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祖籍陇西狄道,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李世民在位23年间,大唐帝国呈现去一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深知帝王之道,虽有雄才大略,但却能以“能问于不能”,集思广义,从谏如流。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良臣名将,诸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温彦博、刘泊、马周、褚遂良等等。这一统治集团具有两大优势;其一,贞观君臣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政治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其二,贞观集团君臣和谐,具有强韧的政治向心力。
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取得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个教训,他们不仅目睹了隋王朝的灭亡,还参加了推翻隋政权的战争。“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李世民君臣的反思,以隋亡为鉴成为他们思考治国方略的一个起点,健全自己的思想,开创了明君治国的新境界,提出了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同样他的经验也为现代管理指明了道路!
一、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思想盛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仅古代大为盛行,实际上在现代的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家天下”、“家企业”,于是带来的便是“任人唯亲”的用人思想,当然用亲近的人掌管王朝的
重大事务当然有其“高效”的一方面,但是相对于它的弊端,它实在不是一种可以推崇的用人方法,当然本文没有必要深入探讨两种有人制度的优劣,我们要说明的只是——人才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载体,发展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变化。
太宗用人,体现了虚怀若谷的“大”,他在征战时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允、窦建德集团的人才,吸收了瓦岗军的秦叔宝、程咬金等;这些人都是敌军的将领或功臣,他们曾经与李氏战场血战,曾经是李氏的阻力,然而这些对于李世民来说都不再重要,在他眼里,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才,他们都将给唐王朝的发展很稳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太宗重用他们,于是那个结果也发生了。
二、广开言路,虚怀纳谏
提起“虚怀纳谏”这个词,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太宗皇帝,也想起了千古留名的谏臣——魏征,还有魏征死后太宗的那句话——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作为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我经常保持着这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集思广益,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却只有太宗达到了化境,以后的皇帝以及现在的管理者都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一点,这也是太宗在用人方面的一个特色和成功之处。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还和太宗的个人心胸有关,他贵为皇帝,本是一个不容得任何相反声音的角色,然而他“容”了,而且容得出色,容出了一个大唐盛世。我们可以再次想起太宗的那句话:“以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三、信任部下,充分授权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停留在洛阳。临行,命宰相房玄龄留守长安,全权处理国务。有个官员声称要向皇帝举报,房玄龄问他告谁,那人回答到:“正是你!”房玄龄不敢隐瞒,立即派人用驿马送他去洛阳。李世民听说有人告密,就令武士持大刀站在前面;然后引见来人,问他:“你告谁?”那人道:“房玄龄!”李世民道:“果真如此,推出去腰斩!”并指令房玄龄说,你太不自信,以后如有类似情况,自行处理!也许这个问题会让大家疑惑,“这不是纵容吗”,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每个人都会有反对者,如果我们不信任下属,而重视他人的反对言论,那么下属如何才能积极工作呢?不信任就不能充分授权,不充分授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明哲保身,敷衍了事”,最终是降低管理效率,或许我们可以从贞观盛
世来理解太宗的信任和授权的人才管理思想——不是时时刻刻的监督,而是无处不在的信任和积极有效的授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种管理模式“唐太宗式管理”所谓的“唐太宗式管理”就是领导者在管理中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选好下属,然后在自己的控制下放手让他们去“折腾”。唐太宗进行管理时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他强调“明刑弼教”,能“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使他们不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力求做到“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怯者取其慎。”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领导者往往在组建管理团队后,就放手让团队来管理班级的具体事务,将整体的事务划分为若干条,由团队干部分头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并且配上一套奖勤罚懒的措施,不仅力求使干部尽心尽力,也使团队干部在工作时“有法可依”。领导者基本退出单位的日常具体事务,不再直接插手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负责整体的“大政方针”,负责“整体立法”,他喜欢进行“法治”并通过他的管理团队班子对整体进行间接管理。
这种“唐太宗式管理”非常符合现代法治的观念,符合现代管理理论。领导者缩小了管理幅度,不再越级管理,对细树末节不再过分关注,而只对整体的大方向进行控制,通过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来保证组织的协调,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有利于减少工作量,增加管理效率,对领导者的身心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就像唐太宗,他深知一个人不能包揽天下,须要用人分治,他说:“天下之广,四海之大,千段万绪,岂能独断于一人之虑。”所以他任贤用能,放手让权,使天下大治,开创了唐初盛世“贞观之治”。这种管理模式的一个优势,是有利于调动个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各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各成员在很大程度上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接受者转向参与者,有利于各成员身心成熟,有利于各成员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因为领导者一定程度的放权,需要各成员参与管理来弥补领导者退出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这无形中会使各成员提高参与整体管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作为团队主人翁的责任感,关心整体事务,使团队干部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要搭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团队领导班子也就易如反掌了。这正是“唐太宗式管理”的优势所在。
提及盛世,必然会想起大唐王朝,提及大唐,必然会想起唐太宗这位千古流芳的君王,提及太宗皇帝,必然会想起他的“知人善任,虚怀若谷”的人才管理思想,唐的兴盛,不能说完全由于太宗的人才管理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影响着大唐一代代的有为皇帝,成为鼎盛的重要政治思想条件。现今,无论是管理一个国家、社会,还是管理一个企业,甚至是管理一个更小的组织,我们都应该从太宗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毕竟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懂得如何用人,你就会懂得“如何创造历史”!
林传鑫
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海洋学院出版社,2009:12.20
A08行政1班 080901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