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第一条 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法》,国家计委、经委颁发的《矿山生产地质和测量工作暂行规定》,全国储委制定的《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原国家黄金管理局制定颁发的《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是从矿山建设开始,到矿山关闭全过程的地质测量工作。
第三条 岩金矿山地测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基础,是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测工作在矿山生产建设中起到保证、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矿山地测部门是矿山采剥、掘作业的技术指导、监督和验收部门。
第四条 矿山地测工作在矿山生产建设中的基本任务是:
开展地测业务工作和技术管理,正确指导矿山采剥、掘作业,进行生产探矿,做好矿量升级,提供矿山生产建设的地测资料。通过矿量管理、质量管理和地测监督验收,促进矿山正规作业和充分合理的回收矿产资源。开展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新的储量,以便扩大矿山生产规模和延长服务年限。
二.组织机构
第五条 公司设立地质测量部,统管公司的地质、测量工作。
第六条 地测技术人员是矿山生产人员,其定员不低于矿山全员的2%。另应配齐钻探、取样、清绘和资料保管等人员。
第七条 地测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经济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配备必需的设备、仪器、工具和其它装备。
三.职责范围
第八条 开展矿山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工作,提高矿山勘探程度及工业储量的保有程度。负责基建和生产勘探的设计计划的编制以及工程施工的地测技术管理,促进矿山建设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 开展矿山地质勘探工作,加强矿区边部、深部及外围的勘查工作,不断扩大新增储量,以便扩大矿山生产规模或延长服务年限。
第十条 随着采掘工程的进展,督促和检查施工单位及时、准确地进行测量,开展地质编录,取样、加工、化验及化验检验工作,为编制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和计划提供地测资料。
第十一条 贯彻矿产开发的有关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参与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和计划的编审,负责采、掘工程的测量质量检查和地测技术指导,并对工程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与验收。
第十二条 正确划分地质储量与生产矿量的级别,及时进行储量计算,搞好储量管理。
第十三条 建立矿区控制测量系统,进行近井联系测量,及时进行地表及采、掘工程的测量工作。
第十四条 及时做好矿产开采损失与贫化计算和分析,对矿产的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十五条 根据生产、安全、环保需要,开展空场测量,岩石移动观测,水文地质
及工程地质等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 开展矿山地质、测量的科学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加强技术交流和新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地测队伍素质,推动地测技术进步,实现地测技术管理现代化。
第十七条 根据生产需要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及时编报地测报表或完成其它各项地测工作。及时编制闭段、闭坑、闭矿的地质资料和报告。
第十八条 负责矿山地测资料、仪器和其它装备的整理、维修和保管工作。
四.矿山地质
第十九条 开展矿山基建勘探,生产勘探和矿山地质勘探工作,以便提高已提交储量范围内的勘探程度,使矿山建设和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一般矿山保有工业储量不应低于三年服务年限。矿山保有地质储量低于五年服务年限,视为储量危机,应积极开展矿山地质勘探工作。
第二十条 努力推行勘探与采矿工程相结合的“探采结合”方法,积极推广找矿勘探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提高地质效果和经济效果。
第二十一条 及时做好矿产开采损失与贫化计算和分析,对矿产的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进行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根据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及开采条件的复杂程度,结合矿山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安全环保地质工作,为矿山合理开采和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十三条 及时进行全部探采工程原始地质编录,通过室内整理、现场复查和综合研究,完成矿山必备的图纸、报表及文字等综合地质编录,为矿山生产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第二十四条 及时进行各种取样、样品加工、测试和分析成果的检验工作,研究矿石质量特征及技术加工性质,进行矿石物质成份的综合查定和综合评价。为进行储量计算和指导采选生产提供依据。
第二十五条 严格按工业指标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矿体的圈定和连接,正确确定和求得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定期进行铜、金及其它共生、伴生矿产的储量计算,掌握储量的保有和变动状况。
第二十六条 随着采掘、工程的进展,根据地质编录和地质取样成果,及时修改地质资料和勘探设计,开展采场二次圈定工作,做好地质技术管理、指导探采作业。
第二十七条 贯彻矿山开采的有关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参与矿山采、掘工程设计和计划的编审,负责采、掘工程的地质技术指导,并对工程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二十八条 进行地质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地质认识,掌握成矿地质规律,进行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以指导成矿勘探工作,开展探采对比和矿床地质经济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探采的技术经济效益。改进矿山地质工作方法,加强信息交流,推广地质科技进步成果,逐步实现矿山地质管理现代化。
第二十九条 及时编制闭坑、闭矿的地质资料和报告。
五.矿山测量
第三十条 建立基本控制网,以作为各项测量基础,并与国家控制网联测。在国家四等三角网、水准网基础上布设Ⅰ级测距仪导线网和水准网,如有特殊需要,可布设高一级网。
第三十一条 在Ⅰ级导线网基础上建立Ⅱ等导线网,作为近井点和采区控制点。
第三十二条 矿区各种测量标志是矿山测量的依据,按国家有关测量标志保护规定,委托当地政府妥善保管。施工区域内的测量标志,由施工单位负责保管,测量部门负责检查。
第三十三条 矿山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随着采、掘工作进展,及时、准确地进行实测,并绘制各种矿山测量图件,全面反映坑内、外工程变化情况,提供各项测量资料。
第三十四条 参与矿山采剥、掘工程设计和计划的编审。对矿山采、剥、掘工程的施工,进行测设和测量技术管理。并对工程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和验收。
第三十五条 会同有关专业对矿山生产矿量、矿产开采损失与贫化进行定期计算,并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措施。
第三十六条 凡与竖井(斜井)的贯通测量和千米以上的重大贯通测量,要做好贯通测量设计和误差预计,选择最佳的实测方案,报请主管业务部门批准后施工。
第三十七条 根据矿山生产实际需要,进行空场测量、岩石移动、地压活动和露采边坡移动观测,为安全生产提供测量资料。
第三十八条 开展矿山测量科研工作,改革矿山测量方法,积极推广新仪器和新工具的应用,加强学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矿山测量的技术水平。
六.地测监督与验收
第三十九条 公司地测部是公司采、掘生产的技术监督验收部门。在总经理和总工程师领导下,依照国家矿产资源开发方针,采、掘技术政策和《岩金矿山地测监督验收规定》,以及本公司制定的有关细则,对采、掘作业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监督验收。
第四十条 公司地测部从编制采、剥、掘工程设计和计划开始,到工程竣工、采矿结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行使监督验收职能。
第四十一条 施工单位必须按地测部和生产设计和计划,对采、剥、掘工程进行测设后,方能进行施工,地测部有权制止无设计、无计划、无测设的乱采滥挖等不正规作业,在施工中严格质量管理,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按公司有关规定对采、掘作业量进行月验收。
第四十二条 依据《岩金矿山开采损失与贫化管理规定》、《岩金矿山储量管理规定》和《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监督验收规定》,对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损失与贫化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充分回收矿产资源。
第四十三条 公司企业各级领导应积极支持地测人员行使监督验收职责,当地测人员行使正当职权遭遇非难或打击报复时有权越级申诉。
七.科学研究
第四十四条 结合矿山生产和地测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地测科学研究,以便尽快实现矿山地测技术及管理现代化。
第四十五条 加强矿山地测科研信息系统工作,积极开展地测学术活动,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更新技术,提高矿山地测水平。
第四十六条 充分发挥矿山地测综合研究的作用,配备必要的人员、仪器和装备,承担专题科研任务。
地质测量专业管理标准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矿山地质测量专业技术管理的基本内容及行为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矿山基建和生产时期地质、测量专业技术管理工作。
二.引用标准、有关政策和技术文件
国家黄金管理局《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 三.矿山地质测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1.在原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勘探,对已知矿体进行储量升级,提高对矿体的控制,为编制采掘(剥)技术计划和采掘(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在矿区已知矿体边部和矿体的上、下盘,以及矿区外围勘查新的矿体,全面查清矿体的分布,充分回收可利用的矿产资源,扩大地质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3.为保证矿山持续稳定生产,适度超前开展生产勘探工作。其超前幅度,视矿床地质条件、开拓的难易程度、中段下降速度等因素确定。
4.编制矿山生产勘探和地质探矿设计和计划,并根据批准的设计和计划编制季度、月度计划和设计施工的安排。 5.生产勘探网度和地质探矿网度选择按我公司《地质测量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6.对于生产勘探和地质探矿,要按有关规定严格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对施工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变化而遇到的问题,地质人员应及时处理解决。
7.对探矿工程和所有采掘工程,要及时地、系统地进行原始地质编录,及时进行综合图件的制作、补充、修改。及时地反映各种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地质条件,确保为矿山生产所需而提供的地质资料正确和全面。
8.及时提供采掘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井通过矿体回采的揭露,验证地质资料的准确性,补做生产勘探时期的遗留工作,以便合理圈定矿体边界,正确指导开采,减少因圈矿而造成的矿产损失和贫化。
9,实地进行地质取样,并保证取样质量,为研究矿物组成质量、数量、分布规律和特征,正确圈定矿体,进行储量计算和指导采矿提供可靠依据。
10.随着生产勘探和矿体的开采,进行地探与生探,生探与开采的对比工作,总结勘探效果和经验,研究成矿规律,指导下步工作。 四.矿山测量
1.在矿区内应建立统一的矿区基本控制网,作为矿山各项测量的基础,并与国家三角网和水准网联接。
2.矿区基本控制网的建立等级应视矿山的发展和需要而确定。
3.在矿区控制基本网的基础上,用插网或插点建立近井点和采区工作控制点,作为坑内外联接测量之用。
4.矿区内各种测量标志是矿山生产测量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保护和管理,地面控制点由所在区域的单位负责保护,井下导线控制点由施工单位负责保护,地测部门负责管理和定期检查。
5.矿山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矿山生产技术管理工作,随着采掘工作的进展,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各项工作的实测,并绘制各种矿山测量图件,全面反映采掘剥工程的变化和坑内外工程的关系。
6.参与矿山年度采掘(剥)技术计划和工程设计的编制审查,对矿山采掘(剥)工程进行技术管理,井对工程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和验收。
7.凡与竖井、斜井的贯通及千米以上的重大平巷贯通测量。要做好贯通测量设计和误差预计并预定最佳的实施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8.对矿山开采损失与贫化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计算,按季汇总上报,并提出分析意见和改进建议。
9.根据工作需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地压活动规律、重要生产建筑变形的观测研究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测量资料。 五.储量管理
1.矿山资源是矿山生产建设的物质基础,矿山生产活动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采掘(剥)技术政策和矿产资源法,认真做好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利用和保护工作。 2.总经理、生产副总和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矿石的回采率,降低贫化率。 3.安排专人负责地质储量和生产储量管理和平衡工作,经常对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增长、消耗、变动及保有情况进行计算,按规定统计、汇总上报。按季统计计算生产矿量,年底汇总上报。每半年对地质储量统计、汇总,年底按实际矿量计算图和矿量计算表汇总上报。
4.矿山经基建勘探或生产勘探证实出现重大地质问题,难以满足《岩金矿床地质勘探规范》和生产建设要求时,应向主管部门和储量审批部门提出报告,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满足生产建设要求。
5.严格按批准的矿床工业指标固定矿体和计算储量。随着矿山技术经济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化,适时开展工业指标的试算工作,选取符合矿山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指标,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六.矿产开采损失与贫化管理
1.负责矿山开采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以下简称两率)的计算分析和技术监督工作。 2.在采掘生产中,认真贯彻“贫富”兼采、“厚薄”兼采、“难易”兼采的原则,进行合理配矿,不断降低两率。要做好富产矿石和废石的管理,防止人为的矿石损失和贫化。
3.随着回采或出矿结束,计算分层(段)及采场的损失率和贫化率,同时按季度分坑口(采区)、中段(阶段)、采场、采矿方法和步骤分别进行两率统计,提出分析资料并上报有关部门。
4.定期召开矿山开采损失与贫化分析,研究改进措施,不断降低两率,提高回采率。 七.地测监督与验收
1.矿山地测部门是矿山采掘生产的技术监督验收单位,在总经理和生产副总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依据国家矿产资源保护条例及有关采掘(剥)技术政策和我矿《地质测量工作条例》中有关要求,开展采掘(剥)工程的监督、验收工作。
2.地测人员从采掘工程计划和设计的编制开始到竣工、采矿结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行使监督验收职权。
3.地测人员按设计和计划对采掘(剥)工程及时进行测设和技术指导。对无设计、无计划、无测设的乱采、滥挖等不正规作业有权制止。
4.每月对采掘(剥)工程作业量进行验收。矿山各项采掘工程作业量一律以地测部门验收的数据为准。
5.做好矿产综合查定和综合评价工作,为共生和伴生有益矿产的综合回收提供依据。严格储量核销制度,对不能回采的矿体或矿块,不能放出的存窿矿石、不能回收的共生及伴生矿产应申请核销。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列为损失矿量。 八.水文地质调查
1.开展矿山水文地质调查是研究矿床的开采条件,保护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因此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超前进行。
2.查明地下水的性质、活动规律及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对矿床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给予正确的评价。
3.定期进行涌水量观测,对采掘工程可能发生的突然性涌水隐患进行预测,并制定探水、治水方案和措施。
4.对矿体或近矿围岩的导水构造、岩水构造的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为采矿工程的设立和开采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依据。
5.及时进行采掘(剥)工程的原始编录和水文地质综合图件的建立补充和修改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九.矿山地测资料管理
1.地质测量资料是矿山技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矿山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因此要求妥善使用、保管,按时归档。
2.地测资料包括文、图、表等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各种资料应分类整理、装订,并设专人收集、保管,具体按公司科技档案管理标准有关要求执行。
3.各种地测图件的编制必须按规定的线条、符号、颜色的字体进行,并注意图面的布局合理、整洁美观。
4.原始地测资料和综合地测资料在使用、复制之前,必须完善审核手续。 十.地测科学研究
1.根据矿山生产和地测工作需要积极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2.加强技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不断提高矿山地测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
地质专业技术标准
本标准旨在加强地质专业的技术管理,确保地质资料规范化、系统性,为采掘工程计划及日后闭坑报告的编写提供可靠准确的理论依据。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探矿工程规格、地质制图、地质取样、储量分级、生产矿量划分、原始地质编录、综合地质编录和“两率”计算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地质专业管理。 二.生产探矿工程规格及要求:
1.专用探矿平巷,其断面规格2mxl.8m(B/4),断面尺寸不得超出0.2m,方位不得超过 ±0.3m,其坡度不得超出0.3%。
2.探矿上山:其断面规格2mxl.8m(B/4),断面尺寸不得超出0.2m,方位不得超过:0.3m,其倾向偏差不得超过0.5m;沿矿体底板向上掘,必须使矿体和围岩在掌子面上各占一半。
3.专用探矿天井,其断面规格1.5mx1.5m,断面尺寸不得超出0.2m,垂向偏差不得超过±0.5m。
4.探矿穿脉必须穿透矿体,但一般不超过2m。
5.一般探矿工程应本着探采结合的原则布设,采掘工程规格标准与采矿专业商定。
三.地质制图: 1.图幅规格及图饰 内 外 标 规格 图 名 图 图 准 (按坐标字规格字 廓 廓 图 网算) 字高×宽 间 线 线号 (mm×mm) 体 图廓 内外 图边宽 (mm) 间距 左 下 上 (mm) 右 (mm) 距 (mm) (mm) (mm) 1000×1# 800 2# 800×500 魏40×40 30 0.2 2 体 魏30×30 20 0.2 2 体 黑12 38 30 86 12 38 30 96 3# 500×400 体 黑4# 400×200 体 20×20 15 0.2 2 12 38 30 76 10×10 10 0.2 1 12 24 24 44 注:图幅需加长或加宽时按1OOmm的整数倍增加。 2.图签栏规格:90mm×49mm。 3.其他线条及文字规格:
坐标线及其注记,勘探线及其注记0.2mm。
工程轮廓线及其注记,采空区边线及其注记0.3mm。
基线、地质界线、地层、岩石、方位标、图例、接图表等线条及代号、注记0.4mm。 图签栏位于图框内右下角。断层线:0.6mm,褶皱构造线0.8mm,其代号均为0.4mm。 比例尺:1.2mm,一律以数字比例尺表示,标于图名下方中央。
图名安放在图幅的上方中央,图名两端要留一定空白,不能占满图幅。 接图表位于各分幅图框外方上方(即图名左下侧)。
图例、符号位于图框内的左下方,如左下方无空白处,则置于图框内两侧或下方或图框外的下部。图例、符号的排列顺序是:直排图例时代较新的在上,老的依次往下排列。横排图例新的在左,老的依次往右排。图例排列顺序一般为地层、岩石、构造、矿床、地貌、地物、工程等。为避免重复,分幅图、同类图无须每幅都标注图例、符号。
所有平面图的坐标网一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编绘,不得编绘斜坐标网。坐标网数值标于内外图廓间隙处。
所有注记首先应配置在被注记物的右方,其次是上方、左方,最后才是下方。字要正(即字脚只准朝正南图廓),手写用等线体。
4.常用综合地质图件比例:
用于年度采掘技术计划编制图件1:1000。
用于矿山采准工程施工设计图件1:200、生产探矿施工设计图件1:1000、1:200。 用于地质综合研究的各类图件,视具体目的和要求而确定比例。 5.同等比例的三面图制图误差<0.5mm;坐标网误差<0.2mm。 四.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
1.坑道地质探矿钻岩芯取样,样长为1m,矿体中要连续采样,顶底板各采一个样。
原则上采用劈心法,如钻孔口径较小,为保证样品重量,采用全心法。
2.采场中深孔采样:随凿岩进行岩粉取样。
(1)阶(分)段内采场中深孔采样:只对边孔采取控制矿界样,余孔不采样;
(2)段外(工程外)采场中深孔采样:每2米1个样,近矿边界(自设计矿界内2米开始)每米1个样,过矿停采。
3.刻槽法取样:
穿脉、沿脉、上山、天井、采场一律用刻槽法取样。以矿岩边界或矿石类型,品级界限为界划分样界。样长一般lm,特殊情况可<1.5m(采场可按1—2m),断面lOcm×3cm(采场可按5cm×3cm)。
穿脉坑道沿一壁腰线连续布样,顶底板围岩中各布一样。
沿脉坑道中垂直矿体走向于顶扳水平布样或于一壁沿铅垂方向布样,线间距5-lOm,与采样穿脉连接的沿脉,其顶板必须采样(与穿脉采样位置相对应);矿体厚度大于沿脉断面宽度时不采样。
上山及天井布样:矿体厚度小于上山、天井断面时,每隔10m矿内布样,天井水平布样,上山沿铅垂布样。矿厚大于天井,上山断面时不取样。
浅孔留矿法采矿采场布样:在采场顶板(及矿壁)垂直矿体走向布样。每隔5—12.5m布一排样。
其他揭露矿体的采矿工程,视具体情况间隔刻槽取样。
刻槽前必须首先检查工作面的安全情况,而后清除槽面浮渣,整平槽面,铺好样布,才能开始正式刻槽。采样人员必须严格按地质人员标定样位及样长界线及10cm×3cm(采场5cm×3cm)断面进行采样。刻出的槽壁、槽底要平整,样品收容器要保持清洁,严防样品混杂与损失。采集的样品不得就地缩分,要全部装袋,样料损失率不得超过5%,并同时填好样品卡片放入袋内捆好。运输途中要认真保护样品,及时填好送样单交地质员检查无误后送化验室,并办好验收交接手续。
4.拣块法取样:
适用于采场回采过程中对采场落矿或出矿及地表矿堆和井巷工程掘进中副产矿石取样。
(1)采场落矿取样:按1.Om×1.Om网度采取等量样料组合为一个样品。
(2)井巷工程副产矿石取样:出渣时采取。每车采取等量样料2-3次,全部该工程副产矿样料组合为一个样品。单个样料重不得小于200克。
(3)采场出矿取样:分采场进行,在出矿矿车上采取。每隔1—2次采取等量样料一次,每班所采各采场样料组合为一个样品,单个样料重不得小于200克。
(4)单个样品重量不得小于4千克。 5.组合分析样品的制备要求:
(1)组合前根据工程的分布格局制定组合方案。
(2)工程样品组合应分别矿体、矿石类型、品级、矿物共生组合进行样品组合。 (3)组合方法用样长比例法或重量比例法由副样中采取,组合后的重量不小于200克。
(4)一般由8-10个基本分析样品副样组成一个样品。 6.样品编号:
(1)坑道地质探矿钻孔岩芯样按“矿区—中段号—钻孔号—顺序号”进行编号。 (2)中深孔岩粉样按“矿区—中段号—采场号—钻孔号—顺序号”进行编号。 (3)井巷工程刻槽取样按“矿区—中段号—工程号—顺序号”进行编号。
(4)采场刻槽取样按“矿区—中段号—采场号—采样分层标高一顺序号”进行编号。
(5)拣块法取样按“矿区—中段号—工程号—采样地点—顺序号”进行编号。 五.岩矿鉴定样的采取:
1.样品规格:3cm×6cm×9cm。
2.样品一式两块(在同一母体上采取)。 3.不同的岩矿类型分别采取。
4.样品表面先用白油漆涂一小方块,而后用碳素墨水在小方块上写上样品编号。 5.填好标签,内容包括矿区、编号、产地、采集时间、具体位置、野外鉴定名称、特征、采集人。
六.地质储量的改算、重评分级标准: 1.地质储量的改算
对原地质报告提交的储量,以开采中段为单元进行分段改算。 2.地质储量的重评原则
动用中段原地质报告提交的储量计算后,按现行矿床工业指标进行重评,未动用部分一般保留原地质报告提交的储量。如上下中段开采(拓)矿体变动大,则应重新计算。
3.储量级别的划分:
按探矿工程对矿体控制程序不同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
(1)A级:岩金矿床很难获得A级地质储量。为便于储量计算和管理,可把采矿量和备采矿量列为A级储量。
(2)B级:段高20–30米。穿脉间距25-50米网度控制的内边界线所圈定的储量。 (3)C级:
① 段高50米,穿脉间距25米-50,网度控制的内边界线所圈定的储量; ② B级工程的外推部分的储量;
③ 原地质报告提交的c级储量中未动用和未升级的矿块或矿体储量。 (4)D级:
①原地质报告提交的D级储量中未动用和床升级的矿块或矿体储量; ②C级工程的外推部分的储量;
③地质探矿探出的新矿体,但工程网度尚末到C级的储量。 国家规定岩金矿山各级别储量工程网度详见下表: B级 勘 探 类 别 段高 穿脉坑道 钻探 走向× (米) 40-50Ⅱ (一) 30-40 ×40-50 (一)/2 20-2515-25 ×20-25 (二)- 40- (三) 60 (米) 倾斜段高 穿脉C级 坑道 钻探 走向 × 米) 80-100×80-100 40-60×40-60 30-40×30-40 40-60 60-80×60-80 60-80 80-120 160-200×160-200 穿脉 (米) 走向×倾斜(米) (米) 倾斜坑道 D级 钻探 Ⅲ (一)- 30- (二) 40 80-120×80-120 Ⅳ (一) 25- 30 V 按Ⅳ类型网度勘探后提交储量,边探边采。 注:①坑道段高(一)、(二)、(三)分别相应于一、二、三个生产中段高度。矿体陡倾时生产中段高30-40米,缓倾斜时,生产中段高为沿倾斜40-60米;表中Ⅲ类型B级网度为自定。
②钻探的倾斜一般指沿倾斜的实际距离。 七.储量计算技术标准 1.储量计算的依据: (1)矿床工业指标 矿石 Cu 边界品位 Au S Tfe Mo Cu 最低工业品位 Au S Tfe Mo 备 注 类型 (%) (g/t) (%) 铜金 ≥0.3 ≥1.0 (%) (%) (%) (g/t) (%) (%) (%) ≥0.5 ≥2.5 矿石 铜铁 ≥0.3 ≥20 ≥0.5 ≥25 ※矿石 表金内 矿表石 外 表铜内 矿表石 外 硫铁矿矿石 ≥8 ≥0.3 ≥0.3 ≥1.0 ≥3.0 块 段 ≥1.0 <3.0 平 均 ≥0.5 品 位 <0.5 ≥12 铁矿 石 表钼内 矿表石 外 ≥0.03 ≥25 ≥30 ≥0.03 ≥0.06 < 0.06 最低可采厚度≥1.2米,夹石剔除厚度≥2米。 (3)矿石体重
矿石体重与矿石中全铁含量和全硫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据已有资料鸡冠嘴矿采用33
3.22T/M(含桃花嘴矿负320M中段),桃花嘴矿现采用3.05T/M。
在新中段开拓结束后,应对中段揭露的矿石采取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小体重测量和全铁含量或全硫含量分析,并根据分析和测定结果按原地质报告进行核算。
(4)岩石体重 无论是大理岩类、闪长岩类还是矽卡岩类,其平均体重统取2.65 T/M,必要时,随测。
2.储量计算方法:
(1)平行断面法:垂直平行断面法和水平平行断面法均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地质块段法。 3.矿体体积计算公式
(1)梯形体积公式(当S1>S2且(S1-S2)/S1<40%时, V=L/2(S1+S2)
(2)截锥体积公式(当S1>S2且(S1-S2)/S1≥40%时)
V=L/3(S1+S2+S1S2)
(3)楔形体积公式(当矿体呈线状尖灭时) V=L/2S
(4)锥形体积公式(当矿体呈锥形尖灭时) V=L/3S
4.特高品位的确定和处理
以其矿体(当整个矿体尚未探完时以其矿块)算术平均品位(含特高品位在内)的6-8倍作为特高品位的下限值,处理时用单工程算术平均品位(不含特高品位在内)代替特高品位。特高品位分布连续且与矿体产状相吻合时做特富矿体圈定。
5.储量计算取值精度:
(1)厚度(m)取小数点后两位:
(2)品位:Au(g/t)、Ag(g/t)、Cu(%)、S(%)、TFe(%)等均取小数点后两位;
(3)体重(t/m)取小数点后两位; (4)面积(m2)取小数点后一位。 6.计算结果的取值精度:
3
3
(1)矿石量(t)取整数;
(2)金属量:取小数点后两位; (3)品位:取小数点后两位。
八.生产矿量的划分和计算边界确定标准 1.开拓矿量的划分和计算:
(1)开拓矿量:凡是按设计规定的开拓系统均已施工完毕;完成C级或C级以上储量的生产勘探;构成了完善的干线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能进行放矿运输和提升矿石;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采准工程的施工。在此开拓系统以上的平衡表内的工业矿量,列为开拓矿量。
(2)开拓矿量的边界:开拓水平以上可推算一个中段高度的工业矿量;对超过一个中段高度又不能再另行开拓中段时的工业矿量也可列为开拓矿量;对于开拓中段以下的下垂半截矿体不超过一个中段高度,又不另开一个中段,拟采用下向采矿方法回采的工业矿量,可列为开拓矿量。
凡为保护地表河流、水体、建筑物、运输线以及地下重要工程,如竖井、斜井、溜矿井等所列的永久性矿柱的矿量,在保护期间不能列为开拓矿量,只有废除其保护作用,允许回采时方可列为开拓矿量。
2.采准矿量的划分和计算:
(1)采准矿量:在矿体开拓范围内,是开拓矿量的一部分;已完成相应网度的生产探矿,求得可靠程度较高的地质储量(通常为C级以上储量);已划分为可采矿块;按采矿设计规定的各项采准工程已经施工完毕;符合开采顺序的矿量,列为采准矿量。
(2)采准矿量的边界:在回采顺序内采矿矿块已经划定,在矿块内如设计规定的顶底柱,矿壁不和矿房同时回采时,则采准矿量的边界边即为矿房的边界。如同时回采时,则设计要采的矿块边界为采准矿量的边界,各类矿柱矿量只有在完成矿柱回采设计新规定的采准工程后,方可为采准矿量的边界。
3.备采矿量的划分和计算:
(1)备采矿量:在矿量准备回采范围内,是采准矿量的一部分,是经过采准工程结束后进行二次圈定的地质储量,可靠程度更高;完成了一切采准切割工作(回采设计的切割巷道、一切割层的切采、漏斗、人行通道、电耙硐室、安全出口等);并完成采矿准备工作的块段,立即能进行回采的矿量,列为备采矿量。
(2)备采矿量的边界:作好采矿准备的矿房边界;作为采矿准备的矿柱边界;对已采矿矿块中途变更采矿方法;只有按新设计的采帮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将相应范围划分为备采矿量的边界;对开采矿块中途因地质、安全等情况变化,则需要完成相应补充探矿和补救措施后,才能划分备采矿量的边界。
4.生产矿量保有期的确定,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开拓矿量保有期(月)=
计算期末开拓矿量(1-总损失率) ×12
选厂年处理量(1-总贫化率)计算期末采准矿量(1-总损失率)12
选厂年处理量(1-总贫化率)采准矿量保有期(月)=
备采矿量保有期(月)=
计算期末备采矿量(1-总损失率)12
选厂年处理量(1-总贫化率)注A.生产矿山(或坑口)各级期末矿量、总贫化率、总损失率为实际计算数;选厂年
处理量为实际能力或上级核定的能力。
B.未生产或将移交生产的矿山或坑口为设计能力。 5.地下开采矿山生产矿量保有年限标准: 生产矿量类别 保有年限标准 开 拓 3年 采 准 1年 备 采 6个月 九.各技术标准要求
1.钻探工程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 采取率(%) 50米检查质量要求 类别 矿芯 岩芯 方位偏差 顶角偏差 孔深误差 直 孔 80 75 / 20/lOOm 1/1000 00斜 孔 80 75 3/lOOm 3/lOOm 1/1000 水 平 孔 80 75 50/lOOm 30/lOOm 1/1000 注:孔深超差,最后一次消除,超差分四次平差;钻孔偏差距离不得超过勘探线间距四分之一。
2.原始编录及图件整理标准 标 编素整理准 类 别 录 描 图 对形纸规象 式 钻孔 岩芯矿芯 穿脉 两壁一顶 沿脉 两压压顶式 柱状 格 比例图纸内容要求 尺 文字描述内容 4# 1:100 1.岩石产状 2.取样位置及化验结果 1.岩性描述 2.矿体3.方位及距及其地质特4# 1:100 征 4.构造性质3.构造描状 述 5.测点线及编4.有意4# 1:100 号 义的地壁一顶 天井 两壁一顶 采场 顶顶式 质现象、日期、责任表等 压顶式 4# 1:100 连4# 1:100 板 续 注:(1)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程进度进行,一般不落后于掘进掌子面15m为宜,当
工程竣工时,原始地质编录亦随之完成。采场一般要求每推进(上采)3---5米即编录一次。
(2)野外编录所代表的实际长度以工程测量为准,其累计误差不得超过1--2%,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进行平差,超差时应重新编录。
3.综合地质编录:
综合地质编录工作要求图件齐全、内容全面正确,图面整洁美观。矿山必须具备下列基本综合地质图件:
(1)矿田(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10000)。 (2)矿床(体)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000)。
(3)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比例尺1:200、 1:1000)。 (4)矿体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比例尺1:1000)。 (5)中段地质平面图(比例尺l:200 1:1000)。
(6)采场(开采矿块)分层地质平面图(含局部中段坑道地质平面图、幅穿地质平面图)、横剖面图、采场(开采矿块)矿体纵投影图(比例尺1:200)。
(7)储量计算图(1:200) 十.矿产损失与贫化计算 1.采场贫化率计算:
(1)直接法:本法适用于浅孔落矿采场。
Rr1=1100%
QR1QR1100% Tr3=R1R2100%
T式中:r1—采场一次矿石贫化率(%)
r2=
r2—采场二次矿石贫化率(%) r3—采场矿石总贫化率(%)
R1--采场采下的(一次贫化)废石总量(吨) R2—采场二次贫化废石总量(吨) Q—采场采下的矿石量(吨)
T--采场放出的矿岩量总和(吨)
其中R2=T-Q-R1
(2)间接法:本法适用于中、深孔落矿的采场,浅孔落矿而不能实测的采场及最终求得采场总贫化率。
CC2r总=(1-)×100%
C1C2式中C﹎采场出矿品位
C1—采场地质品位 C2—采场围岩品位
r总—采场矿石总贫化率(%)
当围岩不含品位(品位<尾矿品位)时,则
Cr总=(1-)×100%
C12.采场损失率计算 (1)直接法:
DC1P1=1×100%
QCDC1D2C2P总=1×100%
QC式中:P1—采场落矿金属量损失率(%);
P总 —采场开采总金属量损失率(%); D1--采场未采下矿石损失量(吨); C1--采场未采下矿石的地质品位; D2--采场已采下矿石的损失量(吨); C2—采场已采下矿石的损失量的地质品位;
Q——采场的地质储量(吨); C——采场的地质品位。
(2)间接法:
TCC2P间=(1-)×100%
QC1C2式中:P—采场金属损失率(%);
T—采场出矿总量(吨); Q—采场地质矿量(吨); C--采场地质品位;
C1—采场出矿品位; C2—采场围岩品位。
3.大帐法计算矿山(坑口)的历年(年度)总贫化率、总损失率方法: (1)总贫化率计算 R总=
CCC112×l00%
式中:R总—矿山(坑口)历年(年度)总贫化率(%);
∑C1—矿山(坑口)历年(年度)总计采下矿石量的平均品位; ∑C2―矿山(坑口)历年(年度)选厂处理总量的平均品位。 (2)矿石总损失率计算: P总=
Q1(Q2Q2R总)-Q3Q×100%
1式中:P—矿石总损失率(%)‘
∑Q1—矿山(坑口)历年(年度)总计动用的地质储量(吨); ∑Q2—矿山(坑口)历年(年度)选矿厂总处理矿石量(吨); ∑Q3—现有存窿矿石量(吨); R总—矿山(坑口)历年(年度)总贫化率(%)。 (3)金属总损失率计算:
PPPP金=
P1233×l00%
式中:P金—矿山(坑口)历年(年度)金属总损失率(%); ∑P1—矿山(坑口)历年(年度)总动用地质储量的金属量; ∑P2—矿山(坑口)历年(年度)选矿厂总处理矿量所含金属量; ∑P3—现有存窿矿石量所含金属量。
矿山测量专业技术标准
一. 概述
矿山测量是矿山企业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矿山测量是正确指导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矿山生产技术现代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矿山建设中起保证、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同时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开采,提供科学根据,
根据我公司生产和管理情况,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一套矿区测量图; (2)建井测量;
(3)矿井联系测量; (4)井下测量;
(5)岩层与地表移动测量;
(6)测量图纸的清绘整理和资料、仪器的管理; (7)开展矿山测量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工作。
本技术标准根据公司的测量任务,参照(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和(采矿手册)以及公司以前编制的技术标准而编制。其内容结构系按照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分为七个章节。
二. 矿区测量
一.矿区控制测量
(一)矿区控制网及近井网点的测设标准: 等 级 边长 测角 起算边边长 最弱边边长 (Km) 中误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 差 四 1.0-3±.0 2.5 1:15000 3 1:100000 1:40000 9 测回数 J2 J6 三角形最大 闭合差 (″) 6 ±9 5″ 0.4-1±5 1:50000 .0 10″ O.3-0±10 1:20000 .5 ±15 1:10000 2 3 ±30 (二)近井点后视边坐标方位角的最低精度ma,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233ma=,其中s为两近井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S(三)控制点和近井网点的埋没深度,应不少于0.6m。 (四)每个井口附近应设置一个近井点,近井点至定向连接的连测导线应不超过三个,水准点可用近井点代替。
(五)矿区控制点和近井网点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和管理,每个点应作标记,有条件的时候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或重要工程需用控制点和近井点时进行检测。
(六)5″或10″,近井网可用相应精度的导线网代替,其技术标准如下: 边长平附合相对 均 等 导线闭合级 长度 差 (Km) (m) 差 1:8005″ 2.4 0 1:40010″ 1.2 0 100 ±10 0 200 ±5 00 1:5001:100长 (″) 中误边差 相对中误较差测角丈量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JJ6 2 (″) 2 4 ±Vn ±1 2 20Vn 注:n为测站数。
(七)控制测量水平角观测限差。 半测测微器回 仪器 两次重等级 类型 合读数 差 之差 (″) 四 J2 J2 5″或10″ J6 8 2 1 3 8 118 13 围 归零变动范Φ(2C)一测回 同一方向 值各测回 较差(”) 9 12 24 (八)控制测量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的要求: 观测方各项改边长及坐方位等级 向值 正数 标 角 四等 O.1 0.01 0.001m O.1″ 5″或1.0 0.1 0.001m 1.0″ 10″ (九)水准仪器与标尺校正。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铅垂面上的投影角,m3型不得超过20”,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普通标尺不应大于0.5mm。
(十)各级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标准: 每公里高差中等级 误差 (mm) 观测次数 环线与附仪器 合路类型 线长 环线或支线 (Km) 合路线 往返S3 往一次 各一次 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平地 (mm) ±20n 山地 (mm) ±6n 四 ±10 30 ±等外 ±20 10 S3 40n ±2n (十一)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前后 前后视视线离黑红黑红面所水准视线视距等距 地 面读测高差之仪类长 差 级 累积差 面最低 数差差 型 (m) ((m) 高度 (m) (mm) m) 三丝能四 S3 100 3 10 3 5 读数 等50 0.1m 4 6 S3 100 10 外 (十二)水准测量内业: (1)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MW) M△=±1/4n(/R) Mw=±1/N(WW/F)
式中为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以毫米计;
R为测段长,以公里计;n为测站数;W为水准环闭合差;F为水准路线全长,以公里计;N为水准环数。
(2)高差计算中须加入水准标尺、米平均长度的改正。
(3)每公里测量中误差m,m=(PVV)/(nt)
式中:P为水准路线的权;v为改正数,以毫米计;
n为水准路线条数;t为结点数。 (十三)用三角高程测量近井网点上的高程,一律用I级三角高程测量(即起迄于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沿近井网点布设。
(十四)垂直角观测不应与水平角同时观测,而应在水平角观测结束后进行,凡组成三角高和路线的各边,均应对向观测,仪器高和照准觇标高,用钢尺量取,读至0.5厘米。
(十五)I级三角高程垂直观测的技术要求: 测回数 垂直角 指标差 三角高程 仪器 中丝互差 互差 三丝等级 (″) (″) 法 法 四等 5″或10″ J2 J2 4 2 2 1 10 15 15 15 (十六)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I级三角高程不应大于±0.1s(m),Ⅱ级不应大于0.4S(m);闭合差I级不应大于±O.05S2米,Ⅱ级不应大于±0.2S2。S为边长,以
公里为单位。
(十七)三角高程内业计算取位,垂直角I级取至1″,Ⅱ级取到0.1″或10″,最后高程均取至厘米。
(十八)所有的控制测量的原始数据应完整地保存,不得遗失。测量成果应编制成册,资料室须存放这些资料。
二.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
(一)矿区必须测有整个矿区范围的地形平面图,比例尺为1:500;重要工程及设施等必须有1:200或以1:100、1:50、1:10的比例尺。
(二)为了测绘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还要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对于邻近最低一级基本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mm(不包括展绘误差)。
(三)图根点控制测量以导线形式为主,其布设要求: 导线等 附全长级 合相对闭合差 导线长度(km) 平均 测角水平角测方位角 边长中 (m) 回数 J6 闭合差 (″) 误差 J2 (″) 1:1005″ 2.4 200 00 1:500101.2 100 0 ″ ±5″ 2 4 ±10n ±10″ 1 2 ±20n (四)矿区地面工程测量中常遇到土石方量的计算,一般以方格网法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1)格四个角点的真挖高度全部为挖或填时:
a2V=(h1h2h3h4)
4(2)方格的相邻两个角点为挖,另两个角点为填时:
2h12h2a2V1、2=()
4h2h4h1h322h31h4a2V3、4=()
4h2h3h1h4(3)方格的三个角为挖方(或填方),另一个角点不填(或挖方)。
2h4a2V4=[]
6(h1h4)(h3h4)a2V1、2、3=(2h1h22h3h4)V4
6(4)方格的一对角点为零线,另两个角点中,一为挖一为填。
a2h1 挖方量V1=6a2h2 填方量V2=6(五)地形图的各种符号注记,以国家标准局批准的(地形图图式)为准。
(六)矿区地形图为矿区各种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每年应对地形图进行一次修测或补测。
三. 建井测量
(一)井筒十字中心线是建井施工中的重要依据,竖井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的标定应
根据测量反算数据进行准确标定,实测与设计的允许偏差是: 实测位置与设计位置允许偏差 (或与已有井巷关系) 两条十字项目标定井筒中条件 心 中心线的井口 主中心线 垂直程度偏差 平面位位置 坐标方位置 (m) (m) 角 井巷工程与地表建±0.5 筑未施工前时 井巷工程与地面建±0.1 筑已施工时 (二)井筒十字中心线基点每侧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离不得少于10米。靠近井筒的基点距井筒边缘不小于15米,用沉井法或冻土法施工的井筒,不应少于30米。
(三)延深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时,两次测量导线终点位置较差不应大于20毫米,取平均值作为标定的依据。两次标定主中心线方向较差应不大于2′,标定结果与设计方向的偏差应不大于1′。
(四)天轮或摩擦轮中心标定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5毫米。
(五)卷扬机提升中心线和主轴中心线,标定于卷扬机房四壁,两次标定之差应不大于3毫米,两中心线垂直程度误应不大于30″。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标定结果。
(六)卷扬机主轴中心距井筒中心的距离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20毫米;机体中心与提升中心线的标定距离与设计三差应不大于5毫米,卷扬机基座的标高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20毫米。
(七)井架竖直程度的检查,用J2级经纬仪进行,先后在井架的两个正交方向,距井架30-40米处,以最大部构件立柱外棱为起始方向,正倒镜测出井架左右侧立柱外棱明显特征点的偏角△βi用钢尺丈量仪器至井架立柱的水平距离L,则每一特征点的水平偏距△Li按下式计算:
△Li=iL
P±±3′ 0.05 ±30″ ±±1′30″ 0.03 ±30″ 四. 矿井联系测量
(一)采用几何定向方法时,两次独立定向从近井点推算至井下起始边方位角的较差,一井定向不应超过2′,两井定向不应超过1′;一井定向条件困难时,在满足采矿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或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700米时,一井定向两次独立定向结果较差应不大于4′。当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400米的小矿井,两次较差可放宽至8′。
(二)联系测量前,在定向水平设置一组永久导线点(不少于3个),作为井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和起始边。
(三)各种连接图形的技术要求 连接图有利条件 附图 形 延伸连①CD边尽可 接三角能大 形 ②CD>20m ③r<2° ④a/c不超过1.5 一般连①CD边尽可 接三角能大 形 ②CD>20m ③r<2° ④β>160° 双面连接三角形 单面连接三角形 形 ②C1、C2距O1、O2不宜太远 (四)连接点适当靠近垂线可形成有利图形,但不能小于望远镜的明视距离2m。观测工作应井上、下同时进行,在井上照准部位应低于定点板O.5m以下,在井下照准部位高于钢丝与重锤连接处O.5m以上。
(五)测角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接近棱形 ②Ι近350 1 及γl接①接近正方 重新对仪器级观测方测角中半测回各测回测回数 中测回别 法 误差 归零差 互差 间互差 DJ2 DJ6 全圆法 全圆法 3 6 ±7″ ±7″ 12″ 30″ 12″ 30″ 60″ 72″ (六)联系测量的两垂线之距,在井上、井下所丈量距离的互差,不得超过2mm。 (七)连接三角形计算值与观测值之允许差要求: γ角值 角度 检核 计算值与观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测值允许差 aα<2 井上2mm β=″ C2=b2+a2-2abc井下4mm cbβ=″ osγ c2°<γ<20° a井上2mm ∑a= C2=b2+a2-2abc井下4mm c∑βosγ bc(八)高程测量:通过平硐或倾角小于5°的斜井导入高程,采用井下I级水准测量的方法:倾角超过5°的斜井导入高程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观测精度与要求按“井下控制测量的有关规定”进行,通过竖井导入标高时,可采用长钢卷尺下垂丈量法进行,但需加温度、尺长改正。并上井下同时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变换仪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结果互差应不大于4mm。
(九)分段水平巷道的联系测量技术要求: 1.一井方向:将长钢尺牢固于井上、井下,两水准仪同时井上井下同时读数观测。变动水准仪视线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较差不应超过4mm。
2.两井方向:两井之间从20″或40″级导线进行连测。井上、下两垂线间距之差与导线长之比应不超过1:3000。
(十)斜井联系测量的导线精度应与井下最高级导线精度相同。
=″ 五. 井下测量
一.井下控制测量
(一)井下用经纬仪导线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可敷设成支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形式。应尽量使其附合和闭合,支导线要往返或同向两次(左右角)测量。
(二)井下经纬仪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等级 测角中误差 (″) 边长 (m) 导线延伸长度(Km)允许相对闭合差 竖井开拓 1.5 10″ 10 40-140 1.0 O.5 平硐竖井开拓 2.5 1.0-2.O 0.5 闭合附合导线 1:6000 1:5000 1:4000 支导线 1:4000 1:3500 1:3000 1:3000 1:2500 20″ 20 30-90 0.5~0.7 O.3 O.4 0.2 1.1 O.5 0.6 0.3 1:3000 1:2500 1:1500 1:1000 1:2500 1:2000 1:1000 1:800 40″ 40 25—50 (三)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边长20米以下 导线等级″ 使用仪器 仪器对中误差mm 对每次对中对中中次测回次数 数 数 边长20~30米 每次对中测回数 10 J2 0.6 J6 对中次数 边长30米以上 每次对中测回数 1 1 1 1 2 1 20 40 40 40 30 60 同一测回半测回互差 (″) 检验角与最终角之差 (″) 两次一次对中对中测回测回(或复互差 测)互(″) 差(″) 2 2 1 2 1 1 1 1 20 J6 1.O 40 J6 1.2 J15 40 30 60 1 1 1 1 1 1 80 80 注:10级导线遇有20米以下短边和20\"级导线遇有15米以下短边时,必须保证对中偏差在O.4mm以下。
(四)导线边长必须往返丈量。丈量结果加入各种改正数后的边长校差:1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4000;2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2000;4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1:1000。
(五)10级导线边长丈量时的几项测定限差要求: 1.拉力误差应小于1.5公斤; 2.实测温度误差应小于2℃; 3.中点定线误差应小于5厘米;
4.每尺段间高差误差应小于5厘米。
(六)10″级导线边长应进行温度、尺长、垂曲、倾斜的改正;20″级导线的边长加尺长和倾斜改正,往返丈量之较差符合第五条之规定时,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
(七)经纬仪导线允许角闭合差: 允许角闭合差 导线等级 闭(附)合导线 复测支导线 10″ 20″ 20″n 40″n 20″n1n2 40″n1n2 40″ 80\"n 80″n1n2 (八)内业计算位数的取舍: 边长丈量平均值与改正数取至0.1毫米,改正后取至毫米。角度观测平均值、方位角、象限角取至秒。坐标增量取至毫米。
(九)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两点间测回差 三角高程允等往返高差较仪器 测回数 许闭合差 级 差 (″) (mm) (mm) J2 1 Ⅰ 30 10+0.3L ±30n J6 2 Ⅱ J6 1 ±60n 注:L为导线水平长度,以米为单位;n为测站数(复测支导线为往返测站数之和)。
(十)井下I级水准测量,应在每组水准点间往返各一次;Ⅱ级水准附合在I级水准点上时,可只单程观测,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高程允许闭合差应满足:
I级≤15mmn,Ⅱ级≤30mmn,n为测站数
(十一)仪器和视准高用钢尺量取,读至毫米。I级三角高程观测前后各量一次,两次较差应小于4mm,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高差及高程计算取位至毫米。
二.井下采掘工程测量
(一)井下采掘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放样,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验收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作量和填绘反映工程现状的平、纵、剖面图。
(二)巷道中腰线点(或边线点)每三个(对)为一组,点间距离不应小于1.0米。重要巷道每掘进10--15米标定一次腰线,次要巷道可用铅油划点,中线每30--35米标定一次,给一组点。每掘进l00-150米应施测一次经纬仪导线的高程,检查和调整中腰线位置,同时绘出平面图。
(三)曲线巷道的标定可采用“切线法”或“弦线法”,折线段弦长规定如下: 主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3-5米; 次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4-6米;
在施工不易掌握的线段,可根据工程需要绘出1:20—1:100分段大样图,按不同距离图解出两帮支距的宽度注于图上,交施工单位掌握。
(四)井下所有的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都必须进行碎部测量。
(五)采区次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的测量,水平角用一测回观测,倾斜角用正倒镜观测,边长用钢尺丈量,导线和三角高程的相对闭合差均不大于1/500。
(六)贯通测量精度要求: 中线允许偏差 腰线允许偏差 工程类别 (m) (m) 开拓 0.3 0.1 采准 0.4 0.2 回采 0.5 0.3 (七)大型贯通测量工程必须作贯通测量设计。 (八)巷道方向偏差,以巷道测定的中心线为准,其偏差按以下规定:
项目 直线巷道 曲线巷道 主要巷道 0.2 0.2 巷道偏差值(m) 探矿巷道 切、采巷道 0.3 0.4 0.3 巷道断面的高、宽尺寸与设计尺寸不得超出下列标准: 主要巷道 +0.2米-0.1米 探矿、采准巷道 +0.2米-0.2米 切采巷道 +0.25米-0.25米 中段水平巷道坡度以设计为准,允许偏差主要运输巷道最大为±0.1%,一般巷道允许偏差最大为0.2%,主要贯通巷道坡度按贯通设计要求。
(九)竖井(天井)验收标准
方井、圆井实际开凿断面不得小于设计规格,各边不大于0.2米,其垂直偏差(井框)允许±O.2米。
(十)硐室验收标准
实际开凿断面与设计断面比较(长、宽、高)正差不得大于0.2米,负差为可修品。特殊硐室工程,按设计允许误差标准执行。对超出标准的开凿部分,不作完成任务的工程量。
(十一)采矿量、充填量验收标准
采矿量按体积换算成重量,以吨为单位,其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采矿质量标准,按设计采幅的可采边界与实际开采的边界比较,凡是设计采幅(圈定矿房可采边界)外的废石,均不能计入采矿任务,但验收采场时应予以计算,并以此计算矿石贫化率、损失率。
凡充填系统有计量装置的,以计量数字为验收数据,如无计量数字的,应以测量验收数据为准。
(十二)中深孔验收标准 钻机位置与设计比较,不得超过0.1米。钻孔的方位倾角与设计比较不得超过1°30′,孔底距离与设计比较最大不得超出1米,孔深不得超出±0.5米,此限差满足不了爆破设计要求时,应按爆破设计要求补孔。
(十三)工程交、竣工验收标准
1.坐标系统各坐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的误差范围; 2.与井筒连接的各运输平巷和主要硐室的标高,不应超过设计规定:±100mm; 3.井筒的最终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4.有提升设备的井筒实际半径允许偏差,以井筒中心垂线为准,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及大于设计规定50mm;
5.巷道起点标高与设计规定相差不得超过:±lOOmm,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坡度总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10%,局部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20%,且超过部分不得大于全长的20%。
6.直线段的轨距与设计相差不应小于3mm,也不应大于5mm,轨道中心线与设计相差不得超过±50mm(双轨巷道时,以两股轨道的中心线为准)。双轨巷道的两股道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设计规定,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的20mm。
7.轨道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其局部允许偏差不应超过±0.1%。
8.水沟深度和宽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30mm,其上沿(包括盖板)高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20mm,水沟的坡度必须保证水流畅通,水沟盖板必须平整稳固。
9.巷道硐室底板应平整,局部鼓洼深度不得超过设计±lOOmm,运输巷道和机电硐室的净宽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其他巷道和硐室不得小于设计规定2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巷道净高、腰线上下均不得小于设计规定3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
10.不支护的天(溜)井的中心线至任何一帮的距离不得小于设计规定lOO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200mm;支护的天(溜)井不得小于设计规定5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lOOmm。
11.各种图纸资料,依据图式和规范进行验收。 三.空区测量
(一)井下空区的形成一般由浅孔采矿和中深孔采矿形成。井下空区若不管理妥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对空区进行详细的测量,以利于以后的生产和管理。
(二)浅孔采矿形成的空区一般范围不大,人员可进入空区进行测量。一个浅采区可以平面图和几个剖面图来描绘。平面图要在二级导线的基础上,用J6级经纬仪实测绘制。平面图:包括采场的上下主中段平面图、付中段平面图、切割层平面图、分层回采工作面平面图。其中切割层、分层工作图草图要标出细部高程数据。
(三)当中深孔采矿形成井下空区充填后,达到人员可进入空区进行测量的条件时应及时进行测量。
采矿场的测量采用J6级经纬仪实测。采场连结测量应以上下巷道的导线点为基础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
1.通过两个天井的连结定向。
2.通过一个井的连结定向,可采用两根垂线法,两垂线间距不得小于0.5米。 3.通过斜井时,可采用带弯管镜头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 4.当无法通过人行天井定向时,可采用漏斗或其它通路进行。
采场连结测量的测角,量边按导线测量要求进行,其两次定向之差不大于5′,采场标高导入应用钢尺进行 ,边长丈量两次读数取至毫米,两次高程之差小于10毫米。采场用经纬仪测量时相对闭合差不得大于1/500。采场应保持两个以上测点,并应设置在稳固和便于观测的地方。
采场细部测量方法:其宽度在8米以内时,用支距法测定,并用坡度观测上盘下盘倾角;8米以上时应采用放射法测定,采场细部测量,应测量至采掘边缘并在高于贮矿面或充填面 1.0米处。其细部点的选择可视其变化情况而定,在射线上要根据采场高度的变化合理定出高程细部点,并量出采场顶高和底高,以便计算采场平均顶底高程。其采场下层底高减上层底高之差,是充填高度,上层顶高减下层顶高之差是采矿量计算的高度,贮矿量应视现场具体情况测算,当采场规模较大,且其边缘形状不规则时应用“横断面法”,如其高度与边缘较规则时可采用上下面积平均法。
采用断面法时,其断面线及其间距可结合勘探线、矿体走向、空区顶部复杂程度而定,以客观准确反映采空区形态为原则。变化大者其间距不应超过5.0米,变化小者不应超过10米(在矿房中至少有1—2条横剖面),两勘探线(含加密的副穿)中间必须有1条横剖面。两剖面之间形成的空区按梯形计算体积。
(三)中深孔采矿形成的空区,一般以经纬仪交会法测量:
在与空区连通的巷道或硐室内,测设导线点A和B,在此两点各安设一台经纬仪,依次对空区轮廓上的同一点进行前方交会测量。当A、B两点通视时,
XctgXBctgYBYAX1=A
ctgctgY1=
YActgXBctgXAXB
ctgctgA1或H1=HB+SB1tgδB1。
再坐标仅算出SA1和SB1,从而该点高程H1=HA+SA1tgδ线点Ⅲ,测出水平角≤ⅢB1,则交会角α,β可求:
α=αβ=α
AB-αA1 B1-αBA
当A、B两点不通视时,则在A点后视导线点Ⅱ,测出水平角≤ⅡAl,在B点后视导
其中αAB为坐标反算而得,αA1和αB1为A1和B1的方位角,由后视边已知方位角和所测的水平角计算得出。
(四)中深孔采矿形成的空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光学测距法以及摄影测量法测量。
(五)中深孔采矿形成的采场区应有采场资料的编制,其内容包括: 1.设计资料(包括采场平面、中深孔等);
2.实测资料(包括中深孔验收及制作的各种图纸); 3.空区各种计算:
(1)空区体积(包括采空区体积、充填区体积、矿石体积、废石体积、残存矿量体积和矿柱体积);
(2)各种体积折成的重量; (3)贫化损失率:
废石混入量贫化率=
矿量废石量损失率=(残存矿量+矿柱量)/总矿量
注:这里所计算的贫损率为单个采场的贫损率,对于整个矿块或区段的贫损率,将在单个采场资料齐全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一般单个采场的贫损率大于整个的综合评价。
(4)残存矿与保护矿柱的下步回采说明及贫损率的技术指标分析。 (六)储量计算中,面积计算误差标准,在50m以上为3%,在50m以下为5%。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1.计算同一采场均厚矿体的采矿量:
LV1-2=12(S1S2);
22.计算采场边缘矿体的采矿量:
LV1-2=12(S1S2S1S2)
3即S1和S2相差达40%时采用上式计算。
(七)回采工作面的测量,采用溜矿法时,每上采3--5m测量一次,并计算采矿量。采用中深孔溜矿和阶段崩落采矿法,采空区暂时无法实测时,可根据实测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在图上圈出预计采空范围,计算采矿量。采用充填法时,每上采(或下采)一层测量一次,不得超层,并计算采矿量。
(八)按规定要求整理采场测量的各项资料,编制采场测量图册。
2
2
六. 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
(一)为了便于矿山摸索岩石移动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
研究保护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
(二)根据我公司矿体形态,地表要布置两条观测线,一条在沿走向的主断面上,另一条在倾斜方向上穿过采空区中央布置;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Ho+100米(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其间距约50米。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0.8Ho以上。
(三)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尽可能采用本公司已求得的各种角值。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取15°。
(四)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3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影响的稳定区。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30--50米;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每条观测线上的其他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5厘米。
(五)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天之后进行,按1:1000比例尺测图,图根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该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六)水准观测须以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七)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5天。两次观测的较差高程应不大于10毫米,偏距应不大于20毫米,边长应不大于4毫米,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八)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应包括:
1.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 2.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 3.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
4.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片。 (九)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一日内完成。
(十)每次全面观测的同时必须收集以下资料:
1.回采工作面的位置,采高、采出矿量、空间体积以及矿柱尺寸和位置; 2.回采工作面地压活动情况; 3.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十一)岩移观测点间距离的技术要求: 平均开采深度 中间段测点之间距 边界段测点之间距 (m) (m) (m) 50m以下 7 5 50-lOOm 10 6 100-200m 15 7 200--300m 20 10 300m以上 30 10-15 (十二)各测点的高程,按四等水准要求测定,变更仪器高测量两次,两次高差较差应不大于4毫米。
(十三)为获得井下移动的有关资料,在采场的围岩和上部老巷里,布置井下观测站。每个观测站至少设两个控制点,控制点应与导线点联测。井下观测站的点间
距离及高程应往返测量,点间距离互差不大于2毫米,同一点高程往返较差或两次仪器高测量的结果,互差不大于3毫米。
(十四)岩移观测的内业计算包括: 1.观测点的高程;
2.观测点的横向位移;
3.相邻观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4.观测点的各种变形值。
(十五)岩移观测应绘制的图纸:
1.观测站地区井上下对照图,反映观测站的布置,地表裂缝,坍塌位置及地下采矿现状,比例尺1:500--1:2000;
2.沿观测线的地质剖面图,包括矿体界线、覆盖岩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移动前的实测地形及下沉曲线,比例尺1:500—1:2000;
3.各种移动和变形曲线; 4.垂直下沉等值线图;
5.井下裂缝调查图及照片。
(十六)各种移动曲线图的竖直比例尺: 曲线名称 竖直比例尺 下沉 1:10 1:20 倾斜 2:1 5:1 10:1 曲率· 100:1 50:1 10:1 水平移动 1:5 1:10 1:20 水平变形 2:1 5:1 10:1 (十七)、表土移动角,可用类比法或通过对表土层的观测而定。 移动角、、、1,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结果来确定,在变形曲线图上找出各种临界变形点,以最后一个临界变形点按角交到基岩面上,再由此交点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连线的倾角。
极限移动角0、0、0、01,一般用最后一次观测成果;垂直下沉为14毫米之点与外界相邻观测点的中间点,按上款的连接法来确定。
裂缝角、、、1根据移动区最外围之裂缝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点连线的倾角确定。
最大下沉角θ是根据最后一次观测结果,在倾斜剖面上,从前方下沉点与采空区中点连线的倾角。
(十八)作为民用建筑物危险区边界的各点其坡度、坡度差和相对伸缩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相邻两点的坡度:4毫米/米 坡度差:2毫米/米
相对伸缩变形值:1毫米/米
(十九)岩石移动观测工作总结的内容:
1.观测工作的目的与任务、观测时间和地点、地质采矿技术条件; 2.观测站的布置、观测方法及其精度;
3.观测结果的分析:地表移动、裂缝、坍塌的分布及特征;呈现的时间与采矿工程的关系;位于不同部位的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4.存在的问题;
5.对今后采矿可能发生情况的预计及对开采工程的建议;
6.主要数字资料和图纸。
七. 测绘资料及仪器管理
(一)矿山测绘资料必须有: 1.矿山基本测量图; 2.矿山专用测量图; 3.各种原始记录;
4.各种计算及成果资料。
(二)基本测量图的坐标网格线段长和控制点的展绘误差不大于0.2毫米,网格对角线和控制点间长度的展绘误差不大于0.3毫米,网格线的粗度与刺孔直径不大于0.1毫米,碎部点相对于测点的度绘误差一般不大于0.3-0.5毫米,平面、剖面图转绘时,其横向或纵向误差均不超过0.4毫米。
(三)各种原始记录,要使用成册的记录簿,封面应写明记录簿的名称编号、测量单位和起用日期,册内应有目录及页号,封底填明使用页数和截止日期。
(四)原始记录一律以硬质(2H以上)铅笔填写。记录、计算之修改,以及观测成果之淘汰,禁止擦试、涂改与刮补,应在错误数字上划以横线,再将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记录数字之最小部分不许修改,须废去重测。
(五)各种计算资料应装订成册,编目编页,数字书写清晰、整洁;有必要的说明与示意图及计算者、检查者的签名。
六、所有测量原始记录手簿、计算资料及成果编录资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方能提供下道工序使用。计算资料的检查,可采用二人独立对算。
(七)本矿必备的测量图件及其比例尺: 序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l 矿区地形图 1:500-1:2000 2 工业场地平面图 1:500-1:1000 3 尾矿坝平面图 1:500 井下经纬仪导线及水准点4 分布图 5 矿区总图 1:1000 6 井上下对照图 1:500-1:1000 7 矿区历次征地平面图 1:500-1:1000 8 采准、切割坑道平面图 1:200 9 采场平、剖、纵剖面图 1:200 竖直1:2000-1:500 10 井筒竖直剖面图 水平1:20-1:50 11 井底车场平面图 1:200 12 主要运输巷道纵剖面图 水平1:500 竖直1:50 13 各中段平面图 1:200 14 水平中段平面图 1:200、1:1000 15 储量计算图 I:200 16 井巷工程立体图 1:500 井筒设备及提升系统几何17 1:100 关系图 (八)每幅测量图纸需有图名、外图廓线、右下角需有标准的图签。 (九)测量仪器应有专人保管,定期进行检校。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一、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井巷工程、钻探工程所揭露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图件等)进行。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内业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地质情况。现场编录时,要认真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做好素描,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以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内业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察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三)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四)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
(五)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2H绘图铅笔。
(六)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有关规定。图例与公司统一图例一致,可增补。
(七)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三、代号及编号方法
(一)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大写汉语拼音字母): 项 目 竖井 盲竖井(暗井) 天井 沿脉 石门 钻孔 代号 SJ AJ TJ YM SM ZK 项 目 斜井 盲斜井 平硐 穿脉 采场 坑内钻 代号 XJ MJ PD CM CC NZK 冲击钻孔 水文钻孔 标本 光片 基本化学分析样CZK SHK B g(1) H 中心采样钻孔 照片 薄片 样品 光谱分析样品 ZCK ZP b(1) YP GP 品 单矿物分析样DP 品 水化学分析样水样 岩(土)力学试验YL 样品 粒度(块度)分析LF 样品 选矿试验样品 外检样 XU WJ 工艺试验样品 GY 气体分析样品 QT 体重样品 T S 品 SH 组合分析样品 ZH 注: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大写汉语拼音字母(1) b、g为小写英文字母
(二)编号方法
1.钻探工程编号由矿区代号、工程代号、勘探线号及勘探线上该类工程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勘探线号一般沿用原勘查阶段的系统编号(可在此基础上加密敷设),工程顺序为二位数字。如:TZK602为T矿区6勘探线第2号钻孔;TNZK601为T矿区6勘探线第1号坑内钻。
2.井巷工程因为常布设于不同的标高,其编号由矿区代号、中段标高、工程代号,勘探线号或该类工程的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如:T-320CM6为T矿区负320米中段4-6线沿脉(遇穿脉工程分段组成及勘探线之间有多条沿脉工程,可视情形在编号后加注N、S或E、W,上盘、下盘等)。
可视情形省去矿区代号。
3.探矿工程中的标本及样品编号为矿区代号、工程号、标本(样品)代号及该工程中标本(样品)的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例如:T-320Cm6H10为T矿区负320米中段6线穿脉10号基本化学分析样。对专门标本、样品均采用矿区顺序编号,即矿区代号、项目代号、顺序号顺次连接而成。
4.所有编号允许不连续,缺号,但不许有重号。 四、原始地质编录的检查验收 (一)提交资料 1.技术档案:
井巷工程应提交:①坑探工程施工设计书;②施工通知书;⑧变更任务通知书;④停工通知书等。
钻探工程应提交:①钻孔定位和机械安装通知书;②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③钻孔开钻检查验收书;④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⑤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⑥终孔通知书;⑦钻孔封孔设计书;⑧钻孔质量验收书。
2.提交资料目录见表2: 工 作 项 目 原始地质记录 照相记录表 标本、样品采样记录表 井巷工程 钻探工程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 孔深校正、弯曲度测量 记录表 标本登记表 样品登记表 照片集 样品、标本 鉴定、测试成果 工程概况 井巷工程素描图 钻孔柱状图 (二)原始编录的检查验收工作,由公司分管领导组织领导,由地测部具体实施。未经检查验收的原始地质编录及检查不合格的原始地质编录不得利用和归档。
(三)检查验收一般以单个工程项目为单位,视情况可以一个阶段工程项目为单位,并应在作业组(人员)100%自检基础上进行,检查比例见表3:
类别 自检 现比 场 100% 例 室内 时限 主任王程师 50% 100% 地测部负责人 20% 40% 以初期为重点,分阶段完工后一周或随工程随时 定期进行,发现问题随进展进行 时抽查 注:自检要作记录,主任工程师及地测部负责人检查时,应在原始记录上签名及检查日期。
(四)检查项目及验收标准见表4: 图 上 位 置 允 许 误 差 项基点、矿层、断裂、标志层、基其他地质界目 本分析化学样品 验收标准 采样方法 素 描 图 项 目 图式、表现方法、文字描述、编号记录 验收标准 本 规 定 设 计 书 及规格 采样方法 及规格 ≤0.5mm(1) ≤1mm(1) 线 注:(1)为半仪器法,用仪器法测量时,其精度按地勘测量规范。
提交资料验收的标准为本规定。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地检查验收的原始地质编录,如需利用应由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五、开拓、采掘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
矿山开拓采掘工程分开拓工程、探矿工程(生探、地探)和采场工程。其中,开拓工程有竖井(盲竖井)、斜井(盲斜井)、调车场、石门、运输道、人行
(一)基本要求
1.仔细观察研究地质现象与矿化及富集作用的关系;采取系统的标本和各种样品:研究收集矿体(层)及顶、底板围岩的工程地质现象和断裂构造及后期岩脉破坏作用和影响。
2.工程地质编录按统一格式填写,并有必要的文字描述。编录描述主要内容是: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蚀变及矿化现象;岩(矿)脉的岩矿石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产状、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或横向变化等。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要做素描图或用照片等记录。井巷工程地质编录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采场回采作业面(掌子面)可用1:200编录素描。
3.工程编录经检查验收后,要及时整理,并根据基点坐标展绘上图(工程施工图、采样平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纵投影图等),主要反映工程中样品位置、矿体(层)展布,是圈定矿体和储量计算的基础资料,比例尺与储量计算图相同。
4.地质编录图要有测点坐标表,样品成果表和编录人、检查人员的签名和日期。 5.工程完工后,编录人员应在十日内提交坑探原始地质编录资料。 (二)水平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
水平坑道包括:调车场、石门、运输巷、穿脉、沿脉、采场电耙巷、进路、连络道、拉底巷、硐室等。
水平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最重要的是素描图。采取两壁一顶,压顶法三壁展开。用直距法(平面直角坐标法),原则上是在两相邻的导线测量点之间为一段进行素描。以通过相邻两导线测量点之间的水平直距为纵轴,以垂直纵轴而以纵轴不起点横轴上,量取左右水平到坑道顶板垂直下投直距的地质界线及坑道边界。绘制坑道顶板素描图。以纵轴为起点,在铅直垂面内,分别量取坑道两壁上、下垂直距离的地质界线及坑道边界,绘制坑道素描图。地质素描图必须以测量一点为起始原点,另一测量点为终点。在特殊情况下,只有一测点,另一端是结束的掌子面,此时,可利用一个测量点为起始原点,在结束的掌子面选择临时点为终点,起始点和临时点之间必须为直线,是坑道顶板水平方向的平分线。有的坑道因弯曲,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直距不在坑道顶板的平分线上,但起点和掌子面上的临时点之间必须透视不水平直距。量取两测量点之间水平直距的皮尺必须悬挂水平,不准摆放在坑道底上量取。以保证量取数的精确。
坑道三壁展开的素描图,当坑道三壁平直规整时,三壁可以左右顶板边线共同相联。当坑道弯曲顶板边界不规整时,顶板及两壁可分开展成三壁素描。对顶板上扎进壁内的矿体及地质界线,要顺其走向自然稍加延长圈连。测量产状并标注于素描图上。
素描图中必须写清楚起点和终点的测量导线点的编号及丈量的水平直距。用分数形成表示。分子为测点编号,分母为起点零米,及终点所丈量的数据。
沿脉及沿矿体走向开拓、采准、切割坑道地质条件复杂时,还应等间距绘制掌子面素描图,对已结束的掌子面必须有掌子面素描图。对重要的地质现象用大比例尺(1:50、1:20、1:10) 的素描图或照片记录。对地质界线、产状、标本和样品位置均沿地质走
向投影到坑壁或顶上。掌子面上的界线、标本、样品等标在坑道上。
(三)缓倾斜及倾斜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
缓倾斜及倾斜坑道指倾角大于50~小于550区间,沿倾斜的探矿上山、采准井、斜井、斜坡道等工程。其编录素描方法也采用直距法,地质条件简单时,只素描两断面(主要是垂直岩层、矿体走向的横断面),复杂时采用三壁展开,倾斜坑道也可以四壁展开(左、右、上、下盘四壁),展开的顺序以左壁和下盘面的边角线为基准点,逆时针方向展开。编录素描,坑道长度的丈量(斜长或深)。原则上在相邻工程的测量点之间分段进行素描。如果坑道规整,在无测量点时,可以选点。从井座口坑道的铁轨面起或坑道的顶板起,沿井筒向上到贯通口。丈量的皮尺尽量保持直线,不能弯曲,若弯曲角度大时,必须分段进行素描。
(四)陡倾斜坑道(垂直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
指倾角大于550~900的陡倾斜坑道,有竖井、盲竖井、人道井、通风井、溜矿井、废石井、充填井、探矿天井、采准井、切割井、漏斗等工程。根据这些工程断面的形状,规格大小,原始地质编录素描图的所不同,按照断面形状分园形和方形,采用不同的方法。
1.大断面的园形竖井、育竖井、通风井的原始地质编录,
园形竖井采用偶数等分园周展开法,偶数的多少以每个等弧长不大于3.5米为限,等分的第一条线平行于勘探线的园形断面的直径,或者是南北经线方向。园井井壁展开的基点顺序和方向,视平行于勘探线的园形断面的直径来决定,以北方端为基点,6分法时,600为一区顺时针方向,1区、2区、3区、4区、5区、6区。以南北方向的直径为基点,从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展开,分六区、1区(0-600),2区(600-1200),3区(1200-1800),4区(1800-2400),5区(2400-3000),6区(3000-3600)。标本、样品原则上在园弧和地质体走向交角最大的区壁上布样、采集,并标示上图。记录描述以基线读数为准。当竖井由上而下掘进时,编录素描由上而下进行。标高以下井口的铁轨面标高为起点,到下中段井口铁轨面。当竖井由下而上掘进时,编录素描由下而上,标高起点,必须以测量点的标高为起点,到上一中段的铁轨面。对井筒中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岩层、岩体的接触带等 )要绘制水平断层图,并将上述构造绘制在水平断面图上,标明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2.方形或矩形断面竖井、盲竖井、探矿天井的原始地质编录。
方形或矩形断面,因井筒的四个壁,采用四壁展开法。以井壁面垂直横切地质构造走向线的两壁,作为主断面,以左上盘线为基点,顺时针展绘,顺序为左壁,前壁 、右壁 、后壁。以中段高为一段进行。由上而下素描时,以下中段井口铁轨面标高,或测量点为起点到上一中段的铁轨面。对地质构造复杂的井筒要绘制井筒水平断面素描图,测量的产状标注上面,探矿天井,要在横切矿体地质构造走向线的壁面上布置标本、样品,并标示上图。
(五)采场的原始地质编录
采场的采准,切割坑道分别按照水平,缓倾斜及倾斜,陡倾斜坑道的原始地质编录方法编录素描。
采场的原始地质编录主要是对采场上采的作业面(掌子面)的编录素描。根据不同的采矿方法,采场的上采作业面(掌子面)有所不同。缓倾斜的矿体,采场垂直走向沿倾斜面布置时,为壁式作业面(掌子面),编录素描横剖面一壁,地质编录素描和采场测量配合进行。分别进行时,必须依据采场的测量点之间采用直距法进行编录素描。
当采场沿着走向布置时,采场的上采作业面(掌子面)是沿着矿体走向垂直纵断面。地质编录素描同测量的采场测量配合进行。分别进行时,必须先测量后,在两测量点之间采用直距法编录素描。
采用浅孔分层溜矿法采矿的采场,回采作业面(掌子面)从拉底层开始编录素描,当
采场作业面为长条距形时,采场的编录素描和测量配合进行,用导线法测量编录素描。采场每上采3-5米高,测量编录素描一次。当采场上采作业面(掌子面)近似等轴状且周边不规则时,采场测量利用采场中心向周边采用放射状的支距法(极坐标法),在采场周边主要控制点之间联成三角形或多边形,以中心点联结周边的三角形角点或多边形的角点及三角形的边、多边形的边,采用直距法编录素描。
中深孔分段落矿溜矿法采矿的采场原始地质编录素描,指在对采切工程进行编录素描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分段水平、横剖面图,对矿体二次圈定,有条件时,对凿岩中深孔进行编录素描。在1-2条横剖面中深孔凿岩完,测量人员及时对炮孔验收后,地质人员在横剖面中确定矿体边界。采用横剖面法验收时,根据采矿地质编录图册和测量验收要求,地质在测量切的横剖面上编录绘制矿体边界。
六、钻孔的原始地质编录
适用于各种地质勘查钻孔,包括各种深度的机械岩石钻孔、冲击钻孔、采样钻孔和中心采样钻孔等。对矿区内专门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等,除按其专业需要按有关标准编录外,应尽可能按本规定的要求补充原始地质编录。
(一)在施工现场通过对岩心(岩粉)的观察研究,对所揭示的地质现象按钻进顺序即孔深进行编录。编录的重点是各种地质界线,特别是矿体(层)、标志层和断裂构造界线,矿化、蚀变现象及其后生变化等等。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蚀变及矿化现象;岩(矿)脉的岩矿石名称、岩性、穿插关系及产状、厚度;地质体及地质构造的产状、接触关系、垂直变化等。有意义的地质现象要做素描图或用照片等记录。
(二)钻工施工前,根据按设计孔位及钻孔地质技术书的地质部分,核查孔口坐标、主轴方位、斜度及岩心.(粉)收集装置等。施工中,逐日到现场对岩心(粉)进行观察研究,用规定表格进行编录,并采集标本,样品:及时按地质情况及钻孔深度、方位、斜度修改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预计将钻进矿体(层)或发现矿化现象时,及时用书面或其它方式通知施工单位负责人(班长或机长)。
编录要随时检查核对岩、矿芯摆放顺序、编号及采取率、孔斜、班报表记录、简易水文观测等质量指标,配合施工方面搞好质量管理工作。
及时整理编录资料,计算换层深度、分层岩矿心采取率、钻孔弯曲度等。当钻孔已达设计书目的或穿过矿体(层)至下伏围岩5-10米左右后,经地测部负责人现场检查,确认已达到施工目的后,下达停钻终孔通知书,及时送交施工单位执行。
钻孔终孔后,要及时整理资料,配合有关方面进行钻孔验收。浅孔(<200m)完工后一周内应捉交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深孔或地质情况复杂的钻孔完工后10日内应提交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资料。
七、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采样是矿区地质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样品采取必须及时、准确、具代表性。采集各种标本、样品都必须符合规定和设计要求并进行原始地质编录。记录该标本,样品的编号,采集地点,层位及产状、目的和采样方法、规格、采样人和日期等。同时,还要收集整理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修正、补充野外现场肉眼观察记录。
采样及其原始地质编录必须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检查验收的不合格样品不得用于储量计算。
(一)采样原始地质编录的要求
采样原始地质编录包括填写记录表和标签。标签放置在标本、样品的包装袋(箱)中,并随之转移。整理时根据记录表及标本,测试成果填写登记表,并将标本,样品位置展绘在采样平面图上,由于运输,保管等原因需要装袋(箱),送出鉴定、测试,储存时,要按有关标准或规定填写装袋(箱)单,送样单。特殊的标本、样品采集前、后要分别编
写采样设计和采样说明书,并随同记录表,登记表、鉴定、测试成果等上交。
(二)标本、样品的编号方法和代号见“六”项。采取未规定代号的标本、样品,可自行拟定,但不得与“六”中的规定重复。用于切制薄片或光片的标本,一般无号,而在原标本代号后缀小写的b或g。
在完工或施工中的工程中布样,采样必须经过详细的观察和编录素描。未编录的工程不得布样、采样。
(三)探矿工程中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
采样时,除在素描图和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表中标示外,还要填写标本、样品采样记录表及标本。标晶标签.记录表,标签,送样单,装箱单上要写全班编号及工程编号。当同一编号的样品分几件包装时,每个包装中都要有标签,并写明共几件第几件。在运输中出现缺损、缺少时,该样品必须重采.原始编录中采样人及装箱人填
写在现场布样,装箱韵地质技术人员姓名,必要时应附采样工、装箱工姓名. 坑探工程中采样时,必须在现场标示样品位置、分段和编号,穿脉工程应尽可能统一布置于北东壁,沿脉一般布置于掌子面或项。采样结束后应进行检查和观察,必要时应有大比例尺素描图,照片等记录采样点(样槽)的地质现象。
钻探工程中采样时,要用样品标签标示样品位置及编号,必要时用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片等手段记录岩矿芯中的地质现象。
八、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管理 (一)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保管程序
编录人或作业组在完成某一探矿工程的原始地质编录,经验收合格,并完成规定的整理工作后,交地测部资料室保管。标本,样品副样及岩矿心等按有关规定、标准处理。
(二)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形成之后,不许改动。地测部和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在经过研究和论证,并实地核对后,经地测部负责人同意,公司分管经理批准,可对原始地质编录中的地质体代号,编号,矿体(层)编号,工程编号,或岩(矿)石名称,术语及与此有关的文字描述部分进行修改。改动采用批注形式,并注明修改原因,批注入及日期。如已形成档案,不许在原件上改动和批注。
(三)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使用
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按相应的密级及有关资料借阅办法规定的条件和方法借阅。一般使用复制件,对原件不准撕、拆、损、污,不外借也不准涂改、抽调、更换。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定
一.综合地质整理是矿山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矿山开拓、探矿、回采中所取得的各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通过该项工作将井下和实验室所获得的丰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逐步提高对矿区地质情况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好地部署探矿工程和指导生产。
二.综合整理是地测工作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贯穿于矿山生产的始终,要做到边施工,边收集整理资料,边综合研究,及时提交地测成果。按资料整理的程序、性质和时间要求,可分为:日常资料整理、阶段性资料整理、年度资料整理及报告(闭坑或探矿)编制时的资料整理。后者是在各项原始资料齐备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出各种图件、表格和文字报告。日常资料综合整理是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要切实认真抓好,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指导探矿和采掘生产。 三.标本和样品分析、鉴定、测试结果的资料整理 (一)标本
1.采集标本应在原始资料上注明采集地点、编号和采集人,填写标签和进行登记,
并在标本上编号,以防混乱。
标本是实物资料,应按要求存放在标本架(柜)上。
2.各种标本(包括岩石、矿石、矿物和表示构造等现象的标本)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对重要意义的标本应绘制素描图或拍照。 (二)样品
1.样品采集后,要仔细检查(包括实地检查),及时整理采样原始资料。
2.收到分析、鉴定结果后,先做综合校对,注意成果是否齐全,号码有无错乱,分析、鉴定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如发现有缺项,则要求分析单位尽快补齐。如出现错乱或与现场实际不符等情况,应及时补做或纠正,有时须重采或补采重新分析或鉴定。在确认资料无误后,登入有关图表,交付使用。 四.坑探工程资料整理
(一)全面检查、完善、整饰、校对和整理素描记录。
(二)在全面校对各类坑探工程、采切工程后,全面收集整理测量、地质素描的基础上,据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和样品化验或测试结果,编制1:200中段地质平面图和样品分布原图及地质剖面图。它们是了解和掌握矿体变化的基本图件,必须随工程的进度而及时整理,作为指导工程施工和生产的主要依据。 五.整理编制综合图件的一般要求
(一)为统一规格和便于保存,除按照标准分幅编制的图件外,一般单体设计及施工图件的规格宜尽量采用19×27cm的整数倍。
(二)编制图件时应事先考虑图的分布、分幅大小、图的内容等。平面图的方向应是上北下南。剖面图南东端放在右侧。
(三)标准分幅图件应在图幅右上方绘出接图表,接图表按各图幅的相对位置绘出本幅及其四周相邻图幅界线,注出各幅的分幅编号,并在本幅图范围内打上阴影。
(四)各种图件的整饰(包括内外图廓、坐标网、图廓间距、图名、图幅号、比例尺、方位、图例、图签、接图表等),按下述要求办理:
1.内外图廓、图名、内外图廓间距、图边宽要求见下表
图幅规格及图饰 规格 (按标坐标准网图 名 字内规字格字 间高×体 距宽 mm mm mm mm×mm 线线mm 廊廊间距图图图廊外内外图边宽mm 左下 上 右 图计) 号 mm×mm 10010×# 800 8002×# 500 5003×# 400 4004×# 200 体 黑体 黑碑 魏碑 魏40×40 30×30 20×20 10×10 10 0.2 1 12 24 24 44 15 0.2 2 12 38 30 76 20 0.2 2 12 38 30 86 30 0.2 2 12 38 30 96 注:图幅需加长或加宽时,按100mm的整数倍增加。 2.图签栏规格为90mm×49mm。
3.图名应全部用汉字,放在图幅上方中央,两端要留一定的空白。矿区地形地质图等前面冠以湖北大冶,中段地质平面图、勘探线剖面图及相应种类图件省去工作地区行政区划名称,如× ×× 矿× ×线地质剖面图。
4.所有图件均须绘出图的比例尺,表示方式为数字比例,放在图名下方中央。 5.成套图件采用统一图例,图上可以不再画图例,但图件中所绘各种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花纹等必须统一图例,如缺少,可补充于统一图例中。
6.矿区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左下方要注明地形图的测制单位、日期和坐标系数。
(五)原图应与复制图的内容完全一致,均采用0.05mm以上聚脂薄膜绘制,以便于保存。
(六)图件编号一套图的采用一个顺序号,以便清理检查。 (七)矿山应提供的图件资料有: 1.测量综合图件 序号 图件名称 1 矿区地形图 2 工业场地平面图 3 尾矿库平面图 比例尺 1:2000 、1:1000 1:1000 1:500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序号 1 2 3 4 图件名称 井下经纬仪导线及水准点分布图 矿区总平面图 井上井下对照图 矿区历次征地平面图 采准、切割坑道平面图 采场平、剖面图 1:1000 1:1000 1:1000 1:200 1:200 垂直1:200~1:500 井筒竖直剖面图 水平1:20~1:50 井底车场平面图 1:200 主要运输巷道纵、剖面图 垂直1:50 水平1:500 各中段水平平面图 1:200、1:1000 勘探线剖面图 1:200、1:1000 井巷工程立体分布图 1:500~1:2000 比例尺 1:1000 备注 (2)地质综合图件 矿区地形地质图 中段地质平面图 地质剖面图 5 6 7 1:200 1:原图、复制1000 图 1:200 1:原图、复制1000 图 矿体垂直纵投1:200 1:原图、复制影图或水平投1000 图 影图 地质样品分布1:200 原图 图 矿块地质编录1:200 原图 图册 采场地质图册 1:200 原图 六.主要地质综合图件基本内容的说明 (一)矿区(床)地形地质图
该图是以正确详细地表示矿区(床)矿体、矿化带或含矿层、岩层与岩体、产状、
分布、大小、构造特征及相互关系的综合图件。鉴于本矿区大面积为第四系覆盖,该图实际上是揭去第四系后的基岩地质图。
图件比例尺为1:1000地形图为底图,图上须表示:
1.地形等高线、水系、坐标线;
2.各种实测与推测的地质界线,包括断裂、地层、侵入体、矿体、矿化带、蚀变带及其代表性产状要素;
3.主要厂房、工业场地、桥梁、高压线路、主要交通线路等; 4.勘探线及各类工程; 5.塌陷区等。
(二)矿床中段平面图及矿体取样平面图
本图是以地下坑道原始资料为基础进行编制,是反映矿床坑道的采样和矿体圈定结果,并用于水平断面计算储量。当矿体简单,中段储量计算平面图与中段地质水平断面图合并。中段平面图比例尺为
1:200和1:1000,矿体取样平面图比例尺为1:200。图上要表示:
1.坐标网、控制矿体的各类工程及编号(包括穿脉和沿脉); 2.取样位置及编号(附全部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
3.矿体及编号、矿化带或蚀变带、矿体顶底板围岩以及与矿体有关的主要构造; 4.不同矿石类型、品级的界线、分段厚度和平均品位、采场及采空区。
储量计算用图应标出块段边界,表示块段号、储量、储量级别、面积、平均品位等。 (三)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为综合地表剖面测量和探矿工程、采切工程等所获得的全部资料编制而成,是反映矿床(体)地质特征的基本图件。比例尺与中段平面图一致。图上内容有: 1.剖面地形线及方位,其中方位放在剖面两端略高于地形线位置。 2.坐标线及标高线。
3.在勘探线上和投影于该勘探线剖面上的探矿工程、采准工程(遇斜孔、上山按测斜的测量结果,通过校正计算投影的实际位置)及编号、钻孔终孔深度等。
4.样品位置、编号及分段品位,用于储量计算的剖面图下方或右侧附有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
5.地(岩)层、岩体、断裂、褶皱、破碎带、矿化带、蚀变带、矿体(层)与围岩等界线及产状。
6.矿体(层)编号、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和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采场编号及边界、采空区位置等。
7.储量级别和储量块段的界线。
8.矿体(层)按工程或平均品位、厚度、矿心采取率。 (四)矿体(块)垂直纵投影图、水平投影图
根据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质平面图及探矿工程分布图等资料综合编制而成,用以表示矿体内各级储量与矿石品级及其控制程度,可用于储量计算。急倾斜矿体(倾角大于55°)、倾斜矿体(倾角30°-55°)采用垂直及水平投影两种图。水平及缓倾斜矿体(倾角0-30)采用水平投影图。
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一般是矿体(块)平均走向,即勘探基线方向,与勘探线垂直的垂直平面图。水平投影面是在理想水平面上的投影。 比例尺与勘探线剖面图和中段地质平面图一致。
图上矿体边界和构造线以及控制矿体(块)中心或矿体底板的标高点及其连线投影确定,各工程点要标出上述投影点的标高数字。为圈定矿体边界,要标出矿体及边缘未见矿工程。
图上应表示的内容有:
1.坐标网(水平投影图)或坐标与标高水平线(垂直纵投影图)。
2.勘探线、探矿工程、采切工程及编号(其中钻孔可表示出见矿水平厚度或垂直厚度的中心标高,或见矿进尺的中心标高)。
3.矿体厚度、平均品位、矿心采取率(钻孔)。 4.岩体与围岩界线,破坏矿体的主要构造线。
5.生产坑道(井)位置及采掘边界,废坑道(井)的位置和采空区位置(含已充填空区)。
6.储量级别、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界线。
7.块段的界线及各块段平均品位、储量数字(可列表)。 8.储量计算成果汇总表。
七.矿块地质资料
矿块地质资料是生产探矿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反映和认识生产探矿工程及其揭露的地质体的图件和文字资料,是采矿设计(采准、切割、回采)的重要依据。
矿块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研究是以工程控制程度、研究程度(原始地质编录、综合地质编录图件及文字资料、地质取样化验结果等)为依据,对矿块矿体三度空间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类型、有用组份分布和富集特点、控矿构造、围岩及其矿化蚀变、后期构造、矿岩的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系统地综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圈定工业矿体,计算工业储量,编写矿块地质说明书。
(一)矿块地质资料包括图件和文字资料两部分。
图件部分采用1:200的平、剖、纵三面地质样品分布图。图件中矿体及所有工程和采空区必须齐全,有编号、测点及其坐标(X、Y、Z),地质界线、地质取样位置等数值清晰准确。
(二)矿块的划分,原则上以主勘探线、上下主中段间划分为一矿块,图幅大小为一幅45CM×38CM,特殊地质情况可放宽图幅规格。
(三)图件包括:上、下主中段、分中段地质样品分布图、主勘探线及加密的地质剖面图、储量计算图。陡倾斜的矿体采用垂直纵投影图。倾斜矿体采用垂直和水平两种投影图,缓倾及水平矿体采用水平投影图。剖面上标有高程水平线、中段及分层中段的标高名称。
(四)地质样品分布图,必须附有样品分析表(工程号、样号、样长、分析结果),计算的单工程品位和厚度。
(五)储量计算
以矿块为单元,或以矿块内部小分段为单元,分段计算储量。对划分的矿块必须编号,注明储量级别。矿块矿体的工业储量的边界要和平、剖的矿体相对应。
储量计算依据的各种参数应齐全,计算的储量精度应符合标准。 (六)编写矿块地质说明书 主要内容有
1.矿块(体)特征:说明矿块(体)赋存位置,矿体形态、产状特征,主要构造分布、形态、产状特征等;
2.矿块(体)围岩及夹石:说明矿块(体)顶底板围岩特征、蚀变类型及其稳固性,说明矿体(块)夹石岩性及蚀变类型、夹石长度、厚度及产出特征。有化学分析结果的,说明其矿化情况。
3.矿石类型:分别叙述矿石工业类型、自然类型、结构构造及各类矿石的分布特征。 4.矿石质量:说明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嵌布特征、共生关系,生成顺序等。说明矿石主要有用组分含量及其纵向、垂向上的变化规律(特征)。
5.矿体(块)控制程度及存在问题:说明控制矿体(块)工程类型,工程密度(走向Х倾斜)、控制程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储量计算:说明储量计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参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特高品位处理等)。列表说明储量计算的结果。
7.结论:对矿体(块)控制和研究程度及其质量等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主要经验教训及下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七)矿块经采矿设计后,可协助采矿算出设计的顶、底柱、间柱、矿房矿量。 (八)矿块地质资料,应随矿体的二次圈定补充完善,当矿块矿体投入采准、切割工程后,若地质情况发生变化,测量人员应及时测图,地质人员应及时编录、布样、安排采样,进行矿体二次圈定,保证采矿设计的质量要求。
(九)矿块地质资料综合整理完后,必须由主任工程师检查并组织审查后,提交有关部门审批后移交生产部门。
八.采场地质编录图册
(一)采场地质编录图册是在测量绘制的1:200采场工程图册的基础上根据采场原始地质编录和矿块地质资料综合系统绘制的平、纵、剖地质图件及资料,是反映矿块采准切割、矿房回采的重要成果,是采矿验收、计算贫化率、损失率、存窿出矿量的重要依据。
采场工程图册和地质编录图册是研究采空区地压活动和进行探采对比(矿体形态、产状及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总结深入认识矿体形态、产状、赋存特征、有用组分富集特征及成矿规律的主要资料。
(二)图册的主要内容:
应有反映采场采准切割、矿房回采、矿体地质情况的1:200平、纵、剖三面地质图。图册的分层应有主中段层、底部结构层、拉底切采层及各上采分层、上部中段分层。每个分层探采工程揭露的矿体地质取样后,必须列出单个样品的化验结果明细表(工程号、矿体号、样长、品位等)。
(三)采场地质编录图册的规格原则上用长45CM×宽38CM图幅(印制的采场地质编录图册封面规格),特殊情况,如特大采场超过规格范围的例外;装订上应做到统一,填写矿区、中段、矿体、采场名称及年、月,字体规整美观。
(四)必要时作简要的总结以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矿块地质储量(矿块储量计算表)
如果采切工程揭露后,应进行了二次圈定,如矿体形态产状、品位有较大变化,应重新计算储量并补加重新计算的储量结果。
(六)设计矿量(生产矿量) 1.采准矿量 2.备采矿量
3.矿柱矿量(包括顶柱、底柱、左右间柱) 4.一次损失矿量 5.付产矿量
(七)工程结束后的生产矿量
1.采准矿量 2.备采矿量
(八)采场验收贫化率、损失率计算表 (九)出矿量统计表,包括: 1.正常上采出矿量统计表 2.付产矿石量出矿统计表
3.存窿矿量出矿统计表
(十)开采损失矿量统计表,包括:
1.未采出损失矿量(未采下的矿房矿量,永久损失的间柱) 2.采下损失矿量(二次损失或存窿损失)
(十一)采场结束后实际形成的矿柱分顶柱、底柱、左间柱、右间柱,分别计算储量。 (十二)采场设计回采矿量顶柱、底柱、左右间柱矿量及副产矿石损失量。 (十三)矿柱回采矿量损失量 (十四)矿柱采出矿量
(十五)矿柱回采后存窿出矿二次损失量 九.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是反映矿床(体)中有用组分的数量和级别的基本工作,是在工程揭露,并通过取样编录获取大量有关矿石储量计算所需参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地测工作成果的总结。
(二)矿体圈定
指在对矿体的自然形态、产状及其变化特征、有益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后期构造影响全面分析研究基础上,在储量计算图上划出矿体储量计算边界。
1.矿体圈定的原则 (1)地质规律原则
矿体圈定应根据矿体赋存规律,正确对比连接,在地质圈定的基础上,按照工业指标要求圈定矿体及其矿石类型、品级。
(2)采矿技术经济效果原则
矿体圈定必须充分考虑采矿可能性,适应开采顺序,保证生产技术经济效果,在不影响块段矿石类型、品级和储量可靠性的条件下,对矿体中偶然性变化的厚度.品位尚难利用的个别样或工程点,可作特殊处理,保持矿体、储量级别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开采,但趋势性变化或连续不可采点,必须加以圈定。
(3)优质优用,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矿体圈定必须贯彻优质矿石优用,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目前尚难利用的矿石尽量予以保护或顺便回采,因此,工程矿体圈定应严格控制顶底板尚难利用矿石、夹石进入矿体,需要圈入矿体时,—般不得超过一个样或夹石剔除厚度。不论尚难利用矿石圈入矿体或个别工程特殊处理,都不应改变块段矿石品级。零星分布的尚难利用矿石除矿体中及其顶底板能顺便回采利用外,一般不必圈定,成片分布的尚难利用矿石,应按工业指标要求单独圈定。
(4)矿体边界控制在1/2网度范围内圈定
矿体边界原则上要求控制在1/2网度范围内圈定,即在原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一个工程后,根据矿体赋存规律内插推定为同级储量。
(5)储量块段划分应与矿体富集、工程控制程度及开采顺序相适应。
储量计算的块段划分,应根据地质构造和矿体的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变化及工程控制程度、储量可开采程度、开采顺序等因素,合理划分,并使之相适应,既控制块段内矿体变化,又便于储量评价、开采规划和储量管理,因此,一般以勘探工程控制的自然块段为储量计算块段。
(三)储量计算参数
储量计算的品位、面积、体重等参数,必须是质量符合有关规定的实测数据,具有足够代表性,并根据矿体、矿石特征和储量计算方法选择合理计算方法。
1.平均品位
工程分段平均品位视样品间距是否一致,采用算术平均或加权平均计算;断面矿体
平均品位用工程分段长度加权平均计算;矿体(块)平均品位用金属量之和除以矿石量之和计算。
对样品中金、铜品位高于所在矿块平均品位8倍者,按特高品位处理。对特高品位处理应充分考虑采样、化验误差并经实地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特高品位处理。对上下中段(分层)和相邻工程有对应富矿应单独圈定计算储量,不进行特高品位处理。
特高品位处理:
(1)对矿化较均匀单工程分段样品中出现的特高品位,用其相邻二个样品的平均值替代计算;
(2)对矿化不均匀单工程分段样品中出现的特高品位,用单工程分段样品的平均替代计算(特高品位样品不参与单工程分段平均值计算)。
2.断面面积
矿体断面面积按矿石类型(品级)、储量级别分别计算,计算方法为几何图形法或求积仪法、计算机读取等,在1/200、1/1000比例尺的储量计算图上进行测定;一块面积应进行2次测定,二次测定结果的误差不得大于3%为合格,取其平均值,为该矿体(块段)的面积。
3.矿石体重
矿石体重与矿石中全铁含量和全硫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据已有资料鸡冠嘴矿采用3.22T/M3(含桃花嘴矿负320M中段),桃花嘴矿现采用3.05T/M3。
在新中段开拓结束后,应对中段揭露的矿石采取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小体重测量和全铁含量或全硫含量分析,并根据分析和测定结果按原地质报告进行核算。
(四)块段划分:按矿块生产勘探最终网度,考虑中段高度,勘探工程间距,结合开采方式和采矿矿块划分等因素,确定块段(矿块)计算单元和储量级别。
(五)块段体积计算公式:
根据块段内工程布置、矿体形态和对应面积大小,选择正确合理的公式计算体积。 一般有:长方体、梯形体、截锥体、锥形体、楔形体等体积计算公式。 (六)计算结果的精度要求:
矿石量(吨):取整数;金属量(吨、公斤):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品位(%、克/吨):取小数点后两位。
(七)有关储量计算平面、剖面、投影图(比例尺:1:200-1:1000) ; (八)储量计算结果表。
(九)地质储量计算时间及说明书: (十)储量计算附图:
1.中段坑道地质平面图(比例尺 1:200、1:1000); 2.勘探线地质剖面图(比例尺 1:200、 1:1000);
3.矿体(脉)垂直或水平投影图(比例尺 1:200、1:1000); (十一)储量计算附表
1.工程分段平均品位计算表 2.断面平均品位计算表 3.矿体面积测定结果表 4.块段平均品位计算表
5.块段矿体体积及储量计算表 6.储量计算结果汇总表
(十二)地质储量计算时间:除平时对矿块及时进行计算外,应按季度进行计算。上半年和年末都要进行全面计算。上半年的储量计算是为安排第二年采掘技术计划服务;年末储量计算为年底保有储量,并进行上报。同时,还要编写年末地质储量计算说明书。
(十三)年度储量计算说明书提纲: 1.矿山建设、生产和储量计算概况。
2.矿山地测工作和勘探工作开展情况;对上年度储量审批意见的执行情况。
3.概要说明矿区名称、地理位置、矿床地质简述、探矿范围、手段、工程量及效果,储量计算范围、工业指标、矿体圈定、块段划分、级别确定、计算参数、计算方法、储量增减变动、取样验证、储量检查等及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
4.储量保有情况及分析.矿产损失与贫化情况及分析、探矿开采效果及分析、矿柱和残矿的回收利用情况。
5.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场地质编录图册编制技术标准
一.采场地质编录图册建立在测量的1:200采场工程图册基础上,主要反映采场采准切割、矿房回采、矿体及其地质情况的1:200平、纵、剖三面地质图,采场与相邻采场及周边工程和地质情况。
二.采场地质编录图册是随着采场的采准、切割工程施工同时制订,并随着工程的进度和矿体二次圈定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对回采的工作面,采用溜矿法开采时,拉底层必须编录实测。每上采3—5米编录一次。中深孔溜矿法采矿的采场,根据实测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在图上圈出预计采空区范围,确定采下矿体的边界线。要求在当月20日验收至月底前补充完善当月新的内容,采场回采完毕充填后即告结束。采场地质编录图册需经地测部主任工程师、部长及公司总工审核后,方可存档备案。
三.图册的规格原则上采用45CM(长)×38CM(宽)图幅,超过该规格的采场需征得主管领导的同意。
四.图册封面采用统一印制的采场地质编录图册硬皮封面,封面上应填写矿区、中段、矿体、采场名称及编制年、月、日,责任签应附在封面上,字体统一用仿宋体表示,要求规整美观,封面的背面应附反映图册各主要图件、表格的目录(可打印后贴于背面)。
五.除图册封面外,图件纸张一律用透明纸制作,透明纸通常不应少于15张,特殊情况例外,封面、纸张及矿块储量计算表装订整齐后方可打坐标网描绘制图。
六.各种图件、表格的装订顺序,应是平面图在上,投影图(包括水平投影图及垂直投影图)其次,横剖面图附于最下面,储量计算表则放于平面图与封面之间。
七.图册上的各种工程、采场、地质体应严格按制作的统一图例标识。
八.坐标网、勘探线采用0.1MM线条,用2H铅笔绘制,勘探线名称统一标于图纸的正上方;各种工程、采场矿体界线采用0.2MM线条用H或HB铅笔绘制,各种穿脉工程名称应标于工程的正上方;矿体界线用红色铅笔圈识。断层、构造线采用0.3MM。
九.图册平面图包括下中段层、底部结构层、拉底切采层、各上采分层(段)、上部中段层,各分层主要内容应有坐标网、勘探线、基线或辅基线、横剖面、各种探采工程、采空区边界线、采场分层名称、主要测点(坑道顶底板标高用分子分母标于旁边,采场上采层的测点编号及顶板高程)各种矿岩地质界线及构造线(实测地质产状的应将产状标于图上)等,每个分层探采工程揭露的矿体地质取样后,除样槽标于图上外,应列有单个样品化验结果明细表(表上列出工程号、矿体号、样号、样长、分析结果等)及单工程分段平均品位。原则上将表统一附在图件的右上方(可打印后粘于图上),各平面图上坐标、勘探线、基线或辅基线应严格对应,不得错开(缓倾斜矿体除外)。图名统一标于右下角。
十.缓倾斜矿体应作水平投影图,倾斜及陡倾斜矿体应作垂直纵投影图,图册中采场应有其配套的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相对应,当采场沿着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和勘探线平行时,垂直纵投影和勘探线面一致。相邻的平行底部结构采场,其间有矿柱相隔时,
上采分层相同,但垂直纵投影图必须分别单制。紧相邻的平行矿体,回采时分层相同,垂直纵投影图必须单独绘制。若矿体走向与勘探线垂直或近于垂直,其采场纵投影图应与地勘单位建立的基线一致,若矿体走向与勘探线近于平行或小角度(小于45°)相交,采场又沿矿体走向布置,其采场纵投影图方向应与勘探线一致,其它特殊情况则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商量制作;采场投影图上一般应有主勘探线、采空区投影线、矿体投影线、主要开拓采准工程及探矿工程投影线、方位等,采空区投影线应将每月测量验收上采分层投影线标于图上,并标出测量验收日期,矿体投影用红线表示,投影图图名标于图纸的右下角;各水平或垂直纵投影图上勘探线装订时应与平面图相对应。
十一.横剖面图通常包括主勘探线剖面图和反映采场空间形态的剖面图(在矿房中至少有1—2条横剖面)。有勘探线时不必另加剖面,没有时,则距主勘探线12.5米(鸡冠嘴矿)、25米(桃花嘴矿)处切横剖面图。以剖面法计算采矿场矿岩量则应适当加密剖面线;应有不少于1条横剖面切过采场。
剖面图上应反映各种探矿工程、采空区、矿体和构造等,样槽可以不附横剖面图上,除标有基线和辅基线外,还应有一条和坐标线(经或纬)相交垂直经线或纬线。横剖面图还应有高程线,以间距10CM代表20M其间应标有中段、分中段高程。另应标上单工程平均品位。
剖面图图名标于图纸的右下角。
十二.各分层平面图上要圈出未采下的损失矿体,采下的废石(围岩、剔出的夹石)、采下矿石平均品位未采下损失矿体的品位及采下废石平均品位应分别计算并标于采场平面图上,以利于贫化率及损失率计算。
十三.测量、地质和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和协作。 十四.地质编录图册要保持整洁,平放,不准折叠。
采场测量图册编制技术标准
一.采场测量图册是一套完整独立的测量采场成果资料,同时也是采场地质编录图册的基础资料,主要反映采场的位置、形状、大小、采场与相邻采场及周边工程的实际状况、采场人行、通风、溜矿系统以及采场的工程施工形象进度、采矿效果等,是井下采矿、供矿、充填验收和贫化损失计算的重要资料依据,也是井下空区管理和下步工程(采场)设计和生产管理的重要资料之一。要求图册的编制必须与采场设计和生产进程同步,从单体设计开始至采场充填结束,随着采场的采准、切割工程施工同时制订,并随着工程的进度和矿体圈定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
二.对回采的工作面,采用溜矿法开采时,拉底层必须实测。每上采3—5米测量一次。中深孔溜矿法采矿的采场,根据实测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在图上圈出预计采空区范围,再确定采下矿体的边界线。中深孔采场落矿后能实测的空区边界必须实测上图。当中深孔采矿形成井下空区充填后,达到人员可进入空区进行测量的条件时应及时进行测量,并根据实测资料修改和完善采场图册。
三.要求在当月15日验收至20前补充完善当月新的内容,25日前完成采矿、供矿、充填验收量和贫化损失计算结果
四.图册内容由封面、封底、采场各分层工程平面图、横剖面图、垂直纵投影图、工程验收量及损失贫化计算表格组成。
各种图件、表格的装订顺序为平面图在上,投影图(包括水平投影图及垂直投影图)其次,横剖面图附于最下面,损失贫化计算表格则放于横剖面图与封底之间。
五.图册规格采用43×38厘米大小,封面用牛皮纸。平面图、剖面图和投影图都采用0.07mm的聚酯薄膜制作,所有字体用宋体书写,字体大小应与内容和空格协调统一,字体工整,图面整洁。
六.采场分层平面图以各分层1:200实测平面图为基础,采场应布置在图幅的中间位置。平面图正北方向位于上端或偏右(方位角0度至160度)。
采场范围应涵盖与采场相邻的其它采场和工程,对于特殊的采场还应加上切割层平面图,分层回采工作面平面图。平面图要在二级导线的基础上,用J6级经纬仪实测绘制。平面图:包括采场的上下主中段平面图、付中段平面图、切割层平面图、分层回采工作面平面图。其中切割层、分层工作图草图要标出细部高程数据。
七.各分层主要内容应有坐标网、勘探线、基线或辅基线、横剖面线、各种探采工程、采空区边界线、采场分层名称、测点(坑道顶底板标高用分子分母标于旁边,采场上采层的测点编号及顶板高程)等。
如基线在图幅外,采取作辅助基线时,必须在图上标明离基线的距离和方位。遇特殊情况(指矿体走向与勘探线夹角过小)下的纵横剖面线位置以地质技术人员所确定的位置为准。
八.坐标网、勘探线采用0.1MM线条,用2H铅笔绘制,勘探线名称统一标于图纸的正上方;各种工程、采场矿体界线采用0.2MM线条,用H或HB铅笔绘制,各种穿脉工程名称应标于工程的正上方;采场空区范围用实线加小三角,中间涂黑,三角形间距3cm,充填体用黑点表示。矿体界线及剖面图用0.5mm的红色彩笔绘制,纵、横剖面线用0.5mm粗细的红色彩笔绘制,剖面线长短应一致,并编号。编号顺序为由东至西,由小到大。基线或辅基线要用蓝色线条。
九.图册上的各类工程、采场、地质体等应严格按制作的统一图例标识。图册的封面、封底中应严格按制作格式内容填写纪录。封底数据用钢笔书写,图面清淅。
十.为正确反映矿坑的采掘关系,必须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统一的地勘线网度绘制横剖面、纵投影图。应先将北京坐标系换算成地勘坐标系,其计算参数与公式如下:
鸡冠咀矿:θ=68°X0=668.92 Y0=309.48 桃花咀矿: θ=35°X0=794.89 Y0=1053.23 Xˊ=(XA-X0)COSθ+(YA-Y0)SINθ Yˊ=(YA-Y0) COSθ-(XA-X0)Sinθ
式中:XA、YA是北京坐标系坐标,X0、Y0是地勘坐标系原点在北京坐标系中的纵横坐标值,θ角为地勘坐标系与北京坐标系夹角。
Xˊ、Yˊ点应选在采场的中部,并且要选两个点参加计算,以便校对,防止误差。Xˊ的数值要以10位数为单位,Yˊ的数值要以个位为单位。
十一.横剖面图通常包括主勘探线剖面图和反映采场空间形态的剖面图(在矿房中至少有1—2条横剖面)。有勘探线时不必另加剖面,没有时,则距主勘探线12.5米(鸡冠嘴矿)、25米(桃花嘴矿)处切横剖面图。以剖面法计算采矿场矿岩量则应适当加密剖面线;应有不少于1条横剖面切过采场。
如采场比较规则可用1~2条横剖面。对形态复杂的采场空区测量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做剖面图,以全面准确反映采场空区形态为原则。
剖面图上应反映各种工程、采空区、矿体等,除标有基线或辅基线外,还应有一条和坐标线(经或纬)相交垂直经线或纬线。横剖面图还应有高程线,剖面图图名标于图纸的左下角。
十二.缓倾斜矿体应作水平投影图,倾斜及陡倾斜矿体应作垂直纵投影图,图册中采场应有其配套的垂直纵投影图或水平投影图相对应,当采场沿着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和勘探线平行时,垂直纵投影和勘探线面一致。相邻的平行底部结构采场,其间有矿柱相隔时,上采分层相同,但垂直纵投影图必须分别单制。紧相邻的平行矿体,回采时分层相同,垂直纵投影图必须单独绘制。若矿体走向与勘探线垂直或近于垂直,其采场纵投影图应与地勘单位建立的基线一致,若矿体走向与勘探线近于平行或小角度(小于45°)
相交,采场又沿矿体走向布置,其采场纵投影图方向应与勘探线一致,其它特殊情况则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商量制作;采场投影图上一般应有主勘探线、采空区投影线、矿体投影线、主要开拓采准工程及探矿工程投影线、方位等,采空区投影线应将每月测量验收上采分层投影线标于图上,并标出测量验收日期,矿体投影用红线表示,投影图图名标于图纸的左下角。
纵投影图要全面反映采场的切割层,各分层人行联道通风井、充填井、人行井、溜矿井、电耙道、斗井及其相互位置关系。斗井可根据图面情况适当取舍,以能反映开采情况及其与周围其它采场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原则。
十三.各分层平面图上要圈出未采下的损失矿体,采下的废石(围岩、剔出的夹石)、采下矿石平均品位未采下损失矿体的品位及采下废石平均品位应分别计算并标于采场平面图上,以利于贫化率及损失率计算。
一次贫化率=
混入废石量×100%(直接法)
混入废石采下矿石量采矿未采下损失矿石量×100%(直接法)
采矿未采下损失矿石量采下矿石量或一次损失率=
或损失率=
采矿损失矿石量(吨)未采下矿石地质品位×100%(间接法)
采场地质储量采场地质品位封底的损失率应计算二次损失,即总损失率: 总损失率=
永久存窿矿量采矿未采下损失×100%(直接法)
采矿未采下损失矿量采出矿石量永久存窿矿石量单位用重量计算,每月在横纵剖面图上圈出采场轮廓,标明日期,并计算当月贫、损率,最终两率按实测图计算。采场图册上每分层的贫、损率单独计算,封底则只反映总的贫、损率。每月计算则另外记录。如果采场在出矿过程中围岩塌方所造成的贫化为二次贫化率,其总贫化率应包括二次贫化率:
总贫化率=
设计废石垮塌废石×100%(直接法)
设计混入废石垮塌废石采下矿石量十四.测量、地质和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和协作。
十五.图册要保持整洁,平放,不准折叠。采场结束后,图册应同时完工,经主任工程师及部长审查合格后交资料室保存,总工程师随时抽查。
地测部资料管理规定
一.资料室是公司综合档案的一部分,受分管领导和地测部的直接领导,负责公司地测生产中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包括地质、测绘、科研以及科技档案资料的接收、保管、借阅和汇交工作。
二.对各中段汇交的原始地测资料进行验收、造册、归档,建立各类帐本和目录索引。对汇交的资料要完善签署手续,及时按分类目录进行整理,做到完整、准确、系统、规格、清晣、载质、整饰,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不予验收。
三.销毁技术档案,必须造具清册,经主管经理和部长审定后方可进行监销。 四.资料室必须有防火、防盗、防光、防虫、防潮、防尘等安全措施。严禁在资料室生火做饭。
五.借阅资料必须由所在单位或部门领导签复制署意见,径主管经理审批后方可到资料室办理借阅手续。如需复制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复,部长或主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复制。对所有复制的图件必须认真做好登记工作。外单位人员借阅资料必须持单位正式介绍信,经分管领导批准,由部长或主任工程师陪同按指定范围借阅,不得借出资料室。
六.原始资料及独份资料,只供室内借阅。凡借出的资料,用完后应及时归还,不得在个人手中长期占用。一般借阅资料,原则本年内还清,因工作需要经分管领导或部长同意,年底到资料室办理续借手续。使用者应爱护资料,不得在资料上随意圈划、涂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