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意象、绘画美。 2、过程与方法: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首新诗,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美,把握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体会现代新诗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联想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PPT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首先通过ppt展示一张图片,“请问同学们,这幅图画美不美?这是我大学时和同学一起用落叶堆砌的一幅心形图,每次看到这幅图,
我就会想起大学那段美好的记忆,它承载了我的太多校园情怀。
再展示另一幅图, “这幅图则承载了另一个人的校园情怀,他曾经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拔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而这个人是谁?他对康桥的情怀到底有多深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再别康桥》(板书:标题、作者)。
二、展示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把握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中的绘画美。 2、体会作者对康河的情感变化。 三、题目解读
请学生看标题,问学生关键字是?回答:“别”,别离、别告,由此知道这是一首别离诗。是谁告别?答:徐志摩,进而介绍作者。而“别”的对象是?答:“康桥”,即剑桥,著名的剑桥大学。前面的“再”字说明不是第一次,从而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PPT展示)。 四、朗读感知(读一读)
1、请学生听泛读录音(多媒体播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读的节奏,听完ppt展示朗读节奏。 2、全班齐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再次强调朗读的节奏,读完后确认朗读语速:舒缓、轻柔。 3、师生合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选择六个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在朗诵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诗情画意,为下面解读诗歌做铺垫。
五、思考讨论
1、问:读完诗歌后,我似乎感受到了诗歌的诗情画意,那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学生很难找到,既然找不到或不好找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情感的呢?
2、由上面引出王国维先生说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称它为意象。比如《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鹰”和“ 鱼”就是意象。
3、那么作者写了康桥哪些意象?你喜欢哪一节,这节描绘出什么画面?作者借此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问题,选出发言人发言进行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意象、情感。
分析内容如下:
第一节 意象:云彩、西天。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的”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仿佛看到诗人挥手作别西天云彩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其依依不舍的情感。
第二节 意象:金柳、新娘、艳影、夕阳。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
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描绘出了一幅河畔金柳倒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欢喜之情。
第三节 意象:软泥、青荇、水底、柔波、水草。写了康河的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人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留恋,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描绘出一幅青草水底招摇的画面,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
第四节 意象:榆阴、潭、清泉、浮藻、彩虹。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把“榆阴下的一潭”暗喻成“天上的虹”,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描绘出一幅清泉榆阴下彩虹的画面,表现出作者对康桥的无比眷念之情。
第五节 意象:长篙、船、青草、星辉。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
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描绘一幅在康河上撑篙寻梦的画面,表现出他对康桥迷恋至极。
第六节 意象:夏虫、笙箫 康桥。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感变得低落了。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把夏虫拟人化,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将自己对康桥无形的情感,幻化成为有形的夏虫的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描绘出一幅康桥夏虫沉默的画面,而此时作者的情感变得低落,低沉了。
第七节 意象:云彩、衣袖。描绘出一幅挥手惜别康桥云彩的图画,表现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但不得不离开。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悄悄”、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4、小结:作者就是借助这些典型的意象来描绘出一幅幅流动美的画面,渲染了独特的意境氛围,这种美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画面美” 或
者“绘画美”,作者借此来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板书:绘画美、依依不舍之情) 六、猜一猜(PPT展示图片)
学了志摩的这首诗,我们再感受到了他的诗中诗亦画,画亦诗,下面我们就来猜猜这些画面是哪节诗,并朗诵出来。 七、写一写(播放李健的《再别康桥》歌曲)
再请同学们细细地体味诗中的诗情画意,在美妙歌声的熏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选取诗中的一节或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优美的短文。
写完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作品,并且由同桌或其他同学来品评一下。 八、比一比
1、在同学们的字里行间我们再次感受到诗歌之美、作者对康桥的感情之深,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下另外一首诗,看看哪首诗更美。
先请同学们读一遍这首诗(PPT展示):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是一首离别诗。
2、同样是离别诗,《再别康桥》与《淮上与友人别》在离别的对象、
意象、情感上有什何不同?请学生对比赏析,讨论并完成填空。 《再别康桥》 离别对象 意象 情感 《淮上与友人别》 (PPT展示) 明确: 《再别康桥》 离别对象 意象 康桥 情感 云彩、金柳、青荇、依依不舍 清泉、星辉、夏虫 等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 扬子江头、杨柳、离愁别绪 、 杨花、风笛、离亭对友人的担忧 等
3、相比较之下你们觉得那首诗更美?(《再别康桥》),那是因为诗人选择独特的意象,在构思上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借景抒情,同时又做到情景交融又一次想起了王国维先生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 4、4、这节课上我们,学会了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的方法,那么请问《淮上与友人别》这首诗描绘了出什么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明确:描绘出一幅扬子江头离亭送别友人的画面。作者借助 “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等象征离愁的意象来抒发了对友人的离别愁
绪和担心;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九、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下去自己读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并感受现代新诗的特点。 2、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典型的意象写一首离别的小诗。 附板书:
意象 情感
再 云彩 不舍 依 别 绘 金柳 欢喜 依 康 画 青荇 留恋 不 桥 徐 美 清泉 眷恋 舍
志 夏虫 迷恋 之 摩 星辉 惜别 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