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文 本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来凤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十月
目 录
第一部分总则1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1第二章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3第二部分区域统筹协调6第三章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6第四章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7第三部分城镇体系规划10第五章禁限建分区管制10第六章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11第七章县域综合交通规划14第八章县域产业发展规划15第九章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7第十章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22第十一章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25第十二章新农村建设指引27第四部分城市规划区规划30第十三章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区界定30第十四章城市空间布局30第十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34第十六章城市产业布局35第十七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7第十八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40第十九章园林绿地系统和景观特色规划41第二十章城市景观特色规划44第二十一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45第二十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9第二十三章“五线”控制规划51第五部分规划实施策略53第二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53第二十五章实施策略55附则561 / 59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和基本任务
第1条 编制背景
来凤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来凤县城区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4年由来凤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实施。该规划实施近8年来,较好地指导了来凤县城乡发展建设。当前,来凤县内外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湘鄂两省共同推进龙凤示范区建设。湖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工程,武汉市继续加大对口支援来凤。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来凤作为恩施州副中心城市进行打造,要求来凤县建设成武陵山区经济强县。恩来高速已经开工,黔张常铁路即将开工,来凤将融入现代交通网络。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重点和要求,强调“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发展,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了抢抓发展机遇,特制定《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第2条 规划主要任务
总体规划以来凤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协调发展、龙凤示范区一体化、全域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要规划任务,具体包括八个方面:1、着眼于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总体发展布局的充分对接,从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形成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2、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方向,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3、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挥武陵山区资源优势,推动来凤特色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1 / 59
4、加快来凤、龙山两县融合发展,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明确城市定位和职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服务设施水平,打造恩施州南部副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5、构建与周边区域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和城乡安全建设;6、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山水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来凤山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建立空间管制体系,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7、加强土家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民族特色和山区特色,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需求,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第3条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两圈一带”、“一主两副”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龙凤示范区建设,按照建成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山区地域特色,建设山水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宜居宜游城市。第4条 规划依据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4、《武陵山龙山来凤先行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在编); 5、《龙山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在编); 6、《来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8、《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
2 / 59
9、《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规划等。 第5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规划研究范围三个层次。其中,县域规划范围即来凤县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来凤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东临酉水河,南达老峡河,北至仙佛寺—绕城线—利智线—猴栗堡,西至恩黔高速—酉来高速,总用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范围拓展到来凤县城和龙山县城,以便加强两县城区的协调和融合。
第6条 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至2017年,中期规划至2020年,远期规划至203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50年。
第二章 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战略
第7条 城市性质
来凤是国家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增长极,湘鄂渝边境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恩施副中心城市,具有土家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8条 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陵山区、融合鄂西、面向湖北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山区资源型的新材料、新能源、建材、食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构建完善的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将来凤建设成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宜游城市,成为武陵山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建成武陵山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强县。3 / 59
第9条 经济发展目标
建设恩施州“副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到2017年,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县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实现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到2020年,达到110亿元,实现由武陵山区的中等发展水平向先进发展水平的跨越,在武陵山区率先实现富裕。到2030年,将来凤县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400亿元,人均GDP突破9万元,达到湖北省中上水平。第10条
城市建设目标
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环境,实现以下目标:宜居创业城市:以人为本,创造优越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多样的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山区交通不便捷的问题,围绕打造“武陵山区增长极”的目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充足就业创业机会,成为来凤成为武陵山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民生幸福城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文化旅游城市:弘扬“摆手舞之乡”的土家民族文化特色,发挥红色革命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文化设施、旅游设施服务水平,建成鄂西重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活力山城。生态文明城市:保护“山环水绕”的自然生态格局,建成拥山抱水、城林相间、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城市。第11条
发展战略
一是“做大做强,双城一体”的空间融合战略。充分利用来凤、龙山两县城区紧邻的优势,加强两城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协调、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衔接,实现双城一体化发展,双城融合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发挥来凤中心城区所处的武陵山区最大平原地区、最适宜城市建设地区的优势,抢先发展,积极扩展空间,奠定中等城市发展骨架,成为武陵山区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二是“外通内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战略。强化恩来高速、黔张高速、黔张常铁路等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构筑对外联系的快速客货运通道,彻底扭
4 / 59
转山区道路不便捷的局面,以交通拉到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改造提升县域内至仙佛寺风景区、百福司旅游镇以及绿水、大河等工业镇的道路等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是“立足资源,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建设工业原料林、优质畜牧、特色蔬菜、水果、道地药材、特色水产等板块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资源型新型工业,立足山区资源,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抓手,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仙佛寺、酉水三峡、喳西泰水城、白岩山天池、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旅游区等景区,形成活力山城。
四是“地域特色,文化彰显”的魅力城市战略。大力挖掘和弘扬本土民族文化,积极保护和扶持优秀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项目传承人,推进本地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地域土家民族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充分彰显的魅力城市。
五是“生态兴县,城林共生”的生态山城战略。保护“山环水绕”的山城环境,整合山体周边生态、历史人文资源,引山入城,山山相连,打造城林共生的生态园林特色。第12条
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来凤县人口规模为:
近期规划至2017年,全县总人口约4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4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9%。规划区人口13万人,其中流入人口2万人。中期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5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8%。规划区人口17万人,其中流入人口4万人。远期至2030年,全县总人口约5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7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约70%。规划区人口27万人,其中流入人口约7万人。第13条
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2030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54.76平方公里。其中: 规划区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10平方米/人。
5 / 59
第二部分区域统筹协调
第三章 与恩施州和周边县市的发展协调
第14条
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调发展
1、积极融入鄂西圈区域旅游市场,构建鄂西圈西南部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施南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优势,打造土家民俗风情专题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建设优良的服务接待设施,优化旅游环境,形成恩施南部特色鲜明的旅游中心。2、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施南公铁大通道。抢抓鄂西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速建设黔张常铁路、恩来高速公路、五来高速公路等对外联络通道以及火车站的建设,使来凤融入现代化交通网络。强化县城、工业园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铁路客货运站点的联系;高标准开展货运火车站建设,打造鄂西圈西南部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保护武陵山区生态多样性。与周边县市联合建立产业选择机制,对各级各类规划和建设项目依法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禁止建设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划定开发严控区,防止破坏植被或水源保护地。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复垦或植被恢复。探索生态工业模式,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第15条
与恩施州城镇体系发展协调
加强与恩施州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依托安吉高速公路、209国道,重点发展来凤城区翔凤镇、绿水、漫水、百福司的城镇发展带,推动恩施州域“T”字型城镇发展主轴的形成;强化县城翔凤镇的公共服务职能,打造对接重庆黔江、湖南龙山的州域副中心城镇;加强商贸服务和物流业发展,打造恩施南部边贸重镇,实现与周边的鹤峰、宣恩、咸丰等城镇的错位发展。第16条
与周边县市协调
协调来黔张常铁路来凤、龙山火车站的交通对接,以及恩来高速公路、五来高速公路、利来高速公路县际间的对接,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快速干道网;建立
6 / 59
和完善与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共同解决通酉水河跨流域污染问题,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第四章 龙凤示范区一体化规划
第17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定位
全面推进来凤、龙山的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体化建设,形成武陵山片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成武陵山片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极。第18条
建设中等城市规模的龙凤示范区
规划预测,到2030年来凤、龙山两县总人口将达到110万人。其中,两县城区人口一共将达到60万人。
中期到2020年,考虑到龙凤示范区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拉伸两城衔接的空间骨架,到2020 年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取120 平方米。远期到2030年,在2020年空间框架的基础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 100 平米左右。因此,规划中期到2020年的龙凤示范区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4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以内。第19条
龙凤示范区发展空间一体化
来凤、龙山两城向酉水两岸集中,采用“集中布局、组团发展、沿江联动、绿楔入城、重点带动、一体交通”的空间发展策略,构建“一水双城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水:沿酉水河两岸拓展重点城市空间,形成城市中心区域。 双 城:龙山城区(龙城)和来凤城区(凤城)。
多组团:包括龙凤城区酉水带组团、来凤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新行政中心组团、龙山客运站组团、龙凤南城组团、龙凤物流园组团、龙凤经济开发区组团、龙山旧城组团、来凤旧城组团、上寨产业园组团、来凤百亿产业园组团、龙凤科教园组团等多个组团。以湘鄂情大桥两侧作为来凤城区和龙山城区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集
7 / 59
聚区域,打造双城一体的中心功能和城市景观中轴线。第20条
龙凤示范区产业发展协调
一是推动产业一体化,共同打造产业共享园区。以来凤省级经济开发区为平台,整合龙山来凤两县工业资源,以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为载体,共同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分一园两区(龙山园区、来凤园区),示范区内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共同建设国家中东部和长沙、武汉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共建武陵山区经济增长极。二是建设龙凤物流园。依托黔张常铁路客、货运站以及恩来高速、恩吉高速等交通设施,在示范区统一规划物流园建设,共建百合、水果、建材、药材四个专业市场,配建仓储业、气调库、信息中心等物流业配套设施,把龙凤示范区打造成湘鄂渝边区物质集散中心。三是共建龙凤文化产业园。以龙山华塘新区和来凤土堡新区为核心,以酉水和为纽带,共同规划建设龙凤文化产业园。第21条
龙凤示范区交通一体化
一是加快龙凤示范区对外交通设施建设。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城区主要对外通道有黔张常铁路、黔张常高速、恩怀高速、G209等,通过两城的绕城大环路分别与对外联系道路相连接,形成由铁路、高速公路和主干路构成的快速、便捷的对外公路网络。二是形成两城“环状+放射”一体化的路网结构。规划三条贯通两城的环线,其中:内环线为团结大桥—来凤武汉大道—湘鄂情大桥—龙山湘鄂路—龙山G209(团结路),形成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内核;中环线为来凤解放路及延长线—龙山长沙路—龙山城北路—龙山十字村—龙山中南村—来凤接龙桥路,联系主要居住区,形成生活性道路中环;以来凤绕城线接龙山绕城线,联系主要工业、物流园区,形成生产性道路外环。三是优化布局综合交通枢纽。保留龙山现有汽车站;新建三处汽车客运站,分别为来凤站、龙山站和客运总站(结合火车站客运站设置)。四是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4D通用机场,按照两城共享共建的原则,为龙凤示范区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
五是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化。加强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统筹发展,实现公路长途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一体化。8 / 59
第22条 龙凤示范区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筹各类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提倡两城共建共享。以酉水河为界,两城分别完善配置给水、污水、排水、燃气、电力、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系统,共享工业园区可共建电力、消防、通信等设施。推进两县通信同城工作。第23条
龙凤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
共同推进酉水河保护,控制酉水河两岸绿带,建设成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城中画廊”,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场所,提升城市形象。保护环绕来凤城区、龙山城区的大小山体,实施山坡绿化工程、景观工程,建成城市郊野公园。严格控制高速公路、城市环路、城市主干路、市政设施以及工业园区等的防护绿地,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9 / 59
第三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 禁限建分区管制
第24条
禁限建分区管制
综合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土地空间资源保护、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区域交通发展等方面因素,对土地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价,进而合理划定县域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用于指导城乡开发建设。第25条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重点进行生态保育和生态维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是原则上禁止新增任何城镇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包括:(1)基本农田保护区。
(2)主干河流、湖泊湿地及周边控制区,堤防及护堤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主要山体及周边控制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公园及植物园的核心区,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以及需特殊保护的遗迹,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地下矿产储藏区及采空区等。主要包括县域西部的天山坪、白岩山等武陵山脉,蓝河、新峡河、老峡河、怯道河等酉水河支流控制宽度200米的防护绿地,酉水河城区控制宽度50米、城外控制宽度200米,龙洞河水库、金塘水库、金光水库、尚家洞水库、下河沟水库、车沟水库、曾家坳水库、落角塘水库等县域大型水库及周边生态控制用地。
(3)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主要包括已划定紫线控制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县域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分布区。主要包括仙佛寺摩崖佛像遗址区、舍米湖摆手堂等。禁止建设区范围内,除重大的道路交通设施、必要的市政公用设施、必要的旅游景观设施、生态型农业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为农、林、渔业生产服务的各类设施外,原则上不允许新建工业、仓储、商业、居住等经营性项目。禁建区内的已建村庄应逐步向中心村或镇区集中。10 / 59
第26条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一般农田、城市发展备用地、地基承载力较弱和土壤生态环境较敏感的地区,限制建设区的建设活动必须满足严格的建设限制条件。主要为大河城镇发展备用地、绿水城镇发展备用区、仙佛寺沙陀地区。限制建设区内可适当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公园绿地, 必要的农村生产、生活及服务设施,必要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必要的特殊用途设施(如军事设施等),环评达标型研发、生态型居住等。确需建设的项目必须经过环评、听证、规委会审查等程序。限建区内的村庄应优化布局,鼓励向中心村或集镇集中。第27条
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主要指用地条件适宜建设的用地,是县域城镇发展的优先选择地区。主要为城区西南的土堡、黄茅坪、绿水城镇区、仙佛寺保护区外围的沙陀地区等。适建区是城镇化的重点集中区,新开发地区应强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交通设施水平,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功能集聚,形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第28条
已经建设区
已经建设区是指现有的城镇建成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大河、百福司、绿水、三胡、漫水、旧司、革勒车等乡镇建设区。已建区内应注重梳理内部空间,加强公共配套和绿地的建设,优化功能,完善内部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环境。改造更新地区应通过用地布局调整、环境质量改善和建设标准提升,来营造城市景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第六章 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体系规划
第29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1、坚持“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1 / 59
2、集聚发展城区,加快培育县域副中心镇。进一步强化城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吸引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区集聚,以城区为核心区域作为来凤县域的建设引导区。同时,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作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的载体,形成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打造成县域副中心。
3、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县域生产力布局。有选择地进行城镇撤并和村庄撤并,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平原地区集聚,丘陵山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的工业、旅游业等,降低山区人口密度和村庄、城镇的数量,创造条件,促使人口向平原地区城镇转移,使丘陵山区成为人口、村庄稀疏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平原地区成为人口相对稠密、城镇密集、第二、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完善城区与其它城镇和乡村之间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数量重组,质量提升的角度来完善城镇结构,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4、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规划调控,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推动县域经济向高水平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差距,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30条
县域空间结构
采用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理念,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强化中心城镇的地位和带动作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县域副中心城镇为补充、以乡集镇为节点、以农村新社区为支撑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规划全县整体形成“一主三副、三区三带两环”的空间结构。一主三副:是指按照“以集中为主、兼顾均衡”的思路,集中建设来凤中心城区,作为县域主中心;选择现状条件较好、特色突出的百福司镇、大河镇、三胡乡,建成县域的三个副中心,承担区域公共服务职能。三区:结合来凤县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城镇和居民点密集,南部土家文化资源众多,西部高山密集、林地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空间特征,将全县划分为东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农林区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带:依托利智线(S248)及规划的酉来高速、讨橙线,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南、北和西三个方向的发展带。12 / 59
两环:打通县域西部革勒车——大河——百福司的通道,以及县域中部的革勒车——旧司——绿水通道,形成分别串联西侧山区和中部山区的城镇及农村地区的两个发展环,带动山区发展。第31条
城镇体系规划结构
以“一主三副、三区三带两环”的县域空间布局为基础,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县域副中心—一般镇”三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即1个中心城市、3个县域副中心、3个一般镇的“一主、三副、三镇”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副中心为重点,一般镇为节点,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翔凤老城区、城南新区、黄茅坪组团、教育城组团、绿水镇区、猴立堡火车站物流园及仙佛寺片区等组成,主要承担全县行政服务、金融商业、产业发展、教育文化、旅游服务等功能,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集中发展区。
三个县域副中心:分别为大河、百福司、三胡,主要承担县域次区域服务管理职能,形成功能相对完善、配套齐全的县域副中心。三个一般镇:包括革勒车乡、旧司镇、漫水乡等,为所辖区域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城乡物资集散的重要节点。
第32条
县域副中心职能与规模
大河镇:为“边贸窗口型”城镇。大河镇地处来凤西部,与重庆酉阳接壤,是鄂西进入渝东地区的一大门户,属全省1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规划为县域重点中心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边贸城镇职能,打造湘鄂渝边贸窗口镇。百福司镇:为“生态文化旅游型”城镇。规划为县域特色镇、副中心城镇,打造酉水流域土家第一镇,争创全省旅游名镇。发挥资源优势,以土家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功能。依托原汁原味的土家风情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重点建设舍米湖景区,加速推进镇区建设,形成来凤旅游集散中心之一。三胡乡: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导。抓住黔张常铁路建设、来凤火车站(货运站)选址三胡乡的巨大机遇,依托猴立堡物流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大河、百福司、三胡三个副中心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1.5-2万、城镇建
13 / 59
设用地2-3平方公里。
第33条
一般镇的职能与规模
按照“一镇一特”的思路,积极培育漫水乡、旧司镇、革勒车乡等三个乡镇发展,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农村地域服务中心的功能。其中:漫水乡:来凤农业大乡,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为补充。 旧司镇:重点发展桑蚕、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兼顾商贸流通、矿产开发等产业。
革勒车乡: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林药产业为特色,打造林药产业大乡。
规划一般镇的镇区人口分别达到0.5-1.5万、城镇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
县域城镇职能体系一览表
类型 街镇 翔凤镇 职能类型 主要产业类型 县政治、经济、以商贸、旅游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文化中心 建材加工等现代制造业为主导 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建材为主导的现绿水镇 工贸型 代制造业 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以及生态旅游为大河镇 边贸窗口型 主导产业 土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百福司镇 生态文化旅游型 导 以杨梅种植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三胡乡 生态农业旅游型 主导,兼顾现代物流业 漫水乡 特色农业型 以高山生态农业为主,兼顾生态旅游 以桑蚕、茶叶为主的生态农业,兼顾生态旧司镇 特色农业型 旅游 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以林药产业革勒车乡 特色农工型 为特色 中心城 副中心 一般镇 第七章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34条
交通发展目标
加快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建设步伐,建设水陆并举、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新型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交通统筹发展;完善城区干道网络规划布局,引导和支撑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完善交通管理,创建“安全、高效、公平、畅达、舒适、环保、节能”的
14 / 59
城市交通体系。第35条
交通发展策略
完善县域公路网布局,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干线公路及农村公路网建设,优化公路路网结构,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网络连通度;市区-镇、镇-镇及重要节点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联通,通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布局及配套场站设施,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
第36条 综合交通布局
区域干线网络由高速公路组成,来凤境内包括“两纵一横”三条高速公路,其中“两纵”即恩来高速和酉来高速,恩来高速沿线连通恩施、宣恩、来凤,酉来高速衔接来凤和酉阳,形成纵贯南北的经济运输大通道。“一横”即咸来高速,沿线连通黔江、咸丰、来凤,形成横贯东西的大通道。
黔张常铁路途经来凤县,为国家Ι级铁路,是连接成渝地区与华中地区并沟通华东、华南的客货运快速通道。规划严格控制黔张常铁路及其设施用地,不得占用。适时开展恩吉铁路前期研究工作。规划控制来凤军用机场为4D通用机场,为龙凤示范区旅游发展提供更为便捷交通。
第八章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37条
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产业经济特色,围绕“武陵山区增长极,土家文化集成区,湖北形象窗口县”的目标,坚持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惠民和县、一水双城”四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和文化旅游商品六大产业, 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形成工、农、旅游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转变;工业向新型化、集约化转变;服务业向高端化、外向化转变。
第38条 产业总体布局
县域范围内形成“一带、三区、六园”的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
15 / 59
“一带”是指沿酉水河、来智线和酉来高速公路的县域产业发展带,是未来来凤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
“三区”是以东部城镇集中区、西部生态农林区和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三大功能地区为依托形成的县域特色产业区片,东部城镇集中区主要包括翔凤、绿水和三胡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业以及文化旅游业,是大翔凤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漫水、百福司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大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承载地;西部生态农林区包括三胡、革勒车、大河、旧司等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林业。“六园”是指沿产业发展带布局的仙佛寺旅游景区、猴立堡物流园、桂花树工业园、四合工业园、“酉水三峡”旅游景区、百福司文化旅游区等六大产业园区。第39条
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
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按照“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集中连片、整体开发”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特色农业产业,以工业原料林、特色养殖、特色蔬菜、道地药材、水果、特色水产六大产业为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把来风建成全国“金丝桐油之乡”、全省生猪养殖大县、武陵山区特色水产养殖大县。重点形成四大农业产业板块。大河、旧司线重点突出茶叶、桑叶“两叶”建设,逐步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百福司、漫水线(含绿水部分地区)重点突出油桐、油茶“两油”建设,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三胡、革勒线重点突出杨梅、药材建设,形成水果、药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翔凤镇、绿水镇线重点突出设施农业建设,以蔬菜(生姜、大头菜为主)基地和花卉基地建设为主,形成万亩乡镇生产格局。第40条
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探索适合来凤的工业发展道路,为来凤工业提供健康、可持续发展框架。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信息化带动作用,完善工业发展机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形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结合来凤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加工、石材加工、旅游产品制造等五大工业产业。16 / 59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板块集中”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发展四合工业园和大河工业区,四合工业园位于来凤县绿水镇,重点发展新能源工业、化工等产业;大河工业区位于大河镇,以萤石加工为主,建好氟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茶业加工、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加工业以及木、竹制品加工业。严格控制来凤县城翔凤镇桂花树工业园产业类型,重点发展电子产业、药化、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远期结合城市发展需求,适时搬迁置换。按照“一镇一品”的经济特色,在各个乡镇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街镇轻型加工业的发展。
第41条 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立足来凤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特色,突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加强服务业的体系化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业。依托旅游业,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立足武陵山区的区域总部经济。以来凤土家特色为依托,以文化旅游和边贸流通为契机,形成全县一体化发展的服务业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大翔凤文化旅游区和百福司文化旅游区两大旅游板块。大翔凤文化旅游区依托翔凤镇,主要包括翔凤镇以及三胡乡、大河镇的部分地区,重点发展仙佛寺古石窟旅游区、喳西泰水城、黄柏园古杨梅农家乐旅游区、白岩山天池旅游区、徐家寨、龙嘴峡等景点。中心城区建设成旅游配套服务中心,建设集万人摆手舞广场、土家族博物馆、演艺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家文化第一城”,发展酒店、商贸、服务办公等服务产业;三胡乡结合新建货运火车站,发展区域性物流产业。百福司文化旅游区依托“楚天明星镇”百福司,主要包括百福司镇以及周边的舍米湖、阿塔峡、卯洞峡等,重点开发舍米湖摆手舞文化旅游区、阿塔峡、卯洞峡等景点。百福司镇建设成旅游集散地,同时强化边贸产业发展,打造武陵山区边贸重镇。
第九章 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42条
规划目标
以“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益性社会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社会产业蓬
17 / 59
勃发展,提高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规划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城乡、公平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43条
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合理布局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落实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建构充满活力和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县级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提升全市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商业、教育、医疗、体育、金融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副中心级公共服务设施是百福司、大河、三胡三个副中心,服务人口为3-5万人,分别为县域南部片区、西南片区、西北部片区内各乡镇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镇级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本镇1-2万人的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中心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按照城乡统筹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服务人口为0.2-0.5万人的社会管理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第44条
行政管理设施
按照节约用地、提高效率的原则,为县、镇、村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之具备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和优美的景观环境,方便政府与居民的沟通,便于政府高效地行使其管理和服务于全县人民的职能。
结合县域三级行政建制设置,按照县级—街道(乡镇)—居住区(村)三级,完善各级行政管理设施。各级行政管理设施鼓励集中布局,县级行政管理设施向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集中;各乡镇的行政管理设施在镇区布局,中心城区居住区的管理设施结合居住区中心设置;村级行政管理设施与村民服务中心相结合,统一布局。第45条
商业设施
积极发挥市场活力,完善各级各类商业设施配置。商业设施按照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4级设置。其中:县级商业中心:位于中心城区内,主要集中在武汉大道、解放路、凤中路沿线地区,服务于全县居民。中心城区选址新建建材、花木盆景、民族特色产品、道地药材、农副产品等立足本县、辐射周边的专业市场。县域副中心级:位于百福司、大河、三胡三个副中心,分别服务于来凤南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居民,以餐饮、酒店、商贸、物流和农产品贸易市场为主。
18 / 59
其中百福司作为县域南部的旅游集散地,建设旅游服务设施。镇级商业中心:位于各个街、镇和管理区,主要服务于本镇居民和辖区内农村居民。
中心社区商业点:围绕社区村委和村民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综合性便民超市。 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商务信息网络,畅通农产品交易市场途径。结合“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结合中心村便民中心设置特色农业交易信息点,各镇区建立农产品交易站,设立农业种养殖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第46条
教育设施
坚持科教立市,以提高全市公众整体素质为方向,整合提升现有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完善与城乡地区空间结构和乡村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体系,达到学前教育系统优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满足需求,职成教育逐步推进,民办教育放活培植的目标。规划至2030年,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入学率和高中阶段入学率均达到100%。教育设施2000米半径范围覆盖居住区面积90%以上。(1)幼儿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立一所示范性中心幼儿园,全县建成州级示范幼儿园4-5所,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2)小学教育:规划将小学教育体系调整为二级:城区和镇区,小学向城区、镇区集中布置,重点调整村级小学。城区按1~1.5万人、城镇按1万人设小学1所。(3)初中教育:保证初中入学率100%。按3~5万人设初中1所、规模30个班以上的标准设置,初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4)高中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含职高),继续提高初升高比例,力争普及高中段教育,按6~8万人设一所高中,高中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5)职业教育: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走“学、研、产”一体化大道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创办国家级职业高中示范性学校。(6)特殊教育:以“按需供教”的原则,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建设老年大
19 / 59
学、森林警察学校等学校,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第47条
文化娱乐设施
加强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和贴近民众的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覆盖、设施完善、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功能、增强文化辐射力。文化设施按照县级、副中心级、镇级和中心社区4级设置。在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文化中心,建设集摆手舞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影视中心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占地面积6-8公顷。在百福司、大河、三胡分别选址新建中心镇文化中心,包括多功能剧院、文化馆、青少年宫、图书馆、群艺馆、青少年宫、体育馆等设施,每处规模1-3公顷。在漫水、旧司、革勒车四个乡镇建设综合性文体站,每处占地面积0.8-2公顷。在每个居住小区、农村中心社区建设文化活动室,达到“一村一室”配置标准。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来凤”战略。深入挖掘土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山水生态文化,加强对土家原生态摆手舞、地龙灯、南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积极推进以现代传播手段为特色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发展,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的新格局。第48条
体育设施
积极繁荣体育事业,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发展需求,全面整合全县体育场地资源,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相互协调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服务体系。引导和促进体育设施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使来凤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达到恩施州的先进水平。体育设施按照县级、镇级和中心社区3级设置。在中心城区武汉大道沿线布局县级全民健身中心,集游泳馆、田径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运动场等功能于一体,占地面积10-15公顷。各乡镇镇区结合文化设施布局文体站,文体站每处占地面积0.8-2公顷。中心城区以就近服务为原则,逐步完善以居住组团和社区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就近开展各类专项体育运动。在全县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级全覆盖,在中心村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结合中心村室外广场,配建室外运动设施,形成综合性运动场地,
20 / 59
实现“一村一场”。第49条
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县级综合医院——镇级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至2030年,床位数达到20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6张;卫技人员达到2100人,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4.9人。加强县级医疗设施建设。中心城区继续加强对县级以上医院的扩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县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扩建县级综合医院——县民族中心医院,占地面积达到9-12公顷,床位数达到800床。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占地面积达到2-6公顷,床位数达到800床;新建来凤精神病院,占地面积0.7-1公顷。
建立“镇村一体化”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达到“一镇一院”、“一村一室”目标。改造提升各乡镇卫生院,达到床位0.8张/千人、建筑面积60-70平方米/床的标准。中心村建设村卫生室,可与村委会或便民服务中心结合,建筑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到2030年,乡镇卫生人员数量达到1.3-1.5人/千人,其中预防保健人员数不低于0.1/千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设通达全市卫生行业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卫生”,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
第50条 社会福利设施
逐步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城乡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设施等公共福利设施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推进和谐来凤建设。顺应现代居民社会生活方式变革,适应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居民对福利设施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系统性布局养老设施,建设百福司、大河两大老年康乐中心和中心城区老年康乐中心,占地分别3-10公顷;结合城市居住区布局福利型和消费型老龄公寓。每个乡镇集中建设一处老年福利院。规划至203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60张。
21 / 59
本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殡葬服务设施,提升公墓建设和服务水平。规划区集中建设一处公墓。原则上每个乡镇集中设置一处公墓,中心村设置集中殡葬点,鼓励农村墓地向乡镇公墓集中。
第十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
第51条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创建美丽来凤。至规划期末,全县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优良,景观和谐优美,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至203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域主要地表水水质达到Ⅱ类;各环境功能区噪声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第52条
县域生态框架体系
以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题,综合考虑2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2个生态公益林、8个饮用水源保护区、1个备用水源保护地、1个湿地等生态区域影响,构建“一带两区四廊” 的生态框架体系。其中:“一带”是指沿酉水河的生态景观带。
“两区”是指以翔凤、绿水为主体的城镇地区构成的城镇生态修复区,以及县域范围内其它以山地、丘陵地区构成的武陵山系生态保护区。其中:城镇生态修复区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生活需要而划定的,作为城市各功能组团生存与生长的空间发展区域。主要包括现有的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城市道路、铁路、轻轨、港口、机场、车站等交通设施,以及将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区域;生态修复区是为保护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地、湿地、森林等),现有主要城市公共绿地,以及对区域有重要意义的需重点保护的区域(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遗址等)而划分的需要以生态保育为主、严格禁止大规模城市建设或开发的
22 / 59
地域和水域。“四廊”是指沿酉水河四条主要支流形成的蓝河山水廊道、新峡河山水廊道、老峡河山水廊道、怯道河山水廊道四条生态廊道。第53条
资源节约利用目标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珍惜利用、严格保护山区有限的耕地资源,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第54条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按照“资源整合、因地制宜、规模开发、有序有偿、集约高效、永续利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矿产后续加工产业为依托,统筹兼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和总量调控。鼓励发展水泥等建材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工艺、技术水平;鼓励发展方解石深加工和重晶石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限制煤炭和磷矿开采总量,适量开采硫铁矿,禁止土法炼硫;保护性开采生物大理岩;规范建筑石料开采布局,禁止开采可耕地上的砖瓦粘土。到2020年、2030年的开发量应分别符合恩施州矿产资源规划等专项规划要求。
实行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分区管理。将全县矿产资源划分为重点开采规划区、禁止开采规划区、限制开采规划区和一般开采规划区等四类,并按照国家和全州矿产资源专项规划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和永续利用机制。在确保矿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实现开发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形成规范的矿业权市场,市场在矿业权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矿业经济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矿业权市场趋向繁荣;进一步改善矿山地质环境,健全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监测网络,实现矿产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23 / 59
第55条 土地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有条件地区推广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动土地的整理、复垦、开发,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切实落实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的双重保护。到2020年,全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有量分别达到《来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317.67平方公里、244.90平方公里的目标。到2030年,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有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严格保护耕地与生态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加强规划引导,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的规模,促进城镇紧凑发展、集约发展。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盘活存量土地。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对城市建设区的闲置土地,应根据开发时限,按照国家、省、县有关规定要求,收取土地闲置费;对确实无资金投入或长期不开发的坚决收回。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加强对农村住宅用地的引导,坚决遏制宅基地超占、乱占的现象。因地制宜地对“城中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对规划区因发展需要确需占用的农田,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复垦和实施增减挂钩确保全县耕地总量不减少。第56条
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安排水系功能,提升水系生态景观功能,形成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加强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保护县域内的大型水库,发展高山地区特色水产养殖,提高水域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贯彻节约用水方针,强化节水措施,城镇新建建筑必须全部使用节水器具,既有建筑逐步进行节水器具更换改造。降低城市给水管网漏失率。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
24 / 59
第十一章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
第57条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构建以翔凤镇、百福司两大文物集中片区为核心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建立来凤保护文物的长效管理机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划定保护区,严格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加强仙佛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仙佛寺摩崖石窟为中心划定核心保护区(紫线)、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界线。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仅允许保护性修复摩崖石刻,按照寺庙建筑风格建设保护性配套建筑,按照历史原样恢复仙佛寺,达到建新如旧的效果;建设控制地带内仅允许建设与保护相关的寺庙和景观设施,严格控制建(构)筑物的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严禁其他开发;环境协调区可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在建筑风貌上应与景区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同时还应体现土家吊脚楼的民族建筑风格特色。百福司打造土家特色镇,临近酉水河新建一条土家特色街,按照建新如旧的原则,适当恢复一批有影响力的古建筑,形成土家文化旅游场所。进一步加强对来凤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地貌、自然风景、历史及文化遗产等体现县城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县域范围内发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布点规划中提出保护名单。
第58条 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积极保护或恢复与土家原生态摆手舞、地龙灯、南剧、西兰卡普织绵等非物质遗产相关的代表性的场所、馆院,加强博物馆等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县规划局依据相关法规组织制定专项保护规划。第59条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
将来凤县建设成为旅游环境优美、旅游产品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具有竞争
25 / 59
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原生态摆手舞土家风情旅游第一县。通过旅游开发,形成有一定规模、一定档次和极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来凤县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成为来凤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强化旅游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来凤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60条
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以保护旅游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旨,根据来凤县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开发的条件和现状,立足突出地方特色,抓住省际门户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重组来凤县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形成“一环两心三线五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一环”:根据来凤县城镇、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基础状况,形成来凤旅游景观环。东环线:从县城沿248 省道,经绿水乡凤都山庄-龙嘴峡-漫水乡阿塔峡-卯洞峡-百福司镇,为酉水河秀三峡风光走廊。西环线:从百福司镇经百牡公路-牡丹坪-大河镇(白岩山、徐家寨)-旧司民间艺术之乡-革命遗址板沙界-高洞-革勒车乡-三胡乡(古杨梅群落)-翔凤镇,为土家民俗山水走廊。旅游景观环全长162 公里,水陆结合,串连来凤县所有乡镇及大部分旅游景点。
“两心”:翔凤、百福司两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翔凤镇作为全县旅游集散中心,是仙佛寺、杨梅人家、白岩山、徐家寨等旅游优先开发区的游客集散地。百福司镇作为来凤县南端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兼顾湖北、湖南、重庆三省(市)交界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为卯洞峡、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等旅游优先开发区的游客服务,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经完善后能具备一定的旅游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三线”:形成三条旅游线路
(1)东线——酉水风情走廊:沿209 国道-248 省道结合酉水黄金走廊形成水陆相间的旅游廊道,连接仙佛寺-翔凤镇-酉水三峡(龙嘴峡,阿塔峡,卯洞峡)-百福司镇等旅游节点。(2)西线——山水民俗走廊:连接翔凤镇-旧司镇-大河镇-白岩山-徐家寨等旅游节点。
(3)北线——生态农业走廊:经248 省道连接翔凤镇-三胡乡-黄柏园等旅
26 / 59
游节点。
“五区”:形成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旅游区、仙佛寺宗教文化旅游区、黄柏园古杨梅旅游区、白岩山天池旅游区、徐家寨生态民俗旅游区五大旅游开发区,以各自独特的差异性旅游产品,合理的空间布局,构成来凤县核心旅游吸引物。
第十二章 新农村建设指引
第61条
新农村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方针,着力培植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批农村新社区和宜居村庄,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务管理民主化”的“四化”目标。第62条
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
考虑到山区农用地分散、土家人喜居深山的特点,兼顾耕种半径和服务半径要求,规划每个农村新社区服务面积为25-30平方公里,全县共建设约39个农村新社区,作为农村永久性居民点,成为农村人口集中吸纳中心和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服务中心。第63条
村庄建设规模标准
依据《镇规划标准》,镇域镇村体系中村庄依据其地位和职能一般分为新社区(中心村)、基层村两个层次。
新社区(中心村)一般是一个村级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农村中较大的居民点,拥有为本村和附近基层村服务的一些生活福利设施。规划中心社区的人口规模控制在800—3000人,人均建设用地在12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规模在10—36公顷。基层村是农村中最基层的居民点,或者是近期过渡、远期撤并的行政村。人口规模在800人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建设用地规模为10公顷以内。27 / 59
第64条 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
根据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发展条件、建设基础、人口规模、与规划城镇建设区的关系等因素,坚持近、远期协调发展的原则,把来凤县现状村庄分成城镇化整理、引导迁建、保留发展三种类型。第65条
城镇化整理型村庄建设
城镇化整理型村庄主要包括来凤县位于规划城镇建设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应坚持城乡联动的原则,在城镇发展的同时,同步进行村庄改造,将农村社区管理纳入城镇管理体制,实现城镇化。把村庄改造费用计入城镇建设成本,避免形成新的“城中村”。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强进城农民就业的技术培训,解决好转居农民的居住、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第66条 引导迁建型村庄建设
引导迁建型村庄主要包括山区有地质安全隐患的村庄、规模较小且饮水困难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村庄、位于水资源保护区的村庄、偏僻交通不便的村庄、规模小于3公顷的村庄,以及位于中心城区边缘的村庄,引导实施高山移民、生态移民和灾害移民。这类村庄应加强政策引导,编制村庄近期整治规划和远期村庄迁建规划。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近期主要以控制建设用地蔓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为主。在远期条件成熟时,逐步引导村民向城镇建设区和保留村集中。村庄搬迁后腾退出来的土地,应进行城镇周边的绿色空间和生态农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第67条
保留发展型村庄建设
保留发展型村庄主要包括山区规模较大的村庄、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村庄、交通和用地条件较好的村庄,以及平原地区远离主城或镇区但区位交通条件好的村庄等。这类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应加大投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大力发展宜农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村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68条
农村公共设施配置指引
农村地区以新社区(中心村)为基本单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五个一”(一个村委会、一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卫生室、一个村民活动
28 / 59
室、一个小型超市)的标准完善各类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推荐表
类 别 行政管理 初级中学 教育机构 小学 幼儿园、托儿所 文体科技 村级组织工作及村民活动室 村多用途场(站) 卫生计生服务室 养老福利院 超市(食品店) 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商业设施 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理发、洗染店 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集贸设施 蔬菜、副食市场 项 目 居(村)民委员会 新社区(中心村) ● — — ● ● ● ● ○ ● ○ ○ ○ ○ ● 基层村 ● — — ○ ● ● ● — ● — ○ — — — 医疗设施 注:① 表中“●”表示应设置;“○”表示可以设置;“—”表示不做强制性规定;② 表中公建项目为一般配置项目,视具体情况可予以变更或增减。sYNLBECJdk
29 / 59
第四部分 城市规划区规划 第十三章 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区界定
第69条
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从建设经济性、建设安全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保护等因子的影响,分析来凤城区用地建设适宜性,以来凤县老城区为中心,城区东、西方向分别受酉水河和山体的影响,城市空间拓展受一定的制约,向南以适宜建设用地和较适宜建设用地为主,城市空间拓展不受制约。第70条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基于来凤县的地形地貌特征、交通和资源特征,结合相关规划的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意愿,综合确定城区的空间拓展战略和方向为:重点向东北、西南发展,向西北可适度发展,东南向受行政范围影响发展受限。第71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
此次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主要依托翔凤镇,包括翔凤镇城区、小河坪、绿水四合、三胡猴栗堡等区域。
界定城市规划区具体范围为东临酉水河,南达老峡河,北至仙佛寺—绕城线—利智线—猴栗堡,西至恩黔高速—酉来高速,总用地面积为107平方公里。其中非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用地面积约37平方公里,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划定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黔张常铁路,南达旗鼓寨村,东临酉水河,西至绕城线,总面积约30.38平方公里,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区域。
第十四章 城市空间布局
第72条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综合考虑来凤规划区的山水特征、交通特征、产业特征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要求,规划形成“一轴两带、一主三辅、七片五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控制
30 / 59
多条深入城区的生态廊道。一轴两带——“一轴”即依托209国道和248省道形成的城市空间发展轴;“两带”即分别位于城市南北方向,分别以酉水河、贵帽山系形成的酉水河风光带和贵帽山-胡家坪林场生态防护带。一主三辅——“一主”即来凤中心城区,依托来凤老城区,向西南拓展的城南新区、教育城等地区;“三辅”即在中心城区东北、西部、西南等三个方向上形成的旅游新城、四合工业新城、龙凤物流园,是来凤产业和旅游发展的集中区。
七片五中心——“七片”即七个集中建设片区,包括老城区、机场片区、城南新区、教育城、旅游新城、四合工业新城和龙凤物流园;“五中心”即五个主要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包括以翔凤山为核心城市中心和城南新区、教育城、旅游新区、四合工业新区等四个城市副中心。第73条
城市功能布局结构
按照“多组团多中心”的发展思路,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结合各个功能区建设要求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将规划区划分为8大类16个功能组团,其中:
机场片区规划保留现状来凤机场,控制周边建筑限高;
商贸居住综合区主要为老城区所在区域,加快推进老城区的旧城改造,重点发展零售商贸、居住等职能;
行政服务区主要为依托武汉大道的城南行政办公组团,主要是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县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布局的核心区;文化旅游区包括翔凤山文化旅游区和仙佛寺文化旅游区。翔凤山文化旅游区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以喳西泰水城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融摆手舞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仙佛寺文化旅游区依托浓厚佛教文化,对摩崖石窟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利用;居住服务综合区包括龙凤新区、教育城配套组团、小河坪组团、马家园组团、工业新城组团和下河沟组团,以居住和配套服务为主要职能;教育教学区主要为教育城西部的教育教学组团,主要发展小学、中学和职业技术教育等职能;
工业园区包括四合工业园和桂花树工业园,是城市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域; 物流园区主要为依托来凤火车站建设的龙凤物流园,承担城市对外货物运输
31 / 59
和集散中心职能。
第74条
用地布局原则
1、区域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与龙山县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结合城市发展的区域定位,把握好城市近期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发挥城市的战略资源优势,有效、合理引导城市的发展。 2、旧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联动的原则。既要保持旧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也要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疏解来凤县老城区的部分功能到新城或新区,提升旧城的社会公共服务品质,提高新城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3、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原则。重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抗风险能力。充分挖掘现有基础设施潜力,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支持城市高效运行。4、生态与历史文化保护优先原则。维护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态资源,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绿化环境系统,改善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把保护自然环境和延续历史文脉放在首要位置,保障城市建设及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5、居住与就业、公共服务配套平衡原则。在整个城市居住就业平衡的基础上,尽量确保城市各个片区自身居住就业的基本平衡;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各个层级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奠定基础。第75条
规划区各类用地布局
规划区范围内控制建设用地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4.2%,包括城乡居民点用地、以机场为主的对外交通用地、特殊用地等,保障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需求;控制水域、农林用地等非建设用地70.58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65.8%,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第76条
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构成和布局
规划区规划布局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0.46平方公里,按城市人口27万人计算,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往东、南拓展,主要分布在老城区、龙凤新区、小河坪等主题,现状建成区内以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为主,逐步改善居住环境。规划布局居住用地818.2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6.86%。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主要结合行政中心等现状已建设施,分布在武汉大
32 / 59
道沿线及教育城组团。规划布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345.6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35%。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凤新区湘鄂情大桥附近,以及各个城市组团中心,进一步强化老城区凤中路商业中心,通过商业设施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完善商业功能。规划布局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25.9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42%。工业用地主要布局在桂花树工业园和四合工业园。规划布局工业用地527.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17.33%。远景年,桂花树工业园逐步外迁。物流仓储用地主要分布在猴栗堡的龙凤物流园和四合工业园,规划布局物流仓储用地107.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3.51%。交通设施用地面积471.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5.48%。其中城市道路用地面积454.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92%。公用设施用地面积23.8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78%,主要为供水、供电、环卫等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主要为各个综合公园,以及沿酉水河、蓝河的带状公园绿地,沿武汉大道、解放路、教育大道等控制的防护绿地。规划布局城市绿地526.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27%。第77条
建设强度控制
规划区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分六级控制:
高强度控制区:包括老城区凤中路的商业中区、城南武汉大道沿线行政办公和商务区、龙凤新区湘鄂情大桥桥头两侧以及教育城核心区,宜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建筑,建筑密度30%—50%,容积率2.5—4.0,绿地率在25%以上。
中高强度控制区:包括老城区凤翔大道沿线、龙凤新区武汉大道沿线、教育城中心区、四合工业组团和旅游新城组团中心区等,以多层为主、适度建设小高层。建筑密度25%-30%,容积率控制在2.0-2.5,绿地率在30%以上。中等强度控制区:主要为老城区、教育城、龙凤新区、旅游新城等区域的居住区,以多层为主,建筑密度20%-25%,容积率控制在1.0-2.0,绿地率在35%以上。中低强度控制区:主要为四合工业园、桂花树工业园等工业用地区域,教育
33 / 59
城教育教学区等,以中低强度开发为主,营造良好的绿化环境,建筑密度10%-20%,容积率控制在0.5-1.0,绿地率在40%以上。低强度控制区:主要为教育西部教育教学和各类市政设施建设区域,以低强度开发为主,建筑密度20%以下,容积率低于0.5,绿地率在50%以上。绿化开敞区:为城市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区域,除建设必要游览景观设施、市政设施外,不得进行其他功能开发。
第十五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第78条
交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规划区干道系统建设,完善城区内部道路系统,改善行人及自行车交通条件。逐步建成一个支撑规划区空间结构、适应来凤县地理空间特点、内外交通衔接良好、道路级配合理、开放式的规划区道路系统。第79条
机场控制规划
规划保留来凤军用机场,在征得军方同意后可军民共用或军转民用,规划改造为4D通用机场,为龙凤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规划控制机场周边用地建筑限高,不影响飞机起降。远期根据实际建设需要,在充分论证并征得军方同意后方可研究机场启动搬迁问题。第80条
道路系统规划
在规划区形成“环形加方格网”的道路网络,支撑城市土地均匀发展,并通过环状路网加强与龙山联系。完善各组团内部道路网络,促进组团与城区协调发展。旧城区的路网基本沿用现有格局,以拓宽、改造、打通断堵头路为主;新城区采用相对规整的路网结构。至规划期末,规划区路网密度为5.4公里/平方公里。倡导绿色交通方式,结合河道沟渠走势布局道路,呈现路水并行的宜人交通环境。规划区内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旅游区内部开行电瓶车,并适当限制大型货车通过镇区核心(货车经由绕城线通行),旅游景观路线路应禁止货运车辆通行。
第81条 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公共汽车网络系统,奠定公共交
34 / 59
通系统的基础,促进公交主导战略的实施。市区公共汽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第82条
停车系统
适应城市机动化发展要求,合理满足停车需求,实现城市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的平衡。建立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与交通需求管理相结合的,使用高效、动静结合的停车系统。停车供给应坚持“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场(库)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第83条
交通管理
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与各种交通工程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高效运行。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组织城市交通,注重公共交通、行人、自行车等路权的公平分配。突出弱势交通工具优先的原则。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营安全水平。
第十六章 城市产业布局
第84条
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产业集聚、项目集中、用地集约”的思路,以“上规模、调结构、建集群、强体系”为发展重点,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城市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绿色、集约、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力争建设成为武陵山地区经济增长极。第85条
城市产业发展思路
旅游业——旅游业是来凤县未来的支柱产业,要按照“中国土家第一县”和“武陵佛教圣地”的旅游形象定位,加快核心景区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仙佛寺文化旅游产业区。工业——以“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建设策略,重点抓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促进工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以四合工业园建设为重点,控制和引导桂花树工业园转型升级,形成武陵山地区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业——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黔张常铁路和来凤火车站建设,积极
35 / 59
发展商贸物流业,建设龙凤物流园,培育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建成武陵山区的货物集散中心。第86条
仙佛寺文化旅游产业区规划指引
1、发展定位
以宗教旅游为主导,以文化展示、山水休闲、民俗风情等功能为支撑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工程。
2、规划指引
以仙佛寺摩崖石窟为中心划定核心保护区(紫线),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仅允许保护性修复摩崖石刻,按照寺庙建筑风格建设保护性配套建筑,按照历史原样恢复仙佛寺,达到建新如旧的效果。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仅允许建设与保护相关的寺庙和景观设施,严禁其他开发。以核心保护区外围后退100米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内允许建设旅游景点及相关设施,新建景区建筑应与核心保护区的寺庙建筑在景观和风格上保护协调,形成统一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外围为环境协调区,允许适度旅游开发,可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如旅游商业街、旅馆、餐饮等,在建筑风貌上应与景区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同时还应体现土家吊脚楼的民族建筑风格特色。第87条
桂花树工业园规划指引
1、发展定位
按照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建设目标,发展绿色、环保等产业,建设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为主导产业基地,严格控制园区规模,远期适时搬迁置换。2、规划指引
规划园区面积131.26公顷,布局工业用地面积99.40公顷,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入驻园区;建设解放路延伸线、教育大道、绕城线等“四纵四横”的道路体系;围绕园区四周道路控制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第88条
四合工业园规划指引
1、发展定位
建设以化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导的重型工业园区。 2、规划指引
36 / 59
规划园区面积574.38公顷,布局工业用地面积453.29公顷 ,仓储用地80.74公顷;依托248省道,建设“八纵六横”的道路体系;248省道两侧控制30米宽绿化防护带,工业和居住区围绕园区四周道路控制不小于20米的绿化隔离。
第89条 龙凤物流园规划指引
1、发展定位
发展日化用品、农副产品、家居建材、金属材料等产品的物流服务,打造湘鄂渝边区物资集散中心。
2、规划指引
规划园区面积77.85公顷,其中物流仓储用地面积26.31公顷,工业用地17.09公顷;配套建设物流园区居住区和公共服务组团中心;建设高速连接线等“四纵五横”的道路体系;黔张常铁路两侧控制不低于50米宽绿化防护带。
第十七章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90条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
根据龙凤城市一体化发展要求,以提升区域带动辐射能力和完善规划区服务功能空间结构为目标,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适应力强、带动力足、经济效益高”的服务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和完善城市中心服务体系,提高各项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分布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集聚”的现代化公共服务空间体系。第91条
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
按照“城市中心(县级)——城市副中心(新区/新城级)——组团中心”三级体系设置,力求构建一个“现代服务领先,设施配套均衡”的现代网络化的服务体系。规划形成“一主、四副、五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体系。一主:即一个城市中心,是来凤县的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其中行政中心依托行政服务区,位于武汉大道沿线;文化中心依托翔凤山文化旅游区,位于酉水河和蓝河交汇处,是市级文化设施中心。四副:即城南新区、教育城、旅游新区、四合工业新区等五个城市副中心,城市副中心主要发展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满足各个新城或新区公共配套
37 / 59
需求。五中心:即小河坪组团、马家园组团、教育教学组团、下河沟组团和龙凤物流园组团等五个组团中心,组团中心主要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生活配套服务职能,满足各个组团公共配套需求。第92条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总面积33.00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的1.08%。加快推进老城区县级行政设施外迁,主要以现状行政中心、县税务局、国土局等为基础,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以武汉大道沿线的行政中心,在教育城组团规划新区办公用地。第93条
文体设施规划
规划以建设高水平、高档次的文化设施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筑和布置层次分明、功能不同的文化设施,增加城区的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脉,逐步满足举办大型活动。规划形成“县级文体中心—县级文体副中心—街道级文体设施—社区级文体设施”四级体系,重点建好“三个中心”,即民族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仙佛寺佛教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布局文化设施用地15.68公顷。以民族文化中心、翔凤山文化中心为主要设施,建设融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等设施一体的县级城市文化中心。以宗教文化为依托,在旅游新城组团布局宗教文化展示中心;以教育资源为依托,在教育城规划文化副中心,新建科技馆、青少年宫等设施。规划布局体育设施用地20.00公顷。在武汉大道以东,建设融体育馆、体育场为一体的综合性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占地面积7.74公顷。分别在龙凤新区、教育城、旅游新城布局县级体育副中心。街道级文化和体育设施主要有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室等,按每0.5—3万人设一处,文化设施用地规模约0.5—2公顷;社区级主要新建文体活动室等相关设施,结合每个社区布局。第94条
教育科研用地规划
大力发展科技及教育事业,推动知识经济发展,至2030年,规划布局教育科研用地260.82公顷。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动继续教育发展,鼓励建设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布局职业教育设施及继续教育基地。
38 / 59
按照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示范区教育发展要求,建设龙凤科教示范园(教育城),集中举办职业教育和初、高中教育,迁建来凤一中,新建3所寄宿制初中和一所小学,中共来凤县委党校和来凤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迁建至教育城。
老城区归并整合现有基础教育设施,保留来凤高级中学,保留实验中学并标准化办学,保留并压缩民族小学规模,实行标准化办学,实验小学迁至来凤一中校园,置换接龙中学、实验小学、土堡小学及撤并活水小学。城市新建地区按10-15万人/所、21座/千人、50人/班配建、设置规模为24-36班、服务半径为1200米的标准配置高级中学;按3-5万人/所、35座/千人、50人/班、设置规模为18-24班、服务半径为1000米的标准配置初级中学;按照服务半径为500米的标准配置小学,主要结合居住区中心布局。围绕科技研发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增强城市知识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型,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结合桂花树工业园和四合工业园,加强工业园区科教研发功能。第95条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规划在整合现状医疗设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突出武陵山区医疗中心地位。至2030年,共布局医疗卫生用地15.67公顷,每千人拥有病床数4-5张。改造县民族中心医院,达到三甲综合医院水平;保留并改造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康复医院、仁信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在龙凤新区、教育城和旅游新城各新建一座综合医院。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新建社区卫生室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划至2030年,每5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5-1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第96条
商业设施规划
按照“多元化、集聚化、均衡化”的布局原则,形成“县级商业中心——县级商业副中心——组团商业中心”三级商业设施体系,规划布局商业设施用地面积124.95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4.1%,其中:县级商业中心位于老城区凤中路一带,商业类型主要以大型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为主,配套文化娱乐、餐饮、旅馆、旅游服务等设施。在城南新区绕城线
39 / 59
附近规划布局县级批发市场中心,集中设置各类商贸批发专业市场。县级商业副中心4处,分别位于龙凤新区、教育城、旅游新城和四合工业新区,商业类型以百货商店、专卖商场为主。组团级商业中心结合各个居住区布局,位于各居住组团中心。商业类型以小型折扣店、超市、便利店、餐饮、菜市场等为主,建筑面积配置标准为720—950平方米/千人,即0.72—0.95平方米/人。每个居住小区或社区至少配置1处原则设置居住小区级或社区级商业设施,商业设施建筑面积配置标准为470—600平方米/千人,即0.47—0.6平方米/人。
第97条 商务服务设施规划
规划布局商务服务设施用地面积20.0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0.66%。商务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布局在龙凤新区以及教育城配套组团等区域。第98条
娱乐康体设施规划
规划布局娱乐康体用地29.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娱乐康体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凤新区和教育城配套组团等区域。第十八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第99条
居住建设目标
注重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协调发展,加大老城区的人口疏散力度,有序实施 “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大型居住新区的开发,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建立结构合理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需求,推进“和谐来凤”建设,实现“结构优化、品质提升、居有其屋”的目标。规划至2030年,居住用地总面积818.20公顷,人均居住面积达30.3平方米/人。第100条 新建居住区规划
新建居住区结合各个新区布局,规划新建蓝河片、教育城片、小河坪片、马家园片、四合片等6片大型居住区。新建居住区在满足居民一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高舒适度、高功能配置、高性能标准、高技术集成、高性价比、低能源消耗方向发展,为广大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环境。第101条 “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按照分类改造的思路,对蓝河沿线的旧城区必须确保大型区域性公共服务设
40 / 59
施的建设需要,并控制面水的开放空间和绿化走廊;加强解放路功能更新置换和改造,恢复盐街、书院路、板桥路—常德路三条传统商业步行街,展现旧城风貌,发展旧城旅游业。其中,盐街和书院路组成商业步行街区。其他旧城片区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保护性更新,对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建筑予以拆除,重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公共设施配套以及景观环境建设。第102条 保障性住房规划
建立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扩大保障房的覆盖范围,解决低收入城市居民的安居问题。建立健全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的保障房资金来源渠道,采取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建立覆盖广泛的保障性住房布局体系,重点结合新建居住区进行布置。
第十九章 园林绿地系统和景观特色规划
第103条 规划目标与建设标准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充分利用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来凤特色的绿化网络体系,不断改善居民生活坏境,提高城市绿化景观形象,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区,建设美丽来凤。规划至2030年,规划布局城市绿地526.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7.27%,人均绿地面积达19.49平方米/人,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25.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2.04平方米/人,规划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第104条 城市生态框架
建立区域一体的生态空间建设框架,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两带四楔、三轴一环、一心多点”的基本生态框架。
两带四楔——“两带”即分别位于城市南北方向,分别以酉水河—老峡河、贵帽山系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的酉水河—老峡河生态防护带和贵帽山生态防护带;“四楔”即利用河流水系、山体坡地,结合龙洞河公园、酉水河、九龙盘生态公园等形成的四个生态绿楔,包括龙洞河—红岩溪生态绿楔、蓝河生态绿楔、
41 / 59
望水村生态绿楔、新峡河生态绿楔,形成各个组团的生态隔离带,控制规划区各个组团摊大饼式发展。三轴一环——“三轴”即以凤仪大道—武汉大道、解放路、接龙桥路—教育大道形成的三条主要南北向道路景观轴;“一环”即沿城市外环形成的城市生态景观环,是城市规划区的生态外环。一心多点——“一心”即以翔凤山、烈山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心,是城市最为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多点”即分散分布的各个综合公园和居住区公园。
第105条 城市绿化体系
规划区绿地主要以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为主。根据不同绿地的使用功能,形成点(综合公园、小游园、城市广场)、线(道路绿化、滨河绿带)、面(城市绿心)相结合的绿化体系。第106条 公园绿地布局
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结合公共中心及居住区布局,规划至2030年,公园绿地面积325.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2.04平方米/人。按照500米见绿的原则,规划形成 “城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社区级”四级公园绿化体系。
城市级——是为来凤城区甚至是来凤县提供节庆举办、比赛等大型公共活动和市民游憩、运动的室外场所,达到人均6平方米以上,其中城市公园每处最小规模10公顷,结合翔凤山、烈山陵园建设来凤县城市级公园。片区级——是为各个城市综合片提供公共集会、比赛健身、游憩等的室外场所,人均规模2平方米,其中片区公园每处最小规模4公顷,出行时间小于10分钟,步行距离小于1000米。老城区片、旅游新城片和四合片结合蓝河和酉水河布局片区综合带状公园,教育城片区布局中央文化公园。居住区级——是为各居住组团服务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人均不低于0.5平方米,每处最小规模1公顷,出行时间小于5分钟,步行距离小于500米。在接龙桥路、解放路、凤北路、小河坪、马家园、龙凤新区、教育教学组团、下河沟组团等地区,规划布局15处居住区级公园。社区级——结合各个城市社区布局的公共开放空间。 第107条 防护绿地布局
严格控制铁路、高速路、省道、主干道路和高压走廊沿线绿化,结合山体、
42 / 59
河流等自然资源,构筑完善的城市防护绿地体系,配套建设生产绿地,提高环境品质。规划布局防护绿地185.47公顷。规划在黔张常铁路两侧形成50米宽的生态防护绿化带;恩吉高速、黔张高速、酉来高速两侧形成50米宽的生态防护绿化带;武汉大道、解放路、教育大道、外环线等城市主干道每侧控制30米宽绿化带;工业园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绿化防护带宽度控制在40米以上;对现状110千伏变电站进行防护隔离控制,高压走廊两侧各控制50米宽绿化防护带;在河流两侧各布局不低于50米宽防护绿化带。第108条 广场用地布局
结合现状广场,在城市核心区域和景观活动节点区域布局城市广场,共布局8处城市广场,总用地面积15.71公顷。第109条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
按照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控、防、治、管并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开发资源、治理污染并举,保护生态平衡和人民健康。1、水环境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削减入河的污染物负荷。按照河流、水库功能区划要求,对酉水河采取工程和生态技术进行综合整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生态系统稳定能力。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把污水管网建设作为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的重要条件,新建区必须按雨污分流要求同步建设污水管网,规划为分流区的建成区要逐步实施和完善分流制改造工程,至2030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达标排放。2、大气环境
调整和实现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加快规划区污染企业的外迁步伐;大力发展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严格控制规划区及其他重点区域的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通过改进工业企业生产技术和增加污染治理投入,逐步降低大气环境的工业污染。3、固体废弃物
全面实现固体废弃物的集中收集处置,实现固体废弃物中转运输机械化和封闭化,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30年全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规划确定的垃圾处理厂四周控制不小于100米防护隔离带,与居住区距
43 / 59
离不小于500米。
第二十章 城市景观特色规划
第110条
城市景观特色目标
重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山水景观特色、园林景观特色的建设,将来凤打造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山水名城,我国土家文化核心区,武陵山区的旅游度假胜地”。第111条 地域文化特色景观
重点打造“一心、一区”的城市文化特色景观空间:
一心——即以翔凤山为核心城市文化中心,重点建设土家艺术中心,发挥翔凤山的生态和历史价值,依托蓝河、酉水河交汇的景观特色,以喳西泰水城建设为促动,布局艺术表演空间和市民活动空间。一区——即以仙佛寺为中心的宗教文化区,也是来凤县佛教文化特色园,重点保护仙佛寺和摩岩雕刻等特色要素,整治佛教文化特色园酉水河滨河景观。
第112条 山地城市景观特色
重点控制“两区、一带”的山地特色景观空间:
两区——即以翔凤山为依托的翔凤山的山地景观特色区,和以教育城西部山区为依托的教育山地景观特色区,是城市建设重要区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依山就势,突出立体景观空间的营造。一带——即西部贵帽山连绵带,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构建来凤自然生态屏障。
第113条 滨水特色景观
重点控制“两带、九区”的滨水空间:
两带——即沿酉水河和沿蓝河景观带,其中,沿酉水河景观带串接仙佛寺佛教文化区、土家艺术中心区等重要景观节点,河岸控制原则控制不低于50米宽的公园绿化;沿蓝河景观带串接土家艺术中心区等景观节点,河岸控制原则控制不低于20米宽的公园绿化。九区——即九个主题景区,包括文化艺术区、主题广场区、体育活动区、园
44 / 59
艺景观区、民俗风情区等。
第114条 城市中轴景观特色
重点打造武汉大道景观轴和解放路城市中轴:
武汉大道景观轴——道路两侧控制10-20米绿化带,由南向北串接教育城中央文化区、龙凤新区商务核心区、体育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区域。解放路城市中轴——道路两侧控制10-20米绿化带,跨越蓝河向南延伸,形成城市新区和老城的主体联系空间轴。第115条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景观
提升城市级公园环境,改造翔凤山城市公园;推进“一区一园”的片区公园体系,建设老城区片、教育城片、旅游新城片和四合片综合公园建设;推进居住区级公园建设,每个居住区布局一个居住区级公园。重点做好仙佛寺、教育城核心区、龙凤新区核心区的景观节点规划,形成来凤县标志性区域。
第二十一章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第116条 供水系统规划
1、来凤城区近期以酉水河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以龙洞河水库为城市补充水源,远期以新峡水库为主要供水水源,以酉水河和龙洞河水库为补充水源。
2、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取水点周围半径100米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以江河为水源的取水点上游1000米的水域,不准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适度控制来凤城区区地下水开采,避免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新峡水库、酉水河、龙洞河水库作为来凤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厂一级保护区段水体功能要达到Ⅲ类水体。环保部门应按国家水环境保护法规予以保护,根据来凤城区区水厂取水口位置划定一级保护区范围,并实施环境监督管理。3、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分散供给”的系统布局,供水系统具体布置如下: 1)来凤城区北部以老城为中心,形成北部集中供水区域,依托二水厂,通过扩建水厂规模,延伸管道等的方式,解决北部地区的供水问题。水厂主要供水
45 / 59
范围为:老城区、旅游新城以及龙凤物流园。(2)来凤城区中部地区以龙凤新区为中心,形成中部集中供水区域,依托新水厂,通过扩建水厂规模,新建管网系统等的方式,解决中部地区的供水问题。水厂主要供水范围为:龙凤新区和教育城。(3)来凤城区南部地区以绿水镇为中心,形成南部以新建绿水水厂为集中式供水方式,以满足周边地区用水需求。水厂主要供水范围为:绿水镇和四合工业新城。三水厂通过管道系统联通,形成对置供水格局,确保地区供水安全。 4、根据来凤城区供水分区以及为了满足城区各功能区供水的安全性,规划取消一水厂,扩建二水厂、绿水水厂,在教育城新建一个水厂,共布置三座给水厂。二水厂为来凤城区现状主要供水水厂,出水管道为一根管径为600毫米的给水干管,沿凤翔大道往南供往城区,通过解放大道、凤仪大道和武汉大道DN500~DN=200毫米给水干管往南供往来凤老城区以及来凤新区。规划引一根管径为800毫米的给水干管至老城区,并与龙凤新区管网连接;规划引一根管径为400毫米的给水干管至旅游新城,满足旅游新城的建设。教育城水厂为来凤城区正在建设的水厂,建成后主要供应龙凤新区建设需求,从水厂引一根600毫米和一根500毫米的供水主干管,供给教育城,往西引一根300毫米的给水管,供应龙凤物流园的建设。绿水水厂为来凤工业板块的主供水水厂,以酉水河为水源,供水规模为5万立方米/日。主要供给绿水镇和四合工业园的用水,同时与二水厂和新水厂管网连通。第117条 排涝规划
1、来凤城区排水体系建设采用一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的标准。 2、将来凤城区分为六大片排水系统,排水工程布局如下:
旅游新城片:本次规划旅游新城片主要依据地势特点,沿道路布置排涝管涵,就近排入酉水河。
龙凤物流园片:本次规划龙凤物流园片依据地势特点,通过管涵就近排入蓝河。
城区片:老城区结合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盖板渠,依据自然地形敷设,由
46 / 59
北向南坡向蓝河。远景机场片结合路网布局,沿道路由北向南排往酉水河,在管涵形成前,须保留凤仪大道东侧现有排水渠。龙凤新区片:规划以武汉大道或解放路为界,分两侧分别排入蓝河或酉水河,在开放建设中,必须注意保护或完善现有排水通道的畅通。教育城片:规划以城中水系为受纳水体,两侧地块来水分别排入规划水体进入酉水河。
绿水片:该片排水主要依据地势,就近排入现有低洼处,经现状明渠进入酉水河。
第118条 污水系统规划
1、建议规划区宜采用截流式的合流制与分流制相结合的排水体制。 2、规划区污水分三片进行处理,其中旅游新城、老城区、龙凤新区和教育城污水进入现有来凤污水处理厂处理;绿水及四合工业园污水进入新建的绿水污水处理厂处理;龙凤物流园的污水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厂依据不同的水量和水质采用不同的处理设施和工艺,做到经济合理,保护生态环境。3、规划在来凤城区布置三座集中式的污水处理厂,其中来凤污水处理厂位置进行调整,近期污水进入现状污水处理厂,同时分期新建绿水污水处理厂和物流园处理站。第119条 电力设施规划
规划预计至2030年,规划区最大用电负荷约为25.0万千瓦,负荷密度为0.82万千瓦/平方公里。
规划新建1座220千伏九龙盘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150兆伏安,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规划扩建110千伏红山变电所,主变容量扩为40+50兆伏安;新建黄茅坪、白羊坡、城南3座110千伏变电所,每座主变容量为2×50兆伏安,占地面积控制为10000平方米;新建1座35千伏马家园变电所,主变容量为2×20兆伏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同时在四合工业园新建1座110千伏绿水变电所,远期升压为220千伏,主变容量为2×120兆伏安,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规划在规划区新建1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根据负荷大小建设10千伏开闭所,每座按转接容量5~10兆伏安进行设置。10千伏主干
47 / 59
线尽量选用大截面电缆。10千伏及以下等级线路采用电缆入电缆沟(管群)或入地暗敷。原则上规划电缆管群在40米及以上道路上双侧敷设,40米以下道路上单侧敷设,敷设在路东、路南。新增30米及以上宽度道路上的路灯采用双侧布置,新增30米以下宽度道路上的路灯采用单侧布置,档距不大于35米,光源采用钠光源。原则上保留现有110千伏、35千伏高压走廊。对规划建设用地影响较大的部分高压线路,在征得供电部门同意后,考虑沿道路两侧绿化带架空敷设或者电缆入地敷设。新、改建电力线路采用沿规划道路、河道、铁路等廊道架空敷设或入地敷设。规划单排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高压走廊宽度分别控制为30~40米、25~30米、15~20米。第120条 通信设施规划
规划预计至2030年,规划区固话装机数约为14.3万部,固话普及率为53部/百人。
对现有书院路通信机楼进行增容,同时规划新建黄茅坪、绿水2座通信机楼,远景规划1座白羊坡通信机楼。考虑未来广播电视发展的需要,规划将现有广电大楼迁移至城南新区。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和新媒体发展,构建现代广播影视传输体系,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实现三网融合。在规划期末,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逐步实现电视信号数字化,实现光纤到户,将广播电视网建成一个集图像传输、语言通信、数据通讯于一体的全光纤网络。第121条 邮政设施规划
规划区的邮政服务半径为1~3公里,每局所服务人口不高于3万人。邮政局所设置在规划区的主要街道、商业中心、文教和科研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和居住区,规划新建城南、黄茅坪、绿水3座邮政支局,10座邮政所。远景规划1座白羊坡邮政支局和1座邮政所。第122条 燃气设施规划
加强气源保障,保证燃气供给;加快天然气储备及调峰设施(加气站、储气站、调压站)建设,在燃气供应不足、供气中断等突发情况下,可采取调节用气高峰或采用CNG槽车运气等方式,以确保城区正常供气。近期结合龙凤新区建设,规划一座加气储气站,同时不断扩大规划区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形成以天然
48 / 59
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供应系统。规划至2030年,规划区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第123条 环卫规划
科学确定环境卫生设施发展方向、标准、布局和规模,提高环境卫生设施服务水平,建立机械化、密闭化、无污染的垃圾收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逐步实现城市废弃物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来凤城区的垃圾收集后运至现状的来凤九龙盘垃圾处理场处理,依据来凤城区垃圾产生量预测,规划新建绿水垃圾处理场,规划规模为300吨/日。规划在新来凤污水处理厂设置污泥处理厂,对来凤城区所有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进行处理,占地面积为1.0公顷,与来凤污水处理厂用地合并控制。
规划布置4座垃圾转运站,每座用地为800~1200平方米。垃圾转运站主要采用机械设备,辅以人力设备,为尽量减少转运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与周围建筑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并且采用密闭操作。在居民区推行垃圾袋装化管理,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其余环卫设施依据来凤城区的建设发展状况,按标准进行配套建设,以满足城市环境卫生建设的需要。
第二十二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124条 消防规划
规划来凤城区建立二级消防体系。将现有二级消防站升级为一级消防站,并建立消防指挥中心,调度全城的消防任务。新建旅游新城、龙凤物流园、教育城和绿水消防站,各消防站建设参照《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配备标准》,结合来凤城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建站标准。规划保留并升级现有消防站1座,新建来凤新建二级消防站4座。
49 / 59
第125条 抗震规划
城市地震按基本烈度6度设防。规划要求一般建筑物按六度设防;城市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医疗救护、消防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停车场、广场、体育场等灾害避难工程,城市首脑机关等按七度设防。城市公园、主干道为避难场所和避难应急疏散通道。
规划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经过抗震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旧有保留建筑有序进行抗震改造。第126条 人防设施规划
根据城市人防标准,战时留城人口按城市总人口的35%计为9.45万人,按人均1.0平方米人防工程面积配置,规划期末城区应建设人防工程9.45万平方米。根据《人防法》规定,城市所有新建的项目均应按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地下室。城市大型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绿地等应考虑修建单体人防工程,并科学布置出入口位置,平时作为娱乐场所,战时掩蔽人员。住宅小区需按规定修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确保市民战时有藏身之处。结合城市通信建设,完善人防通信设施全部转入地下,以保证战时的通信保障能力。加强人民防空疏散地域建设,做好城市人口疏散安置和物资储运、供应的准备工作,疏散和接收地的衔接工作,明确疏散地域、行进路线、交通保障、生活保障和组织指挥工作。第127条 防洪规划
酉水河、蓝河的防洪标准按五十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防。规划蓝河、酉水河、红岩溪、新峡河等河流为城区山洪泄洪的主要通道,对河道宽度应严格控制,不得侵占。对未达标的堤防进行达标建设,规划由区水里局对所管辖堤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现有堤段进行达标建设。
新建酉水河堤,对机场片区段及绿水段的酉水河进行堤防建设,建设长度为26.5公里。
第128条 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对城区西北面贵帽山系和城内的翔凤山、观城坡等山体滑坡监测,对出现险情的山体进行巩固。禁止在滑坡地段进行大挖大填,并采用地表排水工程、
50 / 59
边坡维护工程、滑坡抗滑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技术建立和完善防护体系。
第二十三章 “五线”控制规划
第129条
绿线控制
绿线是各类绿地范围的规划控制线,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各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来凤县规划区重点控制的公园绿地包括翔凤山综合公园、烈士陵园、教育城中央公园等综合公园,以及酉水河、蓝河等滨河公园带等。重点控制的防护绿地主要为潜张常铁路、潜张高速、恩吉高速、酉来高速、绕城线、248省道、武汉大道、解放路、接龙桥路等两侧。酉水河、蓝河等滨河公园绿带原则上不小于20米。潜张常铁路、潜张高速、恩吉高速、酉来高速两侧防护林带宽度控制在50米以上。绕城线、晴248省道、武汉大道、解放路、接龙桥路等城市干道有条件的路段控制不少于10-20米绿化带。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在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第130条
蓝线控制
蓝线是指规划确定的河、库、渠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与水源地、水厂、水渠等及其水工建筑、水利设施的保育和管制界线。来凤城市蓝线控制范围包括酉水河、蓝河、下河沟水库、龙洞河水库等主要水系及其它主要水域。
原则上严禁占用,严格控制水域面积,不得占用,水体不受污染;保护环境,强化绿化,适当建设,控制周边地区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形式等);周边滨水地区,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原则,突出公共性、开放性和亲水性,建设滨水游憩道路;当作为公园绿化用地时,在不减少水面的情况下依据公园规划作适当调整。第131条
紫线控制
紫线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保护范围界线,以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
51 / 59
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范围主要包括重点历史地段界线。来凤紫线控制范围主要包括仙佛寺风景区等。严禁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紫线控制范围;紫线控制范围建设活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进行保护修建,建筑的使用性质不符合旧城风貌区保护规划要求的,应当予以恢复或调整;单位和个人在改造期间不得随意新建、扩建、改建房屋,改变房屋和土地用途,应当在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保护或恢复其原有的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对现妨碍紫线保护的企业应迁移。第132条
黄线控制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规划区实行黄线控制范围具体包括城市公共汽车首末站、取水工程设施(取水点、取水构筑物及一级泵站)和水处理工程设施等城市供水设施、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环境卫生车辆停车场和修造厂、城市气源和燃气储配站等城市供燃气设施、城市发电厂、变电所(站)、市区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邮政局、邮政通信枢纽、邮政支局、电信局、电信支局、卫星接收站、微波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消防站、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避震疏散场地、气象预警中心等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禁止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的建设;禁止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禁止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第133条
红线控制
红线是指规划道路、立交等用地的规划控制线。来凤县实行红线控制的范围包括各级高、快速路、城市道路等。
红线范围严禁房屋建设,重点满足道路、立交、广场主要设施用地,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作为市政管线及小型配套构筑物、快速轨道交通、道路人行通道设施以及绿化建设用地。沿城市道路新建建筑物应按一定距离后退红线,主要道路参照建筑后退红线管理办法执行。
52 / 59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策略 第二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
第134条
近期规划年限和规模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3—2017年。
至2017年,来凤县全县总人口为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6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54%。预计规划区城市人口规模为13万人。综合考虑近期是龙凤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和奠定来凤县城区城市发展框架的关键时期,应拉开来凤县城市发展骨架,对城市道路和基础设施进行超前建设,建设用地超强布局,共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第135条 近期建设的总体思路
1、政府合理引导城市发展。加强政府宏观引导,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吸收私人资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2、调整用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用地布局,构建良好城市空间结构,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设施和工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创造条件。3、集约用地,有序滚动发展。本着节约土地、节省投资的原则,依托现有设施滚动发展,以达到开发一片、成熟一片的目的。4、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围绕构建武陵山地区增长极的目标和要求,不断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中心城区内严格控制污染性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旧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对近期内没能力进行开发的地段,严格加以控制。5、完善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加强文化、体育、商贸等设施的建设,提升全市中心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树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的职能。第136条
近期建设空间框架
近期是构建来凤县规划区基本发展框架,形成与龙山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的关键时期,按照保障重点、超强布局的基本原则,结合来凤县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发展要求,进一步突出规划区建设重点,共布局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5个近期建设重点地区,包括老城区、龙凤新区、教育城、龙凤物流园、绿水四合工业园。53 / 59
老城区:以旧城改造为主,加快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引导人口向城市新区转移,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提档商贸业,打造成生活服务、居住、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核心区。龙凤新区:以龙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对接龙山发展,发展商贸、商务、居住等功能,加快推进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与龙山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综合新区。教育城:以“百年教育城、5A级景区”为发展目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合理配套水利、电力、道路、医疗等各种基础设施,突出文化建设,挖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展现民族特色,打造来凤对外宣传的新窗口。
龙凤物流园:以黔张常铁路建设为契机,依托来凤火车站建设,打造武陵山区物资集散中心区,承担城市对外货物运输和集散中心职能。绿水四合工业园: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等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四合工业园区集中,打造武陵山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第137条
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1、推进“和谐住区”行动计划。加快老城区综合改造工作,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和“城中村”居住环境;重点建设龙凤新区片、教育城配套片等两片大型新建居住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吸引老城区人口疏散;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在大型居住片区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问题。2、推进“公服提档”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公共服务中心,重点打造翔凤山文化中心、龙凤新区商务中心、教育城商务中心;加快构建均等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完成民族文化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仙佛寺佛教文化中心等“三个中心”建设,加快各乡镇文化室、体育馆建设,续建完成中心医院,在龙凤新区、教育城各建一处综合医院,推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教育布局调整,迁建来凤一中,实验小学迁至来凤一中校园,在教育城地区新建3所寄宿制初中和一所小学。3、推进“交通畅达”行动计划。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启动黔张常铁路,建设猴栗堡火车站,完成恩来高速,启动咸来高速、黔张高速;加快来凤龙山一体化路网建设,近期龙凤新区、教育城各建设一座过酉
54 / 59
水河大桥;加快建设绕城线,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提升国道G209,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提升讨橙线、利智线至咸丰段和至酉阳段(S248)三个方向的出口道路;加快城区主要干道建设,向南延伸武汉大道、解放路、接龙桥路三条城市主干道,引导城市空间向南拓展。4、推进“设施提升”行动计划。完成老虎洞水厂(新水厂)建设,规模为2.0万吨/日,同时启动绿水水厂建设,一期规模为1万吨/日,并对二水厂和新水厂的供水管网进行相应改造,实现三水厂联通;新建1座220千伏九龙盘变电所,将110千伏红山变电所扩容,新建城南、黄茅坪、绿水3座110千伏变电所;新建黄茅坪、绿水2座通信机楼,对现有书院路通信机楼进行扩容,积极推进移动基站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3G移动网和宽带信息网;新建城南、绿水2座邮政支局,4座邮政所;新建龙凤新区消防站1座;新建来凤县城机场片及教育城片酉水河堤防建设,以保障城市安全;新建龙凤新区垃圾转运站1座,并启动绿水垃圾处理厂的选址工作。5、推进“产业升级”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四合工业园,建设以化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导的重型工业园区,改造园区沿线248省道,加快建设110千伏变电所;以猴栗堡火车站建设为契机,同步推进来凤物流园建设,打造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提升优化桂花树工业园,加快推进园区周边的解放路延伸线、教育大道、绕城线建设。6、推进“园林城市”行动计划。推进公园绿地、风景区、郊野公园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对酉水河沿岸进行环境整治,改善城市滨水区环境,同时建设片的污水管网工程,将该片污水接入现有污水干管,保障酉水河水质;加快蓝河生态维护和开发利用,推进喳西泰水城建设,构建翔凤山城市绿心;加快城市公园建设,重点改造烈山陵园,新建城南公园、龙凤新区公园、教育城中央公园等。
第二十五章 实施策略
第138条 依法编制和实施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来凤城市建设的法定文件,是进行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55 / 59
强化总体规划调整的程序化。按照《城乡规划法》,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时,应报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和省人民政府备案;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等方面的重大变更,须经全县人民代表大会或县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第139条 实行科学的规划决策机制
1、规划决策和实施必须强调公众参与与监督,制定公众参与与监督的方法、程序,保障参与者的合法地位,建立重大问题的专家论证制度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公示与听证制度,在广泛吸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决策,并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专家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多种形式监督实施。2、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公开的基础上,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城市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第140条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总规的认识
加大总体规划法律地位的宣传。来凤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县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展示厅、展示橱窗等多种途径及时公布和宣传。第141条 加强城区建设管理
进一步加强城区建设管理。加强对城区建设强度控制和引导,严格控制山边、水边城市建设地区建设强度。加大城区私人建房、城郊结合部建设管理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一律由规划主管部门统一审批,城市建设均应核准发放“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私人建房应满足城区规划要求,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建设。
附 则
第142条 法律效力
本规划是来凤县人民政府统筹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和指导县域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56 / 59
在来凤县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涉及到区域的重大项目选址,除执行本文本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与规范的要求。本规划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 第143条 总体规划的组成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包括专项规划说明、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效力。第144条 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中黑体部分条文为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第145条 总体规划的解释权
本规划由恩施州人民政府批准,来凤县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本规划由来凤县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57 /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