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阜阳市二 中 董 影
l 本课的地位: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我说: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
l学情分析: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高二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l 教学目标的分析及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
l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关键语句的理解。
l 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l 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l 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第一课时的安排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l 导语设计:首先出示幻灯片——鲁迅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联想,并出示“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两首诗,从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到冲破黎明前黑暗无声的呐喊,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l 示范朗读:播放朗诵磁带,指导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l 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熟悉课文内容以后,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资料,由学生口头介绍写作背景;在个性化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筛选有效信息,理清思路,概括精要,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与高考接轨。(出示幻灯片:字词积累,随堂训练,见附页)
l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使前一梯度为后一梯度奠定思考的基础,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高度。 同时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设计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①口述刘和珍的故事,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①明确本文是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抒情的?②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同时,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l 板书设计: 分组讨论后,由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可能会出现直线、曲线、图表等有创意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相互评价,学会赏识对方。避免了教师刻板的板书设计,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略)
第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实现能力的升华。
第二课时的安排是“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l 要先给学生方法: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感悟语言,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先给学生方法。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强化学生树立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一种生存状态的理念。其方法包括快乐阅读;有意阅读;专注阅读;持续阅读;广泛阅读;精深阅读;动态阅读。精深阅读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动态阅读法”,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设计第三梯度的问题:①让学生有选择的背诵部分议论性文字,体会深层含义,提出你对本文的疑问?(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习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个性化的解读习惯。)
l 拓展延伸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将本文与鲁迅的几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思想性和社会性,写读后感,养成思考的习惯。
l 迁移应用: 学以至用。让学生学习鲁迅关注生命,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l 教学效果预测:总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这堂课的效果① 没有将文质兼美的散文肢解成几大块,维护了散文的整体美。②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而不是传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④提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⑤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
l 附页(随堂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