 要任务是为高校培养辅导员,要求从理、工、医、 农各专业一年级学生干部中择优选拔、推荐入 学、定向培养,学满三年、修满学分后授予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沿革 与基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造旧 学士,回原选送学校安排工作;第二学士学位生 则从理、工、医、农各专业的辅导员中择优选拔 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不仅决定在 高等学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而且在具 备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培养中学马列主义理论 师资的政治教育专业。政治教育专业自1953 年诞生以来,专业名称经历了一些调整变化,于 1993年被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沿用 408 推荐入学,定向培养,修满两年规定的课程和学 分后,除原有的学士学位外,再授予一个法学学 士学位,回原校工作。1984年秋季,第一批招 收的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生入学,有的学校既 招收本科生又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师范院校 20 1 3.3 35卷哲学社会科学版l昆墨露雹墨鑫翟詈置罨墨的政治教育专业仍继续招收本科生。至1989 年,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教育这两个本科专业 的学校达62所。自1984年创办至1997年学 科专业目录调整前,有超过70所的高校设置了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目前,我国开设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20多所(军事院校除  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围绕究竟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一主题积 极探索,在曲折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显著的 成绩,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提高学生的思想 政治素质这一最重要的素质 j,放在人才培养 外),其中师范类院校约占60%,综合性高校约 工作的首要地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党和人民 占20%,其他类型院校约占20%。师范类高校 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 信得过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适应时代变革和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和 于师范教育,而部分综合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 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于培养企 业等思想政治工作人才 J。 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 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 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 打算将师范院校的“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 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并于1990年6月正 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 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 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1993 年7月国家教委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 时,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属于教 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性)和培养企事业单 一 一一一 ’罢 翥耋 二、位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非师范性)两个招生方 向和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调整到法学门类政治学类的专 业之中,并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 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 专门人才”,而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 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 人才”。2011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改革开放 以来第四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 意见稿,则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法学门类政 治学类调整到了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从以上梳理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走 过了一条由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 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并与非师范 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存,最终与非师范类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分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演化路径。 近6O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支持 口径,增强了专业建设的社会适应性;大力推进 质量工程,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建 设体系,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具有引领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努力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创 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 系列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人才成长的 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为龙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 高,等等。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也面临 一些问题和困难,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建设水 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一~ 。 ~ 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师范类本科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核 心是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国家教育部1998 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法 学门类政治学类师范、非师范性质的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作了原则性界定。 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界定 为: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 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里的关键 是关于“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 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的界定。师范类思 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界定为:培养具 有较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 具备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基本 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 专门人才。这里的关键是关于“能在中等以上 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的教育、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 409 5oeial Seierlce ̄o1.35 3,2013 目标定位。在此,我们撇开是否有必要继续将 工干部占10%,到党政机关任教员或公务员占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区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这 20%左右,到中学教政治课占35%左右(不少 一值得讨论的问题,只就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 人也逐步从事于党政机关或提拔到领导岗 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位)。从两校统计数字看,毕业生去向虽有差 我们认为,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 异,但大的方面是差不多的。这说明,毕业生工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师范类思想政治教 作的实际情况,与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关于师范 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 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 很好地适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对 科的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的规定,在工作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 围上有些出入,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并不限于学 目前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 校的教学和科研 J。今天的情况,与以往更是 展状况亦相去甚远。就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形势 大不相同了,除教育部直属高校免费培养的师 而言,四级师范教育(幼师、中师、师专、本科师 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外,省属院校师 范)向一级师范教育(本科师范)过渡的步伐明 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发展方向 显加快,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师和培养初中教师 更加多元化,而且就业层次偏低,直接进入高校 的师范专科学校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受到 任教和从事辅导员工作已经不太现实,考取公 挤压,本科师范教育的覆盖范围已越来越多地 务员进入党政机关的亦微乎其微(该专业毕业 向培养初中、小学教师甚至学前教育师资的领 生一般只能报考专业不限的职位,因而竞争异 域扩展。就基础教育领域的小学、初中对新进 常激烈,考取率很低),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大致 教师学历要求而言,专科及以下学历应聘者已 在15%左右,进入中学任教(含考取编制,或人 越来越与之不相适应,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 事代理,或I临时代课)的大约在50%左右,考取 开始走进初中、小学乃至公办的学前教育机构。 大学生村官的约占10%左右,其余25%左右则 从师范类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些年 选择到各类企业工作或继续复习考研。此外, 来就业、发展状况角度看,毕业生就业、发展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调整了 向越来越多元化,虽然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 想政治(品德、理论)课教育教学等德育工作的 业目录》,在法学门类增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 毕业生仍属多数,但早在1O年前,有关研究报 理论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 告的调研数据就已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 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并不是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品德、 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5 理论)课教育教学等德育工作。该研究报告指 个二级学科,2008年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 出:“课题组对近10年来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 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并将原政治学一级学 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06名毕业生中,在刚毕业 科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 时,有72.65%的人在大、中学校任教师工作; 科分别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马 有9.36%的人从事大中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 从事行政工作的占4.18%;有13.79%的人在 科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已不 非教育部门工作。过几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 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很大变化,任教师工作的降为55.42%。我们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师范类思想政治 对八七级到九。级毕业生工作去向的统计是: 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作适当调整,具体可表 考取研究生的占10%;分到大专院校任教或任 述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 政工干部的占22%;到中等学校的占36%;到 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法学、政治学、管理学 党校干校任教的占8.6%;从事其他工作,包括 和教育学等多种基本理论、知识,能在初等、中 党政机关干部和经济工作的占23.4%。其中 等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 在大、中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约占10%。 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里,我们用“初 华中师大政法学院的统计是“考取研究生的占 等、中等学校”取代“中等以上学校”,主要是基 20%,到高校任教的占15%左右,到高校任政 于本科毕业生就业重心在下移且进入高等学校 410 2013.3第35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几乎没有机会的现实考虑。我们用“从事德育 课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取代 “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学、科 研”,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融人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现行学科目录中已无独立设置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是该 专业本科毕业生一般难以直接进入高等学校从 事教学、科研工作,所以把教学、科研定位在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显得层次太 高,不够恰当;三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 学德育课程(小学为品德课、初中为思想品德 课、高中为思想政治课)设置相适应、相契合; 四是考虑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初等、中等学 校不一定都从事德育课程教学工作,亦可从事 少先队、共青团等其他德育工作。 我们所界定的培养目标,没有把为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 输送合格的硕士研究生生源,以及为大学生村 官队伍输送合格人才等纳入其中。这主要是考 虑作为指导、规范全国普通高校师范类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培养目标规定,应 当是有普适性,特别是要考虑教育部直属高校 免费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至于各相关高校是否 把为高学院校、科研院所输送合格的研究生生 源,以及为大学生村官队伍输送合格人才纳入 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由各相 关高校根据政策可行性和本校实际作出抉择。 作为地方性高校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体现教育部关于该专业 培养目标定位的一般要求,把培养能在学校从 事德育课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基本的培养目标,同时应当 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使培养目标定位具有自 己的鲜明特色。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作为一所 地方性师范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 标定位方面已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这就是以 培养能在初等、中等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学及 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 本定位,同时促进学生实现多样化发展。以培 养能在初等、中等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学及其 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 的目标定位,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每一名 毕业生都具备能在初等、中等学校从事德育课 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的素质,作为 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或底线要 求。这是由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功 能定位决定的,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最重要的价值、存在的最重要的依据之所在。 没有这一条,师范专业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 的依据。与此同时,地方性高校师范类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考虑双向选 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毕业生拥 有选择就业、发展方向的自主权这一现实,也应 考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各专业需要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其输送合 格的研究生生源、社会还有思想政治教育毕业 生就业的其他平台等实际。也就是说,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有义务、有责任促进学生实现多样 化发展。这些年来,淮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在确保毕业生具备能在初等、中等学校 从事德育课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 的素质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了学 生的多样化发展,有2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了 研究生、1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和大 学生村官,还有部分毕业生考取党政机关事业 编制工作人员。实践表明,淮阴师范学院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实际,学生 受益,具有生命力。 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不只涉及 培养目标定位,还涉及培养规格。“培养规格 就像产品的质量标准一样。”_4j 1998年教育部 对培养规格的界定只涉及业务方面,这是不够 恰当的。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是 多层面、多维度的,它使培养目标变得生动、具 体。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我们认为师范 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达到如下 规格要求:综合地看,应该是德才兼备,知识、能 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全能够胜任学校德育课 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的;在知识方 面,应该是基础宽厚、专业精深,能够满足德育 课程教学及其他德育工作、科研工作需要的;在 能力方面,应该是既善于继承(含学习)又善于 创新,既会教书又善育人,既能管理又能从事科 研的;在素质方面,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优良、 善于思考、富有智慧的,等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 关于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究竟如何培 养人才,以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 41 1 Social Science Vol。35 3,2013 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问题,高等教育学术界的 专家学者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人 才培养的实际工作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实 际工作者们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教学方 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 定的特色。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 才培养实践,应该是一种目标导向型培养实践, 即培养实践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一切 服务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坚持继 承和创新的统一,即继承以往实践好的经验、好 的做法,同时努力创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 个问题: (一)培养模式的建构。 我们这里所说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综合性 培养模式,能体现一定理论、原则的人才培养框 架、体系的总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 才培养应当有清晰的思路、明晰的模式。我们 认为,有两种模式是可以融为一体、诉诸人才培 养实践的,一种是递进式培养模式,一种是四位 一体培养模式。 递进式培养模式是一种根据学生大学一至 四年级的生活学习特点、各年级面临的主要任 务和大学时代生活变化发展规律,采取具有针 对I生的相应措施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采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很自然 的,但贵在自觉,贵在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 并从实际出发采取体现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 的培养对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四 位一体培养模式是一种从培养主体类型角度定 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 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参与、以学校 为主导的培养模式,是一种立体化、开放式的培 养模式。以上两种培养模式具有兼容性,应当 有机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架构。 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靠课程设置来实现 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是实现培养目标、规格的必 要步骤。课程既包括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的 理论性、知-N性、技术性课程,也包括各种类型 的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课程体系的架构,应当体现通识教育、专业教 育、教师教育和谐统一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 是师范类本科专业都必须开设的除教师教育类 课程外的课程,主要包括在深度、广度上均超越 41 2 高中课程的人文类、科学类课程。专业教育课 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和专业课程。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是综合性强的专业,它涉及哲学、 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 科门类、多个一级学科,因此学科、专业课程设 置必须体现该专业多学科的特点,做到多学科 课程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但必须突出主线和 重点,主线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课程设置 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性和中国 化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的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比较思想 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课程设置还 必须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契合的要求, 设置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化学等课程。此 外,地方性院校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 科、专业课程设置,还应当考虑满足部分学生报 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生 的需要。比如,起码要设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等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设置应适当降低必修 课程的权重,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给学生更多 的自主选择课程及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教师教 育课程,包括师范类各专业通修的课程,如“三 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现 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 养等,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专修的课 程,如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 论等。值得提出的是,以往学科教学论,主要关 注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在必须对初中、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给予应有的关注。 课程体系的架构,应当体现厚基础、强能力、 高素质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 发展为取向。鉴于以往重知识、轻能力和素质的 倾向,课程体系的架构要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素 质提升和拓展性课程的设置。这同时要求课程 体系的架构,要适当降低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 权重,提高实践性、活动性课程的比例。 (三)课程教学的实施。 课程体系的架构为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平 台、奠定了基础,但课程体系作用的发展、价值的 实现必须以课程教学的实施为路径。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高度重视德性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 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更加优秀的德性素养,这是 由该专业人才担任的社会角色的性质和功能决 2013.3第 s卷哲学社会科学版l匿墨露雹置蠡蚕詈置窑弱 定的。因此,各类课程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培养 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从课程实际出发 塑造学生的德性。在这方面。一是要强化渗透 性;二是要防止和避免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切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应当注重专 业特色的打造与凝练。在专业布点广且多,竞 争愈来愈激烈的现实办学环境中,专业特色已 成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生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色,既可 忌将课程教学变成单纯的知识讲授、技能培养; 三是要与管理工作、学生工作相结合,将开展德 育工作的状况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将 学生德性修养状况纳入课程学习考核范围。 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专 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单项的;既可以体现在具 有综合性的培养模式上,也可以体现在师资、课 程、教材、教学方法、学生发展等专业要素上;既 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在培 业的主要课程与社会生活、与党和国家正在做 的事情具有内在的联系,与学生人生课题的解 决密切相关。课程教学只有注重联系具体、鲜 活的实际,才能有吸引力、可接受性,才能更有 成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理论上的成熟程度,才能 为学生达到政治上的坚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 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无疑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绝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绝不是教师主宰一切,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科 学谋划,在于合理引领,在于提供启迪,在于将 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聚集到 课程教学价值追求的实现上来。特别是实践 性、活动性课程教学,要全面地将学生推向前 台,教师主要地只是在幕后发挥作用。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增强社会适应性和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 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合理借鉴与创新。在 高等学校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 实践中,人们创造出了很多教学模式,如案例教 学法、专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模 拟教学、模拟咨询等)、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 教学法等。俗话说,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 得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合理 借鉴人们创造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学模 式,同时要研究新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眼界、勤于学习的习惯、 努力创新的勇气。 养的结果上,不拘一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 色的建设与凝练,既可以单点(某一方面)聚 焦,也可以多点统筹,但多点统筹不等于平均使 用力量,而应突出重点,重点建设与凝练一两个 特色。具体来说,各相关高校应当从本地、本 校、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选择专业特色建设与凝 练的方面、重点。特别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更应该在追求和实现专业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同 时,在特色建设与凝炼方面有大的作为和建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 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是一个常说常新 的话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有志 于在不懈的探索中取得新的进展,从而为最具 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繁荣、发展作 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宋锡辉,宋余庆.高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培育研究 之我见——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为例[J].学 理论,2010(12):193. [2] 贾廷秀,周从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10(6):80. [3]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32. [4] 徐首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的综合”项目研究报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 (5):102. 责任编辑:孙义清 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