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科性质)
3. 4. 5.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詹姆斯。 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 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 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容来自网络 ...
7.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
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 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内容来自网络 ...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14. 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5. 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
16.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的,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环境)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
17. 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信号刺激(光线,铃声)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动物与人共有)
第二信号系统:与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人类独有)
18.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案例:狼孩.
...内容来自网络 ...
19.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20. 注意——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1.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是一种心理状态。 22. 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不受意志控制的。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3. 无意注意的规律(条件):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主观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规律(条件):①明确目的任务;②组织有关活动;③激发、培养间接兴趣;④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制约有意注意的是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和结果感兴趣,活动本身并不直接吸引人。
24. 有意后注意规律(条件):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②活动的自动化。
25. 注意的品质(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注意的起伏(动摇):当人专注于某一现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2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内容来自网络 ...
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联系:①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②属于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7.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通过实践、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28. 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29.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继时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0. 知觉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封闭律。②选择性原则:人们能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互依存,
...内容来自网络 ...
互相转化。③理解性原则: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经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④恒常性原则: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声音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31.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32. 记忆的信息加工:信息——感觉记忆【注意】——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提取】返回短时记忆。 33.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存在。
34.识记分类: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识记:①无目的和要求;②无意志努力;③无记忆方法;④自发性和片面性。 有意识记:①有目的和要求;②有意志努力;③有记忆方法;④自控性和创造性。
35. 青少年记忆发展特点:①从识记的目的性来看,记忆的自觉性增强,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从识记的方法来看,记忆的理解性增强,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③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36.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原因: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和压抑说。 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内容来自网络 ...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有效控制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复习内容的安排:①不同性质材料穿插复习;②同一种材料的中间部分多复习几遍,或分成部分,增加开头和结尾的数量。 复习时间安排:早晚自习。
37.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38. 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①流畅性:多;②灵活性:活;③独创性:新。
39. 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㈠.问题情境的影响(包括事物的空间排列、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无关刺激的干扰); ㈡.动机的影响: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成“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问题解决效率最高; ㈢.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行逆向思维);
㈣.功能固着的影响(进行功能变通); ㈤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算法和启发法)
常用的启发法:试误法、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爬山法。 ㈥知识经验的影响; ㈦人格的影响。 4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来自网络 ...
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②.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低弱中等动机强度强度强
41.想象: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过程:综合(粘合);拟人化;夸张;典型化。
42.情绪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内容来自网络 ...
情
项目类别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区别联系1.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积极或消极双向作用。
通过形象或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认知及其属性、本质和规律。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其发生、改变具有随意性。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本质和规律。其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43.情绪的类型: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情绪表现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44.情绪调节:①转移注意力;②情境调节;③认知调节;④行为调节;⑤合理宣泄;
45.心理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多重)趋避冲突。
46.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主要原因。要强调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即努力。
47.人格结构包括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内容来自网络 ...
48.气质: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①心理过程的强度;②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③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9.气质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50.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和气质区别:起源不同、可塑性不同、范围不同、优劣不同。
联系: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气质能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气质会给性格染上个人的色彩,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或转变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气质,使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兴奋型(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型(抑郁质)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强强强弱不平衡平衡平衡灵活行为特点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安静、坚定、迟不灵活缓、有节制、不好交际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51.能力: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内容来自网络 ...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能力与知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②能力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内容,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③能力不是活动本身,而是获取知识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概括化。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表现在发展速度的差异方面。 52.需要: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特征:①对象性;②动力性(需要是个人活动的积极性源泉)。需要的发展性包括横向(种类)、纵向(水平)、手段。 需要的动力发展性是需要的根本特点。 5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评价
由低到高分别是: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才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 评价:积极意义——①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②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客观,准确地指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局限性:①强调个人需要,个人的自我实现,没有提到社会实现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②强调从低到高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高级需要到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即使某些特定背景下,也能产生高层次需要。
54.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种目标的内部动
...内容来自网络 ...
力。
内驱力 牵引力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激活作用)→→→→动机→→→→目标(诱发作用)
动因 诱因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55.
动机与效率
学习效率最高的学习效率动机强度(焦虑程度)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函数关系”,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最高。
56. 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
• 1、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特点)P201 •
(1)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动机逐渐占优势。
...内容来自网络 ...
•
(2)学习动机不断与长期目标结合,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
•
(3)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发展,合理动机逐渐成为主流。
•
(4)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和增强
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创设问题(疑难)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适当开展竞赛
(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内容来自网络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