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思考。思维导图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涉及很广泛,对于学科的教学,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更好地思维模式,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的脉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意义及对策 引言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较弱,其思维方式正处于形象向抽象过渡的关键时期。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需要一个直观的思维工具进行辅助。相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筛选出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1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权,只进行单向知识传输,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难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成为课堂教学发展的大方向。思维导图的使用,能够有效地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首先,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改变知识的表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教师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改善教学方式。再次,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学科中的概念与公式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后,在数学教学中引进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高。
2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优化对策 2.1思维导图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停留在教师的引导以及自己的背诵等浅显水平,这不利于他们对概念的消化吸收以及科学应用。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科学学习数学概念,明确数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范围,真正做到数学概念的活学活用。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概念有500多个,众多概念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换言之,只有深刻理解概念知识,牢固掌握精髓,才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道路上一帆风顺。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识,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归纳并整理概念知识,将概念的地位、相互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相关性等清晰明确地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很好地进行区别与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教师引导学生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性质等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体表现出来。当学生看到完整的思维导图时,同时结合自身的所学内容,很容易快速明确不同形状的图形之间的演变。此时,教师不要盲目介入概念的教学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来分析图形的演变以及发展过程。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长方形概念以及性质的理解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基于这样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
很容易把握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很容易把握它的概念。总而言之,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建构思维导图,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的思维导图来进行呈现,引导学生精准全面理解与认知数学概念。 2.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思维导图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本逐步对每个知识点展开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知识点分散,学生无法形成严密的知识逻辑。而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构建清晰、直观的板书,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知识框架。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及自己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形成系统的知识逻辑,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比如,数学应用题“A、B两个地方各有共享单车若干,若将A处的共享单车调给B处45台,则两个地方的共享单车数量均等。但若将B处的共享单车调给A处45台,则A处共享单车的数量是B处的两倍,那么AB原先共享单车各有多少台?”学生在解答这类应用题型时可能会被题干中反复的数量关系所混淆,继而滋生思维误区,影响解题效率。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题干进行断句处理,然后将每个分句中的数量关系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得以快速建构题干中的数量关系,同时也能够明确这道题的解答步骤,继而快速找到解答方法,即A调给B或者B调给A的45的4倍,恰好是B调给A处45台后的台数。因此,在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型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题干中不同变量的关系,这比学生单纯进行数学题干的思考与分析要快速很多。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直观性的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在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课后复习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科学的课后复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整体升华学生的数学知识。现阶段,部分教师并不注重数学的课后复习,也没有教授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课后复习。事实证明,这种复习方法不仅效率不高,也难以保证复习的整体成效。因此,为整体优化课后复习的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科学复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率先进行某一课程的思维导图绘制。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印象较为深刻,在创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比较顺畅。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待学生将某一课程的知识点绘制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点的集中绘制。同时,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应该体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规定基础性的知识点绘制任务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拓展数学知识点。以此类推,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绘制阶段性的数学知识点,以及整个学期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复习效率,同时也便于学生从整体思维上来把握不同的数学知识点。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后复习过程中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吸收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同步将数学案例、相关性质、易错题性等表达在思维导图中。比如,在“三角形的性质”的思维导图中,学生可能对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知不深刻,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应用到这一性质的实物以举例的方式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当学生再回顾这一内容时,自然容易精准把握这一知识点。
结语
总而言之,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在数学上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上的学习。对于一些难点疑点,教师善于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图文并茂的解释,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些知识,从而加强自身对数学的理解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曹靖.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54.
[2]沈萍.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张俊.试析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阶段数学复习课中的使用策略[J].才智,2019(05):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