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及对策研究

2024-07-14 来源:欧得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及对策研究

作者:陆建伟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19年第01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摘; ;要;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在综合实力、城乡收入差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湖州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照“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标准,乡村振兴同样面临着产业短板、基础设施短板、人才短板等,应在提升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认同度、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夯实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浙江省湖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022

作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浙江省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良好,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对照《湖州市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行动方案》(湖委发〔2018〕1号)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的要求,湖州市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短板。湖州乡村振兴的短板,对于农业现代化较发达地区而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梳理短板、拉高标杆,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1 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总体上,湖州市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最快,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人才等距离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1.1 农业现代化走在浙江省前列

对湖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以《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浙委办发〔2013〕25号)作为参考,2017年,湖州市以综合得分90.92分再次夺得浙江省第一,取得“五连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持续领跑浙江省。从2017年度综合得分来看(见表1),湖州市农业现代化整体保持领先,但增幅相对放缓,只有1.20%,低于浙江省平均增幅。这既说明湖州市基数本身较大,又说明其他地市增幅较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从2007年湖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58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20.05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32.5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35.12亿元。从2016年数据看,湖州市农业增加值较2015年增长2.43%,但仍低于浙江省2.8%的平均增长率(见表2)。 1.3 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短板。近年来,湖州市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以及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和“互联网+农业”等方式,努力补齐效率短板,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2016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1 192元/人,比2015年增长18.12%,高于浙江省34 068元/人的平均水平。农业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2016年,农业土地产出率每667 m2达到5 923元,比2015年增长9.53%,高于浙江省3 623元的平均水平[1]。 1.4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第二、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湖州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5.90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1 054个。到了2016年末,湖州市共有4 074个农业经营单位,43.79万农业经营户,其中有1.29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户减少2.11万户,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却增加3 020个,农业规模经营得到了快速增长。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 928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1 282个,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农户达到8.4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达到55.92万户,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

截至2017年底,湖州市工商注册家庭农场1 89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37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83家。这些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发展种养业,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家庭经营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

农业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提升。2016年,湖州市農村实用人才培训数量累计达到6 287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约为2%(与浙江省持平)。近年来,通过扎实推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建设,已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7 476人。

截至2017年底,湖州市累计培育认定初级新型职业农民9 593名,率先在蔬菜、水产、茶叶产业培训中级新型职业农民120名。湖州农民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1.5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持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全程化的农机发展格局,农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湖州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39%,比2010年增长17.93%。201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8.26万千瓦(见表3),主要农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1.49%,高于浙江省74.02%的平均水平。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成绩斐然

近年来,湖州市坚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在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成效明显。农业生态循环指数选取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3个指标,“十二五”末,湖州市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7%、92.67%、74.2%,比2010年分别提高7.78%、9.02%、12.59%(见表4)。2016年,湖州市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率略低于浙江省的98.6%。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75.95%,低于浙江省81.86%的平均水平。对照2020年目标值,三大指标均已达到。 1.7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2016年,湖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508元(见表5),排名浙江省第六,增长8.6%,排名浙江省第五,高于浙江省22 866元和8.2%的平均水平。湖州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2∶1,低于浙江省2.07∶1的平均水平,城乡均衡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达到了

28 999元,同比增长9.4%。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增收渠道有所拓宽。湖州市农民人均收入中,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二项合计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7.3%提高到2017年的9.2%、提高了1.9百分点(见表6)。尤其是房屋租金、红利、土地流转等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积蓄了持续动力。一方面反映了政府转移支付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全面;另一方面,产权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增收渠道拓宽。

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10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43.3万户的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46.5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63.4辆(见表7)。 1.8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见表8),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47.8%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43.5%的乡镇有体育场馆,97.8%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2016年末,1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执业医师,87%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统计数据显示,与2006年相比,十年来湖州市在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明显进步,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与浙江省同期相比,湖州市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所有统计指标均高于浙江省平均值。 2 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短板

现阶段,对照“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标准,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依然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主要面临着农村产业实力不够高、农民增收放缓、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人才不够强等短板。 2.1 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尽管湖州市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连续四年位居浙江省第一,但总体上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农村三产融合度还不够深。 2.1.1 主导产业发展不均衡

水产、茶叶、蚕桑、湖羊的产量与产值均排在浙江省前列,蔬菜、水果由于设施化水平低、基础薄弱等原因,位于浙江省中下游水平。农业产业结构中,传统种养业仍占主导地位。 2.1.2 农村三产融合同质性较强

在各乡村农业发展实施三产融合过程中,大多数乡村都选择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没有根据自己的乡村特色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业态。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商、田园综合体、乡村文创、乡村养老等业态比重不大。各地都把发展休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但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仍停留在观光初级产品,乡村旅游尚缺乏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如何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新动能,应该是当务之急。 2.1.3 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

部分农业企业及合作社经营不善、运行不畅,部分低小散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被淘汰转产或倒逼转型。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43.79万农业经营户中只有1.29万规模农业经营户,比例只占2.94%。这意味着小规模的经营仍然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最基本形式,小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并存。 2.2 农民持续增收着力点不足

农业增加值放缓。随着近年“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不断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显现,农业生产成本在上升,而农产品价格却在下降,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压力很大。2014年以后,湖州市农业增加值增速放缓。虽然近年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尤其是休闲旅游业和农村电商为农民增收奠定产业基础,但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对农户贡献率仅限于少数乡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强劲拉动作用逐渐消化,动力渐趋于平稳。农村居民增收渠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还不够多。2014—2016年,湖州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而且,财产净收入在可支配收入結构中,占比偏低,尤其是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占比较低。

2.3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充分

随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与“生活富裕”呈正相关。2016年,湖州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为1 568元、1 096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372元、278元(见表9)。但是从2013年起占比却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占比偏低;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比少了2.23%。 2.4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不完善

毫无疑问,湖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尤其是安吉、德清、长兴等县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但也有少数村庄硬件配套设施尚需完善,虽然通公路的村已达到100%,但是村道太窄、交通标识不齐;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已达到91.0%,但是大部分村的路灯有一半时间是不亮的;尚未通天然气的村,还有84.3%,农村的能源消耗还比较大;57.4%的村还没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农民生活方式、生活条件与城镇居民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有34.4%的建制村没有执业(助理)医师服务,36.8%的建制村没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有旅游接待服务的建制村仅占建制村总数的14.2%。

3 湖州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和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弱项的当务之急。现结合湖州市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要求,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3.1 坚持狠抓落实,提升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度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给农民带来普惠,是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振兴要避免“政府热、企业热、农民冷”的尴尬局面,也要避免“追求指标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愿望不一致,与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关联度不高,制约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整体表现内生动力不足”。据国家统计局湖州调查队蹲点调研,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占比64.1%。从不同群体的村民来看,对“乡村振兴战略”达到100%知晓率的村民群体分别为“20~35岁村民群体”“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村民群体”以及“村干部”。值得关注的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村民群体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率仅为33.3%[2]。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提升基层农村干部和农村生产经营人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组织乡村振兴宣讲团入镇、入户宣讲,切实了解农村居民的期盼诉求。农村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人居环境等是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直观的期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产业提质增效 3.2.1 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补齐产业短板

以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为契机,优化林业发展空间。重点做好东部平原绿化,提高湖州市森林覆盖率指标,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提供生态支撑。做强现代渔业,重点围绕现代渔业示范区、美丽渔场,率先在农业科技支撑上做出贡献。依托现代农业园区,优化现代种植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3.2.2 激活农业“非生产功能”,打造全产业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要从城乡融合、市场需求角度来寻求传统农业的突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共享农庄、农村电商,向农业观光、农活体验、康养健身等横向拓展,激活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中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做好城乡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产村融合、“互联网+”文章,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3.2.3 培育村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湖州市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山(山货)、水(水产品)特色非常明显,但是就缺少“嘉田四季”“丽水山耕”这样的公用品牌。各地应结合乡村振兴,推出“村域公用品牌”。例如:杨溇村是南太湖一带有名的“蔬菜村”,可以重点打造以“杨溇”命名的蔬菜品牌。重点推出“南太湖”“菰城”等区域特色较强的公用品牌。 3.3 提升主体素质,培养三农人才队伍

农村经营人员数量结构、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农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不仅影响了乡村振兴人才的支撑,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投身于乡村振兴中,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3.1 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针对性

适应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加大农村急需型人才的培训。加强乡村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大力培养农村创意、电子商务、农事体验指导、生态知识辅导、民宿管家、健康营养、园艺及养护、民俗文化讲解、传统民间工艺制作、非遗传人、户外运动教练等专业型人才。

3.3.2 吸引大学生和农业科技人才从事现代农业

通过打造文创空间、星创天地、微创总部、创业孵化器、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等平台,扶持青年创客、农村电商孵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3 注重培育优秀农村工作人才

除了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外,可以尝试聘任愿意从事“三农”管理、經营工作的硕博生。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要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梯队建设,加强农村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和培育。

3.4 坚持生态宜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产业现代化,而且也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更是关系到外来游客的体验。 3.4.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针对性建设

目前尚有82.2%的村,接通村主要道路没有水泥硬化。尚有84.3%的村,还没有通天然气。未来的建设的一个重点是进一步提高自然村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覆盖率,尤其是要解决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覆盖率。切实了解农民所迫切关注的问题, 3.4.2 因村制宜,精准施策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要与村庄地理面貌、人文历史、乡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将原生态生活风貌与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湖州市农业局.2016年度湖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报告[R].2016. [2] 国家统计局湖州调查队.湖州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两高两短”[EB/OL].http:

//www.zjso.gov.cn/huz/zwgk_441/xxgkml/xxfx/dcxx/sdxx/201806/t20180615_89408.shtml.2018-06-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