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情感体验是文学本质不可缺少的元素_从近十年文学本质两次争论说起

2022-05-07 来源:欧得旅游网
第3卷第1期

2011年03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3No.1Mar.2011

文史研究论情感体验是文学本质不可缺少的元素

——从近十年文学本质两次争论说起

孙桂芝

(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虽然每一部关于文学原理的教材都从各个角度对文学本质作出阐释,但是迄今仍然没有一个令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然而这不但没有击退反而激发了今天众多的学者力图对文学本质进行说明的热情。21世纪的头1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围绕文学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进行了两次大争论,关于文学本质的问题仍旧是充满了讨论可能性。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图示为文学本质问题思考多元化,提供了更多讨论的空间。

关键词:文学本质;审美意识形态;《镜与灯》;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1)01-0001-05

一、关于文学本质问题十年来两

次大争论的描述

自文学诞生之日起“文学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开始了其被探索历程。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10年,中国文艺理论界发生了两次的文艺本质大争论,争论集中在对“文学审美意识心态论”的肯定或反驳上。童庆炳2000年将“审美意识形态论”命名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2006年4月7日和8日,“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次争论在各个方面展开,但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文学是意识形态还是意识形式;(2)“审美意识形态”作为范畴是否具有整一性、合法性。会议论文结集为《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出版,在2005年到2006年形成了争论的第一次高峰。2009年至2010年由《文艺争鸣》集中刊发了25篇关于文艺本质问题讨论以及争辩的文章,再次将文艺理论界的当下视线集中于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

维护或批驳,形成了第二次争论高峰。

“我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学理论教程》的基本概念,用这个教材的学校已经接近千家了,另外据我们的统计,二十几本重要教材都采用“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概念是逐渐趋于成熟的,里面可能有些理论的缝隙仍然没有完全论证好,但我们会继续努力完善,把它作为一个核心概念”[1]。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说法由于其教材性质备受关注,也势必成为焦点所在。以北京大学的董学文为代表的反对派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他以词源学和谱系学的方法梳理了社会意识形态这个词自1915年翻译进入中国后的各种说法,并比较了“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指出“文学是一种与‘现实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和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一样,同是‘竖立’在这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孙桂芝(1977-)女,四川金堂人,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生,昌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女性主义。

2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

个‘现实基础’之上的。倘若文学的内容中介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变革因素,并借用文学来‘意识’和‘克服’这个‘矛盾’和‘冲突’,那么文学也就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属性,或者说,它和其他‘意识到’并力求把它克服'的思想和学说一样,也就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原意的。”[2]。董学文指出把文学当做意识形态强调了其社会反映成分,扩大了文学外延,他提出“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3]。陈诚继而提出“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只是文学某一方面的静态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放弃了文学实践的具体性,转向了文学本质的抽象性,其本体论缺陷是明显的,其内在的逻辑混乱也是一个事实,以此作为文学的本质定义

[4]

并上升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是不合适的”,指出文

是以二元对立思维划分存在,并强调文学作为精神产物的意识性,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的反映,差别在于对文学怎样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什么位置有不同的说明,是典型文学反映论。黑格尔曾说“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本质中的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6]。在当代,在文学反映论之外还有其他多样视角,这些视角的研究是在对中西方自古以来关于文学的各种说法中进行抉择和扬弃,并从各自角度予以新的阐释。正如曹顺庆所说“我们提倡一种多元的本质主义,一种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符合当今文学发展实际的多元的本质主义。这种多元的本质主义,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又是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期许”[7]。

1953年M.H艾布拉姆斯发表的《镜与灯》建立了“艺术批评的坐标系”,他把一部艺术作品分解成四个要素: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认为之前任何一种理论都明显地侧重于其中的一个因素,充其量是局限于一个要素而阐发的一种批评视角而已。周宪在《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中借鉴艾布拉姆斯文学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的观念,并以此为审视视点反观西方文艺思想关于文学的描述,罗列了: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诗是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高兴;诗是诗人

学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式的一种表现形态,必须用种差的方式加以细致,即“审美意识形式的语言艺术生产”[5]。此次问题则集中在(1)界定文学本质是否是“本质主义”;(2)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还是审美意识形态,可以看出第二次争论是第一次争论的再次对垒。

二、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过程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文学观念”是什么?关于文艺的本质讨论伴随着文学的产生就已经开始其漫长而又多样的历程,中西双方自古以来就在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文学本质的界定和描述,始终还是无法求得一种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文学本质界定。反观此次辩论焦点,虽然对问题介入角度不同,但他们讨论的基础是一致的,都从作为上层建筑、生产或者是意识的出发点来强调文学作为主观意识层面与客观生活的关系,无论主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还是主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式,这两种文学本质观都没有否定文学与意识的关系,都

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作品是纯形式,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的对比关系;文学是主体在一定悲剧中通过某种载体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文学是以作品四层面构成的“既包括作家也包括读者”的意识经验的意向性构成;文学是以白日梦形式体现出来的想象的替代物;文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文学是格式塔情境中主客体同形效应的活动;文学是理解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文学是包含设想、中介物和活动特性的特殊交流方式;文学是翻译、批评和塑造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文学是使之能够表达的规则与符码的具体而系统的聚合;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文学是人格和社会的表现;文学是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文学是某种权力的话语;诗是人之存在的栖居之地等。这18种关于文

第1期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

学的基本观念,不同的文学定义都显示着一个特定的视角和特定的方法。艾布拉姆斯以及周宪的理论实践促使我们看到文学本质多样性的必要以及现实性。“艾布拉姆斯的坐标与分析艺术活动时一个多维度的结构性关联体,任何从单一维度入手而忽略别的维度的批评理论都是洞见与盲视参半”。从这个意义上讲,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价值不是在于界定文学是活动,而是以占据高点的俯视方式指出了文学本质研究的各种可能性。

也许寻找一个恒定的、不变的文学本质定位于一种伟大的文学猜想是合适的,面对纷纭的文学本质观王一川曾说“不打算追问文学的抽象的本质,但还是试图就我主张的文学观念做出自己的操作性界说”[9]。这种学术的态度给予了我们参与讨论启发,所以在猜想的多样合理前提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摒弃本质,而是重新建构一种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这样一种文学本质研究氛围也更适合于文学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品图五:余虹的关系模式图

[14]

[8]

塞尔登关系模式图世界

读者

文化历史作品

图四:叶维廉关系模式图

世界[13]

[12]

作者

作者语言读者艾布拉姆斯图示强调了文学活动中作品的核心

三、情感体验是文学本质不可缺

少的元素

艾布拉姆斯从泛艺术角度提出了艺术活动四要素并被运用到文学研究中,不断有学者在其四要素图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要素关系模式建构,在建构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将更有可能促进文学本质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宇宙作品

艺术家

观众

地位,可以看出文学本体论对他思想的影响;刘若愚则以四要素之间双向回环的关系模式实现了文学各要素之间均衡的关系描述,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是相对而相应的,更体现了对历史以来各种文学观点的统筹以及肯定;塞尔登的关系模式图中加入了结构,并以历史替换了世界,作者、读者和作品都在历史中存在,体现了其关注文学作为社会产物应该也注定具有历史烙印的文学思想,“最显著特点是将文学活动作为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来理解,并注意到‘语言(结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15];叶维廉的关系模式图与塞尔登的差别在于强调了文化历史对世界和作品的内在价值,侧重的是文学与世界的社会历史文化关系,要求将文学纳入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余虹在吸收以上学者关系模式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关系图示,不但强调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作用,而且把塞尔登提到的历史要素融入世界要素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的世界观,即世界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历史的。这各种的

4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改造都可以看做是对“四要素”理论的不断深化,在比较了艾布拉姆斯、刘若愚、塞尔登、叶维廉以及余虹文学关系模式图后,不难看出艾布拉姆斯对各学者关于文学要素关系的借鉴价值,同时通过图示的比较则能进一步发现后来学者对于文学要素的更深层思考。

黑格尔说“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意思只是说,不能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

性里,而须指出它是以别的事物为中介或根据的”[16]

继艾布拉姆斯后的学者或者因为强调要素之间互为影响,或者因为强调语言对文学的符号价值,虽然一步步扭转艾布拉姆斯广义上谈论艺术活动四要素的倾向,加强了对文学自身特点关注,却漠视艾布拉姆斯关系模式图的建立有一个前提条件,即是在艺术活动的基础上讨论活动各要素关系,忽视了文学作为艺术的根本特性。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能够进行跨时代、文化、民族、性别等各种隔膜进行交流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语言形式,也不在于历史文化背景,我们需要寻找的是文学究竟凭借什么超越了语言符号形式的陌生、历史的距离、文化的隔阂完成了艺术的共享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7]。忽视人的感性存在形式将无法辩证地看待对象世界,“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18]。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涌动的情感体验,无论文学活动要素关系图示如何变幻,具有生存体验性、生命交往性、精神超越性的文学情感肌质作为文学最深层的本性将不会改变,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精神生产的根本原因,也是文学价值的核心所在。中国古典文学观“诗缘情”很明确地阐释了情作为文学的根源意义,文学的真、善、美都无法脱离情感体验;西方当代符号学学者苏珊

2011年

第1期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

[7]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本质观和我们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J].社会

科学,2006(1):101.

[2]董学文.一个长期被误用的文学理论概念——论文学本质不

应直接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13.

[3]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

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

[4][5]陈诚.文学本质界说与本体论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

[6][15][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0:241,242.

义论争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10(1):40.[8][12][14][15]余虹.文学知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9:46,49.

[9]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3.[10]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3:5.

[11]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M].赵帆声,译.郑州:中州古

籍出版社,1986:12.

[13]叶维廉.历史、传释与美学[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

司,1989:11.

[17]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

[18]托尔斯泰.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79:432.

EmotionalExperienceintheNatureofLiterature:anIndispensableElement

——fromTwoDebatesabouttheNatureofLiteratureinRecentTenYears

SUNGui-zhi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hangjiCollege,ChangjiXinjiang831100,China)Abstract:Althoughliterarynaturehasbeeninterpretedfromvariousperspectivesinbooksaboutliterarytheory,thereisnotyetacertainanswerthateverypersonagreeson.Inthissituation,manyscholarshavedonemuchtoexplainthenatureofliterature.Inrecenttenyearsof21stcentury,therearetwomajordebatesabouttherelationshipsbetweenliteratureandsuperstructuresinChineseliteraryfield,andalsohasleftmuchroomtodiscuss.M.H.Abrams''fourelements'diagramprovidesmuchmorespaceandoffersmulti-perspectivestoinvestigatethenatureofliterature.

Keywords:thenatureofliteratureaestheticideology;theMirrorandtheLamp;emotionalexperie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