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的人》

2023-12-23 来源:欧得旅游网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设想

  1.这首诗语言通俗,结构匀称,适于朗诵。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3.有些诗句的内容,教师要分析、点拨。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比的写法。

  2.诗中的议论。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 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 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 考。

  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 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 的感情。

  二、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 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 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 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 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 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 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 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诅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 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 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 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活着

  他已经死了

  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诅骂;相反,第二 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 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黑体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 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 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 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 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 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 股“硬”劲。我们读,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间却感受到作者 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 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 活。”臧克家写的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 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 真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人心中常 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 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 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 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 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 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 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 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 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 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 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 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 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 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 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布置作业 

  一、作“练习一”要从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考虑问题。

  二、作“练习二”要从遗臭万年和精神永存两方面考虑问题。

  三、作“练习三”参看“课文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