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
作者:曹青云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3期
摘要:国家的根本是农业,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在农村,因此“三农”题材纪录片承担了记录时代命脉和传播乡土人文关怀的巨大社会责任与价值。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分析,窥探纪录片对农业产业建设的思考,同时为该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发展拓宽思路。
关键词:“三农”题材; ;纪录片; ;新媒体; ;传播价值
中图分类号:J95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3-0160-02
纪录片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以一种影像纪实的方式,对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关系进行描述与表达,成为人们感知自然、读取社会、探寻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源泉,工业是生活发展的必要原件,而工业的振兴与开拓离不开农业提供原料,农村又是极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所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三农”。2019年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调整“三农”运行环境、解决“三农”发展现实问题、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农业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而我们乡土文化的发源地又在农村,因此“三农”题材纪录片承担了记录时代命脉与传播乡土人文关怀的巨大社会责任与价值。
本文所提到的“三农”题材纪录片是指以农业题材为表现内容,把三农问题作为纪录片宣传中的根本性问题,将农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城乡广大观众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纪录片。文章试图对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探讨,为其传播发展拓宽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呈现形式的嬗变
中国纪录片发展自1911年的新闻题材影片《武汉战争》开拍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播历史。20世纪80年代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让中国人第一次通过影像传播直观地看到了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纪录片经历时间的沉淀和外来文化的熏陶,其风格出现巨大的转变,逐渐追求用“事实说话”以及“客观记录事物真实发展”的拍摄思路。进入21世纪,中国纪录片再次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央视纪录频道的开播让纪录片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并形成纪录片产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技术结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新媒体平台将海量信息多渠道传输给大众①。与此同时,传统的媒介传播形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网综、网剧、网影充斥网络视听市场,网络直播、短视频等行业迅速崛起。 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浪潮推动下,纪录片产业也逐渐朝向网络平台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互联网+”赋能纪录片生产实践的进程带动了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和产业升级。同时,新媒体纪录片对影片时长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形式由过去的四五十分钟自由压缩时间成微记录片②。通过对纪录片时长的压缩,一定程度上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即可观看内容③。 二、“三农”题材纪录片的传播价值探究 (一)通过推广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用更便捷的传播手段通过移动手机客户端以短、频、快的方式挖掘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记录农产品种植、养护等思路、新举措,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广渠道和“三农”信息的有效传播平台。
央视纪录片《白莲重生记》从传播实用技术的角度用严谨的语言详细介绍了白莲这一生态种养技术的操作要点以及它所产生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让观众对这一农业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其通过讲解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将产品与文化背景、当地资源及市场状况相结合,吸引广大用户收看,得到相关行业及研究人员的青睐④。 (二)聚焦人文关怀引发受众情感认同
从人文视角来看,“三农”题材纪录片的关注对象显然是农民,这种关怀的本质就是对农民的关注、尊重、理解和维护。其在表现农村发展的基本政策、制度、风土人情乃至农民的心理变迁、精神风貌的同时,也融合了创作者个人的表达与思想内容。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运用朴实而自然的镜头描绘了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环境,虽然整部作品的内容平实而简洁,但却自始至终镶嵌着导演焦波的人文关怀和对“三农”问题的思索。影片既反映了基层农村生活的淳朴风情,也讲述了当前中国农业部分领域叫人忧虑的发展状况,还洞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纯净的内心深处。 (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分享经济
如今,脱贫工作反映的是国家“从唯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发展观念的转变。乡村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如果说,单纯地依靠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附加值,力度是十分有限的,更核心的举措是提高延长产业链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近年来,“分享经济”连续多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等,进行平台化、协同化的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与社会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新经济业态。通过企业、电商、网络、媒体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推广乡村产品和加工品,促进体验升级,实现品牌化营销,塑造品牌影响力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思路。
三、新媒体视域下“三农”题材纪录片传播的优化思路 (一)滿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十分便捷、高速的推广空间。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时代,获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永远是传媒经营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也是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部合格的“三农”题材纪录片应当以“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拍摄的中心思想,以农村生活和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记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是经济、社会学领域问题,同样也是“三农”题材纪录片创作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站在农民的视角观察和凸显“三农”特色,才能使纪录片紧扣“三贴近”原则,并在继承和发扬纪录片基本职能外实现功能性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联动,多元化跨媒体传播
喻国明教授将互联网形容为一种可以激活个人元素的“高维媒体”,也就是互联网激活了网络环境中以单独用户为基数的传播势力,并使其重构为一股强大的全球性结构力量,形成“圈群化”传播势态。
“三农”题材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应立足媒介传播趋势,全媒体联动发布,同时多元化跨媒体实现内容输送⑤。这种“高维媒体”完全冲破传统媒介传播的限制与范围,对于往常被认为小众的纪录片来说,新媒体平台强势介入的影响十分重大。通过全媒体联动,多元化跨媒体传播形式,“三农”题材纪录片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充分发挥弹幕视频网站的优势
“弹幕网站”最早出现在日本,2008年国内将其引进,在首轮A站(Acfun)和B站(bilibili)的带动下,我国各大主流视频网站也纷纷采用弹幕功能。2016年,B站上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用户点击量高达三百多万,同时拥有超过七万条的弹幕数量。随后,B站又陆续与各大传媒公司合作,推出例如《极地》《人生一串》等纪录片,点击量一度飙升。弹幕通过一种集体围观的形式,在集聚志同道合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传递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形成独特亚文化传播扩散的社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农”题材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和农村居民均有一定的联系度,宣发人员完全可以抓住这一趋势,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完全通过弹幕方式直接参与话题和内容讨论,在给予观众充分话语权同时,也为纪录片的制作与发展提供了交流与反思的空间。 四、结语
著名智利導演帕特里克·古兹曼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如同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内容与发展进程的表达,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同时,一个时代的纪录片也折射出这个年代的纪录片发展状况与纪录片的传播环境。
“三农”题材纪录片是当代媒介传播书写历史、领航时代、继承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对“三农”建设的传播与记载,是时代也是当代社会托付给“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重要使命⑥。 注释:
①张银柱:《对韩国历史题材电影<逆鳞>的评析》,《大众文艺》,2018年第14期,第140-141页。
②张沁沁,张晓晨:《后期剪辑在慢综艺中的运用——以<向往的生活>为例》,《大众文艺》,2018年第14期,第142-143页。
③张鑫:《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传播特征分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15期,第22-24页。
④杜佩:《农村题材纪录片传播价值分析——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视听》,2016年第6期,第91-92页。
⑤潘镜羽:《从美学角度浅析电影<饥饿游戏>》,《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5期,第164-165页。
⑥陈相雨,王丹:《大众传媒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定位和实践路径》,《阅江学刊》,2015年第2期,第96-10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