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气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作者:吴凤霞 梁丽霞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1期
摘 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改善,人们对天气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实际上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情况下不会关心天气,在解决了温饱的情况下会对天气更加的关注。据说英国人见面的话题60%以上是议论天气。因为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同样的天气在50年代造成的影响和在21当今世纪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对气象信息的运用也是与时俱进。
关键词:气象 生活 关系
一、热岛效应
近几年来,确实大城市温度有一个升高的趋势,尤其在夏季,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2004年夏季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持续高温的天气。但是这种反常高温天气不能完全归因于热岛效应,全球变暖的大条件是主要原因,但是同样的条件下城里的温度比农村的温度高,不同的城市幅度也不一样,特大型城市热岛效应要显著得多,北京城里比郊区高一到二度,这个就是一个热岛的效应。
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事实上两者却相去甚远。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对天气的产生影响。城里大量生活设备的废热排放到大气当中,尤其是盛夏期间居民用空调,屋里凉快了,这必然造成室外环境的温度升高。热岛效应就是人活动释放的热量是周边的热源,向孤岛一样的向四面扩散,热岛的形成主要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安排有关系。 热岛的效应突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气污染。污染的大气就好像一个暖盖,这样一个暖盖使得下面的空气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就相当于一个温室。人们开始注意到减少污染,使大气更透明一些,热岛效应可能会得到一定缓解。
防治热岛效应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综合起来整治。例如,尽可能的避免人口过分密集。又如在房屋形状的设计、通风方面更多地考虑如何减轻或避免热岛效应。再者,在居民家用设施的散热方面也应统一做好规划,只有综合治理才能真正降低热岛效应,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气象与全球变暖
气侯变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不要把气侯变暖和某一个局部的气侯完全挂钩。气侯变暖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我们现在谈的就是全球气侯变暖,是一个大的范围里的变暖,但是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范围变暖并不代表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很冷,人民日报记者刘毅写过一篇文章《暖冬里面冻死人》,里面有很好的表述。就是说暖冬并不代表整个冬天所有地方都很暖,比如说刚过去的冬天,东部地区相对以前是很冷的,但是在大的背景下,有一个东部和西部的问题,一平均以后暖冬的概念和日常感觉暖和冷,你个体所在的地区的暖和冷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另外,全球气侯变暖会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效应,当全球变暖对中国来讲,可能是北方的降水会有一些增加,但是变暖对其他的可持续发展会造成一些影响。整个天气变暖总体来讲,据专家介绍,近五十年来,全球变暖一方面是自然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不确定性,人们期待着更加准确的天气预报。然而,天气预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数学物理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学和物理交叉的学科,相对数学和物理来说它是属于一门年轻的科学。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很难达到人们的要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整个大气的一些变化规律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做天气预报是通过遍布全球的观测站对大气进行观测,将观测到的资料收集起来,通过使用充分简化了的数学物理模型来进行计算、求解,预测它未来一段时间会如何发展。由于我们描述天气的数学物理模型是经过简化了的,所以是不可能很准确的。我们为什么要将之简化?这是因为我们目前没有更快的计算机能够对相当复杂的非线性数学物理模型在有限的时间内计算出来。而天气的变化是很快的,如果你计算机需用两天才算出来,为时已晚矣。准确的天气预报要求计算机非常高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然而我国的预报能力却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如此,目前还是有许多突发性的天气难以报准,这也是尚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与不同的天气现象有关。比如台风,我们可以做到提前两到三天做出预报,而强冷空气、强降温我们可以提前三到四天预报,对于区域性的暴雨我们能够提前一到两天做出预报。但是对于像2009年的“710”北京暴雨,我们只能提前几个小时进行预报。因为像这种突发性的局部地区暴雨是世界的难题。 三、气象与农业
中央气象台专门有一个农业气象室,从事与农业有关的气象预报。比如它会按一定时段提供未来的气象条件是否适于作物生长和作物产量预报,也可以在年初进行种植规划时在气象上提供一些保障。同时也做一些关于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影响的预测。因为气象一直把为农业服务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可见,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极其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不同的农作物要求的适宜气象条件不同,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不可脱离的自然环境。
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首要目的,只有“顺天时,量地力”,才能丰产丰收。光、热、水、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中的干物质,有90%~95%是利用太阳辐射中的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其吸收的水和二氧化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成有机物而形成的;热量资源的多少和变化规律,是决定当地作物布局、农业结构、品种搭配和种植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表示方法有农业界限温度、积温、无霜期、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和最低温度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表现了水资源对于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性,农作物水分关键期的水分盈亏,极大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气候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不同地区气候不同,可以开发利用的农业气候资源不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天有不测风云”,是指天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气候资源,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气象灾害。气象要素的波动,有时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需要的正常气象条件范围,出现旱涝、霜冻、冻害、冷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因此,要分析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时期、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为害指标,研究危害机理,探索和改进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趋利避害,获得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地制宜”,说明通过栽培管理技术可以积极利用和改造小气候,达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增产增收的目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控制和改善大气候条件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局地小气候。由于地形、坡向、水域等影响,可以形成不同的局地气候。烟台苹果、莱阳梨得益于山东半岛夏无酷暑,秋季降温缓和,利于糖分积累;大泽山葡萄得益于半岛中部山脉的阻挡,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金丝小枣得益于鲁北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均可谓“得天独厚”。各种农业新技术就是为了选择和开发适合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营造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可以减少大风危害、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水分蒸发速度,地面覆盖可以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延长生长季,遮阳网可以防强光、防高温,建造温室、畜禽舍、贮藏库等气候工程可以调控或创造必须的小气候条件,使过去不能生产的许多作物和品种得以生产,不能生产的季节可以利用,低产的变高产,还形成了许多名、特、优、新、稀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向着工厂化发展。
过去在毛泽东时代有句流行语叫做“人定胜天”,就是说人们只要发挥所谓“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天气,征服自然,即所谓的“贫下中农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其实这种对自然的“无畏”是无知的表现,人的力量比起自然是渺小的,人类现在根本无法改变气候,更不用说征服自然,那种对自然瞎折腾的后果必定是受到自然的加倍惩罚,这一点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
总而言之,气象和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善于利用气象信息和气象资料,可以使我们避害趋利,在生产活动中得利,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让生活更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