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律长征》教案

2023-11-06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目标:

  1、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要求:通过书本、网络等资源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经过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经历等,搜集有关长征的小故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一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

  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的起止时间、路线、行程、主要经历等(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教师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2、再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洋溢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该如何读?

  讨论本诗的内容、感情(全诗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洋溢着自豪、喜悦的感情),指导学生从重音、语调等方面读出感情。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

  4、学生齐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一)、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二)、赏析画面、品味语言:

  1、小组合作,疏通诗意,交流质疑,讨论解决:

  参考意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画面:《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根据诗歌意境,充分发挥想像具体描绘诗歌所表现的场景,并融入自己的感受。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品味语言:你觉得这首诗中那些字词最有表现力?说说你的理由。

  例:“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4、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典型的形象,以篇概全,以少胜多;②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抒豪迈之情,写景、叙事、抒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抒情诗与现实生活就如同酒与米,蒸气与水,它是米或水的升华,而不是米或水本身,但又确是由米和水提炼集中出来的精华。基于这种认识来反复吟诵《长征》诗,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这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五、拓展阅读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许多诗。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等,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幻灯出示《清平乐•六盘山》)

  六、结束语: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印,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