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航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5年第10期
张晓航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隐喻是最富有文学魅力的语言形式之一,极具语言的美感,在英文文本中常被使用。如何成功地翻译英文文本中的隐喻,对英文翻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从英文隐喻的翻译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的隐喻,并就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 词]英译汉;隐喻;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8-0064-02
隐喻又称暗喻,是用一种事物喻指另一种事物。最初,隐喻的产生是出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匮乏或是词汇的贫乏,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隐喻逐渐固化成为一种语言模式。只有对隐喻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将相关作品翻译出来。隐喻这种语言形式,并不是按照常规的语言单位来组成句子的。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词义要融合语境分析,才能得出最恰当的语义。语境的作用便是排除一部分语义成分而偏向于另一部分语义成分,构成隐喻。由于语境可以排除一些语义成分,选择出另一些语义成分,所以对英文的汉译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就语言单位而言,虽然语义上有重叠的地方,却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有效地在翻译过程中传递原文的相关信息,下面就不同类型隐喻的英译汉方法进行分析。
一、名词性隐喻的英译汉分析
名词性隐喻是英文中一种常见的隐喻类型,它又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改变原喻体,将英语隐喻译为汉语隐喻或借喻。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情况如下:1.英汉语中隐喻的喻体和喻意皆一致的情况。从原因上来看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其中之一就表现为人类思维方式的相近性,喻体有类似的语义,这是第一类。例如,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我);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水滴石穿)。第二类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导致的。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彼此吸收融合,某些语言的思维方式会相互影响。例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给你点颜色瞧瞧),都是中西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2.中英文的喻体不一样,但是由于人类认识与思维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就是不换成中文的喻体而直译成中文,也不会影响中国人的理解,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还显得更加新鲜有趣。例如,The
morning sun never lasts a day.(朝阳虽好,难以终日);Well,what else can I say now?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So,welcome to join in!(好吧,我还能再说什么呢?两个人的智慧总胜过一个人的智慧,所以,欢迎你的加入!)
(二)遵循汉语用语习惯,用汉语隐喻或者借喻代替英语中的名词性隐喻。
很多情况下,英语原文中的隐喻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果将英文直译为中文会产生歧义,就是加了解释也不容易让人理解其正确语义。为了展现出原文中的隐喻义,此时应该用相关的汉语隐喻替换掉原文中的隐喻。例如,She is really a duck, the girl’s mother
thought.(女孩的妈妈想,我的孩子真是一只可爱的小鸟);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ail of a lion.(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第一个句子中,“duck”的原意是鸭子,如果把它翻译成小女孩像鸭子,读者会想象女孩憨憨的、笨笨的这种形象,而原文想表达的是可爱、轻快的形象,这符合汉语中鸟儿的形象。汉语中,常把活泼的女孩子比喻成小鸟,因此用小鸟来代替“duck”是比较合适的。第二个句子,直译过来是“做狗的脑袋要比做狮子的尾巴
好”。在汉语中没有这种说法,类似的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将英语中的名词性隐喻译为没有隐喻的词语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因此,对于不了解该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该文化中的独特之处,甚至会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误解。就像竖大拇指这种身体符号,在一些国家,比如中国,表示赞赏;在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朝行驶过来的车辆翘大拇指,则是请求搭便车;在希腊,却被看作极不礼貌的行为。手势符号是这样,文字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在隐喻的翻译中,有时会出现不管将隐喻直译还是加以解释,仍无法恰当表达出隐喻所表现的形象和意义的情况。所以这时只能将隐喻去掉,将之变为非隐喻的词语和句子。比如,I am from Missouri. I have your numbers.可译作:你骗不了我,我知道你的底细。再比如,Care killed a cat.可译作:忧虑伤身。
二、动词性隐喻形象的英译汉分析
形象通常是由物象和寓意共同组成的。物象是具体的,寓意是抽象的。形象在可译的时候可以直接翻译过来,在不可译的时候,只能保全它的寓意。
(一)直接翻译法
同名词性隐喻直译法的原因类似,有些动词性隐喻也能用直译法将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 shells and bullets.译作:德国人的枪炮和飞机将炸弹、炮弹和子弹像暴风雨一样倾泻下来。这个例子通过“rain down”来隐喻信息,表达出炸弹、炮弹和子弹像雨一样倾盆而下的象征意义;用雨喻指事物“密集、垂直而下、范围广大、数量众多”,这是英语和汉语的一致表达。再如,A heavy rain
destroyed my plan of picnic.译作:一场大雨破坏了我的野餐计划。这里来隐喻信息的是“destroy”,动词“destroy”行为客观上是生命体,特别是人,而“rain”是非生命体的抽象事物,被拟人化。汉语中也有相类似的表达,像“大雨破坏了我的好心情、大雨破坏了我的计划”,因此完全可以直译出来。所以,不管是将“rain down”译作“像雨一样倾泻而下”,还是将“destroy”译作“破坏、毁坏”,都既保留了形象的物象,又保留了形象的寓意,这种能直译出来的隐喻翻译可谓完美的翻译。
(二)意译法
并不是所有的动词性隐喻都能直译出来,因为不同的民族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实践方面存在不同,语言上也会产生差异。翻译过程中,汉语有时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贴切地表达相应的英文。此时,最好选出汉语中符合原文意义的表达方式,替换英文原文中的形象,采用意译法翻译。例如,Nowadays,lots of scientists and doctors are kicking the
tires and trying their best to study the method to defeat the cancer.译作:如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医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加快研究战胜癌症方法的步伐。句中的“kick the
tires”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是“踢轮胎”,带入汉语语境显然很奇怪,显得驴唇不对马嘴。此时就应该联系语境,选用它的引申义——“加快速度、加紧”。这样在译作汉语时就通顺了。
(三)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
有些英文中含有的隐喻形象,如果用直译法翻译会不通顺,但是如果将原文中的原意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似乎形象展现得又差了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种语言认知和表达上既有重叠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因此,在对待这种形象的翻译时,要采取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例如,His followers melted away at the first sight of danger.译作:一看到有危险,他的追随者全部都离他而去了。这个句子如果直译,将会译成“一看到有危险,他的追随者全都融化了。”人当然不能用“融化”来形容,用“融化”形容的只能是冰或雪。所以,直译文便不可取。如果采用意译法,大致就是“一看到有危险,他的追随者都不再追随他了。”好像又不能展现出原文那种冰消融成水、四处散开的物象。所以把直译与意译结合,将“melt away”译作“散开、离开”,这样,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语义,又能形象地展现出像冰化水一样散开的人的形象了。
不同国家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都存在着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人们有时候对同一事物或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翻译必须以尽量消除两种文字间的文化交流障碍,完成准确而顺畅的文化信息传递为宗旨。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独特性和使用隐喻的高频性,掌握好隐喻形象的翻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通过以上对英语隐喻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翻译,对于更好地传达出英语表现的信息、促进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璐倩.概念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D].四川外语学院,2011.
[2]刘婷.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的动物隐喻翻译[D].兰州大学,2012.
[3]陈小荣.框架理论下的隐喻翻译[J].科技信息,2013,48(36):17-18.
[4]周霓忻.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效果研究[J],芒种,2014(24):33-34.
[5]陈琪.论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译者自由度[J].作家,2011(8):68-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