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师播放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停顿。
你们画的停顿和老师画的一样吗?按照停顿再读一遍吧,朗读的时候注意气断意不断,注意节奏。
过度语:古诗和文言文都是古代的文学形式,它们的学习方式都是相通的。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弄明白古诗的意思的?
(看注释、换词、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猜一猜、单字组词……)今天我们也用这些方法看看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解意。
1.出示:群儿戏于庭
(1)其实,文言文没那么可怕,难一点的,注释帮助我们,其他的我们猜一猜,还有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代的是一样的,不信我们试试看。
(2)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给它进行单字组词(游戏),“于”是在的意思。“庭”书中注释告诉我们是庭院的意思。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插图,看看“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提示:谁在哪里干什么?(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游戏)
(3)“登”这个字,我们可以换一个词(爬),“瓮”是什么意思?(看图)给“跌”组个词(跌倒),怎么会跌倒呢?失足会跌倒。多音字“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给单字组一个词吧?(淹没)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一个小孩爬到瓮上,不小心失足跌倒在装水的瓮中)。
(4)意思弄明白了,再读这部分小古文就更有节奏了。现在,大家试着有节奏地读一读。
2.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刚才咱们运用看注释、看插图、组词、换词的方法,学习了这篇小古文的第一句,相信第二句也难不倒你,自己试着学习第二句。(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这一句中有三个生字,第一个众字,三人为众字,品字结构,请同学们提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弃”请注意上下结构,可以这样记忆这个字“云儿变了脸,上横变一点”。“持”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可以这样记忆“手持兵器,守卫寸土”。
请把刚才学的三个字在本子上写一写,注意书写姿势。第二句弄明白了,大家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这句话。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一起穿越到一千年以前,来到当时的场景,当一个小朋友落水后,其他小朋友会怎么做?并且能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其他孩子的表现。 一个小朋友掉进装满水的瓮里了,其他小朋友惊慌失措,有的(哭着喊着找大人),有的(惊慌失措逃走了),还有的(吓呆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那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司马光沉着冷静弯腰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朝水瓮砸去,只听 “嘭”的一声响,“哗啦啦”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掉进瓮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通过其他孩子和司马光的表现,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是呀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孩子。 3.你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 好啦,课文学完了,根据这些情节和插图,请同学们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吧。相信同学们都能把故事讲下来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单字组词、换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等方法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并且能够根据提示讲故事。还认识了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司马光。 小结 课后作业: 1.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 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 2.从语言表达上看
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
(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 、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训练重点位置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
(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 、跌 、皆 、弃 、持”。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跌、持”
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皆 、弃”为上下结构的字,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如“皆大欢喜”、“放弃”。
(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左右结构的“跌、持”,上下结构的“登、弃”,还有品字结构的“众”。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登、持”三个字。“庭”半包围结构,“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
(5)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发生在哪里?都有谁?”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 3.课后思考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背诵课文。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
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进行直观理解。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 【教学目标】
1. 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随文识记 “跌、持、皆 、弃” 四个生字。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庭”字。
2. 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3. 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4.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
5. 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 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 、皆 、弃 、持”四个生字。正确书写“庭”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3.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难点: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
结尾。
2.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
一、导入:走进题目,了解人物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他就是司马光。看老师板书课题:24司马光
师:齐读课题。生:24司马光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
生1:司有读音
师: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 生2:光后面有个①
师: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 生3: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师: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这种方法就叫做: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生:借助注释。(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生4:很短,只有两句。生5: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生6:有注释
师:(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
师:文言文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意什么?生:畅谈 师: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师: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师一句,同学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师: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女生读。
师: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男同学,一起读。男生读。
师: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生自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一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生练读。
师:哪组同桌来展示?一组展示后。师: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不同展示方法吗?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
师: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生展示。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请起立。去掉提示,老师起头:24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
些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师: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都有谁?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生默读。(出示全文) 师:谁来回答?
生: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
生:故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
生:我借助注释二知道 “庭”指庭院。
师: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曲桥假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庭”的意思,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
师: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
师: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 生读。师: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 生跟随视频书空。
师: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提醒写字姿势) 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
师:故事的时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 生:一群小孩儿。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生:群儿 师:他们在做什么?生:玩耍。
师: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说。
师: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 生: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 师: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
生: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里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生: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瓮,它有怎样的特点?
生:借助注释,我知道了瓮是口小肚大的陶器。它是用来?生:用来盛水的。
师出示:足跌没水中。请你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不仅掉进瓮里了,还被水淹没了。 师:请你读。生读: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就在这个紧急时刻,在庭院里玩耍的小孩子们是怎么做的? 生:众皆弃去。
师:他们为什么离开呢?他们会做什么? 生:叫大人,害怕躲起来。
师出示:他们乱作一团,有的(一生)……有的(一生)……还有的(一生)……
师:当时庭院里玩耍的孩子最大也不过七八岁,看到有人掉进瓮里,他们因为害怕而慌乱地离开,并不是不去救这个小男孩。但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乱,没有害怕,他就是?
生:司马光。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师:谁再来读?生读
师:谁当我们班的司马光,做一下“持石击瓮”。一生做。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文上的插图,文中哪个是司马光?对于一个小孩子,这个瓮实在太大,因此司马光“持石击瓮”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我们一
起来读。
师:咣当一声,瓮破了,里面的水……生:流出来了师:谁有不同意见?(借助图片和注释)生:水迸。水一下子喷涌而出。一个“迸”字就体现了当时水一下子涌出的画面,文言文用词真是准确啊。瓮里的水涌出来了,最终这个小男孩?生:得救了。生:儿得活。
出示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讲述了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聪明、机智等。(板书:机智沉着)。
师:课文学完了,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篇文言文小故事吗?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
生1:要有开头和结尾。生2: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在讲故事时,我们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介绍清楚,还要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讲明白。下面请先在小组内练习,每组选一位同学展示。 生练习。
师:谁来展示?两组展示。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还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
在《宋史司马光传》中还介绍了司马光七岁时爱读书的故事,课下再一起分享。好,下课!
24 司马光① 文言文 借助注释
时间
地点 庭院
一儿 跌没水中
人物 群儿 司马光 持石击瓮 沉着 机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弃、持”五个生字,随文书写“司、登”两个生字。
2、通过跟着老师有停顿、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而能用各种有趣的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能背诵课文。
3、借助组词、看注释法、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理解小古文,并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古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富含趣味的朗读形式,让学生熟读背诵小古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一、初步感知“小古文”。
篇课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有志者,事竟成。 人之初,性本善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我们以前积累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书面表达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司马光》就是一篇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文言文的魅力吧!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阅读和理解上是不是有些困难呢?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文言文,教会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学习文言文有三个步骤:一读通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三读懂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将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
2.读好文言文,是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适当、停顿恰当,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做到声断气不断,抑扬顿挫。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三、理解意思,品读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把课文用不同方法读了好多遍,其中的意思你知道多少了呢?
要理解意思,当然少不了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来帮忙了。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图文对照、组词法、换词法、联系上下文,迁移运用的方法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意思。
每一篇文言文课后都有注释,我们可以结合文中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瓮”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群儿戏于庭”,这句话的意思怎么来解释呢?首先我们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群,一群。戏”,“游戏”。庭,就是庭院。我们把单音节
词,组成双音节词,然后连词成句,就可以理解句子意思。这种方法就把它叫做“组词法”。你还可以用“组词法”来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吗?
换词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如“众皆弃去”众,别的孩子,皆,都,去,离开。
同学们,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戏,玩耍。于,在。“群儿戏于庭”的意思就是司马光和和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学习语文我们要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我们还可以用迁移法学习文言文。如“群儿戏于庭”这一句若是一群孩子 在(田野)里嬉戏呢,我们会说群儿“戏于( 野)”,若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学习),我们古人会说“群儿(学)于庭”,若是一群孩子在教室里学习,我们会说“群儿(学)于(堂)”。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发现了吗?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俩比较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文比:
文言文语言精练简洁,文言文的概括能力强,文言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习文言文要读通文言文,读好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我们也来读一读文言文《徐孺子赏月》,会不会有更大收获呢?
板书设计: 司马光
组词法
注释法 联系上下文
《司马光》(第1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
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正确跟读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感受不同
1.揭示课题,学写“司”字。今天,我们的教室里也来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司马光。司马是一个复姓,他姓司马,名光。指导写“司”字,三笔起笔成一条斜线。
2.联系旧知。关于司马光,你了解多少?交流:如爱读书,很聪明,支持编纂《资治通鉴》。联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吗?
3.感知特点。(出示古文)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篇古文跟平时学的课文哪里不一样?交流:短小,难读难懂。
4.学习注释。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注释?今天学古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去请教注释这个不说话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正音。至少试读两次,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相机正音。
2.指导难读字。关注两个后鼻音的字:瓮,迸。借注释、看插图理解“瓮”,了解瓮和缸的区别。
3.指导朗读。个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正确。 三、再读课文,读出味道 (一)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划出停顿。汇报交流,划错了的同学赶紧改过来。对的小朋友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交流: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二)读出拖音
1.拖音地读。部分音节适当拖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2.摇头晃脑地读,入情入境。 四、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随机交流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1)根据字形理解“跌”。
(2)联系生活理解“庭”“群儿”。什么是庭?你家有庭院吗?你的庭院里有什么?课文的庭院里有什么?群儿是什么意思?拓展群山、群鸟、群马。这个群儿里边里都有谁呀?交流:司马光、掉进缸里的小孩子,司马光的朋友等等。
(3)想象拓展理解。群儿在庭院里干什么呢?哪个字的意思就是玩耍嬉戏?在庭院里嬉戏叫戏于庭,在树林里呢?在公园里呢?在水池里呢?
(3)指导写“登”字。
2.文白对照理解。小朋友,第一句话你读懂了吗?我来考考你们,我来说白话文当中的句子,你们就说小古文当中意思和它一样的相对应的句子。
(二)第二句话: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同桌合作贴一贴。文白对照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请小朋友们拿出抽屉里的学习纸,同桌两两合作,把小古文当中的句子贴到和白话文意思相对应的地方。上台汇报交流,说说理由。 2.师生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现代文,学生读小古文。
3.理解“弃”字。众是谁呢?就是群儿吗?全部都在里面吗?司马光也在里面吗?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水瓮里,他们在干什么?哭,丢下缸里的小朋友光在哭了。在喊救命,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去找大人来救命了。丢下水缸里的小朋友跑了。丢下他,其实就是哪个字“弃”。 4.聚焦司马光的行为。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交流:光持石击瓮破之。
5.理解拓展“之”的用法。光持石击瓮破之。在这里,“之”是指什么?持石击瓮破之,之就是“瓮”,(手拿碗)那持石击碗破之的之呢?——碗,(手拿杯)那持石击杯破之的之呢?——杯,(手指教室的墙壁)持石击墙破之呢?——墙。总结:呀,这个“之”字可真有趣!以后咱们在读文言文时还会经常读到它。
6.小朋友们,现在这个小古文你读懂了吗?你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吗,自己试试看,然后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五、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1.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古文跟其他课文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还用了借注释、看插图、联生活、文白对照、演动作的方法来读懂小古文,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3.背课文。现在你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着板书试一次。自己试试看。
4.写字指导。接下去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课堂作业本,开始写字,先把我们课内指导过的这几个字写起来 。课堂作业本,写字:登、跌。还没写好的带回教室写。 作业布置:
晚上回家以后把这篇小古文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要求,一要背正确,二要背出记节奏,三要背出味道,如果你还会摇头晃脑地背,爸爸妈妈一定会表扬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