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篇
*****中学副校长
校长是学校之魂,校长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进程,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以前瞻的理念、超前的思考,把握机遇,依靠科学的思想和管理,带动教师群体办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因此,校长在新课改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行为。
一、学习、渗透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校是生命力生成的场所,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乐园”思想。
1、首先要学会“关注”。校长的办学理念极大的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如果一个校长所关注的是“个人对学校评价的心理”、“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力”等,产生的行为必将是“迎合”、“应试”、“独断专行”等;如果校长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隐性的学校教育成果”等,产生的行为必将是“民主”、“人性”、“创新”等。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校长应学会在新课程环境下要关注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校存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切行为都应为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将落脚点放在“一切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归宿点上。
2、学会创造“生命的乐园”。学校是什么?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幸福的乐园,这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理念。既然新课程把学校作为富有生命体的机构,那么作为一名校长就应最大限度的赋予学校生命的内含:学校生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核心是学生;生命的内容是——教师要学会人道、学会合作、学会促进、学会提高,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质量是——教师和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所以校长应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促进者,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主体服务。
二、要尽可能地实现从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管理较多的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采用管制、监控、指示和命令等带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在一定程
1
度上束缚了被管理者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健康、有效发展的管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管理。
1、必须坚持民主和科学决策的原则。校长在新课程实施活动中,应善于组织学校的其他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管理原有一些旧框框,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决策行为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新课程的作用者——学生、同时还受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学校新课程的管理、实施和开发,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也只有适合于校本管理的新的教学制度的建立,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个体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2、全面加强校园管理文化的建设。校园管理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它喻含着许多学校隐性课程。校长应通过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大学校观的各种因素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学校管理文化建设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新审视校长的角色。校长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更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不再是单纯行政级别明显的领导者,更是学校众多生命个体生命质量等级的责任者;不再是单纯的学校中心行政者,更是课程因素的资源者。
(2)要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某种特定意义下的受动管理对象,而是富有灵性和生命创造力的个体。
(3)要重新审视学校管理的范畴。随着教育资源的深入,大学校观的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增强,校长进行学校管理的范畴的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
(4)要重新审视隐性课程的作用。显性课程指的是显在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中体现某种价值观的制度和机构即隐蔽结构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不断向师生传递着的价值观念。例如仅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发展状况,那么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必然倾向于应试教育,所以校长要重视隐性课程在创建学校管理文化中的作用。
(5)要重新审视环境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新课程将环境因素纳入课程体系,它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门新的管理艺
2
术,在学校管理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校长在加强校园管理文化建设时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利用。
三、要从宏观调控中做到微观把握。
1、课改对于各校来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管理者、决策者、组织者、促进者的校长,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不能只限于纸上谈兵,经验管理,作为学校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校长不舍得花时间扎实做好调研工作,落伍的不仅仅是校长个人,而且还会导致学校课改工作整体滞后。
2、要善于做好调控、开发和促进工作,这是校长做好学校课改工作的关键。课改工作既是学校内部的整体性工作,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性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如何有效的调控、开发好教育资源,促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是校长社会化管理工作一个重要课题。
3、建立、完善适合课改工作的工作体系和制度,是校长做好学校课改工作的保障。科学、合理、有效的课改工作体系和制度,是学校课改工作有序、高效运行的保障。所以校长在课改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课改工作体系,做到职责清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随着新课程的正式实施,师资培训制度、课改工作评价制度、教师成长评价体系、学生成长评价体系、课程发展和校本开发体系等一系列学校课改工作规范化制度建立和完善,都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探究和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要努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课程改革将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应该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它的成功之日,就是中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之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校来说,必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在这场重组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包括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课改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广大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因此培养一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校长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加强师德培训、理论培训,做到理论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长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总结,对教师工作上的成绩要充分肯定,让教师放开手脚,“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不断创新。其次,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做
3
到教学前瞻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校长要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第一,精心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第二,做好每节课的教学小记,反思得失。第三,熟练而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四,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最后,加强科研能力的培训。做到校本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校长要引导教师研究新课程,不断深化内化,完善自我,鼓励教师选取适合自身实际的科研专题,潜心研究,鼓励教师及时总结经验,进行科研写作,完成有一定质量的教研论文,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如何开拓创新,如何使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学校才能创新局面,办出特色,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五、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技能和创造才能,开发人力资源,增强学校的创新力,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课改实验的深入,课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蹲下来了,忙起来了,课堂上话少起来了,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课堂上话多起来了,脑筋动起来了,思维方式活起来了。这是因为新课程理念悄然进入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了人文精神和生命主体活力。这是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建立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教研机制,唱响了构建学习型学校的主旋律。
构建学习型学校目标在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内在机制,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落实课程改革各项目标之所需。
学习型学校具有两项特性:一是学校文化必须对学习持正面且鼓励的态度,学校内部的成员都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追求自身的成长;其二是学校的持续发展,即学校的不断变革并不单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已,更是注重自身的发展。 如何在在新课程理念下创建学习型学校?
首先,观念创新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前提,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新理念。
学习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学习的天性,
4
对学习充满渴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天性与渴望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社会提供的大量可获得的学习机会,以及具有更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学习方式,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此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树立学习也是工作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足,人们的工作观正逐渐发生改变。所以,摈弃学习、工作矛盾论,将工作与学习互融,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让全体教育工作者体会到工作中的生命意义,是学习型教育系统组织的本质特征。
其次,机制创新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关键
建立协调、灵活和高效的学习机制,将为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提供保障。其一,建立健全领导学习责任制,要求领导起示范带头作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必须从领导做起,彻底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机构,实行扁平型的民主管理,通过学习来调控组织行为;学校领导应成为学习的引领者、研究的组织者、新理念的实践者、教师的指导者,通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学习实践与实绩,在群众心中树立一种高品位的学习型的人格魅力。其二,既要建立目标导向机制,树立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内在驱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又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形成外在推动力,促使教育工作者自觉、自主地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学校领导应做到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自觉学习、广泛吸收教育报刊、杂志的教改信息,轮流开设校本培训专题讲座,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加理论学习活动与研讨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的共同愿景来自于员工个人愿景,是个人愿景的交集,是学校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在共同愿景的召唤下,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一起推动学校发展。我校以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为载体,形成学校共同目标“办好令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全体员工办学的初衷。学校紧紧抓住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良机,层层发动,客观地分析学校的优势和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诚信立校,教研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本,科研为先,服务为上。”的办学宗旨铸造师魂,以“四学会”为培养目标,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明确学校今
5
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目标。
第三、载体创新是创建学习型教育系统组织的着力点 1、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职工彼此之间就是相互学习的最大资源,要让共享的知识在学校里流动起来,就可以大大提升组织学习效能。为此,学校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做到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学校发生的、教师亲历的真实问题为中心,以案例和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并在理论、方法、观念上给予指导。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课改培训,让一部分骨干教师先行一步,把“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施行“一帮一”新老教师“结对子”的帮教措施,充分发挥老教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结对子帮教活动的开展为我校教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教研合作氛围;搜集报刊杂志中的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和典型个案等,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引导教师学会理性思考教学问题;聘请专家作专题报告,指导教学研究等。组织开展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系列活动;开展教学后记、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和教学反思等评比活动;举办“课堂开放日”、课标研讨会、观念更新报告会,互相开设课堂教学观摩;进行互动式教研、参与式教研,逐步引导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学会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解剖分析,增强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提高教师行动研究的水平。
2、师生互教互学,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这就是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也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形成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的相互吸引、期望、共鸣、互补等交往的心理效应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以“自主、合作、探
6
究”的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内容,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四、体制创新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保障
学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必须要建立校本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自信心。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可成立“校本教学研究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建立导师带教制、制定理论学习制,建立课题研究制,专题论坛活动制、学习专项奖励制、“互动式”教学探究制等,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同时把教师参加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作为评优树先、晋升职称的考评内容之一,我们将通过对教师学习的评价,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使评价过程成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过程;有效地沟通思想感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形成学习的群体。
学习型学校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然而,一旦生成了学习型学校的轮廓,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构成“上下结合、横向交流、认可差异、扩大共识”的学校运行体系,促进学习型学校机制和核心精神的形成,学校将受益无穷。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的行为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强制式管理走向人文式管理、从经验形管理走向专家形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形管理。做好教育的“生态园”、管理的“科技园”、人才的“质量园”建设的各项工作。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校教育的各项使命!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