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痢疾的中医治疗

2024-01-19 来源:欧得旅游网
痢疾的中医治疗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终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中医学范畴的痢疾不仅包括现代医学细菌或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在内。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形成。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粪便色泽及伴随体征,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考虑是感染性肠道疾患,抑或非感染性肠道疾患,排除因肠道恶性肿瘤引起者。 1 湿热痢

(1)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本证的病机特点是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病性为实为热,治当祛邪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芍药汤治疗。常用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的黄芩、黄连、大黄、当归、芍药、甘草、木香、槟榔、肉桂、金银花等。

(3)根据兼证加减: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凉血行瘀的地榆、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有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方选活人败毒散,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法;如属痢下较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清热解毒。 2 疫毒痢

(1)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本证的病机特点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以其毒盛,故其治非若前述清解可比,而应以解毒以祛其热毒之邪;毒热之邪传变最速,每易燔灼气血,故需赖凉血之品,综合观之,本证当清热凉血解毒以治其痢。

(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专治热毒深陷血分,具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白头翁汤加味治疗。常用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等。

(3)根据兼症加减:疫毒内淫炽盛,可加金银花、赤芍,丹皮、地榆、贯众等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4)根据变证转方: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红绛苔黄糙,脉弦细者,为热毒深人心营,病热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 3 寒湿痢

(1)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本证的主要病机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治疗应针对寒湿之邪,由于有别于一般寒湿证,故非单纯温运可及,而应在温化同时注重流通、行气导滞之法,并遵该病基本治则以调气和血贯穿其中。

(2)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具有化湿和胃、行气利水之胃苓汤治疗。常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等。

(3)根据兼症加减:因痢疾忌利小便,故猪苓、泽泻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

(4)根据变证转方:如寒邪较重,可选用不换金正气散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 虚寒痢

(1)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本证的病机要点为久痢不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病属虚证,治当扶正为要,应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收涩固脱的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前方重在温中补脾;后方既收涩,又补脾,兼能温肾行气。常用收涩固脱的赤石脂、干姜、粳米、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肉桂、当归、芍药、木香等。

(3)根据兼症加减:如虚寒较甚,可酌加温中之品如附子等。

(4)根据变证转方: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5 阴虚痢

(1)治法:养阴清肠。

本证的要点为阴虚湿热,肠络受损,为虚热之证,故扶正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应养阴清肠。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养阴和血、清肠止痢的驻车丸。常用黄连、阿胶、当归、炮姜等。 (3)根据兼症加减: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养阴生津的沙参、石斛若痢下血多,可加凉血止血的丹皮,赤芍、地榆等。

(4)根据变证转方:若阴虚较甚,可加酸甘化阴,和营止痛的白芍、甘草;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清解湿热的黄柏、秦皮。 6 休息痢

(1)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本证因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病性为虚实寒热错杂,临床在分清虚实、寒热轻重、多少的基础上,制定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综合治法,诸如温中清肠等,且亦应注意佐用调气化滞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具有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之连理汤加减。常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黄连、川朴、木香、石榴皮等。

(3)根据兼症加减:可加用槟榔、枳实等加强调气行滞之功。

(4)根据变证转方:如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濡,可选用温脾汤以温中散寒,消积导滞。久痢伤阴者,用驻车丸加减。久痢不愈,累及于肾,兼见肾虚证候者,宜在补脾化滞之中加入补肾之品,如山药、山萸肉等。若久痢不愈,证见寒热错杂者,可选用乌梅丸。 7 噤口痢

(1)治法:实证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虚证宜健脾和胃。

本证因湿热浊气上逆,多为实证,应当祛邪为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若因脾胃虚弱而致的升降失司,其证属虚,治当扶正为主,宜益气健脾化湿止呕。

(2)选方用药思路:实证用具有醒脾化湿,和胃降逆之开噤散加减。常用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荷叶蒂等;虚者用具有益气健脾化湿止呕之六君子汤。常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半夏、甘草等。

(3)根据兼症加减:实证阴伤较甚,可加用益养气阴的人参、麦冬、石斛、沙参等;虚证之呕不能食可加醒脾开胃的石菖蒲、姜汁等。

(4)根据变证转方:实证患者若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虚证患者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当急用独参汤和参附汤益气回阳。 参 考 文 献

[1] 吴大真主编.现代名中医泄泻与痢疾治疗绝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 温敬东,叶广才.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临床观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5 2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