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口袋》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最后一篇主题课文。这个单元的“笔下生花”的要求是“写一写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三篇主体课文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可通过仿写的形式写自己的发现。但三篇课文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让学生进行作文都有一定的难度,相反的《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围绕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个中心词,记叙了两个小故事。全文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写人记事的优秀范文。
一、变序设计
在全文的教学中改变平常用的方法,两次采用变序教学。
1、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的变序设计,立体解读了文本,当学生通过两件事更深地懂得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自然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碎的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对自然的浓重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自然段的总起作用,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从第二件事的学习再到第一件事。
二、读写结合
1、第一自然的学习,学生可以仿照课文用复句的形式,还是采用关联词“无论……都……”用排比句的形式写自己的兴趣爱好。课文最后一段,学生稍作变化即可用自己的作文中作为总结句。
2、课文中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的两件事,第一件事主要是侧面描写,第二件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比衬托。第二件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品位表达的作用,揣摩作者的写法。因此在学习第一件事时,我们引导学生想象事件的具体情境。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在记叙自己的兴趣爱好时,还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是否写出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
写人文章中的一件事的描写必然是写好一个自然段,才能写好一个段群,然后才谈得上谋篇布局。
3、课文围绕“迷恋”二字来表达法布尔的兴趣爱好。学完全文可以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先想一想哪些事情能集中说明自己有什么正确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两件事,学习运用作者的方法组织语言。
通过资料的交流,学生认识一个更加丰满的法布尔形象,联接学生自身让他们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向生活,生发感情,受到感染,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是一种最高境界。学生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语言和生活表象,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才有可能不拘泥形式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是无序的,凌乱的。
当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只有这样的创造才能有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 个主题单元“观察与发现”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样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怎样对小虫子着迷。这是课文的重点。
二、教学要点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正确、流利、有感情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语句。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法布尔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的口袋里常装些什么东西?(学生们可能会说装玩具、糖果等东西)那么,口袋里经常装玩具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口袋里经常装糖果的孩子呢?
有一个孩子,他的口袋里却常常装满一些小昆虫,那么,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呢?(法布尔)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提示学生在介绍法布尔的时候尽量做到不看搜集的资料,而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2、《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故事?你可以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通过回答,帮助学生体会写人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课文围绕“迷恋”具体地讲了法布尔的几件事呢?(两件事)哪两件事呢?
【第一件事:一天傍晚,法布尔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第二件事:法布尔八九岁的时候,去放鸭子仍很痴迷他的小虫子。虽然遭到了父亲的责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
[板书:迷恋 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学生初步感知围绕一个中心词选择材料进行表达]
(三)、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引导学生学习4、5、6自然段(“捉小甲虫”这一部分内容)。
(1)自己小声读书,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学生交流:抓住词语“一动不动地趴”、“静静地观察”、“小心翼翼”、“欣赏”、“宝贝”,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5自然段。
(3)出示第6自然段(法布尔回家后遭到爸爸斥责一段)演示文稿,红色字体突出“欢欢喜喜”与“怒气冲冲”两个词语,体会法布尔当时欢欢喜喜的心情和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爸爸斥责法布尔的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处?
[学生感知对比衬托进行表达的效果]
2、自由读2、3段。
(1)通过读课文,你对法布尔又有哪些了解呢?
[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
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2)师:这一部分作者在写时,仅仅提到“三天前”、“终于”学习课文4、5、6自然段的方法,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他是怎么克服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回家被妈妈批评了,他只有一声不吭。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把鸭子赶到湖边,就悄悄地蹲在草丛中,寻找、观察这只纺织娘,常常忘了自己还要赶鸭子了。
(3)师: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实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4)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教师扮演妈妈,焦急地喊:“法布尔,你在哪儿?”
学生注意的表情,加上动作回答喊:“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孩子,你是怎么捉到它的?
教师和多名孩子对话。
[教师把这一部分对人物的感悟设计为活动,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3、课堂小练笔。
(1)教师:从刚才的对话中,我发现你们都深深体会到法布尔捉纺织娘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捉到后他是多么开心。现在就用我们的笔帮法布尔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吧。
注意用上刚才的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3)交流,评议。
重点评议是否写出动作,能否用妈妈这个角色衬托法布尔。
第二课时(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