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鄢月萍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是每位教师肩负的重任。
1、进行文化教育的原因
1.1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是各国文化的不同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1.2在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中文化教育是关键
1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增多,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2、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2.1 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
2
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我们常听到我国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遇到老师时打招呼道:“Good morning, teacher.”在汉语中,“老师好”体现了尊师的传统,不仅是呼语还是尊称;而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一般对老师的称呼是在姓前加Mr.、Mrs.、Miss,大学生则按老师的学术头衔或学位称呼,对于副教授以上的老师在姓前加Professor, 对得过博士学位的老师在他们的姓前家Dr.。现小结有关称谓的知识:
A.Mr./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 Wilson(或Mr. John Wilson)
B.除Dr./Prof./Captain 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职称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 Wang
C.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 (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2.2 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
3
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2.3 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当英语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又如: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beautiful 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弄得外国人莫名奇妙。根据英美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而不希望以谦虚、客气的方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和恭维话,英美人的回答通常是:“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
2.4 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4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2.5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去哪?”、“你吃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英美人可能会觉得茫然或困惑,有时也可能会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语,而会误认为你可能请他/(她)吃饭。又如: 问对方:“Where are you going?” 英语国家的人会以为你在侵犯他们的隐私。他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故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
2.6 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对方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面谈、填表格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
5
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May I know your name?”或“May I ask your name?”如果直接问 “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被审问了。这样就一点都不礼貌。
2.7 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2.8 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些词汇具有最基本和明显的字面意义,然而许多的英语词汇除了本身的含义,还有联想意义、内涵意义、 社会意义、词汇与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等。特别是一些颜色词、动物词、植物花草名、数字、姓名和地名具有联想意义。在英语中一些句子和词汇不能逐字翻译。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在英语学习中,还要注意一
6
些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比如“狗(dog)”,在西方国家,由于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因此对狗的赞誉也屡见于习语和谚语中,并把人比作狗。如:Love me , love my dog. A lucky dog等。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东西”“狗急跳墙”等之说。 3
、进行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交际法、结构主义教学法等教学策略,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等知识文化的传授,又重视语言的使用技巧等语用文化的传授,并且对融入教学各环节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加以归纳整理,注重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超越本土文化,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思考,总结异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用英语思维语言的能力。在练习口语时设计出有意义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练习口语;在单词、词组、语言点的教授中多提提其与其相关的常用的口语习语、谚语、成语、名言名句、典故这些内容不仅不会给课堂增加负担,而且会使英语课生动有趣;在讲解精读课文时,多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我们可以因势利导给予着重介绍,让学生加以了解。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7
4 conclusion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
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文化的导入,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语言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而且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直接利用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Bibliography
[1]邓炎昌,刘润涛.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23.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47. [3]翟象俊,郑树棠,陈希文.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994, (2)15, (3)3639,130134.
[4] 于忠喜主编,《英语词语掌故辞典》第95页,1991年10月第1版第1次 印刷,南京出版社。
[5]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周贞雄:《中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手册》,海洋出版社,1999年 [7] 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图书馆,1985
[8] 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1998,(2)
[9]刘瑞娟 “谈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与素质教育”,《中学外语教与学》,2006年第11期‘
8
[10]吴菲 “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11]吕叔湘 《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
[12]李莹 “关于英语基础教育文化教学模式的建议”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