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炽痛(zhì) 嶙峋(lín) B.翩然(piān) 牟取(móu) 归省(shěng) C.束缚(sù) 梦寐(mèi) 诘问(jié) D.鄙夷(bǐ) 拮据(jū) 冗杂(rǒ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妇孺皆知 引颈受戳 B.无与伦比 通霄达旦 玲珑剔透 C.顾名思义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D.正襟威坐 无可置疑 变幻多姿
3..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政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4..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误入白虎堂 (《水浒传》) B.周瑜﹣﹣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C.华子良﹣﹣白公馆装疯 (《红岩》) D.孙悟空﹣﹣大闹天宫 (《西游记》)
5..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 B.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徽风拂面 C.徽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 D.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 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零落成泥碾作尘, 。 (陆游《卜算子•咏梅》) (2)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3)虽乘奔御风, 。 (郦道元《三峡》)
(4)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万里赴戎机, 。 (《木兰诗》)
(6)岑参《白歌送武判官归》中写在中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掭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 , 。
二、阅读(45分) 8.(8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郭: ②去: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9.(11分).阅读《菊花》,回答下列各题
菊花
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阅读③至⑤段,说说菊花具有哪特点?(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30个字)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②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③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4)读完文本后,请你给准备栽培菊花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10.(14分).阅读,《父亲的“城池”》回答下列各题 父亲的“城池”
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交流。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②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 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③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④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⑤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 ⑥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⑦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注】①濉(suī)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②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
(1)①分析文中父母亲的心理。
②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 ③从第②段划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2)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 (3)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当时“我”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4)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 (5)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 ,又指 。 11.(12分).阅读《要和谐必有诚》,回答下列各题
要和谐必有诚 ①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②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
②
①
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③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 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④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拿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⑤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⑥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 、 。 (3)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
三、作文(50分)【市区学生作答】 12.(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入门”一词的解释是:“得到门径;初步学会。”找不到路径,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永远做门外汉。只有先初步学会,才能再精钻深研,成为行家里手。 请以“入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2)给材料作文
客厅里有一红一绿两只鹦鹉。绿鹦鹉说话是时髦粗俗,常常是客人们逗引的对象。而红鹦鹉只会说“您好”“再见”“慢走”等少数礼貌用语,身边的“粉丝”屈指可数。
绿鹦鹉对红鹦鹉说:“哥儿们,你跟我学着点儿,看我多风光!”而红鹦鹉却不为所动,常说的仍然是那几句话。
一天,因生意不顺,主人心情非常沮丧。绿鹦鹉的一句粗话让主人大为光火,将其痛打了一顿。主人的夫人说:“把这个可恶的东西扔掉!”
主人的父亲阻止了他们,将这只犯错误的鹦鹉带回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开始教它说文明用语。没过多久,绿鹦鹉也成了家中的文明天使。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体。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三、作文(50分)【县(市)学生作答】 1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读中我们欣赏了美丽,感受了温暖,燃起了希望……我们仿佛走进了春天。 请以“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14..任选一题作文。 给材料作文
客厅里有一红一绿两只鹦鹉。绿鹦鹉说话是时髦粗俗,常常是客人们逗引的对象。而红鹦鹉只会说“您好”“再见”“慢走”等少数礼貌用语,身边的“粉丝”屈指可数。
绿鹦鹉对红鹦鹉说:“哥儿们,你跟我学着点儿,看我多风光!”而红鹦鹉却不为所动,常说的仍然是那几句话。
一天,因生意不顺,主人心情非常沮丧。绿鹦鹉的一句粗话让主人大为光火,将其痛打了一顿。主人的夫人说:“把这个可恶的东西扔掉!”
主人的父亲阻止了他们,将这只犯错误的鹦鹉带回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开始教它说文明用语。没过多久,绿鹦鹉也成了家中的文明天使。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体。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 炽痛(zhì) 嶙峋(lín) B.翩然(piān) 牟取(móu) 归省(shěng) C.束缚(sù) 梦寐(mèi) 诘问(jié) D.鄙夷(bǐ) 拮据(jū) 冗杂(rǒng)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需要结合所学和词义加以判断. 【解答】A.“炽痛”应读作“chì tòng”;
B.“省”是多音字,可读作“shěng,xǐng”,此处应读作“xǐng”; C.“束缚”应读作“shù fù”;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骇人听闻 妇孺皆知 引颈受戳 B.无与伦比 通霄达旦 玲珑剔透 C.顾名思义 人迹罕至 根深蒂固 D.正襟威坐 无可置疑 变幻多姿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书写和意思,解答时只要回顾以前所学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对成语的中可能遇到的形近字要注意辨析.
【解答】A.“引颈受戳”应写作“引颈受戮”; B.“通霄达旦”应写作“通宵达旦”; C.正确;
D.“正襟威坐”应写作“正襟危坐”. 故选: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
3..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 将“领会”政为“领悟”.
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 删掉“通过”或“使”.
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
去掉“防止”或“不”.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学生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应该把“领会”改为“欣赏”;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根据病句类型加以修改,平时对常出现的病句类型进行整理积累.
4..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误入白虎堂 (《水浒传》) B.周瑜﹣﹣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C.华子良﹣﹣白公馆装疯 (《红岩》) D.孙悟空﹣﹣大闹天宫 (《西游记》) 【考点】名著情节.
【分析】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解答】A.正确; B.错误;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舌战群儒的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C.正确; D.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
5..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夏天某日,初二学生小明给同班好友小亮打电话,约小亮周一起去江边游玩。想到父母说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小亮对小明说:。 A.夏天周末江边游玩的人多,我父母说不安全,不让我去.很抱歉,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B.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你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反正我不去. C.周末去江边?你是不是不想活了.你去不去我管不着,我可不敢陪你去.
D.夏天江边经常发生溺水事件,周末人多会更不安全.我俩年纪小,又没有家长陪伴,就都不要去了. 【考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步要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答案.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出于安全考虑,小亮不想去,同时也想劝小明不要去”.据此可以否定ABC.A中“你还是约别人一起去吧”,
C项“你去不去我管不着”, 这两项不合要求,且语言不够得体.B中“脑子没病的话你就别去”语言生硬,没有做到得体劝说.只有D项委婉劝说,得体含蓄.故选D. 答案:D.
【点评】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微风拂面,萤火流逝,屋檐滴水 B.萤火流逝,屋檐滴水,徽风拂面 C.徽风拂面,屋檐滴水,萤火流逝 D.萤火流逝,微风拂面,屋檐滴水 【考点】语言的简明 连贯 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第二步要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答案.
【解答】这段文字是抒情性的语言,题干中“只”意味着,划线处与前文是对比关系,据此可以分析“狂风在你耳边呼啸”对应“微风拂面”;“雨在你眼前倾泻”对应“屋檐滴水”;“闪电在你头顶肆虐”对应“萤火流逝”,由此判断选C. 答案:C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阅读时抓住“只”这一关键词,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不难做出选择. 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陆游《卜算子•咏梅》) (2)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3)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 (郦道元《三峡》)
(4)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 (《木兰诗》)
(6)岑参《白歌送武判官归》中写在中军营里设置酒宴,用有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来增掭苍凉悲壮豪气的诗句是: 中军置酒饮归客 , 胡琴琵琶与羌笛 。 【考点】古诗(词)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只有香如故
(2)树木丛生(重点词:丛) (3)不以疾也(重点词:疾)
(4)了却君王天下事(重点词:却) (5)关山度若飞(重点词:度)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重点词:琵琶、羌笛)
【点评】做好本题要考熟练地背诵,积累,还要注意字形不出现错别字,一些经典名句要深刻理解.
二、阅读(45分) 8.(8分).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列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郭: 外城 ②去: 离开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考点】文言文阅读综合. 【分析】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②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去:离开.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非:不;池:护城河.句意为: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至:机电;顺:归顺.句意为: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其实就是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本语段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为简单的概括就是“人和”.因此本题的答案可以概括为:人和. 答案:
(1)外城;离开.
(2)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②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3)人和.
【点评】文言实词“兵”的用法: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9.(11分).阅读《菊花》,回答下列各题
菊花
①菊花原产地是中国。菊花又名鞠,还有黄花、九华、金蕊、金精、帝王花等三四十个称谓。菊花大多开放在秋寒之季,飒飒冷风中,百花凋落,唯有菊花灿然绽放,让人心生敬意。
②菊花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依花径可将菊花分为大菊和小菊;依花期可分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寒菊)和四季菊;依花色可分为黄、白、粉、紫、橙、褐、绿以及间色和复色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认识。
③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而在少光、寒冷的地方菊花也能生长。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播种或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菊花良好的适应性,使其在中国自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菊花是很多城市绿化的首选花卉。 ④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菊花端庄素雅,晚香凝秀,花姿飘逸,淡意疏容,是著名的观赏植物。“重阳日赏菊”始于晋代陶渊明,现在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秋季,我国许多城市常常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供市民欣赏。
⑤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中医学认为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它的这一功效,历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⑥菊花自古受人喜爱,国人爱其质朴的形象更爱其高洁的品格。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后来也风靡世界,是中国送给世界的一份美丽礼物。 (选文有改动)(1)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阅读③至⑤段,说说菊花具有哪特点?(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30个字) (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 ②菊花作为药材使用,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③例如,有人经常饮用菊花茶,就是为了达到明目润咽的目的。 (4)读完文本后,请你给准备栽培菊花的朋友提三条建议。 【考点】说明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菊花的原产地、品种和开放时间,接着介绍了菊花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有药用价值的特点,最后点明其品质更让人喜爱.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代词的指代内容,“这”指代的内容去附近的上文即可寻找答案,即“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细读③至⑤段,找出特点,整理即可,需要注意字数限制.第三段“菊花的适应性强”,第四段“菊花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第五段“菊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此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常用的六种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是作比较;“2200多年”是列数字;“例如”是举例子.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内容的迁移应用,需要通读全文,根据文章介绍的菊花的特点,特别是第三段,提出建议,合理即可. 答案:
(1)菊花都是黄色的.(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菊花都是黄色的) (2)适应性强(菊花的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菊花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有药用价值(菊花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3)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4)示例: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花色选择菊花品种;花盆尽量摆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或把菊花栽培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要选择排水性好的花土(或把菊花栽培在排水性好的土壤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播种或扦插的方式去栽培.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10.(14分).阅读,《父亲的“城池”》回答下列各题 父亲的“城池”
①我大学毕业留在了三十里外的省城,其他兄弟几个则继承了母亲经商的天分,在县城营生,都已经与种地不相干了。我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劳碌了一辈子的母亲被各家抢着邀请,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但父亲一直拒绝我们的供奉,仿佛我们拿给他的吃穿用品,是偷来的抢来的。此外,他也不愿意和我们多
①
交流。濉河中的卵石被父亲一块块地挖出,堆砌在河滩地的四周,圈起了一座“城池”。日晒雨淋,寒暑易节,他始终把自己圈在里面,像绣花一样走针引线。几乎到他去世,父亲都在努力表明他是在靠他的土地生活。
②不仅如此,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地里的油菜碾成了菜油,玉米长成了棒子。 他满城奔走,挨门挨户给我们送来他的“劳动成果”,放下东西后擦把汗,便转身扬长而去……
③和父亲一样的还有大哥。我家祖辈在山里务农,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搬进了城。搬家时,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城里有什么好,城里有地种?大哥偶尔探望父亲,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当然,说的都是扬穗拔节,春种秋收的事。
④但父亲的脊背在一夜之间塌陷了。三年前的春夏之交,大哥骑着摩托车去乡里买化肥,因之前抢收麦子劳累过度,昏沉之中连人带车栽下了悬崖。大哥去世之后,父亲花白的头发变成雪白。他更长时间地把自己圈在“城池”里加倍劳作,固守着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⑤时间长了我们都很担心。初秋的一天,天气炎热,我们放下手里的事物,约好一起到“城池”看父亲。但当我们靠近“城池”时,他竟像发现了异族的入侵,朝我们暴怒地吼道“滚得远远的!”我们全都停步侍立。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我的心中凉意渐生。随后我们第一次真切地观察到了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我的心中涌起丝丝寒意。父亲的“城池”近在眼前,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我的心中寒意更浓了。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
②
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我,不寒而栗。 ⑥不多久,父亲便病倒了。城市要发展,河滩要整治,父亲似有所闻,所以临终前他念叨着“河滩地……” ⑦一年过去了,昨夜幽梦,父亲飘忽在他的“城池”里,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举止笨拙,但往来不绝……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 (选文有改动)【注】①濉(suī)河,水名,发源于安徽,流入江苏。②不寒而栗,天气不寒冷而身体发抖。
(1)①分析文中父母亲的心理。
②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母亲应该是怎么想的? ③从第②段划线句能看出父亲当时是怎样想的?
(2)为什么大哥来时,“父亲便像过节一样,和他说笑不停”?
(3)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说明“我”当时心中有所感悟,那么当时“我”感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答出合理的三点即可)
(4)结尾的梦境,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子女的愿望,那么我们的愿望是什么呢? (5)文章题目中“城池”一词既指 父亲用卵石圈起的河滩地 ,又指 父亲固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 【考点】小说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叙述了父亲筑起“城池”,将他和我们分隔两片天地的故事,表现出父亲和我们子女之间的隔阂,表达了作者希望两代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和睦幸福地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答】(1)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母亲“心安理得”地享受赡养,是因为自己忙碌了一辈子,而子女们“有了足够的力量尽孝”,所以母亲觉得这样合情合理;而父亲送来劳动成果,并扬长而去,是为了表现自己,用上文原文“父亲还想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着我们”,据此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通过上文“大哥留在了山上,不想进城.他的想法与父亲一样”,可知大哥和父亲的想法是一样的,并且留下来种地,所以两个种地的人,想法一致,由又共同的工作,就有共同的话题.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主要结合第五段进行分析,“父亲竟如此对待我们!强烈的刺激,使我的头脑清醒起来”,是说父亲对我们非常不满,我清醒起来,认识到父亲与我们之间有太多的不理解;“父亲在‘城池’中形单影只躬耕劳作的情形”体现了父亲劳动的辛苦和孤单寂寞,是我们没有太多的关心他;“作为子女,我们却都从未走进去过”体现了我们从未进入过父亲的世界,没有理解他;“父亲依然自顾自地在‘城池’中劳作,而站立在‘城地’之外的我们却相视默然”表现出子女和父亲之间的陌生,作为子女,认识到了没有尽到照顾关怀父亲的责任.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结合结尾处的梦境描写,梦境里面父亲“汗流浃背地将堆砌的卵石一块块地移除”,所以愿望是希望父亲拆掉他的城池,接纳我们,“我们蹑步而前,他竟然对大家灿灿地笑了”,可以看出愿望是父亲喜欢我们的亲近,一家人和谐美满.
(5)本题考查的是对题目的含义的理解,一般情况下,需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回答. 答案:
(1)①母亲认为,子女条件都很好,又有孝心,而自己劳碌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接受子女的赡养,合情合理.
②父亲想要努力表明他在种地养活家人.
(2)父亲和大哥有一样的想法,父亲和大哥有共同话题.(父亲和大哥互相理解,更亲近.)
(3)示例:“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的强烈不满,意识到父亲和我们之间有很深的隔阂;“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与孤寂,意识到我们以前对父亲的关注不够.“我”意识到了,我们从未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了解父亲的内心需求,给予父亲精神上的关怀;“我”终于明白,作为子女,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答出合理的三点即给分)
(4)我们希望父亲打开(拆掉或开放)他的“城池”;希望他允许我们接近,接受我们. (5)父亲用卵石圈起的河滩地;父亲固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点评】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标题的含义题多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做题的技巧是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回答,表层含义是指标题的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是只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因为标题往往传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所以解答时一定要把深层哈衣挖掘出来. 11.(12分).阅读《要和谐必有诚》,回答下列各题
要和谐必有诚 ①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②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确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
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与人之间关系如此,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③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 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还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伸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结果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和谐共处,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关系产生裂痕,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使“将相和”的佳话千古流传。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④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拿些表面的和谐,禁不住诚的检验,在诚的面前就会原形毕露。楚汉合盟这个因利益建立起来的假和谐,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烟消云散了吗?
⑤要和谐必有诚。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⑥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坦诚相待,才使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 举例论证 、 比喻论证 。 (3)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要和谐必有诚”? 【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引出中心论点“要和谐必有诚”,接着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要和谐必有诚,然后阐述了要想诚满天下,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要和谐必有诚”,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的判断.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了刘备与诸葛亮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将君臣关系比作鱼水关系,是比喻论证.(3)本题考查的是对关键语句的含义的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基石”“润滑剂”,可以明确诚是建立和谐的基础,而有了诚还可以减少摩擦,使和谐社会更加和谐.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句、分论点,根据第二段“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段“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第四段“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用原文即可解答. 答案:
(1)要和谐必有诚.
(2)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3)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础,还是减少摩擦,使和谐延续的重要因素.
(4)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能检验和谐的真伪.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要有具体的事例,道理论证要运用定律、公式、名言警句等论证论点;对比论证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是用人人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根据第二段“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可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而得出的结论就是道理论证,第三段进行了对比论证;所以没有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三、作文(50分)【市区学生作答】 12.(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入门”一词的解释是:“得到门径;初步学会。”找不到路径,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永远做门外汉。只有先初步学会,才能再精钻深研,成为行家里手。 请以“入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2)给材料作文
客厅里有一红一绿两只鹦鹉。绿鹦鹉说话是时髦粗俗,常常是客人们逗引的对象。而红鹦鹉只会说“您好”“再见”“慢走”等少数礼貌用语,身边的“粉丝”屈指可数。
绿鹦鹉对红鹦鹉说:“哥儿们,你跟我学着点儿,看我多风光!”而红鹦鹉却不为所动,常说的仍然是那几句话。
一天,因生意不顺,主人心情非常沮丧。绿鹦鹉的一句粗话让主人大为光火,将其痛打了一顿。主人的夫人说:“把这个可恶的东西扔掉!”
主人的父亲阻止了他们,将这只犯错误的鹦鹉带回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开始教它说文明用语。没过多久,绿鹦鹉也成了家中的文明天使。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体。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考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分析】(一)这是一篇命题加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关于入门的提示性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语段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可从四个方面可以来写:写关于入门的经历,写关于入门的感受,写关于入门的认识,写关于入门的体验.以上四种思路都可以.
【误区指南】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话题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有一个写作要求: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形式创新】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写别人的入门,另一个是写自己的入门. 【文体选择】写关于入门的经历的适合写记叙文,写关于入门的感受的太适合写散文,写关于入门的认识和写关于入门的体验的可以选择议论文.
(二)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材料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你有过宽容他人或被人宽容的经历,另一个是耳闻目睹过有关宽容的故事.再一个是对宽容有深刻的感受以上三种思路都可以.
【误区指南】这篇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中心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套作.这就对写作进行了界定,我们写作文时注意不要跑题.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结尾使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就可以. 【解答】【例文一】 大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例文二】
宽容是温暖的
江南的小巷,是外婆的小巷,是氤氲着宽容的小巷. 小巷,曲而窄,窄而长.我撑着伞漫步在那爬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聆听雨丝轻叩粉墙,回忆外婆宽容的温暖. 铁盆下的宽容
雨丝飘飘摇摇,织成一张恬静轻柔的网.网住了小巷,网出了外婆庭院里的枣树. “丫头!枣花开了,快来看!”外婆撑着伞站在枣树下,对我笑得温柔.
正当我急急忙忙向外婆跑去的时候,“啪!”的一声,外婆倒在了地上,外婆的身旁还有一个铁盆. “哇﹣﹣哇﹣﹣”我嚎啕大哭,完全不知所措.
外婆咬牙抬起头,笑笑说:“丫头,外婆没事,外婆好好的.“
我一怒之下就想冲到隔壁家理论.外婆许是知晓我的心思,连忙拉住我说:“丫头,别人只是铁盆没放好,外婆又站在底下,碰巧,没事儿,没事儿!”
枣子下的宽容
阳光透过云的间隙散落下来,残花在炎风中飞舞.那棵小小的枣树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红灯笼. “外婆!外婆!抓贼呀!”我匆匆忙忙跑进房间把正在缝衣服的外婆拉出来.
外婆就这么被我拉扯了出来,那伙儿比我大几岁的小子们一见外婆,马上就跑得没影儿了. 我对外婆急切地说道“外婆!快去抓贼呀!他们偷了我们的枣子!”
没想到外婆笑呵呵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枣子本就是拿来吃的,丫头乖啊!” 枣饼下的宽容
丝丝枣香在小小的厨房内蔓延开来,我一闻就知道那香喷喷、甜丝丝的枣饼出炉了. “外婆!枣饼,枣饼,枣饼!”我在一旁喊着,让外婆快点儿打开.
“你个小鬼头,就知道吃,等会儿给对门的胖婶送去几张,知道吗?”外婆笑呵呵地说. “才不要,胖婶上次还因为买布料的事和您争,甚至还说粗话!外婆您怎么这么软弱呀!” “丫头,这都是邻里邻居的,那点儿事算不了什么,快送枣饼去!”外婆哄着我. 外婆,一直是这么的宽容,这么的温暖. 曲曲小巷,小巷曲曲.暖暖宽容,宽容暖暖. 【点评】【例文一点评】这是一篇小说,写了一名石匠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变成大师的经历,故事一波三折,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同时也很富有哲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入门的重要性,文章中有很多心理描写,能够打动读者,是一篇立意很深刻的文章.
【例文二点评】本文紧扣题目截取了生活中的多个“瞬间“,采用特写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出生活中一些美好的宽容瞬间,热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淳朴、浓厚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极具美感享受的人生画卷.运用小标题,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三、作文(50分)【县(市)学生作答】 13..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读中我们欣赏了美丽,感受了温暖,燃起了希望……我们仿佛走进了春天。 请以“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之前加入了一段提示语,这为学生在选材立意方面提供了思路,使得学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得到引领与启发.该作文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挖掘的能力,题目难度不算很大. 【审题立意】该作文的题目是“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什么是“读你的感觉”,什么是“春天”,在题干部分的提示语和写作要求中已经有了指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一些美好的人或事物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读中我们欣赏了美丽,感受了温暖,燃起了希望…我们仿佛走进了春天”,这里的“春天”,既是原义的春天,也可以是比喻义的春天:像春天一样的感觉.
【思路点拨】题目是“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写作时,应突出它的正能量,主题积极向上,不能写阴暗面.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因为题目是“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写议论文难度较大.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 【解答】【例文】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雪花的柔媚不过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她便悄悄然消融了; 花儿的醉人味道不过几天,当花儿凋谢,她也随风而飘走了; 读你的感觉啊,永久难忘,因为她不仅在眼里,更刻在心里… ﹣﹣题记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一滴冰冷的泪水无声的滴落在我的指尖,仰头一看,你哭了,像个无助的孩子,我的心,真的痛了.在这之前,我却犹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这是一个没有灿烂阳光的日子,我又因上课不专心听讲,被你训了.的确,这是我的错,可我依旧不依不饶的听着你的话…你真的生气了!刹那间,我的脸火烧般的痛,一个红色的印痕留在了我的脸上,我肆无忌惮的哭了起来,你依旧骂,可眼里,却闪着什么,你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但此时,泪已滴落在我的指尖…之一刹那,这滴泪,犹如一把锋利的剑,插入了我的心中,却也告诉了我很多不为我所至的东西,这冰冷中透着丝丝关怀,缕缕情意.你是爱我的,但我却没有读懂,还深深的伤着你的心…
此刻,我读懂了!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母爱的温馨.这暖意,驱走了我心中的冷漠;这暖意,我三生三世,忘不了…
读你的感觉,像三月. 你是最美的诗篇.
如果你是我眼中的一滴泪,我永远都不会哭…
你的身体不好,总是不舒服,却总强忍着,走上那熟悉的讲台,那起粉笔,在黑板上勾画着一个个美丽的数字,已组组精致的算式,你眉头总是微皱着,却丝毫不被人察觉…这短暂却漫长的40分钟,你平静的讲着课,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却没人发觉你挂着皱纹的额头上,已渗出一层大大的汗珠… 在一次次的读你之后,发现,如果人的一生是一首诗,你便是世界上最美的诗篇… 后记:
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 我的一点举动,挂在你的心间. 你是最美的诗篇, 我愿做一个读者, 读你… 【点评】【例文点评】这是一篇散文,语言上优美生动,婉转自然,很有感染力,很多符合写作要求的材料被作者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收入其中,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文章的最后,又用一段点明主旨的文字,很有激励性,同时再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4..任选一题作文。 给材料作文
客厅里有一红一绿两只鹦鹉。绿鹦鹉说话是时髦粗俗,常常是客人们逗引的对象。而红鹦鹉只会说“您好”“再见”“慢走”等少数礼貌用语,身边的“粉丝”屈指可数。
绿鹦鹉对红鹦鹉说:“哥儿们,你跟我学着点儿,看我多风光!”而红鹦鹉却不为所动,常说的仍然是那几句话。
一天,因生意不顺,主人心情非常沮丧。绿鹦鹉的一句粗话让主人大为光火,将其痛打了一顿。主人的夫人说:“把这个可恶的东西扔掉!”
主人的父亲阻止了他们,将这只犯错误的鹦鹉带回了自己的卧室。从此以后,开始教它说文明用语。没过多久,绿鹦鹉也成了家中的文明天使。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人要有主见;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要轻易抛弃而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言谈要文明得体。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材料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从本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立意,一个是你有过宽容他人或被人宽容的经历,另一个是耳闻目睹过有关宽容的故事.再一个是对宽容有深刻的感受以上三种思路都可以.
【误区指南】这篇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中心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套作.这就对写作进行了界定,我们写作文时注意不要跑题.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结尾使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来升华主题. 【文体选择】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写作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就可以. 【解答】【例文】
宽容是温暖的
江南的小巷,是外婆的小巷,是氤氲着宽容的小巷. 小巷,曲而窄,窄而长.我撑着伞漫步在那爬满青苔的石板路上.聆听雨丝轻叩粉墙,回忆外婆宽容的温暖. 铁盆下的宽容
雨丝飘飘摇摇,织成一张恬静轻柔的网.网住了小巷,网出了外婆庭院里的枣树. “丫头!枣花开了,快来看!”外婆撑着伞站在枣树下,对我笑得温柔.
正当我急急忙忙向外婆跑去的时候,“啪!”的一声,外婆倒在了地上,外婆的身旁还有一个铁盆. “哇﹣﹣哇﹣﹣”我嚎啕大哭,完全不知所措.
外婆咬牙抬起头,笑笑说:“丫头,外婆没事,外婆好好的.“
我一怒之下就想冲到隔壁家理论.外婆许是知晓我的心思,连忙拉住我说:“丫头,别人只是铁盆没放好,外婆又站在底下,碰巧,没事儿,没事儿!”
枣子下的宽容
阳光透过云的间隙散落下来,残花在炎风中飞舞.那棵小小的枣树冒出了许许多多的红灯笼. “外婆!外婆!抓贼呀!”我匆匆忙忙跑进房间把正在缝衣服的外婆拉出来.
外婆就这么被我拉扯了出来,那伙儿比我大几岁的小子们一见外婆,马上就跑得没影儿了. 我对外婆急切地说道“外婆!快去抓贼呀!他们偷了我们的枣子!”
没想到外婆笑呵呵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枣子本就是拿来吃的,丫头乖啊!” 枣饼下的宽容
丝丝枣香在小小的厨房内蔓延开来,我一闻就知道那香喷喷、甜丝丝的枣饼出炉了. “外婆!枣饼,枣饼,枣饼!”我在一旁喊着,让外婆快点儿打开.
“你个小鬼头,就知道吃,等会儿给对门的胖婶送去几张,知道吗?”外婆笑呵呵地说. “才不要,胖婶上次还因为买布料的事和您争,甚至还说粗话!外婆您怎么这么软弱呀!” “丫头,这都是邻里邻居的,那点儿事算不了什么,快送枣饼去!”外婆哄着我. 外婆,一直是这么的宽容,这么的温暖.
曲曲小巷,小巷曲曲.暖暖宽容,宽容暖暖.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紧扣题目截取了生活中的多个“瞬间“,采用特写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出生活中一些美好的宽容瞬间,热情歌颂了人与人之间淳朴、浓厚的情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极具美感享受的人生画卷.运用小标题,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形式新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