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2课《礼记 二则》教案

2024-02-27 来源:欧得旅游网


22 《礼记》二则

课文解读

怎么增长学问?教学相长。如何才能构建理想社会?物质富足,社会安定,幼有所养,老有所终。先贤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远去时代的社会理想。仔细品读本文所选文章,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我。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文学常识,背诵课文并理解重点词句;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礼记》是一部儒学杂编,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很大。它在教与学的问题上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佳肴》来探知教学相长治学之法。

二、课文讲授

1.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2.读一读。

佳肴 弗食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教学相长 3.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教师泛读或多媒体展示读。(让学生标注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让学生体会情感) (3)分角色朗读。(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4)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①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②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词义。 ③小组合作,通译全篇。 ④教师点评,并做补充。 (3)全篇文意。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4)自主探究。

①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②读懂全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让我们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三、深入解析

1.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2.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论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道理。告诉人们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本文突出艺术特色。

逻辑严谨,有条有理。文章开头先用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性强,更有说服性。

四、课后作业

1.分类归纳整理《虽有嘉肴》中的文言词语。 2.背诵课文,深入体会教与学的关系。 3.预习《大道之行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领悟世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领悟世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领悟世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先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以《礼记》文学常识内容提问来导入新课。 而后进入新课,读《礼记》可知学习之道,也可知社会之大道,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大道之行也》,感受先哲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

二、课文讲授

1.题目理解:何为大道?

“大道”在古代是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

2.读一读。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 货恶其弃于地也 幼有所长 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3.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教师泛读或多媒体展示读。(让学生标注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让学生体会情感) (3)分角色朗读。(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4.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1)学生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分类整理重点字词,理解词义。 如:古今异义词。

大道之行也(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而长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暴乱,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如:通假字。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再让学生整理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3)小组合作,通译全篇。 (4)教师点评,并做补充。

5.学生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内容。 要求:解决个人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做到“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笔译流畅、译文通顺;“雅”,即文字优雅(典雅)。

6.自主探究。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满足社会安定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

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深入解析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壮年男女过着和谐幸福的耕作生活,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

2.课堂小结。

尽管课文中提到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圣地”。例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它的启发,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3.名言拓展。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四、板书设计

大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道 之 是谓大同 行 (理想社会) 也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五、课后作业

1.《虽有嘉肴》和《论语》对比阅读,体会学习之道,并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2.《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结合现实来谈一谈自己的社会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