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古诗词鉴赏重点突破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3-01-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古诗词鉴赏重点突破

一、古诗词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诗歌形象的要点和重点在于鉴赏意象。高考考查意象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找意象,②析意象(含义),③品意象(作用)。重点在后两者。

演练体悟1 如何分析意象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 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①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分析意象含义就要围绕“象”与“意”展开。首先,

据“象”分析其表层含义,即分析“象”的特征;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分析其深层含义,即分析“情”“意”的含义。分析深层含义,不仅要看形象的形、声、色、动、静所综合构成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而且要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另外,分析深层含义要借助该意象的固定寓意,但到具体诗歌中会有变数,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演练体悟2 如何分析意象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一是营造意境的作用。什么样的意象决定了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如“松风山月”营造出高洁之境,“寒村残月”营造出冷清之境。

二是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具体诗歌中的意象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三是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始终,那么该意象则起到线索作用。分析意象作用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展开。

二、炼字类题目的误区突破

古诗词炼字类题目重点难点在于分析。要做好分析,从答题角度上要注意:①词语含义,②词语所用手法(若有的话),③营造意境,④表达情感。从答题规范上要注意:①分析要准确;②分析要具体,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③要联系全篇主旨和意境,不可孤立分析某个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1

矫正指导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现场答案2

矫正指导

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现场答案3

2

矫正指导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现场答案4

矫正指导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答案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常见的表达技巧的强化突破 一、关于情与景方面的表达技巧

情与景的关系是古典诗歌写作和鉴赏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高考考“情与景”关系涉及的表达技巧角度有:

1.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某诗某句。

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2.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即借助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志。这种手法使抒情含蓄、耐人寻味。

3.触景生情。

它是指因见到某一景物、场景,油然而生的某种情感。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与借景抒情最大的不同是情景相间(分写),而不是情景交融。情景分写的方式有:一句之中,上半句写景下半句抒情,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竟”“意俱迟”是情。有两句之中,上一句写景,下一句抒情,或相反。如陈亮《水龙吟》中“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有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的。这种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表面看来是分开的,实际上是情景一致,情景交融。

高考对这种手法很少涉及。 4.以景结情。

它是诗歌结构技巧之一,是指在抒情诗歌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最大特征是在诗歌结尾写景。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它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不同的是,它是篇章结构技巧,而后两者

3

则是表现手法。

演练体悟1 (20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关于对比与反衬 1.对比。

对比是在古典诗歌中运用之广仅次于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技巧。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既属于表现手法,又属于修辞手法,这是对比手法的“两栖性”。

高考对对比手法的考查频率较高,而且重现率也高。高考考对比,更多的是作为表现手法来考的,修辞手法中很少涉及。不过,如考修辞手法,“对比”绝对可以进入“备选”之列。

考对比手法,一般都要求分析。分析时应抓住两点:一是点明拿什么与什么对比,二是这样对比的表达效果。

2.反衬。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衬托既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具有“两栖性”。反衬,就是用次要的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如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动衬静。

对比与反衬是不同的。对比强调两相对照,形成鲜明的比较,二者相得益彰,都是作者要表现的重点;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而反衬则是烘“云”托“月”,描写的重点只有一个,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不过,有的时候不容易分,故高考考查时,往往把这两者都算对。

演练体悟2 (2007·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虚实结合(相生)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指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关于何为“实”、何为“虚”,理解起来含义太多,这里取较公认的一种理解。)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造成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关键在于辨“虚”。一般而言,过去将来,梦境仙境,联想想象均为虚。有时把侧面描写也叫“虚写”。虚写一般有标志词,如“忆”“念”“想”,带假设关系连词的“纵”等。

高考考虚实结合,一般定位于辨识上,如要考简析,一般要求指出何为实、何为虚即可。 演练体悟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 邱二十二员外即正在临平山学道的邱丹。 将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对照着赏读。说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梦寻梅 方 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注]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 金貂是汉代的宫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现场答案1

5

矫正指导

①缺少相应的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古代诗人隐居乡间与生活的清贫没有必然的关系,像唐

代的王维,隐居在辋川,但并不贫困。“蓬茅”不代表清贫,只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②缺少依据,任意拔高。“黑暗势力”的说法从何而来?现场答案2

矫正指导

张冠李戴,乱贴标签。本诗的寻梅、隐居,表现出作者高 洁的情操,诗中并无“怀才不遇”的感慨。

问题对策

不能认真阅读语句,仅凭个别词语,就任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要么任意增减诗的情感内涵。这是答题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因此,仔细地阅读诗句,并结合全诗主旨体会,方是解决问题之道。如本题,尾联表达了梦醒后的愿望。出句是谈“只愿”,对句是谈“不愿”。“蓬茅”借代隐逸生活,“金貂”“玉华”借代功名富贵。经过这样的分析与揣摩,答案的两个方面自然就出来了。另外,要综合运用读诗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主旨。

答案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 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 峥嵘洲上飞黄蝶,滟滪堆边起白波。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 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1)颔联、颈联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现场答案

矫正指导

感情内涵判断不准确。

(2)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 现场答案

6

矫正指导

未审准题而导致答案不合要求。该题是对尾联的十足的 意蕴解析,而不是赏析。答案后半部分属赏读内容。

问题对策

(1)借景抒情是古诗抒情最普遍的方式,而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来把握思想感情应该是考生的一项基本功。分析应品读意象抓住景物特征,如该诗这两联在想象别后途中写了归雁、啼猿、黄蝶、白波等这些令人哀伤的景物(意象),这是借虚写来写别时的凄伤之情。

(2)审准题,才能答好。本题考查句子思想感情理解,而不是句子赏析。理解题应先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答出深层含义。赏析题是要答出所用的技巧和效果。

答案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现场答案

矫正指导

①有点套用俗语定论,只要是苏东坡,都是旷达乐观,未 从具体文本出发。②答题点不全。

问题对策

①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成

7

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

②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如该题下片共有四句,而答案只分析了其中两句,把另外两句忽略了,这肯定会遗漏要点的。为此,必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还要深入挖掘,才能不遗漏要点。

还有,虽说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可简单写几句就了事。

答案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古诗词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演练体悟

1.“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唯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2.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要点:“生机”或“动静”);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要点:“孤寂”或“孤单”)。

解析 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因此他的一生很可能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着一“系”字,不仅抒写出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二、炼字类题目的误区突破 示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示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一“冷”字表现出来。

三、常见的表达技巧的强化突破

8

演练体悟

1.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3.虚实结合,前两句为实写,后两句为虚写。这样写能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同一时间中的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怀人之人和被怀之人,更好地表达了思念的深情。

解析 眼见为实,想象(的画面)为虚。判定虚写,要抓住“应”这一具有推断性的字。 四、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

1.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2.(1)表现分别时的凄凉与感伤。(2)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以及友情的深厚。

3.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超脱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