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伟大的友谊》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
教学中,这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然而,老师顿了顿,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呀,哪个是马克思呢?”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这时,老师继续说道:“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一个个提起笔边读边批画,有的还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答案出来了:同学们一致认为那个头发梳理得整齐的是恩格斯,头发、胡须银白的是马克思。有的说,因为马克思长期流亡在外,家里很穷。恩格斯经商,十分富有。有的说,马克思由于操劳过度,显得老,况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说,文中的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从图中的房子和他们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老师没有像学生那样一笑了之,更没有说出“这还用问吗”之类的话来,而是首先鼓励那位学生,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这不仅让那个提问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给全班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此我想,。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