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根源解读东西方神魔科幻小说的异同——以阅读《西游记》与《哈利波特》文本为例
2023-04-24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文学评论 从文化根源解读东西方神魔科幻小说的异同 ——以阅读《西游记》与《哈利波特》文本为例 齐秉新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游记》和《哈利波特》两本书作横向比 较,以东西方文化背景为思考根据,以便知其然更知所以然。研 在相同或相似桥段的截然不同处理方式和结果上 究方面主要包括:东西方怎样看待成功;东西方如何对待命运; 1对成功的定义与解读 尽管被称为“大难不死的男孩”(The boy who lived),拥有异 东西方对超自然现象的领悟。 关键词:平行研究;文本分析;文化背景;英雄;命运;超自然 于常人的“特异功能”(爬行语reptile language),在我们东方人看 现象 来,本该更有作为,作者为哈利安排的完满结局却是回归正常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家庭。 文章编号:1673—2111(2O12)09—0038—02 对于这方面,作者似乎有意识地在全书中贯穿了此线索:无 论是开篇中哈利在爬行馆与蟒蛇的独自“0h,I see—so you’ve 唐太宗时期僧人玄奘去往天竺诸国的取经经历成就了《西 never been to Brazil?”,①还是在“mirror of Erised”中看到自己内 游记》。以玄奘弟子沙门慧立写的传记《慈恩三藏法师传》为张 心深处最期望的一家人团聚的画面,抑或后来对于亲人小天狼 本,《西游记》辑录了很多仙、神、妖、怪故事和超自然现象,貌似 星Black的依赖,对于替父母复仇感情的执着,等等,作者都有意 离经叛道,实则杂糅了儒、释、道诸多思想,契合了统治阶级宣扬 安排了哈利对完整家庭的渴望。 的“正统”“大道”,取悦于君,又娱乐于民,被奉为民族文学的经 这相当于阐释了《哈利波特》整部书或者说作者罗琳想要传 典,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外读者。 递给读者的成功定义:成功不在于地下金库藏的金币;也不在于 同样,英国当代系列奇幻小说《哈利波特》记述了众多天马 部分魔法师所在意的血统和威望;甚至不是魔法部日曰维护的 行空的魔幻故事,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培养了极为庞大的读 权力,而是在黑暗势力完全消退后每个人都能生活在爱当l中,生 者群,其中也包括中国“哈迷”。 活在更和谐的、充满人性美的家庭中,享受着天伦之乐。之于东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成书于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国家, 方的“治国,平天下”大相径庭。相比于世界如何,天下怎样,西 成书年代跨越约500年,却不乏相同之处: 方的“成功”学更在乎“我”怎样,在乎“家”的美满,在乎如何达 从大体的体裁来讲,两部书都属于奇幻小说之列。其中《西 到所谓的“人伦至上”。西方人认为,“爱”由自然本能欲望而产 游记》在其成书年代,虽然还没有奇幻小说这一分类,我们的先 生,不仅人会产生爱这种情感,野兽同样彼此相爱,无论空中的 人谓之为神话,但大量反映了时空交替、人与物异化、超自然能 鸟、水中的鱼、沙漠里的兽,都有爱这种感情。“爱是万物之主 力的较量等内容,按现在的书体分析,确可当得起这奇幻之名。 宰,对万物很公平,不差分毫。”“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1)立 在写作目的(手法)上,两部书是相似的。从某种意义讲,两 法权力;(2)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3)有关民政法规事项 部书都注重于主人公自我成长的塑造。《西游记》通过叙述孙悟 的行政权力。”② 空保护玄奘去往西天取经的离奇经历,道尽了悟空从“懵懵无 作为以东方文明圈为文化背景的文学经典,《西游记》中所 知”到“无法无天”、再到“遵礼克己”、最终“修成正果”成长的艰 定义的成功绝不是和个人小家联系起来的。《西游记》中对于成 辛,更反映了他自我认识、自我追求的渐进过程。《哈利波特》起 功的阐释则侧重于得传大道这一结果上。从书中的第八回开 初只是作者罗琳在咖啡馆餐巾上的即兴创作,随着本书走红和 始,《西游记》便借如来之口说出了取经的缘由:“叵耐那方众生 受众年龄不断增长,书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世俗与反应真实社 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固孙悟 会的内容。在读者“成长”裹挟之下,啥利在自我追求中成长、成 空最初只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妖猴”,取经路上有过对师傅的 为英雄成了瓜熟蒂落的事情。 仵逆,有过残忍的兽性杀戮,甚至有对观世音菩萨的戏谑和不 在主题方面,两部书中都充满了殊死的正邪搏杀味道。在 敬。但是这一切都被佛祖安排好的磨难所克制与摈弃,最终改 《西游记》中,尽管师傅玄奘一路上都念着“阿弥陀佛”,干叮咛万 私欲于众生之欲,回归煌煌正道。可见中国对于成功的定义便 嘱咐“莫杀生”,而他们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次次都刀枪剑 是“成人”。这个人虽然还是社会中的人,却能够“兴乎礼,游与 戟,九死一生。若非观音、佛祖佑护,就像八戒说的他们“早都成 艺”达到内圣,经历得起内心的矛盾和波澜,同时达到“外王”:降 了妖精的粪了”。在《哈利波特》中,全书的主线即是哈利与伏地 妖除魔、普度众生,劝谏黎民百姓直至三界之灵从善。如此成功 魔的正邪之争,魔法界与黑巫师的绝对对立被极度渲染。 者,若是回归家庭,可惜了1 然而,尽管两部书之间存在诸多相同和类似,甚至在一些叙 述细节上都是相似的,但是,毕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对 2对轮回论和命运论的解读 于同类事物的不同态度、不同观念又让两部书呈现出迥异的风 《西游记》中的每一位人物似乎都颇有渊源,不论是主角还 格特质。其中尤以价值观的差异最为明显和突出,并集中表现 是次要角色,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前世”或“前身”,有生存 作者简介:齐秉新,女,汉族,北京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 ・38・ 文学界 “修炼”了上千年的“妖精”,有触犯天条抑或犯了小错被贬下凡 的天庭“臣子”“童子”“佣人”。而最为读者所熟知的就是几位 主角的渊源了:“金蝉子”是玄奘的前世,“天蓬元帅”是八戒的本 来身份,还有沙僧曾经的“卷帘大将”,就连白龙马也有“西海龙 太子”身份……人人轮回,事事宿命。 另外,《西游记》是严谨的“轮回式”情节结构,从遇到妖魔, 到除妖过程中遇到困难,到动用“神器”或请来神灵帮忙度过磨 难,再到起身前往下一段取经旅程,遇到下一个妖怪,是为一个 轮回,称之为“一难”。这种情节设置特点在非常典型的章回体 结构中渗入了一种轮回的味道,从而体现宿命的必然性。在书 中,师徒四人一行去往西天取经是佛家精心安排的命运;不论是 玄奘这个被贬为凡人的法师,还是因闯祸而遭惩罚的妖仙,如果 想要成正果,就必定接受宿命的安排,避无可避。即使某时刻意 人为地逃开,在绕了一个大圈后最后还是会发现回到了出发的 原点,必须继续未完的“宿命之路”。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人是 妖;不管多么桀骜不驯,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而《哈利波特》就明显不同了。陷在世仇命运中的主人公哈 利波特,在成长过程中虽然也是在磨难中不断学习,不断蜕变, 但总体上是在其他人帮助下对注定的命运进行抗争,而非接受。 哈利无法选择故事的“蓝本”,无法改变父母为伏地魔所杀的人 生开端,无法改变伙伴、老师、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的过程,却可 以通过努力抗争改变故事的结局——宿仇尽销,重新过上平静 的新生活。在这种命运中,必然性和可抗性相互纠缠:邓布利多 把哈利放在“麻瓜”世界十一年,意图让哈利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保护他免受正邪对抗的波及,但命运的漩涡最终还是把哈利带 到了邪恶的伏地魔面前;与此同时,看似悬殊的力量对比却在不 经意间被努力所改变,九死一生的局面被哈利的努力争到了唯 一的“生”机,抗争出奇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结局。 3对超自然体系内的诠释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描写的多是超自然的现象。按理 说,既然超脱于自然,就当不受尘俗社会的约束和羁绊,也就是 说在超自然体系内是趋同的,本应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而事实 恰恰相反,两部书都被打上深深的社会烙印。 3.1权利观念的不同 至高无上的权威崇拜:在《西游记》中,显然身居高位的玉皇 大帝是绝对权威的代表者,佛祖如来、道家祖师太上老君、人间 大德明君李世民,包括妖魔鬼怪,无论神力和智慧的高低,都对 他俯首帖耳。天庭俨然人间,仙家众卿各在其位,各司其责,繁 复的机构设置和不可逾越的规定条例与凡间的宫廷如出一辙。 权力制衡的人道主义情怀:《哈利波特》中体现出的权力却 是一种制衡的权力,魔法部、以霍格沃茨为首的学校和大的魔法 家族三方相互制衡,哪一方都不会占据绝对的权力上锋。或许 魔法部在执行力上占有优势,学校与家族在传承上居于领先,但 即使技艺与品德高如邓布利多,地位贵为魔法部长的福吉,或者 称得上魔法界传奇魔法家族,都不能独自处理某一案件,需要三 方共同讨论、妥协,颇有西方“三权鼎立”的意味。 3.2超自然体系的结构差异 《西游记》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志怪类型的神话小说,全书体 系源于民间神话传说与整理,充满着世俗文学的事态言情。书 中的“怪”、“精”完全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系相契合:道家讲“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论是鸟兽鱼虫还是花草木 文学评论 石,都可以经过“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 ,勤加修炼,脱形化人, 是为“成精”。同时,这种修炼化形完全是天生天养,与中国传统 的天道规律遥相呼应,在科技并不先进的古代,蕴含着当时的劳 动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比之下,在《哈利波特》中,与古代中国神话体系相对应的 是奇幻的魔法体系,并且这种体系的根源取决于血统和天赋。 一个人是否具有魔法能力,甚至具有某方面的魔法天赋,血统占 有着极大的左右能力,家族的传承才是魔法师的延续。而对于 原本不会魔法的“麻瓜”们(普通人类),遴选的标准就转变为了 天赋,天赋好的普通人也可以被魔法界选中,从此加入到魔法的 世界中去。除却像赫敏这样的绝对“天才”,这种加入却无疑会 伴随着歧视和能力的弱势。总的来说,不像《西游记》那样故事 荒诞离奇,却也合情合理,能够自圆其说。起码在我这个东方人 看来是这样的。 3.3超自然力量与普通自然界的距离 《哈利波特》中,虽然有注重魔法师血统的观念,虽然会有歧 视的存在,但是整个魔法界最终却不能阻挡他们眼中的“麻瓜” 进入魔法界学习魔法,并且不少人类也被认为是有天赋的魔法 师。而《西游记》中人与神、人与妖、神与妖的界限十分清楚并不 可逾越,跨越这种“鸿沟”的唯一办法就是“渡劫”、就是“历难”, 唯有经历了大苦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后才能 功德圆满,修得正果。 这种现象最直观地体现了东西方阶级观念和价观念的差 异:东方讲究的是“人的命,天注定”,甚至投胎都明确规定“六 道”,纲常伦理不可有丝毫差错。举例来说,人就是人,想要成神 或入魔就要在“大机缘”的前提下经历“大考验”,短则数百年,长 则几万年;同样,妖就是妖,即使为善也依旧无法改变“妖”的本 质,想要融人人或者神的世界,所需要付出的是超乎想象的代 价。西方则说的是“天赋人权”,生来人人平等,魔法师的高贵是 不能建立在对“麻瓜”的贬低前提下的,只要努力和有意愿,普通 人依旧可以成为魔法师的一员。这在书中对于霍格沃茨四大学 院的设立上就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劳两 学院基本上就是为了没有魔法师血统的普通人(甚至是资质平 庸的普通人)所设立的,完全没有东方人的等级观念。 4小结与结论 尽管现在有部分学者质疑美国学派平行研究,认为不是所 有的横向比较都有价值,平行研究带有随意性,尽管中国学派跨 文明圈的研究影响目前还无法到达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影响的 高度,但是我首先认为即使处在不同历史年代的人与物也会有 共同的特性。例如人和物本身的特性是不会变的,例如人们对 善恶美丑大基调是不会变的,崇尚英雄、称羡成功、赞美奋斗的 主题也是永恒的,这一点为两部作品的比较奠定了时代基础。 其次,我认为即使身处不同的文化圈,还是不能阻挡人类热衷于 类比的兴致。正因如此,五百年前中国的“孙悟空”才被翻译成 英文、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时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 朝鲜文、斯堕兰卡文等多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正因如 此,《哈利波特》才被译成6o多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累计销售达2亿多册,庞大的读者群中也才不乏我们中国人。 (下转第4l页) 文学界 ・39・ 文学评论 “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就倒了霉,留学无望,饭碗难抢;临渊 寞,梦也是辛酸的。 羡鱼,有网难结;穷途痛苦,无地自容。”(《留德十年》)这种穷途 德国十年的寂寞之旅,时时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深夜里 寂静而黑暗的长街上。想起日本铁蹄下的故乡与亲人,乡愁袭 来;交换期满却有国难回,令他进退维谷,令他忧心如焚;完成学 业的过程,也是兀兀穷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地狱般的 战争中,他失眠成疾,而饥饿又时时相伴;此时乡关万里,音信阻 隔,浮萍般的飘浮感让他寂寞痛苦。 这历程中,他遇到的恩师们、母亲般的房东、伊姆加德一家 都给了他无尽的慰藉,但回国的渴望及他所受到的传统道德教 育,斩断了那一段异国情缘,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儿永远留在了 末路的痛苦若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体会到的。在这穷途之际, 却遇到了甘霖:走马上任,去了母校任教。在母校,身份的转变 使得一切都变了,这位年轻人几乎成了曾经的恩师的眼中钉。 为了上好课,半夜加紧备课,有时查不到资料半夜还绕宿舍彷 徨,整个宇宙都静下来时,他却心急如焚。“我自己十分痛苦。 下班回到寝室,思前想后,坐立不安。孤苦寂寥之感又突然袭 来,我又仿佛为人们也踱遗弃,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上一场。”(《那 提心吊胆的一年》) 这一年,课务让他寂寞难过,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让他寂寞 难过,他只有保持沉默和安静,但他的安静令校长不满。在校长 的不露声色中,季羡林又在惶恐中担心着自己的饭碗,人情世故 的复杂,令他情绪低落而紧张。“校长给我下的断语‘安静’,我 觉得就已经决定了我的命运。但我还侥幸有万一的幻想,因此 在仓皇中还有一点镇静。”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 岁之忧,课务、家庭、前途,这样的精神重担压在身上,季羡林初 回忆里,先生内心的痛苦外人无从窥察。十年的沧海桑田,十年 的寂寞历程。(《留德十年》) 回国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先生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 子一翠花胡同里。院子如空寂的深山,满是阴森凄苦的气氛。 这种气氛与先生孤寂的心情是相适应的。白天干劲十足,精神 振奋,一到晚上,孤零零的一个人仿佛遗世而独立。“寂寞像毒 尝了人生的艰辛。此刻,留学的消息如救命稻草,但现实问题又 令他忧心如焚。“马前桃花马后落”得到家人的同意后“教人怎 敢再回头”。留学让他悲喜交加,绝望与惊喜交织。 蛇似的偷偷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马樱 花》)在这样的岁月里,马樱花的花香安慰着他的寂寥。 在老祖、老伴、女儿相继去世后,“夜阑人静,虚室凄清。万 籁俱寂,独对孤灯。往事如潮,汹涌绕缭。伴我寥寥,惟有一 猫。”但,猫也去了。最后的几年里,老人一个人在医院里,又陷 入了无边的寂寞里。 人散尽,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推开尘嚣,才可以做学问。 纷扰的俗事睡去,于是他一个老人,捧一杯清茶,伴一轮明月,研 究他们学问。做学问的过程是寂寞的,他的学问也是寂寞的。 纵观先生的散文,时时现出真性情,处处可见寂寞感。寂寞 离家万里遥,离愁绕心头。离开祖国,他心中充满了对故 土、家庭、尤其是故去的母亲负疚感。“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 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 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自找她 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 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去故国》)母亲的 凄清与寂寞,其实更是儿子的凄清与寂寞。这是离愁别绪,更是 先生内心巨大的落寞:身后的那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幼子。 “割慈忍爱,离邦去国,沥泣共诀,技血相视”。离国前夕,清华园 旖旎风光也驱不去先生内心无边的寂寞。(《留德十年》) 在风景秀丽的哥廷根,先生常到古城墙上散步,在橡树的浓 如烟似水,如影随形。像中国的水墨画,浓淡之间,尽抒自己的 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审美隋趣、道德信念。 情到深处人寂寞。先生一生用情极深。对母亲、故乡、朋 友,对天地万物,花草虫猫。由于用情至深,才悲天悯人,才情感 沉重。 阴里,四面寂无一人,于是他常常一个人静坐深思。在这里,他 遇到了母亲般的房东。《寻梦》中写道:“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 醒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幺了出母亲的面影。”因为寂 先生去了,寂寞仍在。那之后的纷扰,令人十分痛心。常常 记起张爱玲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上接第39页)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存在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观念的 注释: ①《Harry・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published by Arthur A.Levine Books. 具体体现。这种文化观念“已潜入作家的内在意识中”,而“这种 潜意识便成为作家的笔的真正指挥者”,不可否认,正是这些不 同的文化观念创造出了文学的多样性,使得文学更加纷呈,更具 吸引力,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得更远。这也似乎在告诉我 们,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在文学创作上用不着煞费苦心地与世界 接轨。 ②维吉尔.田园诗篇[M]. ③《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1.9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 ⑤出自《易传・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 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 大业。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成功,为文学日后的创作和发展 提供了鉴戒,起码是惩恶扬善的英雄之举、成功之例、奋斗之故 事是招人看的。现代社会是高节奏的,人们的学习工作甚至是 生存压力很大,文学作品不见得非要志怪,但是轻松些总是好 的,即便是一些沉重题材,也不一定搞得让人们看后就头疼。 一⑥《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上 海古籍出版社,011.29 孔只见,请多指正。 文学界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