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金融考研必备! 《金融学》基础知识复习汇编

2022-08-03 来源:欧得旅游网


《金融学》考研、机构招聘笔试基础知识复习汇编 一、基本概念:

1.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

《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是: (1)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2)实行固定汇率制;

(3)IMF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

2. 格雷欣法则:1558年,当时英国的货币制度正处于双本位阶段,英国伊莉莎白女王一

世的顾问托马斯·格雷欣爵士(Sir Thomas Gresham)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货币流通现象: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因被收藏、融化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在此基础上,格雷欣提出了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亦称格雷欣法则。

3. 信用:是一种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一种建

立在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过程。

4. 费雪的“人性不耐”说:所谓“人性不耐”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偏好现在就可提供收入

的资本财富,而不耐心等待将来提供收入的资本财富的心理。不耐程度低的人具有较低的时间偏好,反之则反是。不同不耐程度的人之间进行借贷,因此,“利息是不耐的指标”。

5. 内部报酬率:设 为一现金流,这这一现金流的内部报酬率(IRR)为

满足以下等式的r:

x0,x1,x2,...,xn0x0xnx1x2...n1r1r21r6. 持有到期收益率:YTM是指由支付结构所隐含的利率,即为了使得支付项现金流的现值

与债券当前价格相等的利率。

7. 即期利率(spot rates)是在给定时点上零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可以把即期利率想象

为即期贷款合约的利率。即期贷款合约是指合约一经签定,贷款人立即把资金提供给借款人。

8. 远期利率(forward rates)则是与远期贷款合约相联系的,远期贷款合约的贷款人承

诺在未来某个日期把资金提供给借款人,合约签定时不发生资金转移但预先设定利率,这个利率就是远期利率。

9. 现金流(Cash Flow):是指在数个连续时点上产生的现金收入(或支出)所形成的包含

时间因素的现金序列。

10. 金融工具的本质:确定权利束安排下,按约定向工具发行人或其指定人收取未来现金流

或一定数量基础金融资产的书面法律契约。

11. 互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主体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

款项的金融交易。它是一种互惠互利的交易。

12. 货币互换是指交换具体数量的两种货币的交易,交易双方根据所签合同的规定在一定时

间内分期摊还本金及支付本金的利息。

13. 利率互换是交易双方在约定的一段时间内,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笔象征性本金数

额的基础上互换具有不同性质的利率(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款项的支付。

14. 市场风险:指由基础金融变量,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通货膨胀率等方面的变动所

引起的金融资产市值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15. 信用风险:指交易一方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履行契约义务,或者由于一方信用等级下降,

导致另一方资产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也包括主权风险。

16. 操作风险:指由于技术操作系统不完善、管理控制缺陷、欺诈或其他人为错误导致损失

的可能性。

17. 直接融资: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

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通过经纪人或券商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其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供给者,券商、经纪人等只作为中间人并收取佣金。

18.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

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

19.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

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0. 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

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21. 资产证券化: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

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即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22. 金融监管:由于金融行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归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

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促进一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工作。一般都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金融监管当局行使职权。概括地说有以下几方面:①对新设金融机构的审批,即“市场准入”;②审定金融机构的

业务范围;③对金融机构经常实施市场检查;④重视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挽救。 23. 远 期: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

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合约中,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产,约定的价格称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

24. 无套利均衡:当某种资产的价格违背了“同值同价”的“一价定律”时,市场处于不均

衡状态,出现了套利机会,市场参与者的套利动机促使市场达到均衡;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不存在套利机会,因此称为“无套利均衡”。

25.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

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26.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2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以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以及直

接融资额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所能影响的是利率或货币供给等货币变数。通过这些货币变数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生产、就业、物价或国际收支等最后目标。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数便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政策目标。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政策指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⑴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必须为货币当局所能控制;⑵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⑶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⑷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因素干扰程度较低;⑸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28.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

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并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29. 货币层次: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统计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

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的分类为: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30. 货币政策时滞: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间。它可再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式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

过程。它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不论货币供应量抑或利率,它们的变动都不会立即影响到政策目标。

31. 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它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

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以流动性偏好为基础,凯恩斯提出其货币需求理论,即货币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前两个动机与收入呈正比,投机动机与利率呈反比。

32. 恒长收入:它是弗里德曼研究货币需求时提出的概念,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

的平均收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弗里德曼认为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据此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

33. 单一规则(或规则货币供应):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

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货币主义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胀率。

34. 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

例研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

35. * 通货膨胀:第一,通货膨胀通常是一个由货币引起的经济现象;第二,短期(静态)

看,通货膨胀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量超过由现实商品供给量决定的货币必要量;长期(动态)看,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量超过经济自然增长率决定的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第三,通货膨胀既可能表现为持续的、一贯的价格上涨,也可能表现为非价格信号的持续增强(计划经济也有通货膨胀;开放市场,价格与国际价格一致,也有通货膨胀);第四,并非所有的价格上涨都具有通货膨胀性质;第五,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归纳:

36. 价格-收益率曲线的特性:

(1) 具有负的斜率,即价格与收益率具有反向变动关系。 (2) 凸向圆点和横轴。

(3) 当息票率增加时,曲线向上平移。 37. 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按交易动机的分类:

(1)在借贷交易中,参与主体分为:资金盈余方和资金赤字方,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体之间存在的时间偏好差异;

(2)在风险交易中,参与主体分为:风险规避者和投机活动者,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于个体之间存在的风险态度差异。 38. 政府为何会参与金融市场交易?

(1)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在数量、收付时间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出现资金余缺;出现预算赤字时,政府通常通过发行债券方式来筹措资金;地方政府

理论上也可以发行债券筹资用于市政建设。

(2)中央政府通过财政部发行的国债通常被视为是无信用风险的,因此短期国债(国库券)的收益率被视为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央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国库券的买卖,能隐蔽地调控基准利率。

39. 远期利率协议中,买方、卖方的支付责任分别是什么?

甲公司与银行签订一份远期利率协议,借入名义本金100万元,期限为一年,订立协议三个月后交割。协议约定的远期利率为10%,

若三个月之后的交割日,参考利率利率为8%,则:甲按即期市场利率另行借入100万元,然后在本协议项下向银行支付2%的利差额;

若三个月之后的交割日,如果参考利率为13%,则:甲按即期市场利率另行借入100万元,然后在本协议项下向银行收取3%的利差额。 40. 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有何区别?

(1)交易双方权利对等方面有区别:期货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而期权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买方处于主动地位,而卖方处于被动状态。 (2)交易双方在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方面有区别:期货交易的双方在盈亏风险的分摊上是对称的,而期权交易则不对称。

(3)期货交易只能在场内进行,而期权交易则既可在场内交易,也可在场外交易。 (4)期货交易的双方均须交纳保证金,而期权交易则只需卖方在出售无担保的期权合约时才需交纳保证金。

41.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的矛盾及其相互协调

(1)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从盈利性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分为盈利资产和非盈利资产,盈利性目标要求提高盈利资产的运用率,而流动性目标却要求降低盈利性资产的运用率;资金的盈利性要求选择有较高收益的资产,而资金的安全性却要求选择有较低收益的资产。

(2)“三性”目标之间存在的潜在统一协调关系:商业银行盈利与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单一地采用预期收益率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因而,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计量后所得出收益率指标,才是商业银行的实际盈利状况。因此,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存在统一的一面。 42.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哪些:

(1)货币发行的银行(参见教材pp. 197~210);

(2)银行的银行: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提供信贷; 再贴现; 再贷款。

(3)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对政府提供信贷;管理金融活动,调节国民经济;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43. 试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和优劣

(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上两大融资方式:① 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

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②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 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

(2)两大融资方式各自的优点:

间接融资:①间接融资方式中的金融机构可方便迅速低廉地获取必要的情报;②使交易双方获得低成本的交易服务,享受规模收益的好处;③分散投资、减少风险;④间接融资工具流动性相对高而风险相对小,可满足许多谨慎投资者的需要。

直接融资:①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②市场化运作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推动资金的合理配置;③具有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使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3)两大融资方式的优点对应对方在发挥融资功能时的融资劣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融资体系。 44.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利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且,高利率还会缩减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减少,消费减少。(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运用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因此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4)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结构,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成为可能和有效。假设政府提高利率,债券的收益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将增加债券比例,减少贷款,从而减少货币创造,进而减少货币供给。这实际上就是利率影响货币供给的微观机制。因此提高利率和减少货币供给是一致的政策,可以相互替换。(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

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条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键条件是各微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利率的敏感程度。(2)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3)利率种类、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因素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45. 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46. * 金融创新、金融管制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1、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是一对矛盾。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金融创新的诱发原因。

(1)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的诱发作用。一方面,管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企业的隐含的税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必然会通过创新规避政府管制;另一方面,当创新危及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政府会采取更加严厉地管制。 金融管制能够引发金融创新是有条件的:

首先,金融管制影响金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威胁到它们的经营地位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形成金融企业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动力和压力; 其次,金融管制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使金融企业创新成为可能; 最后,金融企业通过创新而产生的效益必须大于它的成本。

(2)金融创新对完善金融监管的作用。金融创新使早期的金融管制失去了效力,并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同时也增大了金融风险,使金融体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必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管制,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创新具有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功能。首先,金融工具的创新使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提高,并且归避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信用风险;其次,金融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转移金融风险,还有利于加强监管,减少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但是,金融创新在转移与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

(2)金融创新源于金融风险的增加,但金融产品的风险伴随着金融创新过程仍在加大。 (3)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

(4)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导致伙伴风险; (5)金融创新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场所。 47. * 试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 (1)金融业务的创新。第一,负债业务的创新内容。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以后。各国商业银行通过创新一些新的负债业务,一方面规避政论的管制,另一方面也

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自动转账服务、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等。第二,资产业务的创新内容。包括:消费信用、住宅放款、银团贷款及其他资产业务。第三,中间业务的创新。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第四,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2)金融市场的创新。这一方面是指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指衍生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及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理论的发展。第一,金融工具的创新。欧洲货币市场上创新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多种货币贷款,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浮动利率债券,票据发行便利及远期利率协议等。在金融衍生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有远期类合约和期权类合约等。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价模型主要有两类:一是远期类合约定价模型,二是期权类合约定价模型。

(3)金融制度的创新。表现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跨国银行得到发展,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同质化趋势,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48. * 试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1)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2)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指货币当局在实施了一定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在预定时间达到预期目标。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金融创新与货币供给。由于金融创新,使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难度增大,表现为:第一,金融创新使货币定义及其计量的难度增大。不断出现新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性的加大使货币定义的难度增大。第二,使货币乘数增大。现金─存款比、超额准备金率下降。第三,使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程度降低。商业银行筹资渠道大大拓宽。(2)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一,使货币需求的结构改变,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强。第二,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第三,改变了金融资产对利率的弹性。(3)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的影响。第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的控制能力(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和发展)第二,金融业务的创新导致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能力;第三,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功效发生变化:首先,使传统的选择性工具失效;其次,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在弱化;再次,贴现率作用下降;最后,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第四,使货币政策效应下降。当金融创新影响到货币供求,又影响到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时,货币当局的政策效应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其最主要原因是货币流通速度受影响。 49. 简述货币政策规则的内涵及意义

(1) 内涵:货币政策规则是相对于货币政策操作中相机抉择而言的。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货币政策规则就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运用。

(2) 执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原因在于,随意性会导致政策在时间上前后不能一贯以至互相矛盾,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

(3) 规则型政策的核心是,在方法上遵循计划,不是随机地或偶然地采取行动,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系统性是货币政策规则的中心内容。根据系统性的要求,货币当局必须建立系统性的反应机制,以考虑私人部门的预期行为,使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优化。 (4) 货币政策规则的主要好处是,所制定的决策是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而不是以各个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设定,这种决策对于预期具有积极的作用。

(5) 绝对规则的货币政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规则的货币政策是假设货币当局获得完全的经济信息,从而达到最优的货币政策。 50. 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51.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1)以费雪方程为主体的现金交易说和以剑桥方程为主体的现金余额说属于货币需求理论中的传统货币数量理论,它们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源头。

(2)费雪方程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若V不变,M取决于名义GDP,即PY;剑桥方程为Md=kPY,这里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只是其中的一种,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一个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他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并与其呈反向关系。

(3)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雪方程式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式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4)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52.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1)弗里德曼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反应于物价变动上,货币数量在长期中只影响宏观经济中的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

(2)理论基础: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Md/P=f(Y0,(rb-rm),(re-rm),(πe-rm)),其中,Md/P是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0为永久收入; rm,rb,re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3)结论:弗里德曼认为:第一,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为利率变化后,rm与rb,re,π发生相应的变动,相互之间有抵消作用,或者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单一规则”的政策主张。 53. 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1、20世纪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等人提出的现金余额说,被视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源头。

(1)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认为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

(2)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剑桥货币需求方程,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前者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后者重视资产的选择,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

(4)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综合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了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不受利率影响。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e

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

4、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认为:第一,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54. 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1)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由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货币创造。

(2)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其基本过程是: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向中央银行贷款。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商业银行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进行信用货币创造。若采取部分准备制、没有现金漏损,经过货币创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R/RRr,其中RRr是存款准备金率。

55. 试述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IS-LM模型均衡利率如何决定)

(1)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其基本结构是IS曲线和LM曲线,可分别由两个方程式表示:① I(r)=S(y) ②M/P=m=L1(y)+L2(r) 。 (2)IS曲线用于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I=S时收入和利率的组合。位于IS曲线右上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IS的非均衡组合。政府支出的增减会使IS曲线向右、左移动。

(3)LM曲线是用于描述货币市场均衡,即L=M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LM曲线向右上方延伸。LM曲线中的货币需求L分为L1和L2。货币供给M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L>M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组合都是L(4)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其交点表示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5)该模型还可以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政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①分析货币政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即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对货币量的调节影响利率,利率又如何影响投资和总需求。②扩大了对财政政策的分析。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仅能分析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国民收入的变动还会通过货币需求和利率的影响来进一步影响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只有把这后一种影响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财政政策的作用。借助于IS—LM模型就能作到这种分析。③可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④用于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说明西方经济学家的政策分歧。即可把LM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区域。由IS一LM模型可知,在凯恩斯区域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区域,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在中间区域,两种政策均有效。

(6)总之,该模型把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分析了两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在理论上,它用一般均衡方法概括了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在政策上,它可以用于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如萨缪尔森指出的:IS—LM模型不仅能把收入决定理论与货币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还能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在一起。因此,IS—LM模型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说是整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一。

注:标注“*”的为本学期未涉及的内容,学分考试阶段不作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