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五册书中有一课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的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好多次了,可是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了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片段一
上课铃声响完,我在黑板上写了“一次实验”四个字。
学生纷纷提出:老师,课题应该是“一次成功的实验”,不是“一次实验”!
我问:“一次实验”和“一次成功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马上回答:如果就“一次实验”,不知道实验是否成功。
我相机引导:对啊,加上“成功的”,我们就很明白实验的结果了。
学生又接着说: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次成功的实验”为题,因为这次实验的成功来之不易!科学家在很多学校做了相同的实验都没有成功,只有这次成功了。
另外一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课文用了这个题目更吸引人了,看到“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就会去想: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它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我高兴得说:“对啊,以后我们在给自己写的文章取题目时,题目既要联系文章内容,又要能吸引读者。”
……
片段二
在教学本课时,我原想组织学生进行课文中的实验,但当我看到学生分组读书发生争执时,立刻改变了预先的想法——何不就地取材进行一个类似的实验?于是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而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我叫“停”后,不少小组都因争当角色而争执不休,没有读完课文;仅有三个小组顺利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于是我让完成任务的小组说说他们是如何进行朗读的?听了他们的介绍,大家发现这三个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由组长分配角色,组员服从安排。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才会很快地把事情做好。于是我让同学们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次效果明显好转——每个小组都很快确定下角色,没有争抢,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反思
一次简单的板书,却引出了学生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这里,不用教师在教学开始时,采用任何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的兴趣在观察、发现中产生,在思考和表达中不断自我激发。这时候,也不用教师再跟以前一样去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大意,从课题出发,提出了很多跟理解感悟课文有关的问题,确实令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实验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联系实际体会得更加深刻。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事先无法预计的情况,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掌握,随时随地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