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之我见

2022-04-16 来源:欧得旅游网


淮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型教学

小组论文

题目 新时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之我见 院 别 政法学院

年级、专业 08法 学

小组成员 周 丹 20080202080

徐曼丽 20080202056

杨学会 20080202063

胡囡囡 20081441065

耿甜甜 20081404014

指导教师 石 燕

日 期 2010年11月8日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制

新时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之我见

摘要:在国际社会,一个刚刚出现的标准——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幸福虽然是个体的感觉,但它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结合当前国情,力求从多方面分析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提高国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GNH(国民幸福总值);影响因素;理解误区;幸福感的提升;

正文:

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这个刚刚出现的标准叫GNH--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总值)。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是指个体的感觉,然而它却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得深入研究什么是国民幸福感、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当今社会对于“幸福感”存在哪些误解、怎么测算国民的幸福感指数以及怎么才能提高国民的幸福感等课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能有助于根本解决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GNH(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及其提出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GNH最早是由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

2

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1970年代不丹提出GNH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多年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二)、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

3

横向与纵向,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1)心理参照系

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近似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其所有成员的生活水平都不会相差太大,大家都过着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生活,幸福感普遍较高;相对来讲,在一个国际性的繁华大都市中,其成员之间不光在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宗教信仰上会有巨大的差别,还不得不面对来自世界各地先进事物的冲击,物质或精神上的,这就造成了幸福感普遍不高的现象。

(2)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3)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4

其实,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感念,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远不止这些。当然,对这些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找出提高国民幸福感的途径。

(三)、现阶段我国对国民幸福指数解读存在的误区

(1)误解了效用与幸福感的关系

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奋力发展,中国长期保持着GDP增速第一,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许多人很轻易地断言这样的高效用就是所谓的幸福,突出表现为有钱就是幸福,买得起房、买得起车就是幸福,然而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错误观点。从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幸福首先是价值,而不是效用。而效用只是一种中间价值,是实现价值的中间手段。在工业社会,幸福与效用的矛盾还不明显;但对于信息社会,这就造成了根本误导,有钱不等于快乐,GDP不等于幸福,就是幸福与效用矛盾的突出表现。也就是说,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借助多种物质手段去实现自己追求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其物质层面上,享受那种即可被又可笑的“虚荣感”。

(2)误解了快乐与幸福感的关系

从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国民幸福指数设计上可能出现的第二个重大误区,就是把个人快乐与社会幸福对立起来。换句话说,个人仅仅把自己的幸福实现与否作为头等大事来关注,而彻底忽视了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在现代性条件下,“个人快乐”被不正当地与物质欲望满足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个人快乐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可以超越物质欲望,而与感性的文化需求联系在一起。其次就是只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根本利益的实现。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发达国家以及现如今绝大多数发展中

5

国家(中国尤其)都走过一条不可回首的“只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发展,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血泪之路。这种只顾眼前以及个人的幸福感和整个社会层面的幸福感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主张社会幸福要从个人快乐中自发生成,反对个人与社会失和的异化现象,主张在深层次扬弃矛盾,回到以人为本的路线上来,最终营造出全社会、全人类的幸福感。

(3)误解了国民幸福感的基本特征

在现阶段,社会上存在许多人本身对幸福感了解不多,造成了对幸福感的简单化、绝对化、夸大偏激化理解,误导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给国民幸福感提升带来了挑战。首先,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了社会心理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主观世界要用数量化的工具来加以测量和说明,然而许多人希望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就能达成对主观幸福感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这是坚决不可取的。恰恰幸福感在测量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进行测量的时间之点上人们所表达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够代表他们在一个时期里的总体生活感受;其次,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唯一方面。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最后,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但决非要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因此,关于幸福指数又一种可能的误

6

读就在于,产生“幸福指数崇拜”,即将幸福指数的意义无条件地夸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四)、国民幸福指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既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许多量表仍处在不断改进之中。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若要研制出一套既体现国际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幸福感测量工具,尤其是获得可以作为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参考的幸福指数,尚有待进行高水准、创新性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目前国际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两种计算方法如下:

公式一

国民幸福指数=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这个公式中的基尼系数(Ginico efficient)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测量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指标。)

公式二

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7

在我国,虽然尚未出台什么固定的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国民幸福指数对于社会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北京为例,自2006年起,居民幸福指数就已经被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幸福感”将成为衡量北京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调查主要分为七大类:第一类健康状况的满意度;第二类家庭和睦的满意度,包括对家庭的认同,和睦度的评价;第三类为工作状况的满意度,包括对目前职业的看法、成就感等;第四类为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第五类为社会环境满意度,包括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治安状况、发展趋势与信心等;第六类为幸福感比较;第七类为幸福感主因分析。以深圳为例,根据构成幸福感的三种感觉,即生活和事业的满足感、心态和情绪的愉悦感和人际与社会的和谐感,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测量深圳居民的幸福感。

A类指标:

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阶层)和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出行、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

B类指标:

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以及幸福感的时空参照比较(如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地区间的差异)。

C类指标:

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包括对人际交往的满意程度、对“深圳人”的身份认同,以及个人幸福与深圳发展之间的关系。

8

A、B、C三类指标的总体满意度,相当于居民的综合幸福指数。

无论是北京模式还是深圳模式,都要时刻考虑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又要考虑到国际环境的普遍性,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高度统一,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 新时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

当我们准确地理解了国民幸福感的概念以及其提出过程,并充分合理地运用其计算方法,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我想,大体可以从个人、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具体探讨这一课题。

(1)从个人层面谈国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切合自身实际的幸福感的理念。首先,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因为在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得面对许多挑战和机会。一旦我们的价值观受到了误导,我们的幸福感就会贬值,出现了认为“金钱至上”的幸福观,所以自身决断力在追求幸福观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其次,要树立与社会整体幸福观相吻合的个人幸福观,不能只关注自身享受和眼前利益,只有把自身幸福寓于社会整体幸福中,我们的个人幸福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2)从政府角度谈国民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首先,政府应该花大力气降低失业率与减少通货膨胀,保障国民最基本的生存生产条件。只有在生存条件被充分保证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去追求幸福感。其次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监管。尤其是对人们生活离不开的肉类产品及蔬果产品,一旦市场价格波动,

9

就会影响千家万户,势必影响社会幸福感的塑造。然后,改革财富分配制度,增大国民幸福指数。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最终消除两极分化,确保人们幸福感不变质。再次,加大对困难和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建立长效社会托底机制,确保面临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还有要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抑制房价上涨,让人民群众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最后,政府要加强信访工作,把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减少到最低程度,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民生问题是重中之重,我国公民幸福感追求成功与否取决于政府这些工作有没有做好。

(3)从社会层面谈国民幸福感的替身路径

这里所说的“社会”当然只是指社会团体、机构和组织了。在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战略机遇期之时,社会团体应该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广聚民力,深入研究国民幸福感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应该怎么去被塑造和提高起来。只有社会广大团体组织联合起来,才能避免国民幸福感被官方“政绩化”,从而形成“GNH崇拜”。通过社会团体组织的教育宣传,使广大公民更能直接全面地认识幸福感,有助于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

新时期提高国民幸福感的路径有很多,但是其路途还非常之遥远。只有在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展以人为本,以“国民幸福感”为本,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陈惠雄;吴丽民;国民快乐指数调查量表设计的理论机理、结构与测量学特性分析[J];财经论丛;2006年05期 ;

10

(2)林洪;李玉萍;国民幸福总值(GNH)的启示与国民幸福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5期;

(3)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年05期;

(4)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