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就业情况分析、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影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种种原因,对种种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准确的专业定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对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重要。
前言:社会体育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由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健身活动的需要,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1997年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发展至今全国已有一百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及一些综合院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说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根据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调节进行的选择。然而,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o5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通过对社会体育的市场分析和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的分析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解决措施。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
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广泛,各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就说明准确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调查分析来看,培养能够胜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传统的“专才型”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采用“通才型”的培养模式,亦容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我们应吸收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中的合理成分。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相对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4.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为职业和就业做准备的职业培训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已经出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职业制度等,积极与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立足于现有的人才市场,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程杰,龚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
(10):38-41
刘平江,赵立,浅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2):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