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篇)

2023-07-24 来源:欧得旅游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方案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展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穿,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炽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严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说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㈠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说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㈡要努力培养中西贯穿、古今贯穿、文理贯穿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⑴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穿,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穿”,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到达精通。“三贯穿”那么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穿”“古今贯穿”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穿”。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开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开展的需要。) ⑵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说明观点的时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㈢要学好外语,还要进展古诗文积累。 1.“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2.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响呢?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根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清楚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亲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外表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

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①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③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穿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安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读以下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穿 古今贯穿 文理贯穿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拟,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假设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那么可以生成许多精彩;假设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