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隶《校官碑》的历史背景及其书法价值探微

2021-04-05 来源:欧得旅游网
汉隶《校官碑》的历史背景及其书法价值探微金诚立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在我国东汉时期,因为人们重视厚葬、崇儒、歌功颂德等,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隶书碑刻,大部分碑刻均

出土于我国中原地区,而在南京固城湖畔发现的《校官碑》,不仅给后人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汉隶书法研 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关键词:《校官碑》校官 书法价值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一、《校官碑》概况《校官碑》又称《潘乾校官碑》,是在南京溧水县发 现的唯一的一块汉碑,由实物可见,此碑也是我国至今

为止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汉碑。根据历代学者的研究, 《校官碑》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书法艺术风格上都是极 具研究价值的。《校官碑》原石高134厘米,宽77厘米,碑顶有隶

书额“校官之碑”,下有穿,孔径12厘米。从碑文中可以 看出,《校官碑》刻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而 其出土时间与地点,在《隶释》《夷坚志》等书中均记载 是在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被溧水尉喻仲远发 现于固城湖边,但是碑文中开头处就提到的是“溧阳”

而非溧水,《南京考古资料汇编》记载:“按固城原为古 溧阳县治,隋后属溧水县,明弘治后属高淳县”[1],所 以在今天看来,《校官碑》的出土地点是在南京市的

高淳区。该碑全文共492字,值得注意的是,碑中正 文的内容与碑额的内容都是用隶书书写,不过在东 汉时期大部分隶书碑刻为了突出装饰性而在碑额处

采用篆书,如具有代表性的《张迁碑》,其碑额的篆书 就极具特色。对于研究书法的人士来说,因为石头常年的风化、 磨损,会造成碑中字迹不清,那么拓本就显得尤为重 要。关于《校官碑》的拓本,根据研究其在宋代时期已经

失传,现在书籍中所看到的拓本主要是明清时期或者 是民国时期所拓,大多在私人手中收藏,其实关于拓本

的年代分析,是根据碑中“光和四年”的“光”、“四”的完

64Yi Shu Ping Jian

:1008-3359(2020 )03-0064-03整度所确定的。在明代,“光”字还未破损,而清初的拓 本所见“光”字已经有破损,但“四”字都是完好的,不过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所见拓本,“四”字也已破损,但因 为《校官碑》的价值很大,后世留有很多伪品,故意修补 完整以谋求利益,这在研究书法或历史的后人来说形

成了一道障碍,但有经验的学者仍然可以看出其中的 破绽,故研究拓本的真伪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二、关于“校官”的解释碑文中的“校官”,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因为“校官”

有官职之意,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认为此碑中的 “校官”是官职名,而清代的金石学家翁方纲却予以否

认,他在《两汉金石记》中提到“……所谓校官弟子者, 学舍之弟子也。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 舍。”他认为这里的“校官”指的是学舍,而后世的记载

也大部分都顺从了翁方纲的观点。其实根据东汉一些 著作中的记载,笔者发现“校”与“学”二字是有相通之

处,如《汉书•循吏传》中记载:“……至武帝时,乃令天 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2]颜师古在其后 注曰:“校官,学之官舍也。”又如《隶释》中提到:“……

费氏父子三碑合并列于吴兴校官之壁。”[3]所以根据以 上文献的记载,可以判定在东汉“校官”不仅是职官之

名,还有学舍的意思。另外东汉的学、校、痒、序都是指

学校,而“县、道、邑、侯国曰校”,所以在当时的溧阳县, 学官自然就是“校官”了。要证明《校官碑》中的“校官”是学校,还可以从碑 文的主人公来探讨。碑文开头提到的“潘君”其实是当

文章编号时的溧阳长潘乾,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之职,整篇文 章看下来里面没有提到他有担任过学校的任何职位, 而是歌颂他的兴学、兴教以及清正廉洁之事。其实在灵 帝时期,因为国家呈现衰落之势,宦官、外戚的矛盾越

发严重,尤其是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国家对于教育没有 前代重视,在这个时期溧阳长潘乾能够重视教育、兴学

等利民之事,加上东汉又是立碑颂德的鼎盛时期,《校 官碑》的岀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既然《校官碑》的“校官”可以理解为学校,可见在 东汉时期江南地区的学校已经是比较发达,根据史书

的记载,东汉时期学校的发展最为兴旺,各县到乡都有 兴办学校的记载,这其中也得力于汉灵帝的政策,他当

时让蔡邕等人刻五经于鸿都门外,当时前来观看学习 的市民络绎不绝,可见当时国家的人民对于知识还是

很有向往的。在《校官碑》中提到的主人公潘乾又是一 位非常重视教育的长官,在他的带领下此地的文化教

育程度也有着很大的进步。三、《校官碑》文字的结体《校官碑》中每个字大概宽3厘米,长2.6-3厘米, 可见字的结体是以方正为主。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杨守

敬的《平碑记》说:“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4]康 有为以“丰茂”二字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方朔在《枕经金 石跋》中不仅提到《校官碑》字体方正,结构如《张迁碑》 《衡方碑》,还指岀“有西京篆初变隶风范”。[4]在汉隶完 全成熟的汉灵帝时期,《校官碑》可以说是在众多碑刻

中特立独行了。隶书发展至东汉后期已经与篆书越来越拉开距 离,篆书逐渐退岀实用的舞台,其装饰性更强了,东汉 装饰性篆书以《张迁碑》的碑额为代表。东汉后期的隶

书在字形以及笔法上面有往楷书过渡的痕迹,如《白石 神君碑》的结体已近似楷书。那么《校官碑》作为为数不 多的南方汉隶碑刻,在东汉隶书的成熟期它的用笔能

够呈现岀西汉带有篆意的风貌,这与篆书向隶书演变 是有关系的。王凤阳在《汉字学》中提到:“由隶书的酝

酿到隶书的完成前后经历了将近五百年”叫说明演变 的时间相当漫长,在这期间部分区域的书风就会形成

“迟延”现象,因为国家的面积是很广阔的,书风不会说

变就变,所以这部分远离中原的碑刻就会形成与主流 的不同。而《校官碑》的岀土方位与文字演变同样有着

紧密的关系。溧水在江苏南京,这里远离东汉的中原地 区,与朝廷的距离远了,有的信息或者政策就不那么容 易传入。另外通过考察,《校官碑》方正的结体又直接影

响到南方后代的书法风格,比如同地域的《天发神谶 碑》,整体字的结构和用笔的感觉都能看岀《校官碑》的 遗韵。|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对于《校官碑》的结体,经过笔者的研究,《校官碑》

主要是方整中带扁、空间舒朗、重心下移、平中见齐。比 如《校官碑》中“冠”字的写法,虽然从整体上看去是方 形的,但是单独看时会发现字形稍带扁。再如碑额中的

“校官之碑”四字,均是方中偏扁状。在空间舒朗方面,

这里可以分为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字外空间更多属 于章法范畴,这里主要是说的字内空间,比如碑中“百”

字其倒数第一横和倒数第二横之间空白要明显大于其 它笔画,说明当时的书家在有意识地求变,努力让字显

得不平庸。又如碑中“的”字,此字在其他碑刻中非常罕

见,而《校官碑》中“的”字的处理显得非常到位,因为右 部分笔画稀少故形成一大块空白,如果不注意就会写

的过大或者过紧,然而《校官碑》中让读者觉得处理的 恰到好处,说明当时书家造型能力之强。重心下移是东

汉时期多数碑刻的统一风格,此类书法造型古拙憨厚, 与秀丽派隶书相比是反其道而行之,故形成一种特殊 的汉隶风格,《衡方碑》《张迁碑》等都属于此类风格的

隶书碑刻,具体到《校官碑》中,如“资”字的写法,下方 两点的处理是决定字拙与巧的关键点,在偏秀美的隶

书中,这两点往往拉长,而这个“资”字的两点写的很短 小,这样与上面的结构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重心也就 下移了,字形自然拙味更浓。平中见奇在《校官碑》中也 体现的很突岀,如“长”字的结体,表面看上去字很稳,

但细看时会发现整个字其实是三角形的姿态。“作”字 笔画虽然不多,但是偏旁的竖故意拉长造成字形的变

化,也是能够表达平中见奇的效果,所以《校官碑》的结 字研究价值还是很大的。四、《校官碑》的章法布局字形的结体,章法也是书法中的大门类,“章法的 构成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形与势的统一,是一个多

维的、多向的美的系统。但势贯穿于形之中,时间性通 过空间性传达岀来,我们对章法的所有体验都建立在

对'形’的观看和感受上。换言之,章法构成的主要手段 在于造型,即对各种造型元素进行塑造和组合并实现 美的关系。”冏从古至今,章法一直影响着书法创作的形

式。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它区别于金文的最大特点 就是世俗化和社会化传播。无论是立于墓地、宗庙或者 其他纪念性建筑之内,还是立于街衢坊巷,名山大川或 者荒郊野岭之中,都意味着它具有了公共媒介的属性。

从章法来看,碑的文字继承了西周青铜铭文中那种’纪 念碑’图式,一般采用逐格书写的横纵秩序,布字均匀, 立碑者越是郑重,对规范的讲求就越严格。”冋这里可以

看出汉隶碑刻的章法布置是相对严肃的,不像明清时 期草书那种求险的章法安排。《校官碑》在章法布置上

采用了紧密的布局形式,一般隶书都是字距大于行距Yi Shu Ping Jian65的排列,而《校官碑》文字上下左右均采用密不透风的 布局,理论上说这样会显得拥挤,但是当时书家在字

说明在南京溧水,虽然隶书碑刻远不如同时期的中原 地区发达,通过观察,其文字的书写风格并不逊色,反 而因为此地因为距离和社会人文等原因,字体不是纯

外空间和字内空间的处理上还是非常考究的,整体看 上去并没有表现出拥挤不堪,反而密处不透风,舒处可

正的东汉隶书,其在隶书基础上可见篆书遗韵又可见 楷书雏形,方正古拙,一派汉代盛世景象,对后世产生

走马。除了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整篇碑文的总体布局也 不是完全从上写到下,在正文之后的落款等内容,都采

了广泛的影响。参考文献:[1]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考古资料汇编[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2] 班固•汉书•循吏传•文翁[M].北京:中华书局,1988.[3] [宋]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6.[4]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⑸王凤阳•汉字学[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用另起行,或者留空的方式书写,这正切合了中国古代 思想家提出的阴阳观念,章法的构成也是这样,是建立 在对比关系之上的,“章法中不断使用的各种阴阳对比

关系构成了情感表达的基本手段。阴阳对比产生节奏,

节奏是生命与情感的表征。呃《校官碑》这样的章法布 局,解决了视觉上的单调感,丰富性大大增强了。五、结语[6] 胡抗美•中国书法章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4.[7] 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9.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校官碑》无论是从 历史角度还是从书法角度考察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8] 徐玉立•汉碑全集[M]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上接第154页)许多教堂和修道院一直到17世纪都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2] 孙柏.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M].上海:学林

出版社,2002.在继续上演。但一般而论,它从1250年前后就开始逐 渐移出教堂,在户外上演。戏剧一旦移出教堂,社会团 体就逐渐成为了组织戏剧活动的主导力量,这也就为 戏剧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自由广阔的空间。经过上文的论述可见:西方戏剧在告别古典时代大 约七个世纪之后,正是在复杂的宗教、政治、文化、经济

[3] [美]埃德温•威尔森•戏剧的故事[M].孙菲,译.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2012.[4] 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⑸国立云林•中世纪的戏剧及其演出[DB/0L].2013-01-21.[6] 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终于在中世纪开始重历合法化 进程。戏剧永远是时代的缩影,中世纪戏剧也不例外。参考文献:[英]菲利斯•哈特诺.戏剧简史(第三版)[M].马楠,石可译.南宁: [1]版社,2002.[7] 郭晓霞•论英国中世纪教堂仪式剧的萌发[J] •戏剧文学,2016,

(07).[8] 郑志华•欧洲中世纪仪式剧的萌生[J].名作欣赏,2010,(36).[9] 包睿•黑暗中亦有光明——中世纪戏剧探寻[J].艺术研究2011,(04).66Yi Shu Ping Jia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