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1-08-19 来源:欧得旅游网
摘 要

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途径,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产业的全球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新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服务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外贸方式与外贸结构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外贸收支失衡。及时调整外资和外贸政策,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向均衡和协调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产业价值链中较为有利的地位。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演进过程及其背景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同时也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现状, 趋势分析, 产业链

I

Abstract

Industry transfer is the major form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ortant way, especially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also bad sides. Grasp the general rul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real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services, ongo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servi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important means. Industry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o shift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become the ma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undertake.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caused by way of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le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imbalanc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pgrade, and graduall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and occupy the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rocess and background for the 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the general law of industry transfer, and

II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oints out the main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ina. Also dwells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ina, and our country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chain

Industry transfer status, Trend analysis, III

The industrial 目录

前言 ........................................................................................................................................ 1 1产业转移概述..................................................................................................................... 1

1.1产业转移的概念 ...................................................................................................... 1 1.2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 .............................................................................................. 2 1.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 .............................................................................. 2 1.4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 3 2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 4

2.1国际产业分工的情况 .............................................................................................. 4

2.1.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 ............................................... 4 2.1.2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复杂多样 ....................................................................... 4 2.1.3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 ........................................................... 5 2.2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 6

2.2.1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 6 2.2.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加速转移 ........................................................... 6 2.2.3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 7 2.2.4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 ....................................................................... 7 2.2.5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普遍 ....................................................... 8 2.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 8

2.3.1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 8 2.3.2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 9 2.3.3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 9 2.4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 9

IV

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 10

3.1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 10 3.2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 ............................................................................................ 10 3.3潜在市场容量是产业转移的拉动力量 ................................................................ 11 3.4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 11 3.5新经济刺激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 ............................................................ 12 4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 13

4.1结构高度化趋势 .................................................................................................... 13

4.1.1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 13 4.1.2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 ............................................................. 14 4.1.3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 ......................................................... 14 4.1.4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 ......................................................... 15 4.2规模扩大化趋势 .................................................................................................... 15

4.2.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 15 4.2.2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不断增加 ................................................................. 16 4.3周期缩短化趋势 .................................................................................................... 16 4.4方式多样化趋势 .................................................................................................... 17

4.4.1业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 ................................................. 17 4.4.2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 ......................................................................... 18 4.4.3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 18 4.4.4产业层级多元化 ........................................................................................ 18 4.4.5双重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 19

5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 20

V

5.1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 20

5.1.1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 20 5.1.2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 21 5.2加大服务业的承接力度,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 ........................................ 21

5.2.1改革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对外开放 ......................................................... 21 5.2.2增加对服务业投入 ..................................................................................... 22 5.3将技术引进与创新有效结合,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22 5.4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 23 结束语 .................................................................................................................................. 23 参考文献.............................................................................................................................. 25 致谢 ...................................................................................................................................... 26

VI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而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转移不仅使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动力,也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外部支持。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以制造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转移方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继续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过渡的趋势。同时,转移的内容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在转移国已经成熟的产业;并且,产业转移由加工装配开始,逐步向本土化生产过渡。另外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服务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外包为主的转移方式。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作为发展中国家,选择何种方式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决定了一国的产业分配格局、出口结构、经济发展潜力甚至是一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模式选择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一国政策取向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1产业转移概述

1.1产业转移的概念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供给以及生产需求条件均发生了变化,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活动过程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的过程,也是企业为了应对新形势而进行区位调整的过程[1]。

1

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将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的产品由原来的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依次推进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的实质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存在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地区按互补性原则,将一个地区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这样既可摆脱包袱,获得比较利益,又可为地区发展其他优势产业提供有效空间,推动产业升级。

1.2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具体来说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迁移。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2]。

本文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也就是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这样一个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也就是说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大表现出来的。由于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不断地从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由此带动其他资源的流动,形成国际产业转移。

1.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

目前,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比较认同毛广雄提出的划分标准,即全球正处于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国际

2

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如表1所示:

表1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

第一次产业转移浪潮

第二次产业转移浪潮

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

时间 原因 转移产业 劳动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

流向 日本、德国 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东盟、中国东南沿海

中国成为首选目的地 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小规模) 东南亚、中国中西部(大规模)

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

(1950-1960) 美国产业结构升

(1960-1980) 美、德、日等国

家产业结构升级

(1980-1990) 石油危机以及美

国、欧洲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

(1990-2008) 计算机模块化、

中国加入WTO

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

(2008-至今) 国际金融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人力成本升高

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

劳动密集型

资料来源:毛广雄.产业集群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11-06

注:该表简要地描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各次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转移产业的类型从较低级的劳动密集型向较高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渐转移,最终又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大体是先转移到比较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

1.4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在产业层次上,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早期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轻纺、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零部件;随后逐渐转向钢铁、石化、冶金、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接着,在继续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始转移如电子、通讯等成熟的中间型、较低层次的非核心复杂性技术密集型产业[3]。

在转移区域上,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梯度推进。以轻纺品的转移为例,它先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地区,接着又转移到周边的东盟国家和中国。

3

在产业转移的进程上,表现为从加工装配及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的过渡。纵观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其开端总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加工基地,把最终产品销往他国;随着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积累,发达国家便增加中间产品的本地采购;最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都落户发展中国家,真正完成产业的国际转移和接替。

在技术水平上,表现为转移产业的技术水平已进入“标准化”阶段。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企业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的基础仅仅是价格因素,因此,企业会将该产品的生产或装配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自身则将优势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并从国外进口该产品[4]。

2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2.1国际产业分工的情况

2.1.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

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无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都在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垂直分工的深化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而产业内水平分工深化主要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优势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发达国家间以水平分工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作为未来分工方向和趋势刚出现,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水平和垂直分工兼有,与最不发达国家以垂直分工为主。

2.1.2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复杂多样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关系不断调整,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化。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处于产业链中高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利用研发、设计、品

4

牌和技术等环节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居于产业链中低端,或提供能源、资源、原材料,或以加工制造为主。发达国家主要争夺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经济结构日趋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美国服务业不断外包给印度,消费品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其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高端消费品和军工产品为主,服务业重点维持金融业全球核心竞争力。从工序分工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主要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而发达国家则掌握研发、关键部件生产等重要环节。如图1所示,在个人电脑方面,上游办公系统和微处理器与下游售后服务等工序附加值较高,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而中游组装工序属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极易在国际间转移,极易遭受外部需求约束,增值能力弱,利润空间最小,位于“微笑曲线”的下凹处[5]。

图1微笑曲线示意图

资料来源: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206

2.1.3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

“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作为四个庞大经济体和新兴的市场,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金砖四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也在逐步提升[6]。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中比重较大,世界工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也正在努力通过自主

5

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自主品牌,未来几年将从国际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也将是国际外包服务业的主要承接国家。印度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制造,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极具特色,未来将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俄罗斯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改变全球能源资源提供者分工角色。巴西也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产业竞争优势谋求提升产业分工地位。

2.2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

2.2.1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对国外投资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当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600亿美元。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7]。目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额,高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首位,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美国商会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近90%的企业有在我国扩大投资的愿望,三成左右的跨国公司锁定中国,将中国定为下一个投资目标;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欲将生产基地迁出的企业,70%打算把中国作为主要的转移地。发达国家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更多的国际资源和生产要素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市场规模、产业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

2.2.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加速转移

能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带来的危机,使得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寻找资源市场。特别是金融危

6

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争夺新能源,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在新能源开发这一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方面占有领先优势,从产品研发、技术专利、产品应用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美国不仅将新能源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和培育,而且正式通过了碳关税法案,希望未来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欧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日本几十年来始终追求节能环保,拥有明显产业领先优势。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再提供巨大潜在市场的同时奋起直追。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掀起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

2.2.3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由于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区域流向不平衡的现状。例如,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导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2.2.4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

国际产业转移层次将不断提高,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继续加快发展更高附加值、创新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低附加值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工业,并带动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低附加

7

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趋势。不同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产业链或产品工序链条上的最佳投资区位。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推动新的产业革命来带动经济走出衰退,实现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如信息通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主导产业,推动原有相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2.2.5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普遍

为了深入扎根在转入国,根据本地需求的改变与提高,生产符合该国国情特色的多样化产品,研发机构开始随着相关产业的转移而转移。从长远看来,研发机构的本土化建设,有利于跨国公司开展更多的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当地特色的研发销售一体化产业,持续获取高额利润[8]。

2.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

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下,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

2.3.1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据世界银行统计的资料显示,二战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并且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进行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不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转移,并且其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业仅占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25%,而2012年已经上升到70%左右[9]。

8

2.3.2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世界经济的不断开放,为跨国公司多渠道进行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国际投资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重要方式。

2.3.3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成为地区产业集聚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发挥学习和创新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跨国公司更加偏好到产业集聚的地方去投资。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向产业集聚地区的转移,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产业集聚的程度。在中国,跨国公司以沿海大城市为核心,正在建立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和要素越来越快地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10]。

2.4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与过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工序的现象并不少见。目前,我国主要有四大区域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分别是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中西部区域。各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向其他区域转移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业。例如,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迫使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向其他三个地区转移,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的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

9

现状如图2所示:

图2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四大区域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虽然国际产业转移不完全由国际直接投资来带动,带有国际产业转移性质的直接投资也只是企业众多直接投资行为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在当代,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结果。

3.1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按照理性人假设,企业会根据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理性地、慎重地选择其适合的产业组织方式。当国外市场的需求增加或要素供给发生有利于其提高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就会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从而该产业也会逐渐地从比较劣势国家转移到比较优势国家。

3.2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理论都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因为技术的扩散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必然会出

10

现重合产业,所谓的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重合产业及其技术构成的相似性,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国外技术设备、工艺及其扩散决定的。在相同的生产函数下,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成本或低资源供给成本就进一步诱发了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7]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业导向行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投向特定行业,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经济动因。此外,东亚以雁形模式成功地完成了部分产业的国际转移也是同他们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产业转移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11]。

3.3潜在市场容量是产业转移的拉动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需求的扩大、市场的扩张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动力量,而需求不足、市场容量有限则是产业发展的致命约束。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一方面形成了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社会产品的迅猛增加已相对地超出国内市场范围内的需要。相对过剩的社会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开拓新的市场。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材料也便宜,并且具有潜在而巨大的市场容量。因此,过剩资本要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扩展市场,提高利润,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反映了资本追求利益的本性,在于要求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

3.4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简单说来就是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过程,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生产体制,

11

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而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封闭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不伴随着对外产业转移,而是在一国范围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但促进了一些产业的整体跨国转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从而引发了产业国际转移的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利用这一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引进资本、技术,加快本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少数发达国家制定了“游戏规则”,也必然是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贫富国家并没有能平等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两者从全球化中得到的那一份“蛋糕”是极为不均的。

3.5新经济刺激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新经济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通讯产业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在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竞争格局,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世界各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快于发展中国家,加上信息和知识传递成本的下降,也使国际间产业转移

12

的速度加快,且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同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模式等日益受到信息通讯和知识扩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巨大的溢出效应。如软件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包”服务和价值链的延伸,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和合作,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12]。

4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速度更快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结构高度化、规模扩大化、周期缩短化和方式多样化等新的趋势。

4.1结构高度化趋势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而且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趋势。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4.1.1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跨国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转移,各子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和最低成本生产区域,必然按照各国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把技术、生产和营销等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去。

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如果说早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更在于价值链。价值链是指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的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的分工转移,传统的所谓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也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13

在产品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每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一般说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投人要素差异很大。例如,产品研发环节属知识密集型,所要求的主要是具有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和鼓励创新、提高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而产品的装配环节属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整个产业(产品)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分割,把各个环节分布到能更好地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地方,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分别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的,美国福特汽车零部件也是在11个国家生产的。从发展趋势看,价值链的拆分和产业的空间分布,迎合了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向无国籍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3]。

4.1.2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

各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差异必将导致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不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而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界流动几乎不存在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均等化,而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这些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

4.1.3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

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常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很少发生产业转移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有的逐级梯度模式被打破,发达国家在向次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产业绕过次发达国家,

14

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跨级梯度转移模式。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流向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而流向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

4.1.4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多是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20世纪末、2l世纪初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前不同,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产业转移浪潮。

4.2规模扩大化趋势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投资、生产国际化加快的潮流,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使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有利国际大背景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对一些行业进行大规模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大幅度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好地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状况。

4.2.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

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995年为331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3000亿美元。据经济学人智库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完成的全球投资前景报告,2006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跃升22%,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2005年的9550亿美元,达到历史第二高位。2007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9468亿美元,虽然不及2006年的水平,但依然居高不下。金融危机没有改变全球产业与技术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

15

总趋势。201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24万亿美元,比上年上升了5%,跨国投资的势头不可阻挡。其中中国仍是外商直接投资最青睐的目标,总计吸引904亿美元的外资,印度和美国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位。总的来看,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为了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将工业中的生产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产业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接纳,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因此从长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4.2.2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不断增加

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规模扩大化。国际产业转移已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既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也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外移。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往往身兼产业承接方与产业转移方两种角色。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传统制造业也将呈现出产业向外再次转出的趋势。此外,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和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扩充了以往单纯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业务,将转移的范围延伸至开发、设计、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环节,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微观主体。

4.3周期缩短化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各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产业转移的周期也大为缩短。仅20世纪下半叶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比20世纪上半叶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急剧缩短。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尤其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开始向集工业化、

16

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速,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周期进一步缩短。

4.4方式多样化趋势

4.4.1业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

业务外包是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在服务业成为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领域时,业务外包也成为了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将其内部非核心的、不具备优势的或是无法胜任的业务外包给那些专业的、高效的外部服务商,以获取快速的研发能力、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能力、完善发达的营销能力等,从而有效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价值链看,跨国企业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把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其它低增值部分如简单的生产加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供应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并专注于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或“头脑产业”,将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或“躯干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产业链高端的非核心环节(如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营销、物流等以外包的形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伴随这一进程,非股权参与的生产外包(包括“贴牌生产”)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方式。“贴牌制造”也称“原始设备制造商”,主要是指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生产通过签订契约交给别的企业去做,承接该加工任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贴牌制造”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贴牌制造”产品。采用“贴牌制造”这种外包战略的企业可以没有生产工厂,集中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产品设计和营销业务,产品制造则委托给经过严格筛选,生产成本

17

较低的工厂代为生产[14]。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达20万亿美元,为1993年的4倍。

4.4.2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

随着市场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或组团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由于跨国公司具有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的特点,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在它的主导下,当前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再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孤立行为,在国际生产网络的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组织框架。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产业转移的阶段进行投资,而是主动地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外,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同时使自己的生产充分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对其他生产经营环节如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15]。

4.4.3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直接投资和各种股权安排一直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已由原有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包含单一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间接投资和非股权投资越来越多,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间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

4.4.4产业层级多元化

自20世纪5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大规模开始到现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不断发

18

生变化,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从原材料工业开始,逐步向初级产品生产和加工工业、高附加值工业、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递进式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产业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已经不存在竞争优势或者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产业基本上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度相对较大的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产业转移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有许多不同之处,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把一部分技术密集产品转移到一些国家和地区生产,有的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向少数国家和地区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艺技术,更为先进的是一些产业转移国家直接在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事研发。近十几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多种产业交织转移并存的局面,构成了产业转移的多元化。

4.4.5双重产业转移进程加速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期间经济学家指出,全球经济格局正处在大调整时期,产业转移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格局。由产业创新引发的产业新布局和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前三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的由上往下的转移,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的转移。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由中国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同时也有一部分高端制造业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下回流。

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有些企业将劳动密集加工环节向国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形成跨地区产业链,既保持国际竞争力提升,又拉动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而另

19

一些品牌服装企业,却将设计、企划、运营中心等部门向沿海地区或发达城市转移,这种双向转移才能确保服装企业在越来越成熟的国内国际市场上开拓发展。天下之事以其利而合,转移的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产业区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5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5.1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大多属于低附加值、非核心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要逐步减少对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限制非核心技术产业大规模转移到国内;对有些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技术的转移要有所限制,比如船舶制造业中的产业转移;而对高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产业到国内投资等。这种方式,既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也能起到保护本土产业的作用。同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6]。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缩小地区差距,完善配套产业建设。

5.1.1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大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我们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使之与成本、市场优势更紧密地结合,增强我国的吸引力。要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特别是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的

20

服务,改善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5.1.2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化解国际产业转移中的矛盾,不能盲目迎接国际产业转移,同时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把我国一些没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有长远的战略考虑,也要有近期的战术应对。要坚持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保持贸易基本平衡,加强与有关国家的沟通与协调;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开展力所能及的对外援助,树立和平发展的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应当高度重视吸纳服务业外包,加强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的弱项。我们应通过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搞好高技术和服务业人才储备、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创新吸纳方式等多种途径,吸纳更多的服务外包和高技术产业转移。同时,要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利用外部条件的关系,加大对软件、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强自主研发和营销能力,培植自己的跨国公司,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2加大服务业的承接力度,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德等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均投向服务业,服务业外包蓬勃发展,出现了职业全球化现象。服务业外包和转移充实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新的亮点。我们也要加大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扭转其长期滞后的局面。

5.2.1改革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对外开放

要改变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特别是对关系国民素质和国家发展潜力的教育、科技等基础服务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有步骤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

[17]21

5.2.2增加对服务业投入

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同时,适当吸收国外投资。要加快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运用高新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第三产业,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私营企业、外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

针对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先进经验,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促进措施进一步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建设和经营的全过程,并针对外资企业遇到的文化障碍、信息障碍,适时提示,为外资引入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实效。建立服务业企业园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关联度强的企业共同进驻,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服务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效应[18]。

5.3将技术引进与创新有效结合,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科学技术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是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最重要武器,也是发展中国家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要手段。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要缩小差距,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动力。

首先,要改变以往的引进技术不消化→消化吸收率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模式,在自身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有助于我国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择其善者而学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次,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跨国公司转移到我国的产业中,研发投资相对集中,北京、上海两地的研发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是我国两大科技人才聚集地,可以为跨国公司提供最

22

需要的科技人才,这也充分显示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也要将培养科技人才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决胜力量[19]。

5.4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巨大消耗,我国也面临着经济的发展与能源制约、环境污染相矛盾的问题,国家产业政策的主流也转移至低碳、环保、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共同的目标取向。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低碳化成为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遵循的模式和现实的选择。中国在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生态标准、社会标准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承接的产业中,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环保标准的监控;对部分高污染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要引进、开发低碳高新技术、绿色环保技术,推动国内产业低碳化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引导官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意识,不以规模、数量为准绳,注重提高质量,兼顾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 。 总而言之,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推动了各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依靠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以产业转移概述入手,比较浅显地论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简要叙述了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即大体趋势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首先转移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本文的主体部分较详细地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首先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

23

简略地叙述下其基本情况,然后接着又从五个角度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同时顺带着阐述了一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原因。国际产业转移色趋势分析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分为四大块,分别是结构高度化趋势、规模扩大化趋势、周期缩短化趋势、方式多样化趋势。其中,结构高度化和方式多样化又是重点叙述的部分。最后,本文谈到了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其中有许多对策在我认为是非常实际和容易操作的。相信在未来几十年里,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还会继续加快,转移的产业也会逐步向核心产业渗透,同时,各国都能在其中获得一些利益。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画了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表格和微笑曲线示意图,内容生动形象,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分析问题不是太深刻,只能是比较粗浅地叙述一下我所了解的产业转移现状和趋势,待以后有能力的话再进一步把这个课题深入研究下去。

24

参考文献

[1]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盖琦琪.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3]杨建文.产业经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王溶花.当代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2010-03

[5]蒋兰陵.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的资本深化[J].生产力研究,2010(11) [6]牛青山.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11-07

[7]刘颖.从国际产业转移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贸易发展战略[D].广西大学,2010. [8]丁金刚.产业转移的动因及趋势分析[J].经济师,2010-02

[9]Grossman GM,Helpman,E.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6:237- 262 [10]胡俊文.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及变化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11]R.Vem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Quarterly Joumal of Economics.2010(8)

[12] 卿珏.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2012 [13] 李亚娜.技术创新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D].天津商业大学,2011 [14]王希.2010年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双创历史新高[J].2011-03

[15]汤向阳.亚洲双重产业进行时http://www.hnfgw.gov.cn/news/cjzx/39668.html,2013.4.17 [16]何龙斌.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J].对外经济实务.2010(12) [17]杨正位.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J].求是,2011(3)

[18]辜胜阻.中小企业后危机时代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界,2011(1) [19] 李睿.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优化效应及我国对策[J].国际经济观察,2011-10.

[20] Raymond 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Cycl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5:190-207.

25

致谢

这篇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赵丹丹讲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资料检索、论文框架到定稿,无不凝聚着赵老师的心血。大学四年期间,赵老师深厚的学术底蕴、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都融成了一滴滴的师生教诲,必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让我再一次向赵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其次,衷心感谢大学四年期间教过我的贾蔚、张锦宏、王庆玲、刘铁霖、孙文海、佟伟伟等所有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帮助!还要感谢同导师的李娜、李冬芳,我能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不断提高,一起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大学生活,心存荣幸和感激。最后感谢论文评审委员会的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的审阅和指正,当然一切文责自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