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知识点梳理
1.语言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文章常见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夹叙夹议、正面渲染、特写镜头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6.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描写角度:正面描写(通过对事例、人物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来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个性,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侧面描写、
8.描写的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9.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10.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11.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远近变化、虚实结合 12.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用环境与景物描写刻画人物,提示人物思想感情;②用环境与景物描写提示时代背景; ③用环境与景物描写深化文章的主题;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教材《孤独之旅》这篇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芦苇荡、暴风雨等自然景物?
答:文章用广阔无边的芦苇荡、恶劣可怕的暴风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主人公杜小康由胆怯到坚强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3.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17.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证明)、论证(怎样证明)
18.把握文章的论点的方法: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①从位置上找:看标题;看开篇;看中间;看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1
19.论据分类: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兼顾学科、国别、古今等) 20.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又叫事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③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④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 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2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2.议论文的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3.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二)阅读题答题方法指导
A.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或某个特定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写作手法)+(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
常见写作手法: 衬托 讽刺 反衬 象征 倒叙 欲扬先抑 对比烘托 借景抒情„„ 结构上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议论文则可能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讲诉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等等。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
说);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例:《父亲》(06年成都中考,见考试说明样题)
文章第①段作者就写 “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 “不懂得什么叫爱”,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 答:作者这样写有欲扬先抑的作用,总起下文,为下文写父亲深深的爱作了铺垫。
(写作手法)+(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 (内容上的作用)
B.分析某些词语的指代意思或作用。
答题要领:准确理解文段上下文的有关内容并结合该词本身的意思来进行思考。
例1.联系上下文,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一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妙处.
(见一诊散文阅读《祖母的葵花》)
答:作者将等待说是“香香的”,运用叠词,采用通感的写法,用嗅觉来写等待的心情。“香香的”既写出了葵花所结的瓜子味道很香,也写出了儿童等待的美好和作者纯美的希望与期待。
例2:《用爱倾听》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我家住二楼,住 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严
2
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的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法服,给女儿买了一支箫,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我每晚被楼下的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我想,应该好好与强使上楼下的住户谈一谈。但临到他们的门口,我又犹豫了,谈什么呢?让他们不要再发出噪音?可楼下的那个住户,破摩托车就是他们的饭碗。楼上的那个住户,箫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难道我要他们放弃饭碗放弃希望?我不忍开口,他们也不答应。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带我物色好的住所。 题目: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 ①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含义: ..②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作用: ..
答:①指楼上楼下的吵闹声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
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烦躁。 C.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或者有几个动词用得特别好。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将含蓄的语言直白的表达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答题思路: 抓住关键词 → 分析表现方法 → 结合上下文(或主旨) → 挖掘含义 例1:《父亲》(06年成都中考,见考试说明样题)
问:如何理解第⑧段中“我双手捧着桃子 , 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 ”这句话?
答:在这句话中,“父亲的心”指的是父亲对我的深爱。从“我双手捧着桃子” 中可以看出我对父爱的理解,也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感动。 例2:“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问:划线的句子意在表明什么?
答: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人对书籍的兴趣比作饥饿的人对面包的兴趣。引用高尔基的话,表明了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必定会对书籍有兴趣。 D.赏析文中的句子 解题思路:品(用词之妙、修辞之美、句式之味) + 析(析句意) + 悟(哲理) ...品 用词之妙------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
(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在语境中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 + 对象 + 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证据
6.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7.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8.引用: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 句式之味------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3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析——— 析句意(透过字面意挖掘隐含义)。 悟——— 作者情感或文中哲理。 例:《父亲》(06年成都中考,见考试说明样题) 请赏析文中的这几个句子: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 :“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 :“ 这不一样吃吗 ?” 。
答:这句动词用得精当。“劈”“夺”写出父亲动作之快;“瞪”写出父亲怪我不懂事,浪费。“掏”“蹭”则写出了父亲给我桃子时的小心和珍惜之情。整句写出的父亲节约的性格和他对我的“爱”。
这类考题的另一种提问形式——请评价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该句的特点(修辞、句式或动词的运用等)+ 效果(或形象生动或富有气势、朗朗上口或
具体准确)+ 表达的内容或情感。
例1:请评价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见一诊散文阅读《祖母的葵花》)
答:本句用了拟人手法,将“绿叶”与“小黄花”拟人化,突出小花的妖娆、美艳和含苞待放,绿叶也在风中轻快地摇摆,写出了田园的美丽与生机,也表达出作者对记忆中田园的美好的追忆、向往和喜爱之情。
例2:赏析下面的句子,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
“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中廊中如长夜闪电。”
答: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书写者慷慨激昂的心情和壮志凌云、精忠报国的性格特点。
E.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F.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G.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归纳
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 人 + 事
2.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方法 + 证明了(论证了)+ 论点
H.怎样把握文章主旨?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思路: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洁白的木槿花》一本文的中心思想。(见初2008级语文中考模拟训练一) 答:本文通过叙写我小时候廖医生为了帮助我治病,竟谎称我家的木槿花是上等中药,并用它来抵我
的医疗费的故事。赞美了廖医生高尚的医德和善良圣洁的品质。
J.怎样为文章拟标题。
方法: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L.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