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

2021-07-20 来源:欧得旅游网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 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主题。培养创新能力是以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为前提的。因此,改革传统教育,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解释权,阅读课长期呈现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的模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教师重“教”,轻“学”,更轻“个性地学”。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同时又使阅读这一个性特征明显的行为,演变成了片面追求“共性”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另外,调查表明:现在的学生的阅读水平表现出不断退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绝对阅读时间量和容量不足;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心理自由;迷失了真正的阅读价值;没有了阅读的成就感,最让人悲伤的是,因为学生们的阅读不再是自我的,而是“他我”了。因此,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学,积极探索、研究其策略已是必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阅读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让学生亲历亲为,而不能让教师包办代替;二、阅读这种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应该是个性化的,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更不能以共性取代个性。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就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应是多元的。因此,追求个性化的阅读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必然。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通过研究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最优化,让语文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围绕课堂阅读教学,探索一

些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途径、模式,以便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

阅读:是认真地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是信息的处理,思维的发展,审美的体验,人生的享受„„

个性化阅读:是在遵循阅读鉴赏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某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探究的过程。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阅读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指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要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许多作家在谈到语文能力的形成时,无不提到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学生作为阅读的个体,其个性也必然是有差异的。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正是对阅读主体个性差异的承认和尊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对新旧信息重新建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多元的建构活动。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阅读的现状,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操作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对个性化的理论的认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同时也形成具有个性的课题管理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基本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之际,我们对全校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进行听课调查,了解阅读教学的现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有“你喜欢哪类文章”、“在阅读课上,老师讲授的多,还是自主学习时间多”、“你曾经对某一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吗”等,调查问卷中有主观题,要求学生无记名填写,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抽出期末考试卷对阅读部分的题目进行分析,并和各年级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文献研究法:(1)教师只有观念转变,行动才能转变,所以我们在准备阶段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相关理论,因为只有教师的理论丰富充实了,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2)查阅国内关于个性化阅读文献资料,筛选借鉴。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等,编写课题小报《阅读教学导航报》,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

行动研究方法:我们始终坚持“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并建立了实验研究的相关制度,我们定期集体备课,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并及时把自己的思考写入公共信箱,便于成员之间协调一致,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每一节课都是我们研究活动的重要途径,并且每月召开一节大型研讨课和一次教学开放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2、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3年,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首先在当时使用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03、02、01级进行尝试,随着课改的推进,实验班级的队伍也不断扩大,04、05、06 也参加了本课题的实验。学生按我校招生范围随机抽样编班,教师按学校正常的人事安排,教学计划按课程方案执行。

课题研究伊始,我们首先对我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部分语文教师进行座谈。我校课题领导组成员深入课堂对全校的语文教师进行全面听课,并设计问卷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课改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课堂还是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一讲到底” “一问到底”的现象还是大有存在,课堂教学还是“一言堂”的模式。据我们调查统计67%的中高年级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自主学习方式,57%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在和老师的座谈中发现不少老师以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为由而以讲代读,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以致造成阅读效率少慢差费(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

第二,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抽调了2003-200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二、三年级语文卷的阅读题进行分析。通过阅卷和找学生座谈,我们发现,在情感、态度方面,53.1%的学生书写马虎潦草,审题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或没看清题目就随便做;阅读不能进入状态;对阅读题怀有恐惧感,许多学生认为遇到阅读题不知道从何做起。在技能技巧方面,52%的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比较差;不会提问题,只在一些不重要的词语意义、读音方面提问;课内阅读训练单一,没有向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小,导致词语积累贫乏,作答内容太肤浅,停留在零碎的表面感受,语言表达能力不理想。

第三,解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在调查问卷中:有23%的学生在“你喜欢看课外书吗?”一栏中选择了“很喜欢”,52 %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5%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究其原因,电视、录像、VCD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另外不少学生家中无课外读物。42%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26%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49%的学生阅读时没有摘抄、圈点的习惯。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习惯不佳,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更喜欢前者,但是如果让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我们还组织学生、教师进行了座谈。从座谈的情况看,被调查的25名教师和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普遍认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提供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不断地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灵活把握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好的学习行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学习的优秀成果进行示范和展览,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他们一些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从调查和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积极性、主动性都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指导策略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都有赖于教师的精心培养和塑造。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研究设计了课题管理、课堂教学、学生阅读等一系列教学指导策略。

在管理层面上,我们认为,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规范的过程管理,是落实课题研究的保障。为此,学校实施了“3+3”的宏观战略,保障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

1.健全一个组织机构。

实验伊始,我校首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员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研组长组成,并形成了“学校领导—教科研处—教研组—教师”

的四级管理机制,实现了课题研究工作层级管理。横向上,领导组实行工作分管制,即针对不同领域进行细致分工。领导组成员分别负责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理论的收集和组织学习、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的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有效指导的研究等工作。纵向上,领导组实行了年级分管制度,即每个成员分管两个年级。他们与各教研组长一起深入学习课改理念,认真阅读了苏教版教材,制定了苏教版教材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方案,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活动,以“同伴者”的身份听课、研讨,开设讲座、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研究和调整工作办法,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树立 “一个新的理念”。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不断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课题研究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个性化教学离不开教学的个性化,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必然会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实施。所以,教师是关键。基于这一认识,我校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级、区、市、城区级的课改培训和课题培训研讨活动,并结合我校课堂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研讨式的细化培训,例如: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录像课、研究课、教学片段等现实的例子以新的理念、新课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讨论、交流与剖析,使课题组成员加深对课改理念的认识、树立一个全新的理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建立“一套工作方案”。

我校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制度》《教科研量化评价制度》《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从而确保课题实验及课题研究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稳步推进。

4.制定“三项保障制度”。

第一项是课题实验工作计划总结制度,每个学期学校制定详尽的课题研究计划,期末,学校认真总结课题实验工作的得与失。第二项是课题经费保障制度。首先是保障课题实验研究活动经费的投入,包括师资培训、课题实验研讨活动和课题研究等经费。三年多来,我校此项投入资金18000 元。第三项是课题实验工作奖惩制度,学校每年对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用于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奖励,累计19800 元。制度措施的到位,资金的到位,检查落实的到位,保证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课堂研究方面,针对我校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现象,围绕我们的研究重点,我们作了以下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构建适合个性化阅读的课堂环境

我校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分析课文,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自由,缺少了选择,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学习便成了一件敷衍塞责、浮游无着的苦差事了。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生存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之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为了改变这种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锋,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个性得到张扬。因而,搭建交流平台,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 另外,个性化阅读还需要激励。富于激励性的语言如沐春风、鲜润醉人、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其澎湃的心潮在思维的大海中激荡,成为推动其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其实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这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任。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敢于批判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

教师,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三)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原本涌动着学生生命激情的阅读活动就像即将枯竭的河床,断绝了生命的源流,变得毫无生机,甚至使学生生厌。因此,教师首先要增强教学的课程意识,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立足课堂,对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并针对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调整研究的策略。

三年多来,我课题组坚持“理论学习、反思性教学、教学案例、教学手记、教学论文”五条科研途径相结合,采取了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学校还组织了专题学习培训,为课题组成员提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理论文章和教学实例评析,如孙建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窦桂梅的《多渠道开荒,尽显个性风采》等,使课题研究的意识深入每一位执教老师头脑中。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导向,坚持围绕该课题开展每月1—2次课题研究开放日,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市级、城区级研讨课、青赛课、美文诵读等活动。我们还设计了“教师科研工作手记”,请老师们把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感触,通过案例、反思等方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我们要求反思分四个层面进行:设计教案时反思、上课时反思、课后听评课时反思、单元检测、期末考试后反思。课题组领导成员加强对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这一行为的监控和指导,每月都对教师上传的反思进行浏览、反馈,选出优秀反思集结成册。

课题研究的中期(05年5月)、后期(07年4月)我们邀请了柳师教科研专家、柳北区教研室教研室的教研员和部分市小语协会的的成员进驻我校坐诊我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在中期的调查中发现不少老师教学的思想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一言堂”的现象少了,但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关注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串讲串问现象还是存在,如有的课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有的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有的教师提问后缺乏应有的耐心,未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答不出,教师就不停地发问;对全体学生关注的面不够,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潜力

也越来越得到开发、展现,而弱势学生呆如木鸡,只有“看”的份,甚至“看”(听)也不懂;部分教师对阅读的基本知识技能关注少,重形式,轻效果,有的低年级的课热衷于学生的表演,连阅读教学最根本的语言文字训练都遗弃了,“合作学习”、“课堂交流”有走过场的迹象,导致学生思维不深入,对教材理解品味不到位。

根据专家组的反馈,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再次反复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5年6月、2006年6月分别请我区教研员陶家伟老师和广西师大孙杰远博士就我课题研究情况分别做了有关阅读教学和有效教学的设计的专题讲座,使老师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恰当地发挥自己课堂的组织功能,努力从挖掘教材本身的阅读价值入手,确立多元的个性化阅读目标,探究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形式,探究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探索适合个性化阅读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交流中,老师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阅读主题、阅读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 ;课堂上要充分启发学生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阅读经验,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用自己个性化的形式(画、唱、演等活动)表达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与全班交流,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融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同时运用“延时评价”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另外,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我们注意拓宽阅读视空,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此,我们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重视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如,教师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可以介绍几篇同类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比较中丰富阅读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2、班级间建立图书角,推荐一些优秀读物,制定阅读目标,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如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好书伴我行”的活动,利用晨读时间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每学期都举行阅读手抄报比赛,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个性化阅读得以持续和延伸,真正使个性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 课题研究的成果 理论成果:

通过三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化了对个性化阅读的认识。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它是以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为主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性

1.体验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2.自主性:个性化阅读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交流、实践,突出自主求知、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发展的过程。

3.批判性: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4.开放性:个性化阅读的目标是开放的,在“保证底线”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个性化阅读的内容是开放的,允许选择“阅读期待”视野里的内容;个性化阅读的方式是开放的,允许选择自己在长期母语学习中形成的擅长的或喜爱的方法。

5.创造性: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求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应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允许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不同见解和体验。

(二)形成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操作上的基本策略 1. 营造氛围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脱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教师首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将

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赏识的态度。在对话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由于学生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有时还可能遇到些疑难和困惑。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应抱着欣喜、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学”,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亮点,也要给予百分之百的鼓励和赞赏。

为拓宽孩子们文化视野,我们发动学生自发为班级捐书共10658册,班班都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开展“好书伴我行”的活动,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每学期都举行阅读竞赛、阅读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如今,教室里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谈论读书的人多了。

2. 激情入境。 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续下去。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内驱力,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多是优美的,抒情的,感人的。有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小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重现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教师先放映一段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录像,然后导入:“同学们,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一起去游览一番。”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又如阅读《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的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借助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学生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教师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能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雪儿》一文时,我课题组何卓效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独白:爱,不是拥有,而是还它自由,你瞧,雪儿重回蓝天,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蓝天才是它施展本领的地方。雪儿由衷的感谢我,你听,雪儿在喃喃的说呢。学生听了何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言,他们都情不自禁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可见,语言能创设情境,激起共鸣,使学生入情地参与到体验之中。);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有“一图穷千言”的感受; 借助音乐,启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等等。

激情入境,让情境成为学生有力的双翅,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人生百味,放飞起心灵独特的体验。

3. 珍视体验。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忽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

其次,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尽量做到不轻易去否定,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如在教学《游子吟》时,当学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王叶青老师设计了师生互换角色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该怎样读这句话,学生们觉得很新鲜,都跃跃欲试。通过约2分钟的准备,“小老师”们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举手想要指导他人。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得自豪些,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要表现得更加深厚强烈;有的建议这两句要读得深沉、深情些,饱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还有的说在朗读时要把心放到诗的情境中来,一边在脑子里回忆妈妈平时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关爱,一边有感情地吟诵„„不管学生读得激昂还是深沉,这都是学生对诗句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老师适当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这个环节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使个性在课堂中灵动飞扬。

第三,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由于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和感悟能力的,就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开国大典》,在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之后,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为什么?并给自己的照片起个名,配一段文字解说。由于选的是自己印象深刻的,并符合自己感悟能力的,因此课堂上学习热情高涨,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写得有滋有味 ,整个课堂灵动飞扬。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长期的母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独立学习时,就应当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教学《祁黄羊》一文,可以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地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

好地张扬。再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漓江的“水”这部分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漓江水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漓江水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读书效率也高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

第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今天的语文实验教材所选用的阅读内容已一改原先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陌生面孔,变得熟悉而亲切。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比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徐悲鸿当年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当时立志为国争光、艰苦求学的处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比较遥远,学生阅读时难以产生真切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课文阅读外,还应印发一点现时代在逆境中励志求学的一些典型人物的阅读材料,甚至可以是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生活中出现的有些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现象展开讨论与分析,写体会,把现实生活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的品质。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蹲下身来,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倾听儿童的心声,为儿童的个性化阅读开掘丰富的阅读资源。

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样需要教师热情洋溢,富于启迪智慧的语言来点燃和引导。如“说说你独特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与众不同”等等。教师也不妨成为学习中的一员:“我也来说说我的感受”,让和谐、宽松的气氛感染学生,孕育出个性思维的火花。

4..问题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施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摒弃强调“答案唯一”的限定性问题,努力做到把课本知识向外延伸,从情感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从体验的角度设计出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常常可以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在这种极具个性的问题中,

学生阅读文本的自由度比较大,感悟的空间比较广,可以促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利用,体现出个性特征的自主求知过程,同时也坚定了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信心和思维的独立性。如刘小敏老师在执教的《雨点》这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雨点真可爱,落在不同的地方,顽皮的劲也不一样。想一想 ,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它还会作些什么动作呢?”学生回答“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滑滑梯。”“雨点落在玻璃窗上,在玻璃窗上写字”等,老师的教学设计将课堂与生活经验紧密“联姻”,让学生大胆地解放大脑,大胆地放飞想象,从而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显示了课堂的生命力,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表达等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5. 评价延时 《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以对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延时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渑池之会”上,如果你给蔺相如和廉颇论功行赏,你认为谁该记头功?大部分学生赞成蔺相如,因为当时幸亏蔺相如挺身而出,以死相拼,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廉颇重兵驻扎在边境,奏王老早对赵王和蔺相如下毒手了。延时评价的应用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抒已见,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有学习思索的时间和空间。

6. 拓宽视野 笛卡尔说过:“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而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

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超越文本,放飞个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7. 重视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于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去读,善于抵制干扰,全身心去读书,克服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培养一边读一边思的习惯——读书前教师可以根据课后内容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后提示问题去读;培养圈画的习惯——在读书时随时圈点、画、批,画出重点、难点,圈出不理解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理解和理会;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学期开展阅读知识、阅读手抄报竞赛,更深层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促进他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强调教学有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我们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初步总结出——

(三)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是:“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合作探究——解疑导拨——词句欣赏———引伸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创设情境,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有益于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情景激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一旦入了境,爱学习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大脑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李希玲老师教学《荷花》一课时,先给孩子们看了一个开满荷花的大池塘图片,配上轻音乐。孩子们立刻就被带到了荷花池边,然后她选用了多种手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或范读,或导读,或配乐朗读,或表演读„„只要创设的情境有趣味性、有韵味,有美感,让孩子们觉得迷人,他们就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自学质疑:让学生自学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更可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如刘小敏老师在教学《军神》这一课时,从课题入手,激趣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学探究的:(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是如何称赞医术特别高明的医生的?(2)人们又是如何称赞枪法高明的人的?(3)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神”字的赞誉之词?(4)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课文《军神》。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能不能猜一猜课文的大概内容?课文到底写什么?让我们一起浏览课文。简短的导入,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思、问、学”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

合作探究:探究性阅读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矛盾点或新知识的难点、要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等方法来观察问题、思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小骆驼跟着妈妈来到茫茫的沙漠里,小骆驼产生了第一个疑问:“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就告诉了它驼峰的作用„„再走下去,小骆驼还会担心什么?骆驼妈妈又怎么回答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提出要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练一练它们的对话。于是,老师建议他们走出座位表演,对话过程中最好加上表情、动作。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释放自己的潜能,尽情发挥,学生思维的火花相互撞击、相互融合,创新在求异中进行,求异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后两两合作要求展示他们的表演才能。当发现问题时又会展开争辩,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化发展。

解疑导拨: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应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出自己,超越文本。如在学习《三袋麦子》时,有学生认为小猴最笨,辛苦地把麦子种下地,不如学习小猪把麦子变成各种好吃的食品吃了,麦子吃完了可以再找土地爷爷要,那么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明白小猴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词句欣赏: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苏教版实验教材选文非常优美, 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段引导学生欣赏,探究,让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就能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如《槐乡五月》是一篇清雅隽永的美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抓住了“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白茫茫”来体会槐花的“多”、“白”、“美”。抓住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句中的“抱” 让学生去读、去体会,从中体会到“抱”字所蕴藏着的美。这样,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槐花的特点,学生就能读出个性。 再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课文的第四小节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那种淡淡的思绪,那种悠悠的乡愁,已通过对词句的分析、欣赏注入人心。如果老师抓住第四小节结尾处的那个省略号上做点文章:一段美妙的音乐,将学生带入那美的意境;一句轻轻的提醒,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了苏轼的内心„„这样,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个性得到张扬!

引伸探究:《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观,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因此,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

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我就让学生去收集、交流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去研读、去体会、去交流。在这些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

实践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一支具备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

1.我校语文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转变了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提升了实验教师的理念。 大家一致认识到:教师观念的问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主宰课堂的圣人。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大家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应体现语言的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既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教师鲜明、独特而良好的个性在教育中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在教研听课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多数教师能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堂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进行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改变了“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三年多来,大多数课题组教师在研究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策略中逐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

2.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中初步学会分享与研究。

每学期初,课题组各成员们在自学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交流本学期需进行探究的目标、方向与内容,并根据全体成员的思路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教学进度、课堂研究课安排等,可谓“人人出力,个个献策”。本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探究”的科研精神,全体成员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并以“科研促教学”。

课堂教学是进行课题研究的主渠道。课题组成员们每月积极主动地向伙伴们开放课堂1—2次,寻求帮助,共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学生所需要的教学。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思想,走到一起,学会了支持、开放、分担、分享。三年多来,课题组教师互相开放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课,教学研究氛围正在日益形成。

课题组每一位成员从教学实践出发,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变教学中面临问题为目标,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进。三年多来,老师们撰写了多篇论文、案例、教后记,录制了具有一定示

范作用的研讨课光盘,制作了优化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科研水平逐步提升。

3.中青年语文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

现有名师工程培养对象1名(王叶青),市级教学能手 3 名(王叶青、李希玲、戴彬),城区级教学能手4名(刘霞、熊家贞、韦柳莉、邓赟)。王叶青、戴彬、刘霞、邓赟在青赛课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王叶青被推选到南宁录制教学示范课——《雨点》;刘小敏、王叶青、李希玲、韦柳莉多次在市、城区上阅读研讨课,并得到同行的认可。教师共撰写512 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其中多篇获国家、区级市级获奖。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操作策略(营造氛围、珍视体验、问题开放、延时评价、拓展视野、重视习惯),摸索出一条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模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合作探究——解疑导拨——词句欣赏———引伸探究)。

3、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能力得到提高。三年多来,我们注重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勤做读书笔记、手抄报,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学生阅读逐渐形成个性,能力不断提高。

附01、02、03级学生的两次问卷 项目 课外阅读量 问卷时间 X S 8.226 8.188 5.699 5.399 N 566 566 566 566 Z 3.773 (P<0.001)*** 1.986 (P<0.005)* 2004年3月 52.33 2006年4月 68.65 30.23 32.48 课外阅读兴2004年3月 趣 2006年4月 阅读问卷显示各班学生的读书兴趣、读书量以及读书习惯等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表现在:

(1)会用工具书。能用除字典以外的语文辅助用书解决课文中的常识性问题。

(2)会找资料。中高年级的学生能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进图书室和电脑室去调查、询问、查找,搜索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帮助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雾凇》等课文,学生不光在课外书中找到相关资料,而且在网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录象、文字介绍等内容,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帮助很大。

(3)会合作。课外能几个人一起阅读、调查、互相讨论,课堂上能同桌或四人小组一起交流、商量,甚至辩论。班班都有四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作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5)从期末考卷的阅读题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丰富多彩。

4、形成了我校 “3+3”的课题管理管理的运行模式——第一个3:健全一个组织机构、树立 “一个新的理念” 建立“一套工作方案;第二个3:制定“三项保障制度”。

四、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略)

(一)对课题研究主要问题的体会和感受(略)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略)

结束语(略)

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走向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 《语文课堂“生生对话”中教师的功能》

孙景华 黄亢美 朱玉波 孙建锋 李吉林 窦桂梅 陈龙安 钱正钱 周来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